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钢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健 石磊 +3 位作者 崔烺 陆煜 王英 陈东亮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3,共7页
随着异种金属复合结构件的应用日益广泛,铜/钢的焊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能束焊接具有焊缝深宽比大、精确可控的聚焦方式以及焊件热变形小等优点,成为异种金属材料焊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铜/钢异种金属焊接特点的分析... 随着异种金属复合结构件的应用日益广泛,铜/钢的焊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能束焊接具有焊缝深宽比大、精确可控的聚焦方式以及焊件热变形小等优点,成为异种金属材料焊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铜/钢异种金属焊接特点的分析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铜/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与激光焊接两方面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异种金属 高能束焊接 电子束焊接 激光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小试样的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接头界面区局部力学性能表征
2
作者 范凯 钟继如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9,共8页
获取准确的界面区局部力学性能,以实现航天器各组件中薄壁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完整性分析。首先通过小冲杆试验测得界面区不同位置材料试样的力-挠度曲线,再采用有限元模拟反演得到典型区域(母材、熔合区、热影响区)的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 获取准确的界面区局部力学性能,以实现航天器各组件中薄壁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完整性分析。首先通过小冲杆试验测得界面区不同位置材料试样的力-挠度曲线,再采用有限元模拟反演得到典型区域(母材、熔合区、热影响区)的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和GTN损伤参数,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和比例试样拉伸试验模拟确定典型区域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并与试板性能测定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薄壁1050A/5A06焊接接头中1050A母材区、熔合区、热影响区、5A06母材区的真应力-塑性应变曲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依次升高,同时得到的材料强度与实际拉伸试验得到的强度值相当,说明基于微小试样的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接头界面区局部力学性能预测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异种金属焊接接头 局部力学性能 小冲杆试验 有限元反演 结构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结构界面区局部断裂行为研究
3
作者 范凯 乔琳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0-492,共13页
为了实现航天器各组件中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结构准确和可靠的断裂设计及评定,采用基于GTN损伤力学模型的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薄壁1050A/5A06高能束焊接结构界面区局部断裂行为。结果表明:界面区各材料间的力学性能失配(材料拘束)... 为了实现航天器各组件中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结构准确和可靠的断裂设计及评定,采用基于GTN损伤力学模型的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薄壁1050A/5A06高能束焊接结构界面区局部断裂行为。结果表明:界面区各材料间的力学性能失配(材料拘束)导致了一个宽度为9.6 mm(x=-4.8~4.8 mm)的断裂行为(裂纹J-R曲线、试样断裂韧度J_(IC)和裂纹扩展路径)显著变化区域,同时该区域内断裂行为的变化幅度随着裂纹初始尺寸a_(0)/W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基于1050A和5A06母材的断裂参量提出了具有一定保守度的简化断裂设计及评定许用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异种金属高能束焊接结构 局部断裂行为 GTN损伤力学模型 有限元仿真 断裂设计及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剪力墙结构消能连梁设计案例分析及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
4
作者 景铭 戴君武 刘永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9,共11页
本文选取两栋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工程案例,采用ETABS软件分析并讨论了高层剪力墙结构中安装位移型钢滞变阻尼器连梁进行消能减震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以阻尼器刚度、设计极限位移、附加阻尼比等参数为基本参量,以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 本文选取两栋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工程案例,采用ETABS软件分析并讨论了高层剪力墙结构中安装位移型钢滞变阻尼器连梁进行消能减震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以阻尼器刚度、设计极限位移、附加阻尼比等参数为基本参量,以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为减震效果优劣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阻尼器空间布设位置和数量变化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验证了阻尼器刚度参数变化影响结构主振周期变化,进一步影响层间剪力减震效果;阻尼器设计极限位移参数变化引起结构整体耗能能力变化,即阻尼器的设置增加了结构附加阻尼比尤其是大震附加阻尼比,使结构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反应得到有效控制。给出了如下设计建议:当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采用消能连梁进行消能减震设计时,应尽可能将阻尼器布置在受力较大的连梁位置处,并使阻尼器的设计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分别与结构设计弹性层间位移和弹塑性层间位移相匹配。在设计过程中应通过调整阻尼器刚度尽可能延长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振动周期,优化阻尼器布设位置和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大阻尼器对结构的附加阻尼比贡献,达到显著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剪力墙结构 消能连梁 附加阻尼比 刚度 自振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