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3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uppressing dust by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on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被引量:6
1
作者 Nie Wen Liu Yanghao +3 位作者 Wei Wenle Hu Xiangming Ma Xiao Peng Huit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629-635,共7页
A combined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interes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d to control high concentrate dusts o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In addi- tion, ... A combined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interes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d to control high concentrate dusts o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In addi- tion, the dust suppression effect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ll attachment effect, the compressed air which blows out from the two-phase or three-phase radial outlets on the generator of the air curtain can form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which can cover the whole roadway section of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controlling dust is a forcing system with exhaust overlap which has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lacking a jet effect and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poor dust control.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the air flow field within the range of Lp ≤ 5√S. However, due to the effect of this novel system, the radial airflow can be turned into axial airflow allowing fresh air to flow through the length of the heading. The air flow field which is good at controlling dust diffusion can be formed 12.8 m from the heading face. Furthermore, the field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is 348.6 mg/m^3 and 271.4 mg/m^3 respectively at the roadway cross-section measurement points which are 5 m and 10 m from the heading face. However,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is only 61.2 mg/m3 and 14.8 mg/m^3,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dust control effect of a multi-direction whirling air curtain i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Compressed air Multi-directional whirling air curtain AirflowDust sup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und pressure and overlying strata structure for a repeated mining face of residual coal after room and pillar mining 被引量:10
2
作者 Jiang Bangyou Wang Lianguo +2 位作者 Lu Yinlong Sun Xiaokang Jin 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645-652,共8页
To investigate the abnormal ground pressures and roof control problem in fully mechanized repeated mining of residual coal after room and pillar mining, the roof fracture structural model and mechanical model were dev... To investigate the abnormal ground pressures and roof control problem in fully mechanized repeated mining of residual coal after room and pillar mining, the roof fracture structural model and mechanical model were developed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oof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repeated mining face were revealed and the ground pressure law and roof supporting condi- tions of the repeated mining face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repeated mining face passes the residual pillars, the sudden instability causes fracturing in the main roof above the old goal and forms an extra-large rock block above the mining face. A relatively stable "Voussoir beam" structure is formed after the advance fracturing of the main roof. When the repeated mining face passes the old goaf, as the large rock block revolves and touches gangue, the rock block will break secondarily under overburden rock loads. An example calculation was performed involving an integrated mine in Shanxi province, results showed that minimum working resistance values of support determined to be reason- able were respectively 11,412 kN and 10,743 kN when repeated mining face passed through residual pillar and goaf. On-site ground pressure monitor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chanical model and support resistance calculation were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coal after room and pillar mining Repeated mining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Roof control Support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能集团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创新及实践
3
作者 张存良 江松 饶彬舰 《陕西煤炭》 2025年第2期133-137,168,共6页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也是实现企业减人增效的重要途径。针对汇能集团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方面总结了企业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以宝平湾煤矿4115工作面智能化...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也是实现企业减人增效的重要途径。针对汇能集团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方面总结了企业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以宝平湾煤矿4115工作面智能化建设为例,针对周期性来压大,顶板破碎、片帮等问题,通过智能化跟机技术、液压支架姿态监测、液压支架护帮板防撞和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最终实现了工作面3人常态化生产,设备自动化开机率大于95%,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综采工作面 技术创新 开采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数据的建庄煤矿地应力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张军明 张文 +3 位作者 马壮 阮杰 杨子凡 陈伟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27-32,共6页
采用应力解除法完成了4个测点原岩地应力测量,对建庄煤矿地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建庄煤矿属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σ_(H)>σ_(v)>σ_(h)型地应力场,对巷道两帮的稳定性影... 采用应力解除法完成了4个测点原岩地应力测量,对建庄煤矿地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建庄煤矿属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σ_(H)>σ_(v)>σ_(h)型地应力场,对巷道两帮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基本呈南北走向,σ_(H)与σ_(v)比值为1.22~1.28,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垂直应力同样作用明显,σ_(H)/σ_(h)较大,水平应力对巷道顶、底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地应力主要影响因素为埋深、岩性和断层,主应力值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侧压力系数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主应力值与弹性模量呈正相关性,在断层扰动下,地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研究成果为建庄煤矿后续矿井布置及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庄煤矿 综放工作面 地应力分布 应力解除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重点场所5G覆盖性能研究及验证
5
作者 索智文 王亚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当前矿用5G专网相关研究主要面向系统架构和上层应用,结合井下实际环境对矿用5G底层技术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为进一步推动矿用5G技术的高适配性发展和高可靠性应用,从矿用5G覆盖性能影响因素、煤矿重点场所矿用5G传输性能及现场测试3... 当前矿用5G专网相关研究主要面向系统架构和上层应用,结合井下实际环境对矿用5G底层技术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为进一步推动矿用5G技术的高适配性发展和高可靠性应用,从矿用5G覆盖性能影响因素、煤矿重点场所矿用5G传输性能及现场测试3个方面展开研究。理论分析了5G工作频段、工作面或巷道截面面积、巷道壁粗糙度等与矿用5G覆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频段越低、工作面或巷道截面面积越大、巷道壁粗糙度越小、遮挡因素越少,则矿用5G覆盖性能越好。梳理了煤矿井下主运巷道、辅运巷道、综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得出结论:辅运巷道截面较大、粗糙度较低、遮挡相对少,5G覆盖性能最优;为改进上述场所中5G覆盖性能,宜采用低频段信号进行5G传输与覆盖。在4个煤矿的不同工作场所,采用900 MHz频段测试矿用5G传输性能,结果表明:辅运巷道极限覆盖距离超过700 m,主运巷道极限覆盖距离达450 m,综采工作面部署2个基站可实现稳定覆盖且上行传输速率保持在90 Mbit/s以上,掘进工作面距5G基站150 m处上行传输速率达68.2 Mbit/s。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矿用5G可有效满足不同工作场所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5G 覆盖性能 主运巷道 辅运巷道 综采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TOPSIS的综采工作面异常来压预警研究
6
作者 武智东 路雄 +3 位作者 刘凯璇 于凤启 徐乐 赵振中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为了预防开采期间工作面矿压显现明显,局部地段甚至异常来压诱发的压架等问题。通过数理分析,建立的工作面异常来压评价模型对矿井中异常来压起到防范预警作用,其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通过分析国内矿井的异常来压情况,选取埋深、采高煤... 为了预防开采期间工作面矿压显现明显,局部地段甚至异常来压诱发的压架等问题。通过数理分析,建立的工作面异常来压评价模型对矿井中异常来压起到防范预警作用,其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通过分析国内矿井的异常来压情况,选取埋深、采高煤厚比、煤层倾角、基本顶厚度、直接顶厚度、推进速度、倾向长度等作为工作面来压评价因素,构建异常来压评价体系。(2)利用熵权法处理矿区数据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由TOPSIS法通过加权矩阵进行得分排序,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TOPSIS法进行改进优化,得出灰色关联权重矩阵,进行构建工作面异常来压评价模型。(3)将所提出的模型应用在察哈素煤矿中,其评价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异常来压 熵权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及扰动拨流控尘技术研究
7
作者 刘子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针对通风排尘、喷雾降尘等防尘技术在高浓度粉尘综掘工作面中应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以山西蒲县宏源集团富家凹煤业有限公司11309综掘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综掘工作面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风流场分布特征和粉尘... 针对通风排尘、喷雾降尘等防尘技术在高浓度粉尘综掘工作面中应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以山西蒲县宏源集团富家凹煤业有限公司11309综掘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综掘工作面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风流场分布特征和粉尘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正压风筒对综掘工作面供风时,风流到达工作面后沿壁面向下运动并扩散,受送风和吸尘风道吸力作用影响,风流形成漩涡,随着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加,漩涡现象逐步减弱,直至消失;工作面区域风流流速较高,沿着巷道轴向向后风流流速逐渐降低;距综掘工作面越远,粉尘浓度越低;在综掘机司机位置附近粉尘浓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风控尘”为除尘思路的扰动拨流控尘技术。通过在正压风筒上增加扰动拨流装置,优化出风口布局,减少正压风筒最前端出口风量,以增加综掘机司机附近径向出风量;将除尘风机吸尘口前置,改变作业空间巷道风流方向,达到控尘、除尘的目的。通过工程实测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和扰动拨流装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使用扰动拨流装置后,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显著降低,降尘效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粉尘防治 粉尘运移 风流场 扰动拨流控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高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封闭控尘装置系列化研究
8
作者 庄学安 莫金明 《煤矿机械》 2025年第1期89-91,共3页
为了解决不同采高综采面液压支架降柱移架粉尘污染问题,开展了液压支架封闭控尘装置系列化研究。基于降柱移架产尘特点和液压支架结构,研发了适用于4 m以下、4~6 m、6 m、6 m以上采高综采面的架间喷雾引射抽尘净化装置和拉簧式、扭簧式... 为了解决不同采高综采面液压支架降柱移架粉尘污染问题,开展了液压支架封闭控尘装置系列化研究。基于降柱移架产尘特点和液压支架结构,研发了适用于4 m以下、4~6 m、6 m、6 m以上采高综采面的架间喷雾引射抽尘净化装置和拉簧式、扭簧式、滑移式液压支架防尘装置,在源头降低支架产尘90%以上。该系列装置在国能集团、陕煤集团下属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受到矿方一致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粉尘污染 液压支架 封闭控尘装置 系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态架构的综采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设计与应用
9
作者 王辉 吴早阳 +1 位作者 西成峰 唐博 《煤矿机械》 2025年第1期208-213,共6页
随着煤矿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需要建设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越来越多,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应用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然而,综合管控平台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定制化需求高、界面设计及交互风格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二次开发及用户学习成本高。为解... 随着煤矿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需要建设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越来越多,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应用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然而,综合管控平台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定制化需求高、界面设计及交互风格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二次开发及用户学习成本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态架构的综采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以综采工作面工业以太环网为数据高速传输链路,通过多种工控协议接入工作面三机一架、风水电等子系统监控点位,搭建了基于工作面多源异构数据的全场景功能组件库,利用组态编辑器导入功能组件库,并以拖拽的方式开发系统界面,最终以零代码二次开发方式实现不同综采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定制化功能。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开采人员在地面便可远程监控井下多源子系统设备点位,提高了煤矿开采效率,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低代码二次开发方式相比,该平台不仅提高了系统部署及二次开发的效率,在系统界面设计风格与交互逻辑方面也达到了软件标准化推广效果,极大降低了系统推广难度和采煤用户的学习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综合管控平台 功能组件库 组态编辑器 零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逸散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10
作者 高成 刘立仁 +1 位作者 郑磊 吕明杰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风流分布与煤尘浓度分布的关系。为降低截割湍流风对煤尘横向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系统,通过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上的喷雾装置在采煤机滚筒与人行道间形成雾幕,削弱截割湍流风的扰动作用,阻隔煤尘颗粒横向扩散,实现对滚筒截割尘源的动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割煤状态下滚筒转动产生的截割湍流风使风流向人行道区域发生偏移,当滚筒转速为29.29 r/min、系统风速为1.40 m/s时,其横向偏移分速度可超过0.54 m/s,并使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扩散,出现浓度超过300 mg/m3的煤尘团,尤其是顺风割煤时煤尘横向扩散更为明显,人行道处煤尘浓度达385.12 mg/m^(3)。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的降尘率达83.68%,且单个喷洒点的待机能耗低于1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尘治理 多重参考系模型 截割湍流风 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 尘源跟踪 喷雾降尘 M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充填材料及开采工艺参数分析
11
作者 王文平 《山东煤炭科技》 2025年第3期159-164,共6页
为解决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井工一矿因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建筑、地下管线密集,常规开采易导致地表沉陷和水资源破坏问题,通过分析矿区地层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基于风积沙高水膨胀材料的3D充填开采技术,采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不... 为解决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井工一矿因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建筑、地下管线密集,常规开采易导致地表沉陷和水资源破坏问题,通过分析矿区地层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基于风积沙高水膨胀材料的3D充填开采技术,采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采高、充填材料和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适用于连采和综采工作面的充填策略,具体包括材料配比、充填步距和工艺流程。当充填开采等价采高为0.35m时,数值模拟显示地表下沉系数为0.27,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陷,保护了地面建筑、地下水和管道设施。研究表明,风积沙高水膨胀材料充填技术在经济性和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绿色开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充填 开采工艺 参数 连采工作面 综采工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复杂条件下孤岛开采技术研究
12
作者 李进 杨振兴 昝鹏 《煤炭与化工》 2025年第2期6-9,14,共5页
由于传统孤岛开采技术的工作面布置不合理,导致进行孤岛开采时采煤量低。因此,对综采工作面复杂条件下孤岛开采技术展开了研究。首先,需要布置工作面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作面长度,以充分利用资源并提高采煤效率;其次,确定开采孤岛旋转半... 由于传统孤岛开采技术的工作面布置不合理,导致进行孤岛开采时采煤量低。因此,对综采工作面复杂条件下孤岛开采技术展开了研究。首先,需要布置工作面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作面长度,以充分利用资源并提高采煤效率;其次,确定开采孤岛旋转半径,以便在开采过程中合理调整工作面的位置;再次,通过计算开采孤岛旋转参数,可以进一步优化工作面的旋转过程,提高采煤量;最后,利用旋转技术实现孤岛开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综采工作面复杂条件下孤岛开采中的采煤量远高于传统技术,在开采25 d时,采煤量超过7万t,提高了孤岛开采的采煤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复杂条件下 孤岛开采 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
13
作者 李超嵩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2期146-148,154,共4页
对综采工作面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旨在解决传统采煤机工作面受限于机械结构以及无法满足复杂煤层开采需求的问题。明确了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综采... 对综采工作面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旨在解决传统采煤机工作面受限于机械结构以及无法满足复杂煤层开采需求的问题。明确了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有效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工作面的安全风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煤炭开采深度和难度的增加,其还存在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挑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为重点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以推动综采工作面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大角度 旋转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双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14
作者 丁砚涛 《工程技术研究》 2025年第2期83-85,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综采工作面双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特征,探讨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措施,包括合理的巷道布置、支护参数设计、加强支护方式及矿压监测等,旨在为保障综采工作面安全顺利回... 文章通过分析综采工作面双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特征,探讨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措施,包括合理的巷道布置、支护参数设计、加强支护方式及矿压监测等,旨在为保障综采工作面安全顺利回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综采工作面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302综采工作面110工法的应用
15
作者 高鹏飞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2期325-327,331,共4页
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以往主要采用留煤柱方式,此方式容易造成煤炭资源浪费问题,所以近年来相关研究领域积极改进沿空留巷工艺,优化工作面布局方式,逐渐从传统的121工法发展为110工法,从而更科学地设置盘区和巷道,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 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以往主要采用留煤柱方式,此方式容易造成煤炭资源浪费问题,所以近年来相关研究领域积极改进沿空留巷工艺,优化工作面布局方式,逐渐从传统的121工法发展为110工法,从而更科学地设置盘区和巷道,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率与回收率。主要以9302综采面为例,通过介绍该工作面条件,分析在此工作面中应用110工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综采工作面 110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16
作者 孙赫 《煤矿机械》 2025年第2期54-58,共5页
针对白坪煤矿1311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受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装备技术、开采条件等限制造成三角煤区段回采期间采煤机自动截割率和支架自动跟机率低、人工干预多等问题,根据工作面现场实际条件,从三角煤区段范围内的回采工艺方... 针对白坪煤矿1311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受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装备技术、开采条件等限制造成三角煤区段回采期间采煤机自动截割率和支架自动跟机率低、人工干预多等问题,根据工作面现场实际条件,从三角煤区段范围内的回采工艺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结合工作面设备及现场各种条件,按照原因分析、调整改进和现场实践的步骤对三角煤回采工艺及装备进行优化改进。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优化改进后的回采工艺显著提高了工作面三角煤区段回采期间的自动化开采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水平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三角煤工艺 精度误差 智能化开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深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合理煤柱宽度优化研究
17
作者 畅艳平 刘闯 +1 位作者 牛小雪 张启硕 《陕西煤炭》 2025年第3期24-28,56,共6页
为研究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开采条件下,煤柱宽度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规律的影响,以苏家寨煤矿51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开采模型。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当工作面与回风巷之间留... 为研究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开采条件下,煤柱宽度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规律的影响,以苏家寨煤矿51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开采模型。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当工作面与回风巷之间留设的煤柱为3 m时,回风巷道处于减压区,应力集中系数较小;煤柱宽度为5~12 m时,整个煤柱完全塑性破坏,煤柱强度急剧下降,巷道支护要求高;煤柱宽度大于15 m时,煤柱中塑性破坏范围减小,煤柱强度下降不明显;结合矿井实际支护方式和效果,确定工作面与回风巷道之间留设的煤柱尺寸为12~15 m。研究结果对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的煤柱宽度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大采高 综采工作面 煤柱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化技术研究
18
作者 闫国光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3期123-125,共3页
智能运输系统是智慧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化。基于此,文章着重对刮板输送机的智能化启动控制、动力监测和煤量监测等进行分析,根据煤层储采现状、行业发展形势、国家指导和要求推广采煤装备自动化和... 智能运输系统是智慧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化。基于此,文章着重对刮板输送机的智能化启动控制、动力监测和煤量监测等进行分析,根据煤层储采现状、行业发展形势、国家指导和要求推广采煤装备自动化和远程监控技术,以提高煤矿井下自动化装备水平,实现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或少人化、自动化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综采工作面 智能监测 异步电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技术研究
19
作者 何勇华 《煤矿机械》 2025年第3期37-41,共5页
由于综采工作面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使得液压支架的直线度经常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到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效果。对此,提出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技术。基于采集的运行数据,分析液压支架的形态位置,确定位置特征点,通过计算... 由于综采工作面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使得液压支架的直线度经常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到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效果。对此,提出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技术。基于采集的运行数据,分析液压支架的形态位置,确定位置特征点,通过计算液压支架的运行阻力得到液压支架直线度表征曲线。基于此,计算液压支架结构中的活塞位移量及末端位移量,由此计算液压支架直线度误差值,再计算相应的误差补偿值。通过计算多个直线度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设计液压支架直线度控制器函数,实现对液压支架直线度的有效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技术在控制液压支架直线度后的能耗值为1200.42 W,控制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直线度误差 误差补偿 控制器 直线度 液压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兴煤矿综采工作面应力集中区顺槽冒落机理及控制技术
20
作者 张鑫 《现代矿业》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裕兴煤矿15208工作面回采期间受集中应力影响,工作面超前应力段回风顺槽顶板出现断裂、冒落等现象,导致回风顺槽应力区变形、收敛严重,为了保障后期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从煤层结构、地质构造、采空区以及支护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回风顺槽... 裕兴煤矿15208工作面回采期间受集中应力影响,工作面超前应力段回风顺槽顶板出现断裂、冒落等现象,导致回风顺槽应力区变形、收敛严重,为了保障后期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从煤层结构、地质构造、采空区以及支护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回风顺槽冒落机理,并根据回采现状,对冒落区采取人工假顶支护,对冒落区附近围岩采取“注浆加固+水力膨胀锚杆+π型棚支护”联合支护。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采取联合支护后,后期回采中未出现顶板冒落现象,顶板下沉量减小至0.14 m,底鼓量减小至0.27 m,两帮收缩量减小至0.37 m,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集中应力 围岩破碎机理 联合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