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ERALIZATION AGES OF GOLD-HYDROTHERMAL DEPOSITS IN NORTHERN ZONE OF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BASED 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被引量:4
1
作者 Yuan Wanming 1,Wang Shicheng 1,Mo Xuanxue 2,Wang Lanfen 1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29-330,共2页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 in a mining area is a primary factor in various researches related to ore\|forming process. It is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mineralization ages of gold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zone of eastern ...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 in a mining area is a primary factor in various researches related to ore\|forming process. It is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mineralization ages of gold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zone of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 restrains to prob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posits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fission track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ages of gold ore deposits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and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origin of the deposits.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is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s of three deep\|seated fault belts in about EW extension. This work mainly includes three gold ore districts. All of them, in the north of Mid\|Kunlun fault belt, belong to northern part of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The Yanjingou district, with geographical coordinate 96°00’E and 36°10’N, is located 60 km north of Hongqigou district . Both of them are large, typical tectonoalteration gold deposits and were formed in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 Hongshuihe ore district is located 50 km east of Yanjingou district and includes tectonoalteration and magmatic cryptoexplosive gold deposits. Outcroped strata are dominantly Jinshuikou Group metamorphic rocks of Lower Proterozoic erathem. The occurrence area of igneous rocks, especially granitoid, accounts for about 90% in first two districts and become less in Hongshuihe district. The gold deposits occur in NW\|striking fault belts. The Rb\|Sr isochron age and K\|Ar isotopic age of Moyite relevant to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are respectively 228 25Ma and 207 1Ma. Rb\|Sr dating of diorite porphyrite is 209 09Ma. Sericite selected from Yanjingou orebody has 252 9Ma K\|Ar age. The ore in Hongqigou district has 197Ma K\|Ar age and 210Ma model age of Pb isotope of gal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ization age thermal event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 ology FISSION TRACK analysis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Under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GAO Wenyuan HUANG Fei +6 位作者 LI Guanglu ZENG Ming LIU Ziyi LIU Rui DUAN Tianxu GAO Shang LIU Jia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7-27,共1页
Iron sulfide minera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f which characteristics had the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ce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Previously,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under hydrothermal c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f which characteristics had the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ce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Previously,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few studies under volcanism formation condition. To simulate volcanic mineralization, the study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from 250 to 410℃ , different iron sulfur ratio from Fe:S=2∶1 to 1∶8, and two different sources of iron, reduced iron powder (Fe) and ferrous sulfide (FeS), on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other methods, th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基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恩泽 蒋达华 +2 位作者 王斌 蒋聪 张越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216,共5页
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研究建筑被动节能技术是有效解决方式之一。其中矿物基相变材料因其良好的热性能、储能效果和成本优势被广泛研究。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分类、热性能、选择、封装及矿物特点,阐述了多种矿物基相变材... 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研究建筑被动节能技术是有效解决方式之一。其中矿物基相变材料因其良好的热性能、储能效果和成本优势被广泛研究。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分类、热性能、选择、封装及矿物特点,阐述了多种矿物基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进展。应用表明,使用矿物作为载体提高了相变材料热稳定性、导热性,有效解决了相变材料泄露问题。将矿物基相变材料应用于围护结构可以维持室温相对稳定,减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能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基 相变材料 围护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桉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钟昊 林作鹏 +1 位作者 王亚男 郭明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为扩大木材在室外反光材料领域的应用,使用氯化钙、碳酸氢钠对桉木交替真空浸渍的矿化方法,模拟天然贝壳有机/无机复合结构,通过热压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碳酸钙(CaCO_(3))含量的碳酸钙/桉木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探... 为扩大木材在室外反光材料领域的应用,使用氯化钙、碳酸氢钠对桉木交替真空浸渍的矿化方法,模拟天然贝壳有机/无机复合结构,通过热压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碳酸钙(CaCO_(3))含量的碳酸钙/桉木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探究CaCO_(3)对矿化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_(3)能够增强矿化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热稳定性以及对太阳光线的反射能力,降低材料受光照而发热的温度。当矿化时间低于3 d时,抗拉强度随CaCO_(3)的含量增加而提高,最高为18.35 MPa,过程呈现多次断裂;当矿化时间达到4 d时,材料对太阳光线的反射率达到80%以上,相比原始木材自身温度降低了10℃。这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在户外反光隔热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桉木 仿生矿化 光热效应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钱家店砂岩铀矿田热驱动对流成矿模型构建及找矿方向研究
5
作者 丁波 刘红旭 +3 位作者 黄少华 刘持恒 邱林飞 贺锋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444-454,共11页
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区内广泛发育的基性侵入岩及其与砂岩铀成矿内在成因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现阶段还未见基性岩浆侵入改变流体运移方式并影响砂岩铀成矿方面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精细岩相学研究,结合... 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区内广泛发育的基性侵入岩及其与砂岩铀成矿内在成因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现阶段还未见基性岩浆侵入改变流体运移方式并影响砂岩铀成矿方面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精细岩相学研究,结合热液蚀变矿物C-H-O同位素测试与氧化带空间展布特征系统分析,查明了基性岩浆侵入背景下成矿热液来源、运移机制及对砂岩铀成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基性岩浆侵入有关的成矿热液为大气降水来源的富CO_(2)增温建造水,其与砂岩相互作用可形成高岭石-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含铀铁白云石等标志性热液蚀变矿物组合,为基性岩浆侵入参与砂岩铀成矿过程提供了直接的矿物学证据;来源于盆地南缘的区域含氧增温建造水与来源于古隆起的局部含氧增温建造水受基性岩浆侵入热驱动,呈热对流方式运移,形成了研究区独特的上下双层氧化带以及铀矿化,并表现出热液改造和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双重特征。据此建立了钱家店砂岩铀矿田基性岩浆侵入热驱动对流成因的成矿模型,该模型整体呈现出基性岩浆侵入热驱动、区域与局部地下水双向补给、增温地下水对流运移及构造天窗集中排泄的特点,显示该区找矿类型应以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寻找受区域和局部层间氧化联合控制或单独控制的铀矿化是研究区后续铀矿勘查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钱家店砂岩铀矿田 基性岩浆侵入 富CO2增温建造水 热驱动对流 铀成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矿化度矿井水热法脱盐过程中硫酸钙的结垢趋势预测及验证
6
作者 唐元晖 柏元吉 +4 位作者 郭强 何晓磊 余立新 林亚凯 王晓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2,F0002,共13页
高矿化度矿井水具有成分复杂、含盐量高、硬度大的特点,在热法脱盐过程中会产生以CaSO_(4)为主的无机垢。根据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典型组成,配制含有Ca^(2+)-Mg^(2+)-Na^(+)-Cl^(-)-SO_(4)^(2-)的模拟原料液,首先采用恒温溶解法,考察温度... 高矿化度矿井水具有成分复杂、含盐量高、硬度大的特点,在热法脱盐过程中会产生以CaSO_(4)为主的无机垢。根据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典型组成,配制含有Ca^(2+)-Mg^(2+)-Na^(+)-Cl^(-)-SO_(4)^(2-)的模拟原料液,首先采用恒温溶解法,考察温度为40、50、60、70℃时CaSO_(4)在Ca^(2+)-Mg^(2+)-Na^(+)-Cl^(-)-SO_(4)^(2-)体系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在40~70℃的范围内,CaSO_(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MgCl_(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Na_(2)SO_(4)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采用Oddo-Tomson饱和指数法,对CaSO_(4)在热法脱盐过程的结垢趋势进行预测,得到修正的饱和指数(SI)方程,该方程预测结果与65℃下CaSO_(4)在不锈钢管表面的结垢实验相吻合。且当饱和指数大于0.2时,Ca^(2+)-Mg^(2+)-Na^(+)-Cl^(-)-SO_(4)^(2-)体系中的CaSO_(4)晶体开始在不锈钢管表面析出,最后采用模拟高矿化度矿井水SA和SB的结垢实验说明本方法在实际矿井水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度矿井水 CaSO_(4) 饱和指数 结垢 热法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纳米材料催化矿井CO氧化研究进展
7
作者 邓天杨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纳米材料低温催化CO氧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井下CO快速消除的技术难题,总结了贵金属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揭示了表面缺陷和金属-载体协同作用对反应路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 纳米材料低温催化CO氧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井下CO快速消除的技术难题,总结了贵金属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揭示了表面缺陷和金属-载体协同作用对反应路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催化剂体系在低温CO氧化中的活性机制,探讨了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调控作用及助剂的促进效果。通过对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性能的比较,总结了其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催化剂设计的新方向。可为低温CO氧化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氧化 催化剂 纳米材料 矿物 热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质表面改性对低能量密度炸药性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董雷 王任松 +4 位作者 杜明燃 何家林 周凯 江涌涛 潮捷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3,169,共8页
为了获得一种爆轰性能优异且热安定性良好的低能量密度炸药,通过对多种矿物质组分进行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并进行爆轰性能、热安定性能及储存性能等相关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改性的石英砂和工业盐较改性前对乳化炸药爆速均有所降低,但炸药... 为了获得一种爆轰性能优异且热安定性良好的低能量密度炸药,通过对多种矿物质组分进行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并进行爆轰性能、热安定性能及储存性能等相关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改性的石英砂和工业盐较改性前对乳化炸药爆速均有所降低,但炸药整体稳定性有所提升;通过2%和5%溶化蜡改性石英砂以及复合蜡改性工业盐较改性前爆速增长了3.3%、5.4%和5.2%和9.4%;含石英砂试样无论改性与否撞击和摩擦感度均较高,改性前后热分解初始分解温度分别为282.8、277.4℃,热安定性能优异;2%复合蜡改性后的工业盐撞击和摩擦感度均为零,热分解初始分解温度为253.4℃,储存期超过120 d。通过2%复合蜡改性工业盐其爆轰性能、热安定性能和存储性能均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炸药 表面改性 矿物质组分 爆轰性能 热安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作用研究——以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床为例
9
作者 侯信高 琚宜文 +6 位作者 冯宏业 肖蕾 乔鹏 陶丽茹 王鹏 王巍 高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106,共21页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温度条件下,有机质与金属离子络合并非其参与金顶铅锌矿化的主要方式。金顶矿区有机质普遍经历过生物降解,但仍含有可检的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烃以及萘、菲、联苯等化合物,少量有机质已不含正构烷烃和类异戊间二烯烃,呈现出甾烷初步降解的特征,无25-降霍烷生成,总体符合2~5级生物降解,与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BSR)相一致。矿床内成矿方解石的δ^(13)C_(PDB)与δ^(18) O_(PDB)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Y/Ho值以及Sr含量等指标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的方解石的特征不同,且矿床中固体沥青的δ^(13)C_(PDB)值(-27‰)未显示出小于烃源岩δ^(13)C_(PDB)(估算值)的特征,因此认为TSR可能在盆地局部浅层区域内不起主要作用。硫化物δ^(34)S的估算结果显示,由有机质热解生成的H_(2)S的δ^(34)S值为-5‰~0,这与矿床金属硫化物δ^(34)S直方图中重硫同位素峰值的范围(-8‰~-2‰)相符。基于实际成矿特征,考虑1/3的铅锌矿石与有机质热解作用相关,且古油藏原油含硫量为1.5%,则成矿所需原油量为9687万t,这与地质事实相符,表明有机质热解也可能参与成矿作用。综上,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有机质主要通过古油藏形成阶段的BSR作用和盆地深部高温成矿阶段的TSR作用或有机质热解作用参与铅锌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参与成矿作用 金顶铅锌矿床 细菌硫酸盐还原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 有机质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仿生矿化方法提高戊型肝炎假病毒颗粒的热稳定性
10
作者 朱志梅 杨书仁 +3 位作者 许艺凡 李慧 王术德 高慎阳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8-13,共6页
研究旨在利用仿生矿化方法提高戊型肝炎假病毒颗粒(MS2-HEV)的热稳定性,解决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核酸检测质控品耐热问题。将重组质粒pET28b-MS2-HEV转化至Rosetta(DE3)超级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研究旨在利用仿生矿化方法提高戊型肝炎假病毒颗粒(MS2-HEV)的热稳定性,解决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核酸检测质控品耐热问题。将重组质粒pET28b-MS2-HEV转化至Rosetta(DE3)超级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制备MS2-HEV。将MS2-HEV置于pH值7.5、钙离子(Ca2+)终浓度为5.5 mmol/L、钙磷比(Ca/P)为1.67的矿化液中,37℃矿化3 h,制备戊型肝炎假病毒仿生矿化颗粒(MS2-HEV-CaP)。采用RT-qPCR与电镜方法分析其矿化效果与热稳定性。结果显示:MS2-HEV的矿化效率达70%,矿化制备的MS2-HEV-CaP可在37℃条件下稳定保存14 d。研究表明,试验成功制备了MS2-HEV-CaP,利用仿生矿化方法提高了MS2-HEV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假病毒颗粒 仿生矿化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 potential superlarge Pb-Zn ore occurrence with Himalayan thermal brine genesis——Wuqia Regio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继顺 高珍权 +2 位作者 邓功全 李明 刘全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年第1期41-46,共6页
The paper focuses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thermal brine genesis of Pb Zn deposits in Wuqia district, Xinjia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nown Pb Zn deposits, such as Wulagen, are thermal brine ge... The paper focuses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thermal brine genesis of Pb Zn deposits in Wuqia district, Xinjia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nown Pb Zn deposits, such as Wulagen, are thermal brine genesis,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setting, magma and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strata and redistribution in the ore forming process, the REE patterns and their main parameters of main type ores, the 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the source indicators of Pb, S isotopes. Ore forming conditions of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s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tectonic and sources setting of Jinding type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s in this area. Five Pb Zn ore belts and central uplift belts discovered lately have not only confirmed that the genesis of Wulagen Pb Zn deposits is thermal genesis, but also further proved that there exists tectonic and source setting of Jinding type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 in the study area. Mineral deposit model was described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ity of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brine mineral deposit model super large Pb Zb deposit HIMALAYAN Wuqia Xinji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n deep strata 被引量:1
12
作者 LIU Dun-wen GU De-sheng DAI Ta-gen Herbert Henke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14-119,共6页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deep mine and the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t is often not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rocks present in the deep strata, and th...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deep mine and the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t is often not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rocks present in the deep strata, and the usual approach is to calculate thermal conductivity including mineralogy and porosity. The composition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MID01 borehole in the Bjorko area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was classifie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n the borehol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s reliable and useful for th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Bjorko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CALCULATION minerAL composition ROCK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及其地质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池洋 黄雷 +4 位作者 赵红格 王建强 杨丽华 席晓东 彭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55-3477,共23页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根据其形成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和地质作用等的不同,将横向转换构造(带)分为4类:变换(断裂)带、调节(构造)带、继接-传递带及岩浆-热力构造。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横向转换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作用明显有别。但其间仍有较多的共性特征:如存在普遍、貌不惊人;特征多样、复杂多变;破裂具走滑剪切(扭动、旋转)构造特性;同类同级构造近等间距展布等。这些个性和共性特征可作为判识和确定横向转换构造的线索与依据。横向转换构造(带)值得关注的地质作用是:重要的转换、调节、传递作用,显著的分区(段)效应,特别的建造、改造场所和地震易发地段。其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常为重要的成矿带、造成矿产赋存条件和成藏(矿)作用的分区(段)。横向转换构造这些显著的地质作用、特别的构造特征及其规模(级别),常与其发育的时限或相对时序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主要据发育时限(序)的不同,在前期既成先存、同期转换调节、后期新生改造和加强三方面探讨了横向构造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 变换(断裂)带 调节(构造)带 继接-传递带 岩浆-热力构造 分区作用 地质-成矿作用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场耦合高压电脉冲作用下岩体破碎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饶平平 冯伟康 +1 位作者 崔纪飞 欧阳昢晧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基于电学理论、热学理论和力学理论建立高压电脉冲作用下岩体破碎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提出一种考虑电击穿的电–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揭示岩体在高压电脉冲下的破碎过程。利用随机分布模型模拟岩体中可能出现的导体矿物颗粒,综合分析电... 基于电学理论、热学理论和力学理论建立高压电脉冲作用下岩体破碎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提出一种考虑电击穿的电–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揭示岩体在高压电脉冲下的破碎过程。利用随机分布模型模拟岩体中可能出现的导体矿物颗粒,综合分析电击穿过程中等离子体通道的形成规律。与现场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该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击穿场强是主导等离子体通道形成的关键因素。岩体在高压电脉冲作用下的破碎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等离子体通道初步形成阶段、等离子体通道扩展阶段和等离子体通道形成阶段。在等离子体通道形成前,通道处的温度保持在500 K左右,应力达到10–2MPa左右;当等离子体通道形成时,温度和应力会在短时间内剧增,温度达到10~3 K,应力达到10 MPa。在电脉冲持续作用下,等离子体通道处的温度和应力持续增加。当最大应力超过岩体的临界应力强度后,岩体将发生破碎;同时通道也会继续分支扩展,更大范围地对岩体造成破坏。导体矿物颗粒会引导等离子体通道的形成,颗粒分布越密,对通道的形成越有利。脉冲电压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岩体的破坏速率相对越快。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高压电脉冲过程中岩体破碎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脉冲 电–热–力耦合 导体矿物颗粒 等离子体通道 岩体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岩在烧变过程中的热破裂机制试验研究
15
作者 张卫强 曹志成 +2 位作者 周琦忠 王左券 吴云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自燃煤层围岩在不同高温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导致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效应发生显著变化。为深入认识烧变过程中岩石的结构演化规律,以徐州某矿底板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的热破裂试验,从多尺度上探究岩石... 自燃煤层围岩在不同高温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导致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效应发生显著变化。为深入认识烧变过程中岩石的结构演化规律,以徐州某矿底板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的热破裂试验,从多尺度上探究岩石热破裂的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微观结构测试揭示其发育机理。结果显示:(1)方解石填充裂隙、层理等相对软弱结构面的热破裂温度阈值在300~400℃,完整岩石结构的热破裂温度阈值在500℃左右;600℃之前的热破裂形态较简单,基本是直线型裂纹,且宽度较小、数量较少;700℃以上出现宽度和长度显著增大的弧形热裂纹,热裂纹两侧试样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靠近热裂纹的白色部位还发育一些连通弧形裂纹的次级小裂纹;800℃时,试样颜色全部变白,结构完全破碎,成散体状。(2)从微观结构和热应力角度阐释灰岩热破裂发育机理,发现试验温度路径下试样的热破裂主要发育在降温过程中,且最大热应力差主要在靠近试样表面的近似环形带上分布。500℃以下的热破裂成因主要为热应力在试样的原始缺陷处集中,并超过了部分软弱结构的抗拉强度;500℃以上受热应力与矿物分解共同控制,500℃以上升降温过程中的最大热应力基本超过灰岩的抗拉强度,且菱镁矿、白云母、白云石等矿物逐渐分解,逐渐增多的内部缺陷为应力集中提供有利条件,加剧了热破裂的发育;当温度达到800℃时,热破裂发育程度很高,且白云石和方解石快速分解,生成CaO,部分CaO在冷却过程中与空气接触生成Ca(OH)2,热裂纹与主体矿物分解共同导致试样结构的破碎。研究成果可为岩体破裂和地质结构演化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热破裂 热应力 矿物分解 温度阈值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增强相变充填体热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乔兰 尹雅 +1 位作者 李庆文 苗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24-3634,3644,共12页
矿山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实现了深地矿床-地热协同共采,研发具有适宜相变参数和物化性能优良的功能充填材料迫在眉睫。针对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Micro PCM)导致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下降的现状... 矿山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实现了深地矿床-地热协同共采,研发具有适宜相变参数和物化性能优良的功能充填材料迫在眉睫。针对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Micro PCM)导致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下降的现状,开展预试验探究相变充填体的强度特征和热学性能,基于获取的较佳MicroPCM添加量,进一步探究不同碳化硅(SiC)添加量(质量百分率为0%、2%、4%、6%、8%)对相变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比热容的影响,并测试了其密度、泌水率与流动度,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分散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观测其微观形貌,开展能谱扫描分析解释宏观试验现象,探究其在高低温交变循环下的蓄热储能稳定性。得到了以下结论:MicroPCM添加量为5%时,相变充填体的比热容达到最大,为1.75 MJ/(m^(3)·K);充填体的密度在SiC添加量为2%时达到最大,为1.67 g/cm^(3);充填体的流动性和泌水性随SiC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随SiC添加量的增加不断增长,添加量达到4%时,其增幅分别为10.1%和21.7%,达到6.64 MPa和1.12 W/(m·K),随后增长趋势逐渐减缓;相变充填体的比热容随SiC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衰减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小,在4%添加量时,比热容达到最大值,为2.32 MJ/(m^(3)·K),因此推荐SiC添加量为4%;500次高低温交变循环后,相变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得到增强,且SiC添加量越高增长幅度越大,而导热系数与比热容均有所降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研究为实际工程中蓄热储能充填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热共采 相变充填体 蓄热储能 碳化硅 高低温交变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核桃仁营养成分及其油脂脂肪酸组成、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韦承珊 毕佳俊 +2 位作者 李云仙 刘祥义 徐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为促进野生核桃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云南省临沧市野生核桃为原料,测定了核桃仁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核桃仁粕氨基酸组成、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核桃油的生育酚含量、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并分析了其热特性。结果表明:野生核桃仁中粗... 为促进野生核桃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云南省临沧市野生核桃为原料,测定了核桃仁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核桃仁粕氨基酸组成、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核桃油的生育酚含量、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并分析了其热特性。结果表明:野生核桃仁中粗脂肪含量为44.04%,粗蛋白质含量为21.63%;核桃仁粕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1.47%,9种药用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70.97%;核桃仁粕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属于高钾低钠食品,微量元素中Mn元素含量最高,为144.8μg/g,重金属元素未检出;野生核桃油主要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01%)高于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1.48%);核桃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为510.10 mg/kg;核桃油低温结晶主要在-30℃和-13℃熔融,其快速热解温度为317~470℃,在416℃质量损失速率绝对值达到最大。野生核桃仁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核桃 营养成分 sn-2位脂肪酸 氨基酸 矿质元素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驱动煤矸石碳氧化过程及产物土壤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寒 张清 +4 位作者 谢迩嫚 张鑫广 宋浩然 田森林 胡学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70-5677,共8页
针对煤矸石本身所含的碳基矿物,本研究对煤矸石进行中低温微氧化,研究温度、时间对碳基矿物转化效率的影响,阐明煤矸石所含碳基组分向腐殖质转化的过程机理.研究表明,中低温(150~180℃)氧化1~3h后,煤矸石热氧化产物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提... 针对煤矸石本身所含的碳基矿物,本研究对煤矸石进行中低温微氧化,研究温度、时间对碳基矿物转化效率的影响,阐明煤矸石所含碳基组分向腐殖质转化的过程机理.研究表明,中低温(150~180℃)氧化1~3h后,煤矸石热氧化产物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提升20倍以上,由8.76mg/L提升至176.72mg/L,有机碳比例可提升5倍,由1.2%提升至6%以上,有机质养分水平类似土壤普查养分分级中的1级土.有机碳提升的原因是热氧化过程使碳基矿物的C-C、C=C键向C=O键转变形成羧基、羟基等官能团,碳基矿物发生氧解向富里酸等腐殖类物质转化.腐殖酸含量的提升可有效改良煤矸石风化产物的保墒及团聚性能,使产物持水率超过砂质土壤标准,从而显著提升冬牧70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驱动 煤矸石 碳基矿物 腐殖化 土壤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热力作用与砂岩铀矿中铀的超常富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苗 吴柏林 +9 位作者 刘池洋 张涛 张才利 张雷 胡琮 杨松林 刘明义 李琪 林周洋 张效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8-3813,共26页
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铀矿作为特大型砂岩型铀矿,矿区内出露的辉绿岩对铀成矿影响特殊,但针对辉绿岩侵入与铀超常富集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选择钱家店凹陷的辉绿岩和赋矿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扫描电... 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铀矿作为特大型砂岩型铀矿,矿区内出露的辉绿岩对铀成矿影响特殊,但针对辉绿岩侵入与铀超常富集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选择钱家店凹陷的辉绿岩和赋矿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全岩主微量元素、铀矿物原位微区U-Pb测年、锆石U-Pb年龄、矿物C-O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等研究。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赋矿岩石存在较高温度成因的网格状含钛铀矿物;赋矿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辉绿岩中方解石脉的包裹体温度测试均发现存在与中低温流体作用相对应的包裹体特征;矿物原位微区C-O同位素组成显示赋矿岩石受较高温度岩浆热流体作用的影响;含泥砾砂岩的岩相学特征指示存在岩浆热流体及火山灰(屑)作用的痕迹,高倍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到非砂金成因的纯金细颗粒、含钛铀矿和沥青铀矿中具有不同含量的高温元素(Pt、Os、Re)。上述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铀矿的热力作用及部分深部矿质来源与辉绿岩侵入作用有关。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拉斑系列的辉绿岩形成于41.6±0.78 Ma,即始新世晚期源自过渡型地幔的基性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辉绿岩,同时也提供了热、深部铀源及伴生的金属元素,这大大增强了铀富集的速度和规模。不同系列的辉绿岩侵入热力作用与多期次多阶段成矿的铀矿床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辉绿岩侵入对铀成矿发挥主要作用的阶段在始新世时期(53~40 Ma)。综合认为盆地南部铀矿床为多成因、多来源、多阶段成矿的“多因复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家店铀矿 辉绿岩侵入 热力作用 深部铀源 超常富集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天语 谢桂青 +1 位作者 左俊增 马龙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0-1343,共14页
近年来,蚀变矿物的光谱和原位成分特征已成为找矿勘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与矽卡岩矿床的Cu富集有关,但对于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颜色及其与成分的关系还不清楚。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 近年来,蚀变矿物的光谱和原位成分特征已成为找矿勘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与矽卡岩矿床的Cu富集有关,但对于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颜色及其与成分的关系还不清楚。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普遍发育不同颜色的石榴子石,是探讨热红外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的理想对象。本文对该矿区石榴子石开展了热红外光谱分析、颜色定量分析、能谱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石榴子石端元成分以钙铁-钙铝榴石为主,石榴子石发育3种颜色,为褐红色、黄绿色和绿色,色相值范围为49~106。Fe、Al含量的变化是引起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主吸收谷位置移动(11200~11600 nm)的最主要因素,石榴子石主吸收谷波长与Fe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Al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主吸收谷波长大于11500 nm可以作为知不拉铜矿化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矽卡岩 热红外光谱技术 颜色定量分析 知不拉 找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