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96-3005,共10页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采用主要测树因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标分析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片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90%杉木人工林木枯死变为枯立木。环剥后的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环剥前杉木半天然林中的乡土树种天然更新林木组成,乔木层进界木分别为128株/hm、220株/hm^(2)和85株/hm^(2),灌木层进界木分别为416株/hm^(2)、115株/hm^(2)和115株/hm^(2);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较少。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82、77和56,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68、5.27和5.07,杉木人工林木重要值小于10%,天然更新乡土树种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69.0%、67.9%和68.3%;灌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169、112和9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84、5.36和5.63,其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42.0%、54.8%和62.8%。杉木人工林木树干环剥16个月后,杉木半天然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转型后的天然林树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是海南热带雨林人工林转型为天然林的典型案例。树干环剥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将具备条件的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重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杉木半天然林 人工林转型天然林 树种组成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窗面积对马尾松林内微环境的影响及土壤质量评价
2
作者 王永康 邱静雯 +4 位作者 王瑞 蔡世锋 苏孙卿 曲晓宇 曹光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02,共14页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200 m^(2)(T3)、400 m^(2)(T4)林窗,以不开设林窗(CK)为对照,在林窗内套种木荷Schima superba,分析不同处理对林窗微环境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结果】5种处理光量子通量密度各季节日变化接近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各季节光量子通量密度峰值集中出现在12:00—14:00。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2月)光量子通量密度以T4处理最大,其值分别为759.4、1977.0、1637.0、446.3μmol·m^(-2)·s^(-1),各季节平均日光量子通量密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大、CK处理最小。除秋季外,各处理空气相对温度曲线均呈单峰形,其峰值均出现在12:00—14:00。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相对温度最高值分别为25.7、44.5、45.2、16.5℃,各季节日平均空气相对温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除冬季外,各处理日相对湿度曲线接近单谷形,夏季和秋季日最高相对湿度分别为T1处理在8:00左右达到的79.8%与62.4%,各季节日平均相对湿度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T4处理最低。林窗处理下,各季节木荷幼苗苗高及地径均高于CK处理。5种处理平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T2处理最高、T4及CK处理最低;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T1处理最高、T3及CK处理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CK处理最高、T2处理最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2(0.62)、T3(0.34)、T1(0.16)、CK(-0.40)、T4(-0.71)。【结论】T2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较好,有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恢复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人工林窗 近自然化改造 微环境 土壤酶活性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花棒种子雨动态
3
作者 胡凯 曲文杰 +6 位作者 王家辉 孙瑜硕 杨新国 王磊 刘荣国 张波 牛金帅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3-1770,共8页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沙植物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连续定点观测的方法比较分析花棒的种子雨扩散规律与种子雨传播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冠幅花棒完整种子雨密度及其组成差异显著(P<0.05);然而随着花棒冠幅的增加,大冠幅、中冠幅花棒种子活力高于小冠幅花棒种子活力,且差异显著(P<0.05)。花棒种子于当年11月上旬开始扩散,每次种子扩散持续时间约为3个月,扩散趋单峰曲线,大冠幅、中冠幅和小冠幅花棒种子雨密度均在开始扩散当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77.76、742.06和455.35粒·m^(−2)。种子扩散量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在翌年2月种子雨扩散基本结束,整个种子雨落种持续时间为90 d左右。空间上呈集中扩散模式,大冠幅花棒在顺风的正东和东南方向的0~2 m处,种子扩散数量最大;在正南和西北方向上,大冠幅花棒种子扩散距离最小。种子扩散主要集中在母株冠幅1~2 m下,随着距母株距离的增加,花棒种子扩散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大冠幅花棒因其高活力种子和集中扩散特征,在种群自然更新中占据优势地位,建议在固沙林抚育管理中优先保留大冠幅植株,并在其冠幅边缘1~2 m范围内补种以提升更新效率。未来需关注极端气候对种子雨动态的干扰效应及长期扩散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扩散机制 荒漠植物适应策略 种子雨时空特征 人工固沙林 自然更新 种子活力 扩散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马占相思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研究初报
4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3,共11页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环剥技术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进行树干环剥,设置3块监测样地,对人工林木致死和天然林木更新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林分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树干环剥16个月后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并以枯立木方式直立在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上层,枯立木的密度分别为152、272和288株·hm^(-2);(2)转型后的天然林郁闭度均在0.85以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6cm、11.8m、2264株·hm^(-2)、115.1m^(3)·hm^(-2),9.1cm、10.7m、1424株·hm^(-2)、48.5m^(3)·hm^(-2)和11.5cm、13.2m、1344株·hm^(-2)、86.5 m^(3)·hm^(-2),林木径级结构呈异龄林分布特征;(3)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转型前马占相思人工林中天然更新定居的乡土树种组成,胸径≥5 cm的乔木层进界木密度分别为144、224和152株·hm^(-2),树高≥150 cm的灌木层(含乔木幼树)进界木密度分别为728、1128和960株·hm^(-2);(4)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的分别为16、12和160株·hm^(-2)。(5)转型后天然林乔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51、41和34,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96、3.95和3.63,均匀度分别为0.87、0.74和0.71;常绿乔木树种均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78.1%、84.4%和78.9%,林木株数占比分别为80.6%、85.4%和86.9%;灌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73、86和9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59、4.53和3.90,均匀度分别为0.58、0.71和0.60;常绿乔木种均占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49.2%、49.9%和41.2%,株数占比分别为33.4%、42.3%和32.5%。[结论]树干环剥16个月后,27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马占相思人工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特征明显的异龄林结构,且林分中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树干环剥技术是促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可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马占相思人工林 乡土树种 天然林转型 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碰撞参数化算法的拟近自然竹林种植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市三林楔形绿地为例
5
作者 徐方斐 赵炜玮 《园林》 2025年第5期100-105,共6页
竹林作为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固碳减排功能,智能集成的参数化设计推动着拟近自然城市种植的设计方法发展。以竹林空间结构为理论基础,将经典理论与参数化技术结合应用,开展拟近自然竹林的种植设计方法探索,论证在设计阶段... 竹林作为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固碳减排功能,智能集成的参数化设计推动着拟近自然城市种植的设计方法发展。以竹林空间结构为理论基础,将经典理论与参数化技术结合应用,开展拟近自然竹林的种植设计方法探索,论证在设计阶段融入参数化设计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力学碰撞参数化算法,提出拟近自然竹林种植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三林楔形绿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方法:(1)生成待设计竹林的蓬数;(2)生成所述待设计竹林在初始状态的单蓬竹子点位;(3)对所有所述单蓬竹子点位进行随机抽稀;(4)对进行随机抽稀后的所有所述单蓬竹子点位进行扰动;(5)对每一所述单蓬竹子点位的单蓬竹子的大小进行划分;(6)生成调整后最终模型。利用参数化设计技术,采用Rhino平台及Grasshopper语言编译,通过构建竹株空间竞争量化解算体系、开发异龄竹协同生长及建立参数化动态响应机制,实现竹林景观营造从经验范式向数学模型的范式转换,证实参数化算法在协调生态功能延续性与工程约束适应性方面的创新价值,为拟自然竹林景观的结构优化与生态效能提升提供可量化调控的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拟近自然种植 参数化 毛竹林 数字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下刺嫩芽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6
作者 卓泳杉 吴卓 +3 位作者 王力臣 赵军 王洪梅 张海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9-123,共5页
为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下刺嫩芽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刺嫩芽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一套适于天然次生林下安全生产的刺嫩芽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地的选择、清林整地、苗木繁殖、... 为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下刺嫩芽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刺嫩芽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一套适于天然次生林下安全生产的刺嫩芽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地的选择、清林整地、苗木繁殖、栽植方式及林地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对林下栽植刺嫩芽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促进天然次生林下刺嫩芽产量和品质提升,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嫩芽 天然次生林 栽植技术 清林整地 苗木繁殖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亚博 冯天骄 +1 位作者 王平 卫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52-6666,共15页
黄土高原不同小流域由于环境特点和植被恢复方式的不同,导致其生态效益存在地带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及影响机制,选取黄土高原两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自然恢复对... 黄土高原不同小流域由于环境特点和植被恢复方式的不同,导致其生态效益存在地带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及影响机制,选取黄土高原两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自然恢复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植被恢复方式和环境特点对土壤养分储量和水分状况,以及植被生长状态等生态恢复效益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吉县自然恢复下全氮含量最高,均值为0.79g/kg;有机碳均值含量表现为定西油松最高,吉县对照次之,其均值分别是16.91g/kg,13.46g/kg;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最高的是吉县油松样地和定西的侧柏样地,其均值为2.40g/kg和23.43g/kg。(2)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吉县的油松样地、侧柏样地和自然对照样地分别高于定西2.89%,81.03%和7.49%。(3)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方差分解(VP)结果,在不同小流域影响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所差异。其中吉县和定西小流域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属性,解释度分别为79.92%、55.3%;而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壤-植被共同影响,其解释度分别为87.06%、43.53%。综上结果表明,多雨条件的吉县地区植被适合自然恢复,而相对干旱的定西地区植被则适合人工恢复。考虑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人工和自然恢复方式,结果证明不同小流域的降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等环境特点影响植被生长状态和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可为因地制宜的科学植被恢复策略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和天然林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效益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杰 丁易 +2 位作者 周超凡 田立新 臧润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尺度效应,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尺度效应,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植被调查、树木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等数据,采用空间多尺度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热带天然林中木本植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1)30个1 hm^(2)样地中,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0.85±3.63)和(0.30±0.16)。α-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变化;β-多样性表现出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多样性的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3)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较小尺度400~3600 m^(2)),然后趋于平缓(中尺度3600~6400 m^(2)),最后下降(较大尺度6400~10000 m^(2))。(4)α-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显著强于β-多样性。(5)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且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明影响BEF关系的主要机制可能会因不同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单一空间尺度或局域小尺度的研究不足以充分、全面地理解BEF关系的影响机制。尽管在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异方面,β-多样性的作用低于α-多样性,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β-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跨空间尺度的BEF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视角。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β-多样性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如局域、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β-多样性 尺度依赖性 木本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热带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套种不同树种对林分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家妍 陈亮 +5 位作者 莫冰萍 易弘韬 李刚 周良慧 杨梅 莫雅芳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研究杉木林间伐后,于林下套种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缅茄4种树种,对比未套种杉木纯林,分析套种后林分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与杉木形成异龄复层... 研究杉木林间伐后,于林下套种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缅茄4种树种,对比未套种杉木纯林,分析套种后林分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与杉木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香梓楠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5 cm、9.8 m、82.22%,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缅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保存率最低,分别为2.4 cm、1.7 m、15.66%。套种缅茄、香梓楠、华盖木对杉木胸径有促进作用,套种缅茄后杉木树高显著提高。5种杉木林分林下植被中共出现33科52属60种植物,草本层出现植物15科25属27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灌木层出现植物18科27属33种,以大戟科、茜草科和桑科植物为主;4种杉木混交林林下出现植物比杉木纯林增加24种。杉木×香梓楠、杉木×华盖木林下植物多样性比杉木×缅茄和杉木纯林显著提高。综合杉木间伐后套种不同树种表现,套种香梓楠对林分生长和植物多样性更具优势,可作为今后杉木近自然改造的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改造 异龄混交林 杉木 植物多样性 林分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保留密度对杉阔异龄复层林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越 李铁华 +2 位作者 游美 李若楚 张心艺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为解决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按近自然经营的原则改造杉木纯林为杉阔复层林。设定3种杉木保留密度,分别为A密度(525株·hm^(-2))、B密度(675株·hm^(-2))、C密度(975株·hm^(-2)),研究不同... 为解决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按近自然经营的原则改造杉木纯林为杉阔复层林。设定3种杉木保留密度,分别为A密度(525株·hm^(-2))、B密度(675株·hm^(-2))、C密度(975株·hm^(-2)),研究不同杉木保留密度对杉木及林下阔叶幼树年生长量、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密度下,杉木单株材积增长量最高且显著高于C密度,每1hm^(2)杉木材积增长量显著高于A密度,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比C密度高25.3%,土壤的含水量显著高于A密度。在0~20cm土层,B密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A、C密度,分别高出19.9%和34.5%;B密度下0~20、>40~60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C密度;B密度下0~60cm土层的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均为最高。可得出如下结论:杉木保留密度为B密度(675株·hm^(-2))时,杉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每1hm^(2)杉木材积年均增量均最高;林下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最高,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且几乎不影响单位面积杉木出材量;土壤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及其他矿质养分含量,能促进复层林杉木和林下阔叶幼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复层林 人工林改造 地力衰退 阔叶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太岳山圈养林麝摄食偏好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11
作者 张浩楠 石明慧 +3 位作者 张宝峰 王一晨 闫利平 胡德夫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9-1157,共9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助餐试验测定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对天然植物的选择性及偏好,探究植物所含成分对林麝取食的影响。本试验测定了11只山西省太岳山圈养林麝对13种乔灌树叶的摄食偏好,测定了试验树叶中常规营养成分、次生代谢物、...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助餐试验测定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对天然植物的选择性及偏好,探究植物所含成分对林麝取食的影响。本试验测定了11只山西省太岳山圈养林麝对13种乔灌树叶的摄食偏好,测定了试验树叶中常规营养成分、次生代谢物、矿物元素含量,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表明:13种试验植物中,林麝对榆树、臭椿、杏树和山荆子表现为正选择,对其他9种植物表现为负选择。林麝对正选择食物的摄食量占摄食总量的63.80%,对负选择植物的摄食量占摄食总量的36.20%。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林麝的摄食量与树叶中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合研究区域的乔灌植物资源,我们认为山西省太岳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林麝饲养繁育的潜在食物资源,该地区林麝养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自助餐试验 摄食偏好 天然植物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调控动物采食和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颖 王丽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756,共10页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中发挥多向性作用。现有的研究已证实,IL-6不仅可以造成慢性炎症和各种病理情况,也对动物的生理功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其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及机体能量代...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中发挥多向性作用。现有的研究已证实,IL-6不仅可以造成慢性炎症和各种病理情况,也对动物的生理功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其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及机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L-6对动物的采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具有广泛影响,可见动物体内的IL-6水平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就动物中枢和外周IL-6调节采食和能量代谢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明确IL-6在动物体内能量稳态平衡中的作用,为动物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采食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东琳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67-69,共3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强调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现行植树技术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的局限性,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更有效的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强调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现行植树技术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的局限性,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更有效的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分析先进的植树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本文在实地实施中验证了新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发现新技术的实施在植树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传感、遥感、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生态模型的应用,使植树技术更为科学、智能,为林业生态恢复提供了可持续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恢复 植树技术创新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华坝水库天然林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嘉禹 刘强 +4 位作者 吴训锋 唐宗英 王博轶 赵亚玲 和丽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根据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的不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坡向设置36个典型样方进行调查。对松华坝水库物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到维管植物300种;乔木层云南松种群占绝对优势;水... 根据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的不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坡向设置36个典型样方进行调查。对松华坝水库物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到维管植物300种;乔木层云南松种群占绝对优势;水库天然林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递增;随着海拔的上升,植物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从阳坡到半阴坡再到阴坡,植被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 物种组成 种子植物区系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必平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3期15-18,共4页
以信丰县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在选定的试验林分内分别设置马尾松补植枫香(C1)、马尾松补植木荷(C2)、马尾松补植枫香+木荷(C3)和马尾松纯林(CK)处理,对比分析各种处理对马尾松林木生长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内小气候、灌草... 以信丰县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在选定的试验林分内分别设置马尾松补植枫香(C1)、马尾松补植木荷(C2)、马尾松补植枫香+木荷(C3)和马尾松纯林(CK)处理,对比分析各种处理对马尾松林木生长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内小气候、灌草多样性、林下凋落物和植被生物量指标及松材线虫病罹病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马尾松纯林补植阔叶树可以促进马尾松生长,优化林分结构。(2)补阔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林内温度和增加林内湿度,改善林内小气候,补植常绿阔叶树比补植落叶阔叶树对改善林内小气候作用明显;补阔处理还可以增加林内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3)补种阔叶树,特别是落叶阔叶树,有利于增加林下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同时对防治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病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补种阔叶树种类增多,防治效果有提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纯林 阔叶化改造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马尾松林分改造中主要树种生态位动态研究
16
作者 徐高福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56-60,共5页
基于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疏伐并补植改造前及第3年、第14年的3次调查监测,分析了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5个改造样地林分的主要种群重要值变化及其生态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重叠指数。结果表明:马尾松疏伐改造后补植木荷、枫香,... 基于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疏伐并补植改造前及第3年、第14年的3次调查监测,分析了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5个改造样地林分的主要种群重要值变化及其生态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重叠指数。结果表明:马尾松疏伐改造后补植木荷、枫香,马尾松在种群中的重要值不断上升,林分改造后的重要值除马尾松外,其次为檵木、木荷和刺柏。千岛湖林分改造之后的泛化种优势明显,生态位宽度在0.5以上的是马尾松、枫香、檵木、刺柏、石栎和木荷。千岛湖生态位宽度高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一般较高,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4的在千岛湖林分改造前后均大于50%,形成了马尾松等常绿针叶树种与常绿、落叶阔叶树种、灌木树种的共生与竞争不断向正向演替发展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次生林 林分改造 植物种群 生态位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落叶松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象君 王庆成 +1 位作者 王石磊 孙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4,共9页
对18年生落叶松人工纯林采用不同大小的林隙间伐,辅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同时以相同强度的常规均匀间伐处理为对照,分析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草本植物种... 对18年生落叶松人工纯林采用不同大小的林隙间伐,辅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同时以相同强度的常规均匀间伐处理为对照,分析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改造后第2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匀度指数除外)(P<0.05);近自然化改造林下草本植物优势种中喜湿植物明显增加;无论是改造后第1年还是改造后第2年,不同大小林隙处理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改造后第1年,经整地的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林下草本植物密度、盖度和平均高均显著高于不整地(P<0.05),第2年,整地措施对草本植物的影响效果下降;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木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发育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提高,但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近自然化改造 林隙 均匀间伐 整地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南山区天然森林群落多样性及演替现状 被引量:65
18
作者 汪殿蓓 暨淑仪 +2 位作者 陈飞鹏 邢福武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15-1422,共8页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规律 ,南山区天然林处于不同的演替发育阶段 :铁榄群落处于演替第 3阶段 ;鼠刺 +降真香群落处于第 4阶段 ;其它 3个群落处于第 5阶段 ,均未达到稳定的顶极群落阶段。随着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这个演替序列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 :先逐渐上升 ,到达一个峰值 ,再缓慢下降。 Shannon- Wiener指数和 Pielous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相同 ,Simpson指数变化曲线与这些指数相反 ,但这些指数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综合多个指数分析 ,鸭脚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大 ,即当群落中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优势度相差不大时 ,群落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 ,南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大大低于香港黄桐群落 ,5个群落的 Shannon- Wiener指数在 2 .0 4~ 2 .95 3之间 ,明显低于黄桐群落 ,其 Shannon- Wiener指数为 4.74;Simpson指数 0 .1~ 0 .2 68,黄桐群落为 0 .0 5 ;Pielous均匀度指数 64.2 %~ 7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组成结构 群落演替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丹清河林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梁星云 何友均 +3 位作者 张谱 戎建涛 覃林 李智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而言,目标树经营模式中以目标树为主的第1林层断面积值最大,占林分断面积百分比为95.00%,90.00%,87.00%,但第2,3林层断面积最小,形成了合理的林冠结构;2)目标树经营模式的林木平均密度(408~858株·hm-2)显著低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992~1917株·hm-2),而平均胸高断面积(18.18~46.03m2·hm-2)与粗放经营模式(18.43~39.70m2·hm-2)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树高(11.8~14.9m)和平均胸径(15.94~27.34cm)均显著高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分别为7.1~11.0m和10.18~19.00cm);3)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60%以上的林木为小径木(12cm以下),目标树经营模式60%以上为中径木(14~18cm)和大径木(20cm以上);4)粗放经营模式乔木层的多样性高于目标树经营模式;灌木层除阔叶林的多样性与目标树经营模式不可比外,其余林分的多样性均高于目标树经营模式;草本层的多样性则以目标树经营模式为最高;5)粗放经营模式只注重短期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要求,无干扰模式只注重绝对生态保护而忽略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需求,二者都不符合人类经营森林的目标。目标树经营模式可改善群落和林冠结构,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平衡生态功能,符合人类经营森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森林经营模式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 被引量:17
20
作者 崔国发 李俊清 +9 位作者 牛树奎 胡德夫 路端正 王建中 孟昭霞 喻宝金 李栋 徐占明 彭光强 彭明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5,共6页
喇叭沟门林区是北京市最大的天然林区 ,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原生性蒙古栎林和胡桃楸林 ,保护 99种濒危植物 ,保护密云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和森林旅游资源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设计总面积 1 6 6 82 .4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 5 2 0 ... 喇叭沟门林区是北京市最大的天然林区 ,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原生性蒙古栎林和胡桃楸林 ,保护 99种濒危植物 ,保护密云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和森林旅游资源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设计总面积 1 6 6 82 .4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 5 2 0 0 .8hm2 ,缓冲区面积 5 1 1 3.3hm2 ,试验区面积 6 36 8.3hm2 .保护区内森林面积 96 2 3.4hm2 .行政范围包括孙栅子、胡营子、北辛店、四道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天然林 濒危植物 功能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