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Yeats’ Poetry — A Case Study of “Easter, 1916”
1
作者 ZHAI Kang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44-144,共1页
Yeats’ realistic poetry is often imprinted with the mark of its era. By means of the poetic language, Yeats expressed his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 events of the time. In so doing, a dialogue has comes into... Yeats’ realistic poetry is often imprinted with the mark of its era. By means of the poetic language, Yeats expressed his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 events of the time. In so doing, a dialogue has comes into existenc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ider in detail how the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perates in Yeats’ realistic poem “Easter, 1916,” as a case study, under the scrutiny of the new historicist approach. Through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is poetic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 of the poem and history by elaborating on how this poetic work becomes historicized and how this historic event becomes textualized. Within this dialogue, the reciprocal relation of this poem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brought under further examin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poem harbors subversive force which can be articulated by the poetic text in this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owever, this subversive force will be eventually contained by the British power structure that has pervaded and dominated the Irish society. By the uprising and revolution of the Irish people, Ireland would attain to the goal of political de-Anglicization by becoming a sovereign state and with the advent of this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rish literature could also achieve an independent status. However,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Yeats has realized the suppressed beauty of this independence because Irish literature would still have to be compos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ch, however, remains to be the product of the British power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H literature history DIALOGUE power CONTAINMENT TEXTUA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Chinese Imag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2
作者 Wang Ting Wang J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7-272,共6页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China doesn't exist as a real country with a geographical location,but it exists in a virtual space in the world composed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Literature is the reflected thought that can accommodate numerous social fields,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an mostly reflect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for Chinese im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ognition of Chinese image in the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in order to ob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how to better establish Chinese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形象特征 中国人 美国 地理位置 虚拟空间 特征和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3
作者 肖瑞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228,共8页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将各少数民族非汉语写作的古代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体现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文学史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域外,则将衍生与演进于东亚各国的汉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扩大中国文学史的延伸度与覆盖面,揭示以汉语写作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与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 文明史 文学史 域外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兼议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意义
4
作者 宋培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费孝通构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学术对话。方国瑜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可谓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是针对把中国史等同于汉族史、历代王朝史的观点提出的第三种命题——中国历史疆域秦汉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其核心思想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基点、三个方面,即:中国历史以秦汉以降历代中原统一王朝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社会整体为范围,社会整体性以政权统一性为前提,政权统一性以社会整体性为基础,表现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与其他各族具有共同利益、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心与其他各族文化具有共同文化、边疆与内地具有完全主权三个方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国家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领域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整体性 中华文明 一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媒介文艺史”研究论纲
5
作者 曾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提供的思路为分析文艺的媒介类型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另一种技术”,基于控制论的赛博文艺和文化的兴起,呈现了数字媒介文艺创新的潜能。其对文艺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替代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文艺研究 媒介文艺史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视域中的儿童文学史研究
6
作者 李利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儿童的需要和内在尺度理解儿童文学活动的历史发生,从儿童主体的价值标准看儿童文学价值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把握形态各异的儿童文学价值现象,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个性,在儿童文学的历史实践中总结研究儿童主体性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规律。立足儿童主体能动性持续解放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是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美学思想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这在根本上关乎童年作为审美资源被开发、童年审美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与应用前景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儿童文学的最高价值理想。将价值论运用于儿童文学史研究,对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儿童文学史 价值关系 儿童主体性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7
作者 张中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226,共11页
抗战文学产生于血火交迸的民族解放时代,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声,其中既有震惊、悲愤、痛苦呻吟、战局不利时的失望、焦虑,也有复仇怒火、必胜信念与闻听捷报的振奋直至终于打败侵略者的狂喜,既有民族共振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也有将士民... 抗战文学产生于血火交迸的民族解放时代,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声,其中既有震惊、悲愤、痛苦呻吟、战局不利时的失望、焦虑,也有复仇怒火、必胜信念与闻听捷报的振奋直至终于打败侵略者的狂喜,既有民族共振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也有将士民众个体感情的小桥流水柔波涟漪;抗战文学反映出正面战场的抵抗、敌后战场的开辟、大后方建设的方方面面、延安与各边区根据地的万千气象,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大陆主战场的历史真实,既表现出“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慷慨悲壮,也揭露出当局政略失误、军政瑕疵等重重阴霾,既呈现了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又描绘出民族性格浴火重生的曲折轨迹。抗战文学在抗战时期是进军的号角,是飘扬的战旗,是凯旋的锣鼓,曾经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力量;抗战胜利后,抗战文学是历史的丰碑,是艺术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抗战文学的社会价值不容轻忽、不应忘却,而应该深入发掘其伟力的奥秘,将其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社会价值 民族心声 历史见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史传文说发覆
8
作者 许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7,共12页
自唐代迄于清世,学界出现了对汉史传文的质疑,其对象由《史记》兼及《汉书》的传记作品,其焦点又聚集于对辞赋作品的大量载录,并延伸及对《文选》载汉文“首赋”的批评。这一质疑的思想关键在反对汉史载文重修辞夸饰而轻经义致用。甄考... 自唐代迄于清世,学界出现了对汉史传文的质疑,其对象由《史记》兼及《汉书》的传记作品,其焦点又聚集于对辞赋作品的大量载录,并延伸及对《文选》载汉文“首赋”的批评。这一质疑的思想关键在反对汉史载文重修辞夸饰而轻经义致用。甄考其说并发覆其义,这种质疑源于在汉史载文后渐次形成的经义说及文体观对汉代广义性之文辞的误读。考察汉史载文,突出在诏令、奏议与辞赋,实以用“经”取“义”的写作与言说,建构当朝因王政而呈示的王言,其传承三代而造就新朝的君主制度及其文法,则形成了特有的帝国章句。而汉代史家如司马迁主张“成一家之言”与以史载文的关联,汉人广义的文辞观,以及包括辞赋作品在内的致用思想,正是其一代文运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史传文 尚言传统 文法 章句 一代文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只眼睛看《甲申三百年祭》
9
作者 李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已经成为长盛不衰的政党整风文献,它对国家政治层面的巨大影响自不待言。郭沫若本人却始终另有一番写作初衷的解说,即计划创作文学作品,借助历史抒情,表达对于历史沉浮、人间悲剧的关切,属于文学家关于社会人生...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已经成为长盛不衰的政党整风文献,它对国家政治层面的巨大影响自不待言。郭沫若本人却始终另有一番写作初衷的解说,即计划创作文学作品,借助历史抒情,表达对于历史沉浮、人间悲剧的关切,属于文学家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建构。抗战时代,像郭沫若这样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热情投入国家民族的抗战事业,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重构,品味知识分子自我与国家关系的特殊机缘。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思考国家民族的宏大话题,另外一方面也在国家政治的构架中观察自己,掂量知识分子在权力结构之中的位置,即重新思考国家政治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角色。跳出传统的意识形态言说的框架,透过“第三只眼睛”阅读原作,我们当能获得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史对话中自我表述的一个典范,进而更好地理解郭沫若一系列独特的文学著作和史学论述,把握他精神脉搏的特殊跳动,以及作品不可替代的历史认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文史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文学的开山祖”:龚自珍文学史地位的确立
10
作者 马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现象。到近代晚期,随着宋诗派、诗界革命派和南社对龚诗的持续推扬,龚自珍的文学声名随之得到大幅提升。黄人在《中国文学史》中最先将龚自珍确立为近代文学的启蒙人物,这一认识超越了20世纪上半叶的其他类似著述。然而,真正确立“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历史定位,则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研究范式的成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近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共党史研究论文索引设计与实现
11
作者 岳文玉 曹树金 赵怡珑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03,共12页
文章从关系角度为用户提供高度匹配的检索结果,实现从关联数据到索引的突破,完成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共党史研究论文的索引系统设计,为利用知识图谱提高检索效率提供启发。研究采用Lucene全文检索技术,将党史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及其关联关系... 文章从关系角度为用户提供高度匹配的检索结果,实现从关联数据到索引的突破,完成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共党史研究论文的索引系统设计,为利用知识图谱提高检索效率提供启发。研究采用Lucene全文检索技术,将党史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及其关联关系与研究论文文本相结合,实现相关实体在文献中的定位浏览;利用知识图谱和Lucene全文检索工具,实现多实体全文和段落检索,显著提升检索结果的相关性与准确性。实验表明:系统在对4,625篇党史研究论文的段落划分中达到85.30%的正确率,改进的排序算法结合多维因素提高了检索结果的权威性和质量。上述结果验证了系统在党史文献检索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知识索引 文献检索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温脾汤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12
作者 丁晨雨 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温脾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整理、分析温脾汤的古今文献,系统考证温脾汤的源流、药物组成、功能、剂量、炮制、煎服法、方义、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165条,现代临床文献... 温脾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整理、分析温脾汤的古今文献,系统考证温脾汤的源流、药物组成、功能、剂量、炮制、煎服法、方义、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165条,现代临床文献114篇,涉及中医古籍66部。分析发现温脾汤首见于东晋《小品方》,唐代孙思邈将其纳入《备急千金要方》中,现行版以《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热痢”的温脾汤为主流。其组方为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药用基原遵循2020版《中国药典》,其中大黄、人参、干姜用生品,蜜炙甘草甘味大于炒甘草,性温不燥,缓和之性进一步增强,符合温脾汤功效,附子应选用炮附片;药物用量方面,大黄18.40 g,人参9.20 g,甘草9.20 g,干姜9.20 g,附子5.00 g;制法服法为加水1400 mL,煎取600 mL,分3次温服。该方古代常用于治疗痢疾、霍乱等病症,经后世医家临证发挥,现亦用于治疗胃肠道、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及失眠症等疾病。该研究可为温脾汤中成药的研发和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温脾汤 文献考证 沿革演变 中医古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路径选择
13
作者 任超 吴翔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2-285,331,共15页
从思想史视域看,中国儿童文学的思想谱系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是中国思想体系的衍生与具体化。中国儿童文学的出场脱胎于新文学,这不是域外思想在中国的“嫁接”,而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及现代变革的结果。论析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从思想史视域看,中国儿童文学的思想谱系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是中国思想体系的衍生与具体化。中国儿童文学的出场脱胎于新文学,这不是域外思想在中国的“嫁接”,而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及现代变革的结果。论析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思想史,应该融通“对外爬梳”和“向内深耕”两个步骤。对外爬梳,将中国儿童文学思想史视为中国文学整体思想史的分支和子类,在思想文化整体框架中梳理中国儿童文学的思想脉络与知识逻辑;向内深耕,聚焦思想对中国儿童文学本体内涵的塑造和影响。从中国儿童文学的元历史出发,以知识考古的方法探究古代中国儿童观念变革对文学的影响。以现代思想为起点,从元概念角度探讨思想在构建中国儿童文学语法关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新时代,思想史研究可在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自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成。一方面,中国儿童文学体系建设应彰显“中国性”,体现“中国特色”立场、价值和学术自觉,在实践中叙述和推广“中国式童年”,为世界展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不排拒与西方思想体系进行交流互动,为构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范式提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思想史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考古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14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15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折射中的古代音乐文献——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6,I0003,共9页
在古代历史中,文人们积累了汗牛充栋的音乐文献。除了正史中的乐志、律志的音乐文献、古代典章制度著述,古代音乐史研究还需注重历代文集、笔记、杂记、杂著等。这些文献中常存见较集中的乐论、琴学、歌舞、乐律等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 在古代历史中,文人们积累了汗牛充栋的音乐文献。除了正史中的乐志、律志的音乐文献、古代典章制度著述,古代音乐史研究还需注重历代文集、笔记、杂记、杂著等。这些文献中常存见较集中的乐论、琴学、歌舞、乐律等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遗存提供了直接史料与旁证材料。尽管它们只是音乐史料,却能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印记,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献 乐论 笔记 琴学 乐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章制度文献:我国古代音乐历史演变的丰盈载体--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九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8,I0003,共10页
在我国古代社会,典章中的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部分。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由于历代统治者对“礼乐”的推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留存了大量... 在我国古代社会,典章中的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部分。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由于历代统治者对“礼乐”的推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留存了大量的、具有音乐信息或与音乐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文章论及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有关的历代礼制文献中的“礼乐”文献、典章制度中的音乐文献、会要类书等著作中有关的礼乐文献。这些文献呈现出广博浩繁的史料特征,对探索古代音乐历史事件产生、延展到衰亡的真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章制度 礼乐制度 文献 古代音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写文明史到重写文学史
18
作者 曹顺庆 郭霄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如何建立中国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长久以来,文明话语中都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文明观输出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文明史对中国的叙述常常存在歪曲、偏离史实的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具... 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如何建立中国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长久以来,文明话语中都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文明观输出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文明史对中国的叙述常常存在歪曲、偏离史实的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具体体现在各学科内部,使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都面临“失语”的窘境。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重写文明史”与“重写文学史”的号召。从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史实出发,尊重文明多元化与异质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进而重写学科史,重写文学史。通过反思学科话语问题,发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重新建构学科话语。用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共同建设文明新话语是重写文明史、重写学科史的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学科史 文学史 话语霸权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上的“跨界”现象与文学史的学科边界
19
作者 陈文新 蒋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8,共9页
文学与哲学的“跨界”、文学与史学的“跨界”、文学与艺术的“跨界”,构成了文学史上三种主要的“跨界”现象,哲学史、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因而有不少共同的关注对象。在“跨界”现象的编纂处理中,文学史的学科边界以两种方式清... 文学与哲学的“跨界”、文学与史学的“跨界”、文学与艺术的“跨界”,构成了文学史上三种主要的“跨界”现象,哲学史、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因而有不少共同的关注对象。在“跨界”现象的编纂处理中,文学史的学科边界以两种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首先,中国文学史是否给予一个历史人物较多篇幅,依据的是其文学史地位,而不是哲学史、史学史或艺术史地位。其二,文学史面向历史上的文学活动,而哲学史、史学史、艺术史等面向历史上的哲学活动、史学活动或艺术活动,它们有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描述重点、不同的评价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跨界 学科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史的著述文体
20
作者 陈文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古代历史著述的三种主要编写体例,也是编撰中国文学通史的三种主要文体。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通史,几乎都以纪传体写成,其主体是作家作品,也包括文体流变和文学风尚的系统梳理;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与... 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古代历史著述的三种主要编写体例,也是编撰中国文学通史的三种主要文体。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通史,几乎都以纪传体写成,其主体是作家作品,也包括文体流变和文学风尚的系统梳理;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也是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成功,应从这个角度来加以理解。纪事本末体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较为典型,它以专题讲述的方式建构全书,主要包括诗、文、小说、戏曲、文学批评、民间文学等文类,开篇还有长逾十万字的基础编,是对中国文学史所赖以生长的语言和思想所作的专题分析;编年体以《剑桥中国文学史》较为典型,由时间点切入,而不是由作家作品或学术专题切入,构成其显著特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只是学术著作,而不是教材,其价值和得失应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通史 著述文体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