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菜豆黄转绿突变体ytg-2叶色变异机制及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1
作者 王仔艳 黄誉程 +4 位作者 冯国军 杨晓旭 刘大军 闫志山 刘畅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6,共10页
植物叶色黄转绿突变易于识别,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生产中的种子纯度鉴定、良种繁育、杂种纯度鉴定及杂交种生产。以菜豆叶片黄转绿突变体ytg-2及其野生型A18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合成中间代谢物质含量以及叶绿体... 植物叶色黄转绿突变易于识别,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生产中的种子纯度鉴定、良种繁育、杂种纯度鉴定及杂交种生产。以菜豆叶片黄转绿突变体ytg-2及其野生型A18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合成中间代谢物质含量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A18相比,突变体ytg-2苗期叶片呈现黄色表型,叶绿素含量低,表现为总叶绿素缺失,主要是由于叶绿素合成过程中coprogenⅢ到protoⅨ的合成受阻导致。随着生长发育,叶片由黄色转变为浅绿色,总叶绿素含量也随之升高。遗传分析显示,突变体ytg-2叶片黄转绿表型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BSA测序将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1号染色体,位于开始位置46290000 bp、结束位置51430000 bp的5.14 Mb区间内。研究结果为探究黄转绿突变体叶色变异的生理机制,定位与叶色黄转绿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叶色突变体 黄转绿 基因定位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立 何月秋 +3 位作者 王豪 陆云峰 王建军 黄华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9-1336,共18页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离子(POS)、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离子(POS)、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之间存在257个和357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CMs),其中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素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414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11个基因上调表达,2435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综上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MYB和bHLH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皮青冈 叶色突变体 黄化 代谢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品种‘白鸡冠’与‘福云6号’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
作者 陈志辉 张亚真 +6 位作者 孔祥瑞 游小妹 林郑和 单睿阳 郑士琴 李鑫磊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8-20,共13页
【目的】近年来对茶树白化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白化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仍然未知。通过构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后续白鸡冠叶色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创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F1... 【目的】近年来对茶树白化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白化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仍然未知。通过构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后续白鸡冠叶色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创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采用SLAF-seq技术和HighMap软件开发SNP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结果】用茶树参考基因组作电子酶切预测,选用HaeIII酶切方案。SLAF标签长度选择314~364 bp,预测到230000个SLAF标签。SLAF标签在基因组各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酶切方案可行。建库准确性评估发现,对照样数据的双端比对效率为85.98%,酶切效率为91.82%,说明SLAF建库正常。本实验共获得828 448 417条reads(165.67 Gb)测序数据,测序平均Q30为93.94%,平均GC含量为43.67%,样本GC分布正常。获得SNP标记5 975 507个,成功分型的有643 601个,用于遗传图谱构建的标记有500 988个,最终上图标记有7 967个,总图距为2 754.59 cM,上图标记完整度为99.84%,共构建出15个高密度遗传连锁群。【结论】利用白鸡冠与福云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构建出含15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 白化 遗传图谱 叶色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新的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的鉴定及基因克隆
4
作者 侯雨微 岳毓菁 +3 位作者 李川 苏帅 易洪杨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6,102,共12页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键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运用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一份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Permanent chlorosis 10),chs10自V2时期开始,叶片从幼苗基部到顶部逐渐由绿转黄,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复绿,并且,整个植株包括叶鞘、叶环、茎秆、苞叶和雄穗也均为黄色。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可稳定遗传,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可正常授粉结实。突变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第10染色体长臂标记SNP-2和SNP-3之间约0.17 Mb范围内,确定了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25860,qRT-PCR结果显示Zm00001d025860在玉米根、茎、叶和叶鞘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被定位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中。利用STRING预测发现Zm00001d025860与卟啉结合蛋白GUN4基因互作,GUN4与叶绿素合成中的镁离子螯合酶(MgCh)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结论】Zm00001d025860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体chs10叶色的改变,并且Zm00001d025860可能通过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来调控叶色变化。突变体chs10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玉米叶色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同时为解析镁离子螯合酶在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分析 叶色突变体 chs10 图位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英雪 徐伟杰 +4 位作者 宫超 孙保娟 衡周 张余洋 李涛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23,共13页
番茄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现代农业生产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片作为植物发育的营养器官,叶色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率,与番茄果实产量密切相关。叶色突变具有复杂的分子机制,突变基因可以直接或间接干扰色素的合成和... 番茄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现代农业生产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片作为植物发育的营养器官,叶色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率,与番茄果实产量密切相关。叶色突变具有复杂的分子机制,突变基因可以直接或间接干扰色素的合成和稳定性,进而引起叶片颜色的变化。在模式作物中,对于叶色突变体叶色变异的生理和生化机制、基因定位与克隆以及外界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蔬菜作物叶色突变体方面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为深入了解番茄的光合系统结构、功能基因组学及遗传育种等的研究进展,该文重点探讨了番茄叶色变异的形成机制及关键基因的鉴定。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优质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还能解析番茄光合作用与色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番茄叶色形成机理。该文从叶色突变体的类型、遗传模式、形成机制以及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研究、多组学分析、表观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当前在番茄叶片黄化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番茄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叶色突变体 叶绿素 叶绿体 多组学分析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发的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突变系变异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景晓阳 吴殿星 +2 位作者 舒庆尧 夏英武 刘贵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9,共6页
^(60)Co-Υ射线诱发的8个籼型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对温钝型3个突变系研究发现,该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其农艺性状除LCM6外与对照2177s相似或有所改观,育性转换特... ^(60)Co-Υ射线诱发的8个籼型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对温钝型3个突变系研究发现,该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其农艺性状除LCM6外与对照2177s相似或有所改观,育性转换特性和配合力也与对照相仿,对杂种优势无细胞质负效应。与杂交种“汕优63”混合播种时,叶色标记性状表达明显,幼苗竞争能力明显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色突变系 温度 农艺性状 配合力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 被引量:17
7
作者 常青山 张利霞 +4 位作者 陈煜 陈素梅 刘兆磊 房伟民 陈发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8,共7页
以菊花‘金陵国紫’黄绿叶突变体为试验材料,研究该突变体黄绿叶的绿叶与黄叶组织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对突变体黄绿叶中绿叶与黄叶组织的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气孔特征与类囊体膜光谱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绿叶组织相... 以菊花‘金陵国紫’黄绿叶突变体为试验材料,研究该突变体黄绿叶的绿叶与黄叶组织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对突变体黄绿叶中绿叶与黄叶组织的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气孔特征与类囊体膜光谱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绿叶组织相比,突变体黄叶组织的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显著低于绿叶组织,而光补偿点则显著高于绿叶组织;黄叶组织的气孔限制值低于绿叶组织,非气孔限制值则显著高于绿叶组织,而黄叶与绿叶组织的气孔特征并无显著性差异。突变体黄叶组织类囊体膜叶绿素捕光能力与受激发能力均显著低于绿叶组织。黄叶组织光合能力显著低于绿叶,其较低光合能力形成的原因是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而类囊体膜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其光合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非气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叶色突变体 光合速率 气孔 类囊体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吕典华 宗学凤 +3 位作者 王三根 凌英华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04-2308,共5页
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对照,对它的两个叶色突变体ygl5和pygl1在孕穗期的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数量明显少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其中ygl5表现为叶绿素总体缺乏,pygl1表现为... 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对照,对它的两个叶色突变体ygl5和pygl1在孕穗期的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数量明显少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其中ygl5表现为叶绿素总体缺乏,pygl1表现为叶绿素b严重缺乏;ygl5和pygl1的Pn、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而CO2饱和点、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则低于对照;其Fv/Fm、ΦPSII和qP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突变体ygl5和pygl1具有较高的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叶绿体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褐斑叶突变体lbsl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9
作者 奉保华 杨杨 +6 位作者 施勇烽 林璐 陈洁 黄奇娜 魏彦林 Hei LEUNG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状的表达对株高、生育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淡褐色斑点叶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突变体lbsl1与正常叶色水稻Morobereken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最终将该淡褐叶基因lbsl1(t)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130kb的区段上。定位的结果和发展的群体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 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新型叶色突变体的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育红 王宝和 +5 位作者 戴正元 李爱宏 刘广青 左示敏 张洪熙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7-593,共7页
所用水稻叶色突变体为自然突变,并命名为白淮稻7号,其叶色表型为绿-白-绿,且突变表型只有在移栽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损伤信号胁迫下才会产生。研究结果表明,叶色转白前,突变体生长态势、叶色、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与野生型差异不... 所用水稻叶色突变体为自然突变,并命名为白淮稻7号,其叶色表型为绿-白-绿,且突变表型只有在移栽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损伤信号胁迫下才会产生。研究结果表明,叶色转白前,突变体生长态势、叶色、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与野生型差异不大;叶色转白后,突变体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叶色转白前,而叶绿体中的类囊体逐渐降解,基粒片层减少、基粒数量明显减少,且在成熟后突变体叶色黄化、植株变矮小。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该突变体与江西1587的F2群体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分子标记L59.2-7和L64.8-11之间大约740.5kb的区间内。认为该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暂命名为GW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形态结构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艳霞 林冬枝 董彦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9-446,共8页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温度引起水稻叶色改变的一类突变体统称为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探讨温度影响水稻叶色的机理,对促进水稻遗传改良与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发掘的水稻温敏感突变体在温度对突变体的表型影...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温度引起水稻叶色改变的一类突变体统称为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探讨温度影响水稻叶色的机理,对促进水稻遗传改良与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发掘的水稻温敏感突变体在温度对突变体的表型影响、基因定位及克隆、分子作用机理和育种利用及其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分类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感突变体 叶色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9
12
作者 崔海瑞 夏英武 高明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9-273,共5页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 (Chl)生物合成的影响。W1是温敏型叶色突变体 ,叶色转变的临界温度约为 2 3℃。在高温下 ,突变体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与对照无显著的差异 ,幼苗呈绿色 ;低温 (1 5~ 2 0℃ )下W1的...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 (Chl)生物合成的影响。W1是温敏型叶色突变体 ,叶色转变的临界温度约为 2 3℃。在高温下 ,突变体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与对照无显著的差异 ,幼苗呈绿色 ;低温 (1 5~ 2 0℃ )下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明显较低 ,表现白化。突变体W1白化苗中的Chla和Chlb含量同时下降 ,Caro Chl的比值增大 ,说明该突变体属于不是由Caro降低而导致的总叶绿素缺陷型。白化苗中Chl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原叶绿素 (酸 ) (Pchl)、镁原卟啉 (Mg proto)、原卟啉IX(ProtoIX)含量减少 ,而δ 氨基酮戊酸 (ALA)和胆色素原(PBG)大量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叶绿素 合成受阻 生物合成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桦 李涵 +9 位作者 苗振 付国宝 杨春梅 吴丽芳 赵培飞 单芹丽 阮继伟 汪国鲜 王继华 李绅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为了探究铁皮石斛叶色突变机理,以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doyo1)和正常植株(TP35)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doyo1与TP35相比,株高、茎粗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叶绿素含量下降,仅为TP35... 为了探究铁皮石斛叶色突变机理,以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doyo1)和正常植株(TP35)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doyo1与TP35相比,株高、茎粗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叶绿素含量下降,仅为TP35的15%左右,叶绿素a/b比值(Chl a/b)显著升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从doyo1和TP35叶片中获得4.58Gb和4.90Gb有效数据(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得到60 363条通用基因(Unigenes),其中长度大于1kb的有12 390条,N50为1 295bp。对Unigenes进行表达分析,共获得1 560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得到的DEGs进行生物学功能注释,获得总注释信息为1 325条。通过对注释信息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合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do GLK1低水平表达和do Ftsz不表达导致叶绿体合成和分裂受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大大降低,进而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整体下降。本试验结果为研究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形成的机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观叶型铁皮石斛定向育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叶色突变体 无参转录组测序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叶色突变的RAPD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梅 赵前程 +2 位作者 孙德岭 申书兴 孙振英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对花椰菜灰绿色叶片正常植株及其绿色叶片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差异分析,使用122个10bp随机引物进行RAPD反应,扩增片段分子量在0.3~2.5kb之间,其中S140在植株间扩增出差异片段1条。结果表明,花...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对花椰菜灰绿色叶片正常植株及其绿色叶片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差异分析,使用122个10bp随机引物进行RAPD反应,扩增片段分子量在0.3~2.5kb之间,其中S140在植株间扩增出差异片段1条。结果表明,花椰菜不同叶色基因组DN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扩增出的差异片段对进一步研究花椰菜叶色基因调控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叶色 菜叶 植株 RAPD分析 扩增片段 基因组DNA 突变 正常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棘的γ辐照效应与彩叶突变选育 被引量:8
15
作者 田丹青 梅淑芳 +2 位作者 沈晓霞 舒小丽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2-936,共5页
用0~450Gy 8种剂量60Coγ射线辐照马棘干种子,研究表明:150Gy以下低剂量辐照对种子具有刺激效应,350Gy以上的高剂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0~450Gy之间时,剂量与出苗率、成苗率和苗高显著相关,综合考虑苗高和成苗率,初步认为马棘种子... 用0~450Gy 8种剂量60Coγ射线辐照马棘干种子,研究表明:150Gy以下低剂量辐照对种子具有刺激效应,350Gy以上的高剂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0~450Gy之间时,剂量与出苗率、成苗率和苗高显著相关,综合考虑苗高和成苗率,初步认为马棘种子辐照以300Gy为佳。经300Gy辐照诱变2代出现黄色、白色、虎斑、紫色等4大类型的10种叶色变异,尤以黄色突变谱最丰富。并对比分析了黄色、紫色和银白3种叶色突变体材料的物候期、成枝量、分枝长度、主干花序数、结荚果数、成熟种子数、耐逆性与适应性等特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棘 Γ辐照 叶色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苗叶色温敏感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江少华 周华 +3 位作者 林冬枝 董彦君 叶胜海 张小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在粳稻嘉花1号水稻品种经60 Coγ辐照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幼苗叶色温敏感突变体tsl11。与野生型嘉花1号相比,该突变体在20℃下,幼苗叶色呈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94.6%、88.2%和91.5%;且电镜结果显示叶绿体内部结... 在粳稻嘉花1号水稻品种经60 Coγ辐照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幼苗叶色温敏感突变体tsl11。与野生型嘉花1号相比,该突变体在20℃下,幼苗叶色呈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94.6%、88.2%和91.5%;且电镜结果显示叶绿体内部结构不完整。而在高温(32℃)条件下突变体的叶色表型、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体发育与野生型基本一致,显示出明显的温度敏感性。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tsl11(thermo-sensitive leaf-color11)。以该突变体与籼稻培矮64S杂交,构建4928株突变型F2,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tsl1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上的ID14506与ID14653之间的147kb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感 叶色突变体 叶绿素含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变异 被引量:23
17
作者 魏彦林 施勇烽 吴建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9-1178,共10页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以及稻作生产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的类型及来源、遗传机理、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叶色突变体的弱光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姚建刚 张贺 +2 位作者 许向阳 张丽莉 李景富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35,共5页
不同弱光条件下对番茄叶色突变体06883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弱光条件下,番茄叶色突变体06883的比叶干样质量(SLM)、比叶鲜样质量(VLM)、叶绿素含量、保... 不同弱光条件下对番茄叶色突变体06883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弱光条件下,番茄叶色突变体06883的比叶干样质量(SLM)、比叶鲜样质量(VLM)、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的减少值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比(LAR)、MDA含量的增加值都小于其野生型06884,所以番茄叶色突变体06883对弱光敏感度小于其野生型06884,具有一定耐弱光性,是良好的耐弱光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叶色突变体 弱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惠兰组培苗中叶色突变体的获得与DNA鉴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华升 姚艳玲 +3 位作者 忻雅 陈文岳 童建新 崔海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从大花惠兰的组培苗中获得了白色条纹和黄色条纹两种叶色突变体,突变发生的总频率约为0.12%。利用100条UBC随机引物将它们与对照进行了RAPD分析和对比。引物P17或P31可在对照和黄色条纹突变体间检测出多态性,黄色条纹突变体具有大小分... 从大花惠兰的组培苗中获得了白色条纹和黄色条纹两种叶色突变体,突变发生的总频率约为0.12%。利用100条UBC随机引物将它们与对照进行了RAPD分析和对比。引物P17或P31可在对照和黄色条纹突变体间检测出多态性,黄色条纹突变体具有大小分别约为995 bp或1320 bp的多态性片段;而引物P84或P86则可在对照和白色条纹突变体间揭示出多态性,白色条纹突变体具有大小分别约为1120 bp或1315 bp的特异性条带。RAPD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突变体的基因组DNA都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惠兰 组织培养 叶色突变体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殷家明 杨惠娟 +4 位作者 彭柳 黄梦珠 唐章林 李加纳 李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经济性状较野生型对照变差,叶色黄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叶色黄化性状的产生很可能与铁元素的吸收、转运或利用效率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叶色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 铁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