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门峡水库汛期壅水排沙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裴柯雄 史红玲 +2 位作者 陈建国 王党伟 沈铭晖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揭示壅水条件下水库排沙比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关系,统计三门峡水库2011—2021年汛期入库流量在3000 m^(3)/s以下且坝前水位相对稳定的壅水时期排沙比变化,发现将入库流量划分为500~1000 m^(3)/s、1000~1500 m^(3)/s、1500~2000 m^(3... 为了揭示壅水条件下水库排沙比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关系,统计三门峡水库2011—2021年汛期入库流量在3000 m^(3)/s以下且坝前水位相对稳定的壅水时期排沙比变化,发现将入库流量划分为500~1000 m^(3)/s、1000~1500 m^(3)/s、1500~2000 m^(3)/s和2000~3000 m^(3)/s四个流量级的水库排沙比与坝前水位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只有最小入库流量级的排沙比与入库含沙量存在一定相关性。结合隐含了坝前水位变化影响的滞留时间这一变量,提出了出入库流量系数与滞留时间比值的过流因子为影响排沙比的主要变量,建立了不同入库流量级的壅水排沙比与过流因子及入库含沙量的计算关系式,计算精度良好,可用于估算三门峡水库汛期壅水排沙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排沙比 不同流量级 坝前水位 过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婷 王振凡 +2 位作者 李珍 马怀宝 贾梦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的主要因素;入库水量越大,回水长度越短,排沙效果越好。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影响因素为壅水指标和进出库流量比,通过研究量化了汛期洪水期排沙比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排沙 回水长度 壅水指标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性研究──以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裕宜 李昌志 洪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99-104,共6页
应用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输沙时序资料,重构了高频率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现象,即周期性,并分析了其周期性变化的成因,为暴雨泥石流灾害的预测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泥石流 输沙量 年际变率 旋回性 暴雨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沙变化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洁 杨胜发 沈颖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39,共7页
1956-2015年通过宜昌站的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却大幅减少至2003-2015年的43 mt/a,同期三峡水库拦沙率为75.8%。长江上游大型水库拦沙使三峡入库泥沙锐减,尤其是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运行后,2013-2015年的年均入库泥沙量较2003-2012年减... 1956-2015年通过宜昌站的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却大幅减少至2003-2015年的43 mt/a,同期三峡水库拦沙率为75.8%。长江上游大型水库拦沙使三峡入库泥沙锐减,尤其是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运行后,2013-2015年的年均入库泥沙量较2003-2012年减少了64.8%,至71.4 mt/a,向家坝站年均输沙仅占入库总量的2.2%。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呈不连续片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宽谷和弯道河段(D50<0.01 mm),且呈沿程细化,水库细沙淤积速度减缓但淤积率并未降低,细沙发生了絮凝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梯级水库 水沙变化 泥沙絮凝 淤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浙江入海河流水沙通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伯虎 吴修广 谢东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6,共6页
基于1961—2012年浙江主要入海河流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流域降水量和相关人类活动,通过数理统计,阐述了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浙江入海河流径流量基于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无明... 基于1961—2012年浙江主要入海河流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流域降水量和相关人类活动,通过数理统计,阐述了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浙江入海河流径流量基于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无明显趋势性变化,降水量的波动是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近50年来,河流的输沙量年际波动比较剧烈,整体呈减少的态势。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双累积拟合陆线表明,输沙量存在2—5个不等的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各阶段输沙量明显减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流域的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兴建、人为采砂等活动改变了河流的水沙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水沙通量 时间尺度 降水量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冲淤演变初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程龙渊 张松林 +3 位作者 马新明 刘彦娥 薛晟 郑艳芬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4,共7页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 ,黄河潼关 1974~ 1986、1987~ 1995、1996~ 2 0 0 2年均水量较 195 0~ 195 9年减少9 1% ,35 5 %、5 5 5 % ,沙量减少 4 0 9%、4 9 6 %、6 6 2 %。潼关以下三个时段年均淤积量为 0 0 4 2、0 16 1、0 2 ...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 ,黄河潼关 1974~ 1986、1987~ 1995、1996~ 2 0 0 2年均水量较 195 0~ 195 9年减少9 1% ,35 5 %、5 5 5 % ,沙量减少 4 0 9%、4 9 6 %、6 6 2 %。潼关以下三个时段年均淤积量为 0 0 4 2、0 16 1、0 2 0 8亿m3。呈水沙量递减 ,淤积量递增趋势。潼关同流量水位 2 9年升高 2 31m ,受上游冲淤下延影响升高 1 0 5m占 4 5 5 % ,其他因素影响升高 1 2 6m占 5 4 5 %。小北干流非汛期冲刷、汛期淤积格局未变 ,反映了水库运用对小北干流没有明显影响。渭河华县站 1974~ 1986年水量较大 ,渭淤 1~ 10断面仅淤积 0 0 6 5亿m3,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0 0 3m。以 1974~ 1986年为准 ,1987~ 1995年、1996~ 2 0 0 2年华县年均水量减少 2 2 8%、5 6 2 % ,年均沙量减少 11 6 %、34 4 %。渭淤 1~ 10断面 1987~ 1995年淤积 1 72亿m3,特别是 1994和 1995年的中小洪水 ,汛期淤积 0 85亿m3主河槽萎缩 ,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1 0 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量 同流量水位差 蓄清排浑运用 水沙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北港河道挟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敏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姚弘毅 陈炜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7,共7页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 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现,小潮期含沙量较低,但随着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 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现,小潮期含沙量较低,但随着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过实测数据分别给出大、中、小潮南、北港河道挟沙力经验公式,显示出潮流与含沙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显示出潮流流速与挟沙能力的方次变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港河道 潮流流速 含沙量 挟沙力 水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彭涛 田慧 +1 位作者 秦振雄 王高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0,共7页
采用长江干流寸滩、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控制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应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运用气候弹性系数法以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 采用长江干流寸滩、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控制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应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运用气候弹性系数法以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长江干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而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四个站的年输沙量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大多数站点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在1968年前后和21世纪初期发生了突变。变异Ⅰ期为1969-2002年,人类活动对四个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1.98%~70.04%和75.40%~95.33%。变异Ⅱ期为2003-2015年,人类活动引起四个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75%~80.04%和91.94%~99.17%,显示人类活动的作用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下游近期水沙变化及其对河道冲淤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林秀芝 侯素珍 +1 位作者 王平 常温花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渭河下游河道是指渭河咸阳铁路桥至入黄口河段,河长208km,属于典型的冲积性河流。通过对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受来水含沙量较低和大量采砂等方面的影响,渭河下游河道近期以冲刷为主,多数年份非汛期和汛期均发生冲刷,... 渭河下游河道是指渭河咸阳铁路桥至入黄口河段,河长208km,属于典型的冲积性河流。通过对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受来水含沙量较低和大量采砂等方面的影响,渭河下游河道近期以冲刷为主,多数年份非汛期和汛期均发生冲刷,平滩流量有所增大,主河槽过洪能力增加,对渭河下游防洪产生有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冲淤演变 平滩流量 渭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水沙特性与变化原因 被引量:5
10
作者 鲁俊 朱信华 +2 位作者 崔振华 王鹏 陈翠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4,共5页
在整理分析北洛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2012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水土保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洛河流域的水沙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2000年以后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水流含沙量大,... 在整理分析北洛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2012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水土保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洛河流域的水沙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2000年以后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水流含沙量大,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水沙异源,泥沙主要产自上游,径流主要产自中下游;2000年以来北洛河来水量大幅减小,来沙量减小更为显著,主要是降雨尤其是下垫面条件改善以及暴雨偏少导致的;与1959—1969年相比,2000—2012年北洛河流域来沙量减小8 554.0万t,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减沙量占63.1%~69.2%,受降雨影响的减沙量占30.8%~3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降雨 水沙变化 水沙特性 北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为 吴美琴 +2 位作者 李思璇 袁晶 高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000~31000 m 3/s、31000~33000 m 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河槽 冲淤调整 水沙条件 特征流量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什米里克弯道式引水枢纽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乐 牧振伟 +1 位作者 李园园 贾亚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针对新疆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弯道式引水枢纽工程上下游泥沙淤积及冲沙过程中大量推移质泥沙磨蚀建筑物的问题,运用CCHE2D软件构建了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工程平面二维水沙运动模型,据此研究了泥沙输移情况及其颗粒分布规律,并对模型进行了... 针对新疆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弯道式引水枢纽工程上下游泥沙淤积及冲沙过程中大量推移质泥沙磨蚀建筑物的问题,运用CCHE2D软件构建了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工程平面二维水沙运动模型,据此研究了泥沙输移情况及其颗粒分布规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河床推移质自上而下输移过程粒径分布呈上粗下细的分布规律、推移质单宽输沙率与上游来流量呈正相关性;同时针对引水口的泥沙淤积问题,计算并提出"间歇冲沙"的闸门优化运行方式,有效降低了河床泥沙淤积量,为解决类似引水枢纽工程泥沙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E2D 弯道式引水枢纽工程 二维水沙数值模拟 泥沙冲淤变化 闸门运行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利津段对人造异重流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燕 王厚杰 +1 位作者 毕乃双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1,共9页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是目前观测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有利时机。黄河入海含沙量、粒度和流量是决定河口异重流产生和发育的基本条件。自2010年6月19日黄河第10次调水调沙启动,在利津站进行了同步取样及测深、测流观测,以掌握调水调沙期间黄...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是目前观测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有利时机。黄河入海含沙量、粒度和流量是决定河口异重流产生和发育的基本条件。自2010年6月19日黄河第10次调水调沙启动,在利津站进行了同步取样及测深、测流观测,以掌握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特征变化,预测河口泥沙异重流发生时间。观测结果显示:在调水调沙初期上游水库联合低泥沙浓度放水情况下,流量急剧加大,河道底床被冲刷,大量底床粗颗粒泥沙再悬浮造成利津站水体含沙量和输沙量有所增加,粒度粗化;观测后期受小浪底水库排放的泥沙异重流影响,利津站流量迅速减少,含沙量和输沙量显著增加,且细颗粒泥沙含量明显增加,河道底床被淤积。此阶段黄河入海含沙量和悬沙粒度满足河口泥沙异重流产生条件,据此可以预测河口泥沙异重流产生的时间。同时,巨量细颗粒泥沙短时间内以泥沙异重流的形式输送入海,势必会在河口处引起快速的河口地貌地形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泥沙异重流 河口异重流 黄河 利津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志军 李勇 庞隆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7,共5页
通过分析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及河槽萎缩特点,探讨了利津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及河口延伸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平滩流量变化不仅与来水量、洪峰流量、水沙搭配系数、河口河长相关,而且与前期河床条件有... 通过分析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及河槽萎缩特点,探讨了利津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及河口延伸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平滩流量变化不仅与来水量、洪峰流量、水沙搭配系数、河口河长相关,而且与前期河床条件有关。给出了维持河口河道4 000 m3/s平滩流量需要的水量、洪峰流量及水沙搭配的定量关系以及河口延伸长度的限制条件,为河口尾闾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河道 冲淤变化 平滩流量 来水量 水沙搭配系数 河口河长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查询 ,回顾了有关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的进展 ,着重评述了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河流泥沙是流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反应 ,与河道本身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查询 ,回顾了有关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的进展 ,着重评述了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河流泥沙是流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反应 ,与河道本身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通过长时段流域产沙通量动态变化特征的监测与研究 ,分析流域及全球剥蚀系统水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黄河支干流水沙发生变异 ,水沙来量显著减少 ,下游河道发生萎缩和断流及小水大灾。为了认识这些新情况将会给黄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水沙变异的部分研究内容已从小流域向大流域转移。经过不解的努力 ,有关黄河流域系统的土壤侵蚀及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鉴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干预 ,人们的认识还有许多空白点 ,仍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根据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水沙变异 黄河流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丽 达朝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12,共6页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其治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处理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近60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加剧恶化.因此,揭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水沙研究的首要任务.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er-Kendall检验...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其治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处理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近60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加剧恶化.因此,揭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水沙研究的首要任务.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对比分析黄河中游4个主要水文站(龙门、花园口、华县、白家川)在1950—2010年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降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是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水沙变化的最根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水沙变化 径流量 输沙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近期主要科技进展与需求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松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5,共1页
凝练了近期黄河水利科技的主要进展:①防洪减灾方面,主要包括基于卫星的黄河流域水监测和河流预报系统、游荡型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水下根石探测技术、移动式不抢险潜坝技术、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技术、宁蒙河段冰凌观测技术等;②水沙... 凝练了近期黄河水利科技的主要进展:①防洪减灾方面,主要包括基于卫星的黄河流域水监测和河流预报系统、游荡型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水下根石探测技术、移动式不抢险潜坝技术、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技术、宁蒙河段冰凌观测技术等;②水沙调控方面,主要包括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行方式、水沙调控体系联合调控技术等;③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方面,主要包括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水权转换理论与实践等;④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包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目标及生态需水、高含沙环境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预报技术等;⑤水土保持方面,主要包括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域界定及产输规律、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评价预测模拟技术、水保措施作用机理及其优化配置等。同时,在黄河健康生命指标体系、数学模拟系统建设、实体模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剖析了未来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黄河健康生命维持和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主要包括:①黄河水沙情势变化过程及趋势预测;②流域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③支撑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技术;④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⑤黄河下游河道改造与滩区治理;⑥黄土高原治理关键技术;⑦古贤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西线重大技术;⑧河流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社会过程耦合的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科技需求 水沙变化预测 水资源配置 游荡型河道治理 水-生态-经济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河流域水文水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玉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3-34,共2页
流域水文基本特征和水环境特征是流域规划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汤河秦皇岛水文站1988年-2010年23年的水文系列资料进行了统计、整理及分析和水环境综合评价。洪水在时间上的分布,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7月、8月,一次洪水的洪... 流域水文基本特征和水环境特征是流域规划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汤河秦皇岛水文站1988年-2010年23年的水文系列资料进行了统计、整理及分析和水环境综合评价。洪水在时间上的分布,年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7月、8月,一次洪水的洪量主要集中在24h内,24h洪量占2.5d洪量的65%左右;汤河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0.91万t;2004年至2010年年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23,评价为尚清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18~0.31之间,年际之间变化不明显。通过汤河流域水文水环境综合评价分析,为计算各水文要素的重现期以及国民经济、城市环境建设和汤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河流域 降水量 洪峰流量 径流量 水资源 输沙量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进国 郑艳爽 +2 位作者 张晓华 丰青 彭红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3,共7页
为搞清清水河流域不同时期、年际及年内水沙变化特点,以清水河流域固原、韩府湾和泉眼山3个水文站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采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水沙量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确定了各站年水沙突变点年份... 为搞清清水河流域不同时期、年际及年内水沙变化特点,以清水河流域固原、韩府湾和泉眼山3个水文站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采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水沙量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确定了各站年水沙突变点年份。研究表明:与长时期相比,近期2010—2015年除泉眼山站水量增加6.2%外,其他各站水沙量均减少,水沙减少范围分别为58.8%-65.7%和64.3%-94.4%,沙量减幅大于水量减幅。清水河流域年水量的58.5%-65.6%和年沙量的85.6%-89.4%都集中在汛期,年际间水沙丰枯悬殊。各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性,各站水沙量近期呈减少趋势。同时也对影响清水河流域水沙条件变化的降雨量、坡面水土保持措施、水库运用和淤地坝建设等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量 水沙变化 突变检验 清水河流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凤军 穆兴民 白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69,共5页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重点产沙区之一,研究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其水土流失规律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嘉陵江北碚站月及年输沙量,分析了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重点产沙区之一,研究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其水土流失规律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嘉陵江北碚站月及年输沙量,分析了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输沙量总体呈降低趋势,1980s—1990s年输沙量波动程度相对较大;流域年输沙量在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年份后年径流量有所增加,年输沙量明显减少,突变年份后年输沙量波动程度加剧;年内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占全年72%以上,总体变化呈单峰型;根据北碚站1956—2008年降雨—输沙双累积曲线,流域输沙量相对降雨量在1984年发生突变,降水和人类活动在突变年份前后对输沙量衰减的影响分别为25%和75%,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输沙量 水土保持 泥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