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上游降雨融雪径流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煜宁 张珂 +1 位作者 王宇昊 蒋飞卿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流量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二维和三维联合分布,分别计算了雨、雪、洪组合事件的丰枯遭遇风险。结果表明:iRainSnowHydro模型对金沙江上游的日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纳什效率系数达0.8以上;流域水源组成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融雪径流占比高,且稳定在(27±6)%;在二维联合分布中,雨、洪的丰枯同步遭遇风险最大,为56.34%;在三维联合分布中,雨、雪、洪丰枯同步遭遇风险为15.39%,出现雨、雪、洪三碰头的极端天气事件概率为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降雨-融雪径流 水源解析 丰枯遭遇 iRainSnowHydro模型 COPULA函数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黑河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爱英 高秉俊 贺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1,共11页
[目的]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辨析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对黑河上游进行分区,基于黑河上游各水文站径流、降水... [目的]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辨析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对黑河上游进行分区,基于黑河上游各水文站径流、降水等数据,结合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演变规律。[结果]1968—2022年黑河上游各分区年径流量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和黑河上游年径流量分别以0.29亿m^(3)/10 a, 0.69亿m^(3)/10 a, 0.39亿m^(3)/10 a, 1.36亿m^(3)/10 a的速率增加,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对于黑河上游流域径流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8.11%,46.31%,25.58%,野牛沟对流域径流量贡献率最大,区间干流最小;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和黑河上游的年径流量分别在2002年、2006年、1979年和2002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年径流量平均值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增加41.76%,29.78%,67.49%和29.53%,区间干流突变后较突变前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其他各区年径流量年际差异性变小;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八宝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3.89%和36.11%,对野牛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5.22%和44.78%,对黑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3.89%和46.51%。[结论]整体来说,气候变化背景下黑河上游的年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突变 归因分析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站法的不同降雨输入下洪水模拟误差分布特征
3
作者 袁奕 李彬权 +4 位作者 肖洋 王克军 陈云瑶 张涛涛 李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4-941,共8页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差的合格率为69%,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6;模型的相对误差随着流量值的增加而减小,且相对误差均值总体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增加雨量站数量可提高降雨数据精度和模拟精度。同时,雨量站点空间布设对模型降雨输入精度也有很大影响,站网规划时需平衡雨量站数量、布设结构及误差允许范围,尽可能地保证水文模型中面平均降雨量输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洪水预报 误差异分布 抽站法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和abcd模型的黑河上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4
作者 张苏娜 牛最荣 贾玲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9,共11页
[目的]探究变化环境下黑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量化各影响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期为黑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河上游1980—202... [目的]探究变化环境下黑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量化各影响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期为黑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河上游1980—2023年的径流量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黑河上游径流集中期推迟,年内各月径流量差异性减小,径流年内分配渐趋均匀化,径流量在年尺度上经历了平枯期—平水期—丰平期的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增加趋势。(2)祁连、札马什克、莺落峡站径流量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5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径流量较突变前分别增加11.33%,35.30%和19.54%;突变后降水、潜在蒸发对径流的贡献在减弱,气温对径流的贡献在增加。(3)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下垫面和潜在蒸发;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模拟得出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8.47%和86.85%,降水是导致径流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人类活动中林地面积的减少对径流增加有促进作用。[结论]黑河上游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超过50%,气候变化是引起黑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Budyko模型 abcd水文模型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流域多时间尺度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5
作者 朱芳 杨少康 +1 位作者 章程焱 薄会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92,共9页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间数据,进一步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Sen′s坡度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及云模型分析法揭示该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汉江上游流域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呈下降趋势,趋势分别为-7.9,-5.5 mm/10 a和-6.5 mm/10 a,夏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降水增加趋势分别为3.6 mm/10 a和0.6 mm/10 a。②流域年际降水在1985年发生突变,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向干旱化,夏、冬季分别在1977年和2007年发生突变,降水呈现倒“U”形,表现出“湿润—干旱”的态势,而春、秋季降水无明显突变点,但降水呈现“U”形,表现为“干旱—湿润”的变化态势。③流域不同研究时间尺度降水周期以年际周期为主,年际和冬季降水的年代际贡献率相对较高,春秋两季降水的趋势项贡献率较高。④流域降水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春夏秋三季较为丰沛,冬季降水稀少,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态势;流域空间上92.8%,97.9%和100.0%的地区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78.0%和67.8%的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⑤流域冬季和春季降水发生集中且降水趋势较为稳定,波动较小,夏季降水发生更为离散,集中性较差,秋季的超熵值最大,说明秋季降水趋势最不稳定。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气候适应性政策制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演变 ANUSPLIN插值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云模型 汉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6
作者 周宁 姚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发育最少,仅占0.06%;2000—202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和各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年际变化不大,整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集中在陕西省南部山脉及河谷地区,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关系较大;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4级,其中,不易发区占总面积比例最大,达42.36%,低易发区次之,占比为25.64%,中易发区占比为25.08%,高易发区占比最小,为6.92%。总体来说,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大部分地区发育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时空分布 汉江流域 中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模型敏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石朋 丁松 +5 位作者 司伟 瞿思敏 吴洪石 肖豪 陆美霞 戈晓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用于未来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参数KC和SM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的降水、气温和植被条件变化,而参数CS的动态变化仅反映了年降水总量变化;相较于静态参数,动态参数的模拟结果精度显著提高,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值从21.3%降低到9.1%,纳什效率系数均值从0.75提高到0.81,动态参数比静态参数更适用于当前变化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变化环境 动态参数 相关性分析 大坡岭流域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上游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8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4套涡动相关仪和9套自动气象站和1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高寒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生态水文过程建模等提供必要的驱动和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上游 高寒区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荒漠区域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9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和2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干旱区绿洲荒漠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相关模式或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可靠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中下游 绿洲荒漠区域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年径流模拟模型优选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子晗 计嘉晨 张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黑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研究综合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1954—2020年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黑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研究综合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1954—2020年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进行趋势检验,识别年径流序列趋势变化的突变点并划分基准期与分析期。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基准期年径流变化,优选模拟效果最佳模型,进而借助优选模型与径流变化归因方法,定量解析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要素对年径流变化的驱动规律。【结果】趋势检验发现,年径流序列在1982年和200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可划分为1954—1982年(基准期)、1982—2006年(分析期1)和2006—2020年(分析期2)3个阶段。在基准期年径流序列的模拟中,BP神经网络模型在验证期的相对误差(0.79%)、纳什效率系数(0.84)与拟合优度(0.84)3个参数上相较其他模型优势明显。借助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年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导致年径流在1982—2020年间减少的平均值为7.56×10^(8) m^(3)。但2006—2020年间黑河上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负面贡献率较1982—2006年间减少约18.00%。详细解析气候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发现在2006—2020年间,降水量与蒸散发对年径流的贡献率较1954—1982年分别增加约11.00%和8.00%。【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模拟有较好效果,模拟合格率达94.23%,最大误差仅为1.36%;黑河流域上游年径流量序列在1982年和2006年发生了趋势突变,1982年后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导致上游年径流量减小,2006年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显现,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的负面效应减弱;1982—2020年期间的气候变化影响中,蒸散发与降水对径流的贡献分别占46.57%与5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模拟 归因分析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11
作者 王如岩 赵龙 +4 位作者 宋庆健 赵辰瑞 赵井辉 郑志国 张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199,209,共7页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域降雨雨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流域降雨可分为4种类型:Ⅰ类为小雨量小雨强降雨;Ⅱ类为中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为大雨量大雨强降雨;Ⅳ类为超大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降雨与Ⅳ类降雨为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来源。[结论]徂徕山流域以小雨量小雨强降雨为主,但暴雨频次仍然较高。受山区地形影响,Ⅳ类降雨是区域洪灾和泥石流的重要来源;降雨量是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河上游流域 统计分析法 降雨类型 产流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元宝枫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12
作者 任志 马勇 +2 位作者 张晗 姚世超 张志礼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27.2%和32.6%;栽植2年生的元宝枫苗木枝条生长量最大的是陕西杨凌的苗木,枝条平均生长量为108.8cm,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枝条平均生长量高16.98%和37.37%;第2年新梢生长量达78.8cm,分别比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34.47%和72.05%;胸径均生长量分别高7.56%和12.04%;2)元宝枫苗木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3月20—25日栽植成活率最高,带土球栽植的较4月20—25日高19.9%,裸根苗高26.3%,胸径生长量均增粗5.81%,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43.7%;3)带状客土整地后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和山东聊城的苗木,其成活率分别较局部客土整地提升28.49%、23.61%和25.15%,2年生胸径均生长量增大14.41%、13.57%和14.22%,2年生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67.9%、43.1%和49.6%。研究成果为元宝枫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引种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引种 栽培 黑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6
13
作者 李林 王振宇 汪青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6,共7页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流域 莺落峡 流量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降水量变化对泾河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淑兰 王彦辉 +2 位作者 于澎涛 张海军 屠新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划分出了径流变化的5个阶段分别为1954-1960年、1961-1971年、1972-1980年、1981-1997年和1998-2005年。并以1954-1960年段作为基准期,定量估算了其他年段内人类活动和年降水量变化对年径流深变化的贡献,发现除1991-1997年段降水量偏低对径流减少起很大作用以外,在其它年段径流的变化更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61-1971年、1972-1980年和1981-1990年3个年段,人类活动对径流增加的贡献量分别为52.71,9.22,3.42 mm;而降水仅在1961-1971年对径流具有增加的贡献量为5.38 mm,在其它两个年段对径流具有减少的贡献量,分别为2.85 mm和2.93 mm;在1998-2005年,相对于降水量对径流的增加贡献量为1.73 mm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具有较大的贡献量为24.87 mm。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定量区分气候变暖和具体人类活动对蒸散和径流变化贡献的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人类活动 降水 径流 泾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草原蝗虫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成章 周伟 +1 位作者 王科明 董小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7,共6页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1属,32个多布种蝗虫在相关性系数0.50处,聚为8个生态种组.蝗虫具有极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原区的生境决定着蝗虫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区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000 m的祁连山地.温度因子是蝗虫种属组成的促进因子,其他因子为抑制因子;温度与降水量是蝗虫密度的促进因子;极端最低温与蝗虫种属组成存在极显著关系,与蝗虫密度存在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生境 生态分布 黑河中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被引量:65
16
作者 王蕙 赵文智 常学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31-1739,共9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 异质性 荒漠绿洲过渡带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时瑶 秦延文 +4 位作者 马迎群 赵艳民 温泉 曹伟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83-2289,共7页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磷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磷矿开采的磷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磷超标排放;存量磷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磷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磷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磷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 “三磷” 污染成因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瑶 赵传燕 +1 位作者 田风霞 王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74-2382,共9页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得出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0—2009年黑河中游春小麦作物需水量整体分布具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全生长期需水量在573—781 mm之间;高台、张掖、临泽、民乐、山丹、酒泉的春小麦需水量分别为731.26、686.88、598.24、728.89、719.77、713.59 mm,其中生长中期需水量最大,分别占全生长期的51.67%、51.11%、50.96%、51.24%、50.83%和50.77%;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和各因子的影响力由大到小分别占总影响力的57.29%、26.92%、15.15%、1.41%和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需水量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长江上游水系拓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袁胜元 李长安 +2 位作者 张玉芬 邵磊 王节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2-1048,共7页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的变化。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且趋近上部陆壳平均值,可能反映了物源供应区范围的扩展过程。1.25 Ma B.P.以来,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及Th/Sc、Co/Th、La/Sc、Cr/Cu等比值变化很小,显示长江可能形成于1.25 Ma B.P.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系拓展 物源 江汉盆地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80
20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2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682,共6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