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绩效问责制导向下高校教师评价的指标陷阱及治理策略
1
作者 张继河 周文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5,共8页
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是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之举。当前高校存在两种典型的教师评价方式:一种是以结果为取向的绩效评价或业绩考核评价;另一种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发展性评价。在绩效... 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是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之举。当前高校存在两种典型的教师评价方式:一种是以结果为取向的绩效评价或业绩考核评价;另一种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发展性评价。在绩效问责制导向下,高校倾向以结果为取向来评价教师工作表现,容易忽视教师专业成长,过度迷恋量化指标,形成“指标固恋”怪圈,从而落入投机“作弊”、目标排挤和文化破坏等指标陷阱。对此,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监督机制、实施多元评价、加强合作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问责 高校教师 教师评价 指标陷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不安全感对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影响:压力知觉和失眠的链式中介作用
2
作者 陈欣雨 陆清 +4 位作者 周芳 胡牡丽 姚娜 张逸 邱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6-713,共8页
目的: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重压力,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探究工作不安全感对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影响,以及压力知觉和失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方... 目的: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重压力,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探究工作不安全感对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影响,以及压力知觉和失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某省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线上问卷调查,收集工作不安全感量表、压力知觉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简版、广泛性焦虑量表的得分情况。采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98名研究参与者,高校青年教师焦虑检出率为36.47%。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工作不安全感不仅能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水平,也可通过压力知觉或失眠间接影响焦虑水平(分别占总效应的46.42%和7.45%),还可通过压力知觉→失眠(效应占比为13.18%)的链式中介影响焦虑水平(均P<0.05)。结论:工作不安全感可预测高校青年教师焦虑情绪,压力知觉和失眠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可通过靶向工作不安全感、压力知觉和失眠改善焦虑情绪,还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从而全面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工作不安全感 压力知觉 失眠 高校青年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现状、产生及缓解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雨潜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研究基于社会时间类型学理论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产生机理模型,对全国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时间焦虑感现状特征和产生机理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超七成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处于较高水平,表现在“过劳焦虑”“加... 研究基于社会时间类型学理论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产生机理模型,对全国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时间焦虑感现状特征和产生机理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超七成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处于较高水平,表现在“过劳焦虑”“加速焦虑”和“失控焦虑”三方面,且在性别、学历、学校层次、未成年子女人数和所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受到自我时间、互动时间、制度时间及文化时间的显著影响,且四种时间类型相互“嵌入”,形成“分层”,在寻求结构性“同步”的过程中逐层牵制,影响程度依次递升,最终使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困在时间里的人”。据此提出要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转变管理理念,淡化“淘汰”色彩;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互动条件;加深自我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时间焦虑感 产生机理 缓解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与竞速文化——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黎 周霖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以豆瓣小组“高校青椒的自留地”为研究田野,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及其牵涉的文化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表现为加速化的时间消费、功绩主体的时间异化、时间碎片的弥散游弋,这... 以豆瓣小组“高校青椒的自留地”为研究田野,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及其牵涉的文化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表现为加速化的时间消费、功绩主体的时间异化、时间碎片的弥散游弋,这形塑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漂浮式”图景:高校青年教师的过度繁忙阻滞学术身份的意义建构,其学术生活被时间的道德化规范操控,原子化时间引发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性断裂。进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加速主要原因在于基于行政逻辑的评价体系以及基于绩效权威的时间嵌入机制。在外部驱动力、离心力、自我内驱力的综合作用下,栖居于“竞速轨道”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建构出一种“竞速文化”,这不仅仅是行政逻辑的影响结果,同时也是青年教师个体的时间能动性的影响结果。理性审视与正确运用这一时间辩证法,是高校青年教师抵及理想的学术生活节奏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学术生活 时间病理 竞速文化 网络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五导师团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能者为师、一专多能”视角
5
作者 李玲红 任爱霞 +2 位作者 王秀丽 黄建勋 孙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8期46-50,共5页
针对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重引进轻培养、科研与实践脱节、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能者为师、一专多能”的五导师团队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1+N+n”团队梯队、“基地、项目、课程”三层次载体及“人员合作、事... 针对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重引进轻培养、科研与实践脱节、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能者为师、一专多能”的五导师团队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1+N+n”团队梯队、“基地、项目、课程”三层次载体及“人员合作、事项合作、成果共享、奖励分配”四行为协作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和生产实践等综合能力。实践探索表明,五导师团队模式可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助力农业强国与新农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科高校 青年教师培养 五导师团队 协同育人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社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新入职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
6
作者 陈昕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1-75,共5页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影响着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而新入职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往往在教学、科研、人际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影响着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而新入职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往往在教学、科研、人际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组织社会化理论出发,基于组织与员工交互的视角,提出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优化考核与激励制度、强化教师自主学习提升以及协助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策略,以帮助新入职青年教师更好地完成组织社会化,实现职业适应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职业适应性 组织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孙祯宇 张可伦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7-95,共9页
青年教师群体是我国教师事业的生力军,其师德师风素养已成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的底层支撑。基于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基础、院校维度是高职院校青... 青年教师群体是我国教师事业的生力军,其师德师风素养已成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的底层支撑。基于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基础、院校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系统塑造、社会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结构性制约,并据此提出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师德师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
8
作者 吴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1-67,73,共8页
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实际”及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场域”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立全覆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搭建系统化学习评估反馈体系、发挥产教融合... 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实际”及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场域”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立全覆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搭建系统化学习评估反馈体系、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建立思想引领与职业成长体系,以构建交互循环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探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学习支持下的美国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师角色研究--以科罗拉多理工大学IntelliPath项目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汪存友 黄双福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5-41,54,共8页
自适应学习系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成为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剖析已规模化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发现该校重构了以掌握学习为理念、多级贯通结构、... 自适应学习系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成为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剖析已规模化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发现该校重构了以掌握学习为理念、多级贯通结构、自主创设多倍资源的课程设计模式,认为教师是施行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关键因素,以教学策略的施行者、学习监管者、学生引导者三方面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并已形成"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自适应教学文化,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文章建议我国高校以MOOC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来重构系统化、高质量、联结化、去学期化的自适应学习课程,并帮助教师掌握技术以更成功地开展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学习系统 自适应学习课程 美国高校 课程设计 教师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瑾 丁欢欢 王莉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88,95,共6页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中央文件情况,掌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全国六个省(市)高职院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思政课...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中央文件情况,掌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全国六个省(市)高职院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思政课教研机制等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但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师教材使用不规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机构设置不规范、思政课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企业实践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调查,着重从统一编写高职院校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建立院企党组织“手拉手”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师队伍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她”的困与解:高职院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之探——基于X省4所高职院校342名教师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俊华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8-63,共6页
青年女教师是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聚焦该群体职业发展中的困与解,通过针对性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深度拆解“她”的职业发展现状发现,由于职业生涯初期的投入与产出焦虑,家庭分工与教养子女的外在期待... 青年女教师是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聚焦该群体职业发展中的困与解,通过针对性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深度拆解“她”的职业发展现状发现,由于职业生涯初期的投入与产出焦虑,家庭分工与教养子女的外在期待,以及高职教育新发展带来的新要求等,“她”的职业发展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包括职场初始段嵌套重叠家庭生命周期关键段、教学胜任力与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双重压力、企业实践要求与个体安定感追求的矛盾、难破“工作赚钱与顾家养娃”的两难选题,以及职业发展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对此,建议通过搭建多元化职业发展平台、构建系统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唤醒职业发展内驱力、培养行动力等途径助力高职院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女教师 教师职业发展 社会支持 内驱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法》修订背景下公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涛 余聪颖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和完善以调查与听证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程序;基于主客观标准、初再犯情节以及后续行为三方面评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过错程度,合理确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惩戒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高校 师德师风 师德失范行为 《教师法》 程序正义 比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开展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逻辑、机制与限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炎军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0,共9页
从中观层面把握教师评价改革的逻辑和机制是一条重要的路径。研究从组织视角出发,认为基于合法性和效率的双重逻辑组织,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呈现出强制、竞争、模仿和学习四种发生机制。四种机制对教师评价改革的创新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产... 从中观层面把握教师评价改革的逻辑和机制是一条重要的路径。研究从组织视角出发,认为基于合法性和效率的双重逻辑组织,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呈现出强制、竞争、模仿和学习四种发生机制。四种机制对教师评价改革的创新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教师评价改革应该重视学术逻辑的作用,在学术、合法性、效率三重逻辑间形成新的张力,进而产生社会网络、自我建构两种新的改革机制。在不同的逻辑组合下,教师评价改革会呈现出多项机制兼容与并存,改革机制发生阶段化变化,且不同类型高校的改革机制之间会有显著的差异性三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师评价改革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党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变迁及反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继河 周文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136,共6页
历史制度主义者的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的教师政策等是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干部教育、以苏为师、专业培训和师德建设等四个阶段。通过对相关政策... 历史制度主义者的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的教师政策等是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干部教育、以苏为师、专业培训和师德建设等四个阶段。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变迁受宏观环境制约,体现从高度集权模式到准市场经济模式、从革命式变迁到渐进式变迁趋势。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创新要实现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行动者的利益均衡。高校要积极疏通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对话的桥梁;教师要主动顺应制度变迁,基于高校实际探寻自我特色的发展路径。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关注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现象,弱化以往教师制度中“糟粕”成分对新制度建设的影响,实现旧制度与新制度的良性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 历史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志远 吴宏政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120,共6页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目标导向,同时,要建构全环节的培训体系、全过程的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教学科研,以及营造全覆盖的成长环境四个优化路径,从而促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青年思政课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研究——基于56所高校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龙梦晴 朱明俐 邹慧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3,共12页
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借助Nvivo软件,对全国56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过分注重保健因素,时常忽视激励因素,总体上以保障型政策为主、奖励型政策为辅,发展... 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借助Nvivo软件,对全国56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过分注重保健因素,时常忽视激励因素,总体上以保障型政策为主、奖励型政策为辅,发展型政策很少受到关注。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具有差异性:华南、华东和西北地区高校总体上优于其他地区高校,“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本科高校总体上优于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研究认为,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制定受到“才从财来”的保守观念固化、“财从才来”的发展理念不足等内因主导,以及多种急功近利因素影响、政府引导监督力度不够等外因助力。高校应从更新思想观念、做好人才规划,青年人才应从克服利益诱惑、积极主动作为,政府应从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督促监督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青年人才 引进待遇 双因素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引领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礼平 吴婷 李梦华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优秀教师集体风貌和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对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优秀教师集体风貌和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对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具有在理论基础上的一致性、内容知识上的融通性、目标指向上的契合性和具体方法上的相似性等四个特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可从明确理念目标、强化主体意识、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着力点等方面展开实施途径设计,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师 素质能力培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毋磊 马银琦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8,I0005,共13页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治理是教师按照制度规定与学校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决策、监督等治理活动的过程。推动教师有序参与高职院校治理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保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34所“双高”院校章程...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治理是教师按照制度规定与学校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决策、监督等治理活动的过程。推动教师有序参与高职院校治理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保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34所“双高”院校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治理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以“精英参与”为主要渠道,忽视全员的有序参与;以“传统参与”为主要内容,类型属性亟待彰显;以“象征参与”为主要行为,实质参与效力受限;以“授权参与”为主要保障,缺乏制度规范。据此,从制度层面推动教师有序参与高职院校治理要优化参与渠道,实现全员有序参与;丰富参与内容,推动教师参与类型化;完善参与保障,提升教师参与规范性;提升参与能力,支撑教师主动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治理 现代学校制度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缄默的“场域”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论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艳秋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风格化,在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生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呼唤教学风格的出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能动地反映和认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风格现象...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风格化,在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生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呼唤教学风格的出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能动地反映和认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风格现象和行动过程等,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的感受、关注、认知的“知”与自觉的行为取向、具体行动的“行”的统一,并以积极能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实践为落脚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风格的生成,除了需要经由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矛盾运动为动力源与以多元组织力量推动为支持力量的协同作用来推动外,还需要经由风格意义的发现与认知、风格意识的形成和确立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彰显这三个阶段的动态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 教学风格 “场域”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秩序、体育锻炼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20
作者 谷玉良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从时间秩序揭示青年教师的时间管理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内在逻辑,发现青年教师因普遍存在“社会时间荒”而挤压自由时间,造成虚假自由时间,体育锻炼“主动退场”;社会时间流的无意识,则造成体育锻炼“被遗忘”;社会时间相较于自由时间优先... 从时间秩序揭示青年教师的时间管理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内在逻辑,发现青年教师因普遍存在“社会时间荒”而挤压自由时间,造成虚假自由时间,体育锻炼“主动退场”;社会时间流的无意识,则造成体育锻炼“被遗忘”;社会时间相较于自由时间优先级靠前,导致用于体育锻炼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被推迟、延后,体育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的“补救”措施。受上述时间秩序与时间管理逻辑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养生、保健等替代性健康管理手段试图抵消、弥补因过度透支社会时间和体育锻炼不足带来的身体损伤。这种“静止”的健康管理手段仅具有象征意义和心理安慰作用。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健康发展问题,还需从时间秩序视角寻求破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时间秩序 体育锻炼 健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