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晶质石墨成矿区带划分及大鳞片石墨矿床成因分析
1
作者 杨贺杰 李随领 +3 位作者 胡伟 王菲 英亚歌 白曜宇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通过分析河南省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变质作用等区域地质资料,研究晶质石墨成矿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对晶质石墨成矿带进行了划分。本文对四个石墨成矿带上典型石墨矿床进行剖析,确定大鳞片石墨分布在华北陆块南缘成矿带和北秦岭成... 通过分析河南省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变质作用等区域地质资料,研究晶质石墨成矿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对晶质石墨成矿带进行了划分。本文对四个石墨成矿带上典型石墨矿床进行剖析,确定大鳞片石墨分布在华北陆块南缘成矿带和北秦岭成矿带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地区孔兹岩系中,赋矿地层分别为太华群水底沟岩组和秦岭群雁岭沟组地层,同时还总结了大鳞片石墨矿床成因,为研究区下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 大鳞片 矿床成因 区域变质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西周玉鱼的造型特征研究
2
作者 王小迪 张立新 +5 位作者 马青 张龙博 刘楠 郭球珍 宋君威 赵洁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鱼形玉器(玉鱼)作为中国古代玉器的一大门类,其发展脉络及使用历史贯穿了玉文化演进史。在针对玉鱼的系统研究中,以往学者主要集中在外形、材质、实用功能等方面,极少对其造型特征和文化寓意进行梳理。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 鱼形玉器(玉鱼)作为中国古代玉器的一大门类,其发展脉络及使用历史贯穿了玉文化演进史。在针对玉鱼的系统研究中,以往学者主要集中在外形、材质、实用功能等方面,极少对其造型特征和文化寓意进行梳理。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期玉鱼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其造型特点、功能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寓意。结果显示,该西周时期玉鱼样品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偶见深绿色和墨绿色;形制普遍较小,长度多数在5 cm以内,多有穿孔,表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沁色现象;基于纹饰工艺特征可分为造型玉鱼、功能玉鱼、佩戴玉鱼三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应国墓地出土玉鱼还具有龙形特征,其造型设计和功能价值体现周王朝的阶级制度和宗教观念,侧面反映西周人对自然的崇拜逐步向人格化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西周时期玉器历史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鱼 造型特征 西周 应国墓地 河南省平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乡村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质表达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晓晓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63-165,共3页
本文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河南乡村民宿设计中的表达,强调地域文化与民宿设计的紧密结合,介绍了地域文化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风俗、艺术等概念,并阐述体验河南乡村民宿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达原则,包括加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强化个... 本文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河南乡村民宿设计中的表达,强调地域文化与民宿设计的紧密结合,介绍了地域文化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风俗、艺术等概念,并阐述体验河南乡村民宿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达原则,包括加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强化个体风格的差异性以及注重满足个人需求。同时,指出河南乡村民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南乡村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质表达,推动其在地化发展,增强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乡村民宿设计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分析
4
作者 石涛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8期133-140,共8页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关键举措,需要找出全省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法】基于2012—2021年河南省12个省辖市样本,运用熵值法分析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结...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关键举措,需要找出全省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法】基于2012—2021年河南省12个省辖市样本,运用熵值法分析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产业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绿色生产力稳中向好,科技生产力稳中有降。分地区看,豫中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其他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成为河南省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科技生产力成为重要约束因素。【结论】需要因地制宜地缩小不同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差距,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对策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世代刺槐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密度管理图研建
6
作者 杨扬 彭祚登 +3 位作者 刘伟韬 王鑫喆 王书婷 王少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共11页
【目的】建立刺槐人工林多功能林分密度管理图,以实现对不同培育目的刺槐林的科学合理经营,为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产量预测和抚育管理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洛宁县国有吕村林场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经营世代... 【目的】建立刺槐人工林多功能林分密度管理图,以实现对不同培育目的刺槐林的科学合理经营,为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产量预测和抚育管理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洛宁县国有吕村林场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经营世代的刺槐林,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对胸径2 c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指标包括胸径、树高、株数等,并测定刺槐一代林和二代林固定样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同时计算刺槐林分的碳储量。【结果】研究拟合了刺槐的最优树高生长曲线,建立了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等疏密度线、最大密度线以及自然稀疏线组成的林分密度管理图,最终得到了林分生产力、固碳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密度管理图。【结论】结合刺槐树高生长曲线,阐述了刺槐林分密度管理图在产量预估、资源清查和疏伐作业设计方面的应用方法。根据可靠性验证结果,本研究得出的模型适用于豫西丘陵区的刺槐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豫西丘陵 多功能森林经营 密度管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泰喆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9-104,共6页
基于2017—2021年市域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体系,以测算河南省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并检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指数及其增速逐年上升;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中心-边缘”经济格局;... 基于2017—2021年市域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体系,以测算河南省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并检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指数及其增速逐年上升;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中心-边缘”经济格局;整体发展水平差异有缩小趋势,数字经济活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研发支出、高校毕业生规模和人均收入均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检验结果,对加快河南省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熵值法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亢江飞 李林 +2 位作者 晏云 陈颖民 郭建秋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44-46,共3页
提高大豆单产、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是促进豫西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豫西地区夏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总结多年高产栽培实践经验,提出该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发展区域大豆生产... 提高大豆单产、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是促进豫西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豫西地区夏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总结多年高产栽培实践经验,提出该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发展区域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夏大豆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豫南传统村落传承模式研究
9
作者 刘聪玲 成舒宁 +1 位作者 唐大刚 闫海燕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128-131,共4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扩张迅速,城镇化加快了传统村落的消亡。传承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聚落结构及建造经验,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自然特质、人文特质和建构特征三个方面对豫南...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扩张迅速,城镇化加快了传统村落的消亡。传承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聚落结构及建造经验,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自然特质、人文特质和建构特征三个方面对豫南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进行解析,基于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思想策略,提出了豫南传统村落的多元化传承模式,即恢复性建设模式、主动中心化模式、静态传承模式、动态传承模式、有机更新模式等。研究结果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批判地域主义 豫南地区 传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同创新研究
10
作者 秦龙龙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2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数字赋能科技金融新模式,更好地推动河南省科技金融事业发展。【方法】从科技金融政策、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方面分析河南省科技金融的发展情况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河南省东部地... 【目的】研究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数字赋能科技金融新模式,更好地推动河南省科技金融事业发展。【方法】从科技金融政策、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方面分析河南省科技金融的发展情况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河南省东部地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较为先进,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科技金融发展的限制,其规模、效益都相对较低。【结论】河南省应打造一种数字赋能科技金融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河南省科技创新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科技金融 区域差异 协同创新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11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拟态环境下河南区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12
作者 刘飞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2,共5页
拟态环境下的河南区域形象饱受争议,而融媒体时代拟态环境出现的新样态,使新时代河南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大众传播舆论引导建构新时代的河南区域形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运用SWOT分析法来梳理融媒时代拟态环境下的... 拟态环境下的河南区域形象饱受争议,而融媒体时代拟态环境出现的新样态,使新时代河南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大众传播舆论引导建构新时代的河南区域形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运用SWOT分析法来梳理融媒时代拟态环境下的河南区域形象,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传播优势,建构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新时代河南声音,从而提升河南综合区域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拟态环境 河南省 区域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混合感染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慧 宋宏晓 +6 位作者 师丽刚 王伟杰 赵星灿 张明亮 马蓓蓓 崔淹鸽 张春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177,共5页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采集于豫西地区的170份疑似PRRSV感染猪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得到102份高致病性PRRSV阳性样本,在此基础上应用PCR方法检测PCV2和PRV的感染情况,并计算混合感染率。试验结果显示,豫西地区PRRS...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采集于豫西地区的170份疑似PRRSV感染猪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得到102份高致病性PRRSV阳性样本,在此基础上应用PCR方法检测PCV2和PRV的感染情况,并计算混合感染率。试验结果显示,豫西地区PRRS发病猪主要疫病的总混合感染率为58.52%,二重混合感染率为39.21%,三重混合感染率为19.61%,其中PRRSV/PCV2型二重混合感染最严重,混合感染率达33.33%;春夏和秋冬总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8.57%、81.25%,而且不管是二重还是三重混合感染,秋冬均比春夏更严重,尤其是PRRSV/PCV2/PRV型三重混合感染,秋冬与春夏季节的混合感染率相差较大,分别为37.50%、11.43%;PRRS发病猪从哺乳期到育肥期都有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2.10%、50.00%、100.00%,混合感染程度逐渐加重,主要集中在育肥期;不同发病时期的最高混合感染型也有所不同,其中哺乳期最高混合感染型为PRRSV/PCV2,混合感染率为42.10%,保育期最高混合感染型为PRRSV/PCV2、PRRSV/PCV2/PRV,混合感染率均为22.73%,育肥期最高混合感染型为PRRSV/PCV2/PRV,混合感染率为50.00%。本研究反映了豫西地区PRRS发病猪群与猪圆环2型及猪伪狂犬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和规律,为该地区PRRS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治和区域性防控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PRRSV PCV2 PRV 混合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性的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郑希伟 赵荣慧 宋秀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358,共6页
辽西地区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7.1—8.2℃,年降水量为400—600mm,年蒸发量为1600mm,为降水量的3—4倍。干燥是该区总的气候特点。该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为旱生的森林灌丛或草本植物群落,针叶树建群种为油松,阔叶树为蒙古栎,... 辽西地区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7.1—8.2℃,年降水量为400—600mm,年蒸发量为1600mm,为降水量的3—4倍。干燥是该区总的气候特点。该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为旱生的森林灌丛或草本植物群落,针叶树建群种为油松,阔叶树为蒙古栎,元宝槭,黄榆;灌木主要为荆条和酸枣。土壤是在各种岩石风化物残积母质上,以及黄土、红土母质上发育的淋溶褐土和褐色性土,土壤干旱瘠薄。水分是这一地区限制造林树种成活及生长的主要因子,本文试图通过对树种抗旱性的测定和分析,确定树种的抗旱能力,从而为辽西地区的造林提供树种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造林 抗旱性 辽西地区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杜军 赵胜朝 +1 位作者 邱士可 郭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9-284,291,共7页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面积空间变化、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豫西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按照5 km×5 km格网将研究区划分为106...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面积空间变化、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豫西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按照5 km×5 km格网将研究区划分为1069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景观脆弱指数及扰动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半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开展豫西黄土丘陵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评价。结果表明:豫西黄土丘陵区以林地、耕地为主,占研究总面积的83%以上,200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强度也在不断增加,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明显;2000—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生态风险区的基质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生态风险值的空间集聚形态主要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呈现低—低集聚区域增加、高—高集聚区域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16
作者 鲍彪 毕华兴 +3 位作者 云雷 高路博 许华森 安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9,共6页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林 土壤水分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艳芳 刘领 +1 位作者 李志超 上官周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共11页
利用豫西黄土丘陵区代表区域洛阳地区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乔木林不同树种、林龄、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 利用豫西黄土丘陵区代表区域洛阳地区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乔木林不同树种、林龄、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地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31.45 Tg(1 Tg=1×1012g),乔木林碳储量为25.06 Tg,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38.81 Mg/hm2(1 Mg=1×106g),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42.08 Mg/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碳储量依次为:乔木林>四旁树>经济林>灌木>竹林>散生木>疏林,乔木林树种中栎类的碳储量最高,落叶松的碳密度最高。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但大致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乔木林碳储量以幼、中龄林为主,各龄级中成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洛阳地区森林植被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玉玲 张玉龙 +3 位作者 黄毅 邹洪涛 信东旭 张哲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7-170,共4页
在辽宁西部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深松中耕对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中耕能够提高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0-20 cm土层土壤全N、P、K含量,以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全N含量... 在辽宁西部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深松中耕对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中耕能够提高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0-20 cm土层土壤全N、P、K含量,以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全N含量最为显著(P&lt;5%);能够增加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及0-30cm土层土壤有效钾含量,以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有效钾含量最为显著(P&lt;5%);显著增加10-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P&lt;5%);增加了玉米产量,增加幅度为7.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中耕 土壤养分 玉米产量 辽西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道地药材资源的区域分布及中药区划探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夏至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种类及地理分布进行调查,以阐明河南道地药材主产区的形成特点及合理开发河南道地药材资源。[方法]通过调查,结合有关研究文献,对河南道地药材资源种类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河南有40种道地药材,其中,... [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种类及地理分布进行调查,以阐明河南道地药材主产区的形成特点及合理开发河南道地药材资源。[方法]通过调查,结合有关研究文献,对河南道地药材资源种类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河南有40种道地药材,其中,植物类的药材37种,动物类药材3种,河南省中药资源区划为7个1级区。[结论]说明了河南省道地药材主产区的形成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促进河南道地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道地药材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 被引量:15
20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雯静 田晓玲 崔哲伟 周晖子 朱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系统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不同斑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在0~20cm土层体现得尤为明显;2)土壤养分含量在复合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20~40cm土层的;水平方向上,在草地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稳,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林地内水平变化较为复杂,变化曲线呈波浪型;3)移动窗口法表明,复合边界土壤养分具有较明显的边界效应,综合考虑所测定的4种土壤养分指标,确定边界土壤养分的共有影响域是从草地4m到林地3m,影响域宽度为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草复合系统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