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1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域下乡村学校引领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褚红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3-50,共8页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求,共生环境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外部保障。当前,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形成正面临着共生单元中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共生关系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非共生态、共生环境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乡土文化环境掣肘等困境。乡村学校应在共生单元中,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在共生关系中,构建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互惠共生伙伴关系;在共生环境中,主动适应乡村社会建立“信任链”和“重情谊”的行动逻辑和交往逻辑,最终形成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乡村学校 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 共生单元 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P理论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3
作者 李媛媛 袁玉林 随力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水平,结合知识-态度-行为(KAP)理论,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KAP模型;通过问卷发放和筛选,获取659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认知、网络安全态度、网... 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水平,结合知识-态度-行为(KAP)理论,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KAP模型;通过问卷发放和筛选,获取659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认知、网络安全态度、网络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网络安全教育显著影响网络安全认知、网络安全态度、网络安全行为,其中,网络安全认知、网络安全态度起到独立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法律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活动、榜样引领均能直接影响网络安全行为,其中,法律道德教育对网络安全行为的影响最强,知识教育次之,实践活动和榜样引领最弱。在具体作用路径方面,法律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直接效应来影响网络安全行为,知识教育、实践活动、榜样引领主要通过安全认知间接影响网络安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态度-行为(KAP) 网络安全教育 法律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 榜样引领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4
4
作者 肖斌 徐鹏 +1 位作者 陈金 李金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自媒体话语生态 道德理论 道德叙事 学校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5,共7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闪耀着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教育鸿篇,为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以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精会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德树人 世界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教学异化的景观表征与消解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霄 秦在东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5,共8页
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形塑的影像元素作为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中,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因为对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所呈现的工具与艺术... 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形塑的影像元素作为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中,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因为对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所呈现的工具与艺术性表象过度迷恋,而将教学引向景观社会,导致思政课教学中的部分真实情境被景观所遮蔽,教学主体性隐匿、教学内容程式化以及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凸显,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陷入自我向度、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的分离,偏离了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将高校思政课教学驱离由“景观”编织的表象世界,需注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实现思政课教学在以“我”为主体的“自我向度”、以内容为引领的“价值向度”和以现实为导向的“实践向度”三重维度的回归,重构思政课教学的“真实境遇”,使思政课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轨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思政课教学 景观社会理论 教学异化 消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场馆具身体验对青年德育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管婧婧 周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6,共6页
青年群体的德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传播红色基因的独特载体,红色文化场馆参观被视为一种体验式德育。基于具身理论,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和自我民族志两种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红色文化场馆参观影响青年德育的内在机理。红色文化场馆... 青年群体的德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传播红色基因的独特载体,红色文化场馆参观被视为一种体验式德育。基于具身理论,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和自我民族志两种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红色文化场馆参观影响青年德育的内在机理。红色文化场馆的具身体验能够促使青年参观者从多维度的场景刺激中接收红色基因,并通过认知和情绪的一系列心理过程继承红色基因,进而通过同化/顺应机制内化为德育结果。另外在从惯习世界进入具身场景又回到惯习世界的过程中,参观者原有的惯习身体会影响场景感知,场景中生成的新德育知识图式会在惯习世界里外化并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德育 具身理论 红色文化场馆 红色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及其机制模型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5,共7页
明晰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对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7份高校师德政策进行解构与编码分析,发现17个维度核心要素和三大核心范畴(师德素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师德保障机制体系),构建出新... 明晰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对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7份高校师德政策进行解构与编码分析,发现17个维度核心要素和三大核心范畴(师德素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师德保障机制体系),构建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理论模型。师德素养具有四要素三维架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多路径约束关系,师德保障机制体系通过系统控制促进师德素养的自主建构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落实践行。未来,建议增强师德主体建构能力,完善师德外在制度规约,健全师德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赋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创新和长效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政策 政策文本分析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雪青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数字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必然选择。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升课堂实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夯实育人‘主阵地’三个层面明晰其赋能作用的内在机制... 数字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必然选择。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升课堂实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夯实育人‘主阵地’三个层面明晰其赋能作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以数字化技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层分级分类培育和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等多向发力涵育思政育人“大先生”;以坚持问题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学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提出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理论的情感建构:表现、理路与方法论启示
10
作者 王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共11页
道德教育研究应立足人的道德成长现实和需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文化回应性的理论创建。其中,“情感”作为贯通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因子,在重建国人伦理道德、应对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尤其值得挖掘。基... 道德教育研究应立足人的道德成长现实和需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文化回应性的理论创建。其中,“情感”作为贯通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因子,在重建国人伦理道德、应对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尤其值得挖掘。基于情感的德育理论建构表现为将“道德情感”作为整全人培养的生命基础,并围绕“情感”展开系统的道德教育育人图景。这一建构并非是简单的情感视角,而是在生命现实中追问“何以为人”的情感的道德意义、探问如何在德以成人中彰显生命的整全、显现在德育中育人的情感价值方向等维度和逻辑层面上,建构了以“情感”为逻辑根基的本土化德育理论。经由探问意义—追问本原—寻找立场,通过在“情感”“道德”“生命”之间架起一座精神发育的桥梁,“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将“情感”放置在具体历史文化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加以检视,形成既尊重社会传统而体现现实关怀,又兼收并蓄而彰显文明对话的方法论特征。在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其理论努力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光芒和文化自觉,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感性道德教育 情感教育 德育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特质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11
作者 徐威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探讨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特质,为评估、激励及培养新时代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提供标准与依据。以浙江省30名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类属分析法分析受表彰教师的主要事迹材料,通过三... 探讨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特质,为评估、激励及培养新时代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提供标准与依据。以浙江省30名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类属分析法分析受表彰教师的主要事迹材料,通过三级编码,对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特质进行分析归纳和理论建构。结果发现: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教育情怀、能力水平、人格特质与专业自主4个维度共11个指标。最受学生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能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具备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能力、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自我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思政课教师 基本特质 立德树人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被引量:113
12
作者 车广吉 丁艳辉 徐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家庭德育等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家庭德育等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工程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和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布朗芬布伦纳 发展生态学理论 青少年 德育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志毅 赵艳平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9-41,共3页
后现代思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检讨。课题组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反思我国幼儿道德行为的发生及其教育的机制,在幼儿园德育目标、课程内容、方法策略、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实验... 后现代思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检讨。课题组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反思我国幼儿道德行为的发生及其教育的机制,在幼儿园德育目标、课程内容、方法策略、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发生有其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旋律中,幼儿德育有许多不同的变奏:重公平优于重谦让;重智慧优于重伦理;重实际优于重说教;重感受优于重推理。只要教育得法,幼儿的价值观、道德观会随着教师的主导价值发生改变。在幼儿德育目标上,应提倡异质多元,坚持价值导向;在德育内容的筛选上,应重视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在德育方式上,应关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法如游戏、辨析、讨论、角色模拟、故事新编等;在师生关系上应推广平等沟通、观点碰撞、求同存异,从而开辟开放、和谐、自由、高效的幼儿园德育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幼儿园 后现代主义 德育工作 德育理念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本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春霞 官计 +3 位作者 龙霖 李莉 王金莲 田丽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本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便利选取我校2010届4年制本科护生108人,分为试验组55人和对照组53人,对照组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 [目的]探讨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本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便利选取我校2010届4年制本科护生108人,分为试验组55人和对照组53人,对照组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多元教学法,干预后比较两组护生的职业道德困惑和道德能力。[结果]试验组护生职业道德困惑发生频率为(26.5±4.3)分,发生程度为(32.6±8.0)分,低于对照组(32.5分±5.8分,41.4分±7.7分);试验组道德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元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本科护生的道德思维,使护生自觉实施道德行为,降低职业困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 职业道德 教育模式 多元化 职业困惑 道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对策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丽萍 袁云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7-229,共3页
以激励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务实性。本文利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目标激励等理论,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价值观等特点,从发现学生的激励需要出发,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以激励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务实性。本文利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目标激励等理论,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价值观等特点,从发现学生的激励需要出发,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途径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理论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巍 汤剑波 张伟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63,共5页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近年来兴起的道德建构理论对于人类的道德发展这一开放系统来讲无疑也离不开系统本身的自组织。作为道德建构理论前提的道德人性...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近年来兴起的道德建构理论对于人类的道德发展这一开放系统来讲无疑也离不开系统本身的自组织。作为道德建构理论前提的道德人性论基础,特别是北师大檀传宝教授提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遗传(新性善论) 却争议颇大,不妨试用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自组织自然观来为这一价值预设提供一个存在平台,用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来初步指导如何发挥当代德育的重要意义并论证其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德育 耗散结构理论 混沌 协同说 人类道德发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屈正良 夏金星 彭希林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4期62-64,共3页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 道德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德育 皮亚杰 柯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 被引量:31
18
作者 于桂荣 秦书生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9,共9页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依循;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独特功能,形成各...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依循;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独特功能,形成各类课程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发挥教师育人的主导作用,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是办好思政课的活力源泉;实现"三全育人",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是办好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29
19
作者 季爱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对德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模式的自身理论研究与德育模式的类型研究方面。由德育模式的研究观照德育研究的趋势,我们发现,德育研究将更注重相关学科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对德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模式的自身理论研究与德育模式的类型研究方面。由德育模式的研究观照德育研究的趋势,我们发现,德育研究将更注重相关学科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理论 德育模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长海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6,共8页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理论 杜威德育思想 中国德育变革 道德的教育 道德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