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Green Development and its Legislative Response
1
作者 Wang Lingb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swept across every nation,community,business,and individual on the planet.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Climate change ...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swept across every nation,community,business,and individual on the planet.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Climate change legislation should followthe principl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lluter pays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the international field should buil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China should formulate special"the ac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reen development LEGISLATIVE RESPONSE time DIMENSION SPATIAL DIM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rmal storage unit with possible nano enhanc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in building cooling applications
2
作者 Solomon G Ravikumar Ravikumar T S +1 位作者 Raj V Antony Aroul Velraj R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2期91-102,共12页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used in free cool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is low,due to the po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s.The recent phenomenal advancement in nano...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used in free cool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is low,due to the po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s.The recent phenomenal advancement in nano technolo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an appreciable enhancement i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nano technology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a detailed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to analyse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otential with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nventional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nano enhanc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under various flow conditions of the heat transfer fluid.Initially,the theoretical equation,us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outward cylindrical solidification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is validat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It is inferred from the parametric studies,that for paraffi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air as the heat transfer fluid,the first step should be to increase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o the maximum extent,before making any attempt to increas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with the addition of nano particles.When water is used as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the addition of nano particles is recommended to achieve better heat transfer,when a liquid is used as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storage phase change material nano particle solidification time building cooling doi.3969/j.issn.2095-4239.2013.02.002 CLC number:TK 5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4239(2013)02-091-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observation of integrin bending/unbending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n living cells
3
作者 Wei Chen,Cheng Zhu(Coulter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tlanta,GA 30332-0363,USA)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S1期9-10,共2页
Introduction Integrins are a large family of adhesion molecules broadly expressed on the surface of a wide variety of cells as heterodimers. Binding of integrins to ligands provides not only mechanical anchorage for t... Introduction Integrins are a large family of adhesion molecules broadly expressed on the surface of a wide variety of cells as heterodimers. Binding of integrins to ligands provides not only mechanical anchorage for the cell to another cell 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observation of integrin bending/unbending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n living cells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 structure and dominating factors of sand body during Late Triassic Chang 9 tim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4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5 位作者 谭秀成 林丹 赵子豪 姚泾利 邓秀芹 李元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405-1418,共14页
Based on a synthetic geological study of drilling, well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s, two main genetic types of Chang 9sand body in Odors Basin were recognized, which included two effects, that is, delta environment ... Based on a synthetic geological study of drilling, well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s, two main genetic types of Chang 9sand body in Odors Basin were recognized, which included two effects, that is, delta environment and tractive current effect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uth bar, distal bar, sheet sand and other sand bodies of subaerial and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natural levee, flood fan and delta front, and shore-shallow lake environment and lake flow transformation effects that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andy beach bar, sheet sand and other sand bodies. Chang 9 sand body mainly developed five basic vertical structures, namely box shape, campaniform, infundibuliform, finger and dentoid. The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of multilayer sand body was complex, and the common shapes included box shape + box shape, campaniform + campaniform, campaniform + box shape, infundibuliform + infundibuliform, campaniform + infundibuliform, box shape + campaniform, box shape + infundibuliform,and finger + fing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major dominating factor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sand bod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edimentary facies and rise, fall and cycle of base level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geologic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single sand body as well as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story sand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structure stacking pattern sand body Chang 9 time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 fault estimation for a class of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in finite frequency domain
5
作者 Quanchao Dong Maiying Zhong Steven X. D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5期835-841,共7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H∞ fault estimation for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in finite frequency domain.First a generalized coordinate change is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system such that in the new coordina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H∞ fault estimation for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in finite frequency domain.First a generalized coordinate change is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system such that in the new coordinates all the time-delay terms are injected by the system's input and output.Then an observer-based H∞ fault estimator with input and output injections is proposed for fault estimation with known frequency range.With the aid of Generalized Kalman-Yakubovich-Popov lemma,sufficient conditions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H∞ fault estimator are derived and a solution to the observer gain matrices is obtained by solving a set of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Finally,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estimation time-DELAY generalized coordinate change generalized Kalman-Yakubovich-Popov lemma finite frequency dom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Ⅰ):年降水特征及5~9月降水的REOF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2 位作者 王式功 钱正安 穆建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3,共11页
此系姐妹篇文章的上篇,利用中蒙地区106站1954—2005年间的实测降水资料,使用EOF及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地分析了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的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我国西北区尤甚),从该区东南侧最湿的陕... 此系姐妹篇文章的上篇,利用中蒙地区106站1954—2005年间的实测降水资料,使用EOF及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地分析了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的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我国西北区尤甚),从该区东南侧最湿的陕南向南疆盆地东端极端干旱区过渡,年雨量从922mm锐减到25mm以下,最干的托克逊仅6.9mm;蒙古国以中北部最湿,年雨量达400mm以上,到南部仅100mm左右,再到西南角仅30mm左右。(2)该区降水分布受不同尺度地形影响大,降水的年及年际变化也大。约80%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5~9月),南疆盆地东端干中心区的年降水相对变率最大,接近0.80,远高于蒙古国和我国其他地区,也高于全球明显增暖前。其干旱程度及降水变率居世界8大干旱区前列。(3)该区降水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区内夏半年的降水异常分布常出现河东、南疆、汉中关中、北疆、蒙古国中北部、河西阿拉善,以及柴达木等7个模态。(4)过去50余年来,中蒙地区东北部的降水总体呈线性减少趋势,而西南部则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 5~9月降水 REof分析 空间模态及时间系数 降水变化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华忠 冯波 任浩然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9,共9页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保振幅或保波形成像是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础。由于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F-K域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不适应弱横向变速介质情形,因此,基于偏移距(Offset)域平面波偏移思想,提出了Offset平面波有限...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保振幅或保波形成像是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础。由于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F-K域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不适应弱横向变速介质情形,因此,基于偏移距(Offset)域平面波偏移思想,提出了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讨论了CMP道集平面波分解原理,推导了Off- set平面波方程及其有限差分解法,给出了角度道集生成方法。利用大庆油田的一个横向缓变的速度模型,对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应缓横向变速介质情形,波场外推算子保幅,计算效率高,可以为AVP/AVA分析提供较好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et平面波 有限差分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 横向缓变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DI-TOF-MS筛选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尿液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
8
作者 林青 郑健 +1 位作者 陈蓉艳 艾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42-184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的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进行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changed nephrotic syndrome,MCNS)大鼠尿液...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的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进行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changed nephrotic syndrome,MCNS)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意义。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0)和强的松治疗组(n=10)。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5.5mg/kg复制MCNS模型,造模10d后分别予以强的松和蒸馏水灌胃治疗。21d后收集大鼠尿液,经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10捕获蛋白质,应用SELDI-TOF-MS获取3组大鼠的尿液蛋白质指纹图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对分析差异蛋白。结果优化实验条件后获得较理想的尿液蛋白质指纹图谱,质控峰强度的平均CV值为18.0%(7.50%~35.89%)。在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检测到不同质荷比处有33个具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21个蛋白表达上调,12个蛋白表达下调。在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与强的松治疗组之间有6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P<0.05),这些差异蛋白峰在模型对照组中高表达,而在强的松治疗组中蛋白表达下调,峰强度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并实行质量控制,SELDI-TOF-MS可为MCNS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可行的检测途径。所获得的差异性蛋白峰对MCNS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寻找药物治疗的靶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尿液 生物标志物 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RoCoF约束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分区配置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君黎 徐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8,共11页
分析了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按分区配置惯量的必要性,并对此给出电压源型换流器采用功率同步控制以配置虚拟惯量的建议。据此,提出一种考虑频率变化率约束的惯量分区配置方法。该方法先将待研究系统按频率响应特性的一致程度进行分区,... 分析了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按分区配置惯量的必要性,并对此给出电压源型换流器采用功率同步控制以配置虚拟惯量的建议。据此,提出一种考虑频率变化率约束的惯量分区配置方法。该方法先将待研究系统按频率响应特性的一致程度进行分区,然后结合分区内部扰动、分区间联络线上功率变化和负荷电压响应等因素计算扰动情况下各分区的最大不平衡功率,从而以分区为单位得到惯量需求并进行配置。最后,基于华东电网规划算例,说明了苏北沿海电网等分区的惯量配置需求,并验证所提惯量分区配置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频率稳定性 可再生能源 频率变化率 惯性时间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1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的数字时空互嵌模式再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峰 柯忻瑜 +1 位作者 沈振锋 陆思铭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现有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设计模式阻碍了彼此的互动,强化了职能分化,教学与科研组织“此消彼长”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科研组织的失衡,滞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目标、技术、结构、价值等内部要素存在着组... 现有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设计模式阻碍了彼此的互动,强化了职能分化,教学与科研组织“此消彼长”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科研组织的失衡,滞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目标、技术、结构、价值等内部要素存在着组织目标的传播性与生产性困境、组织技术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困境、组织结构的紧密性与松散性困境、组织价值的保守性与开放性困境。因此,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融合需要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价值协商、促进目标交融、强化技术关联、突破结构壁垒,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之间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和科研组织的数字时空互嵌模式再造,继而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授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教学与科研组织 时空互嵌 教育数字化 组织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枪主动源的祁连山地区地下介质衰减变化
13
作者 邹锐 郭晓 +7 位作者 孙点峰 王亚红 张元生 秦满忠 刘旭宙 李少华 宋婷 刘岸果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4-1221,共18页
国内外利用重复震源开展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研究主要基于激发源波形的时间变化信息,而将振幅变化信息应用于地下介质变化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文中利用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激发的高重复性波形的振幅信息,应用频谱比法计算祁连山中东段地... 国内外利用重复震源开展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研究主要基于激发源波形的时间变化信息,而将振幅变化信息应用于地下介质变化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文中利用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激发的高重复性波形的振幅信息,应用频谱比法计算祁连山中东段地区的介质衰减参数t^(*)随时间的变化,获得了观测台站不同震相的衰减变化特征。与气枪激发波形的走时变化、张掖甘州地区地面气压、地表温度、降水量等物理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衰减变化与走时变化具有正相关性,且2019年张掖甘州M_(S)5.0地震震源区附近的ZDY27台的衰减变化存在0.03s的同震相对变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气枪主动源的衰减变化计算是探测地下介质变化的有效方法,这为基于气枪主动源连续探测地下介质变化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甘州M_(S)5.0地震 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 衰减变化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方言变音分布与金朝防线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陈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99,共8页
根据辛永芬、庄会彬绘制的河南方言D变音和Z变音分布图,可概括两个突出的分布特征:一是沿金代黄河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一是以金末都城开封为中心的环状分布。该特征不仅分别与金朝的关河防线与汴京防线有关,而且能得到《金史》移民记录... 根据辛永芬、庄会彬绘制的河南方言D变音和Z变音分布图,可概括两个突出的分布特征:一是沿金代黄河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一是以金末都城开封为中心的环状分布。该特征不仅分别与金朝的关河防线与汴京防线有关,而且能得到《金史》移民记录的部分印证。女真语与汉语方言接触引发的变音假设可以解释河南各地D变音、Z变音的区域分布,构拟D变音的发展阶段,加深对北方汉语与北方语言接触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变音 金代黄河 女真移民 形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遗址夯土崩解特征与基质吸力关联性研究
15
作者 崔凯 王冠众 +2 位作者 裴强强 黄井镜 高晓甜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夯土降水流失是西北干旱地区夯土遗址缓慢消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与夯土水土流失相关的研究工作尚未得到有效开展。本文通过15处遗址夯土(包含3种气候区域和5个朝代)的精细化崩解过程试验和土水特征试验,开展时空序列下遗址夯土崩解... 夯土降水流失是西北干旱地区夯土遗址缓慢消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与夯土水土流失相关的研究工作尚未得到有效开展。本文通过15处遗址夯土(包含3种气候区域和5个朝代)的精细化崩解过程试验和土水特征试验,开展时空序列下遗址夯土崩解特征与基质吸力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基质势的梯度变化和吸力-时间变化率是决定遗址夯土崩解特征呈现显著分类性和时空性规律的主要原因。其中,相比崩解过程仅包含吸湿软化阶段和稳定阶段的难崩解型夯土,11处易崩解型夯土时空性规律更为显著。易崩解型夯土吸湿软化阶段的吸湿速率排序为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崩解阶段的崩解速率排序为半干旱区>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和明代>汉代>清代>唐代>宋代;各崩解特征指标与吸力-时间变化率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型增函数量化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吸湿软化阶段的吸力-时间变化率2000 kPa/s可作为判别崩解类型的阈值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 崩解特征 分类性 时空性 基质吸力 基质势 吸力-时间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
16
作者 潘兵宏 彭俊宁 +4 位作者 马朝辉 周乾 卢涛 佘明星 刘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1-824,共14页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分流间距范围,并区分不同车道数的分流形式。其次,分析了不同匝道连续分流形式最不利行驶条件下车辆的行驶需求和特征,据此建立了匝道连续分流间距计算模型。最后,采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ecle,UAV)航拍方式及Tracker图像识别软件,分析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区车辆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分布及换道行为特征等,确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取值,通过计算提出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双车道和三车道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建议值。该研究可为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为完善相关规范与设计细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 右转匝道左置 连续分流 间距 换道模型 车头时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物候驱动机制与时滞累积效应研究
17
作者 李瑞平 王莹 +2 位作者 郑和祥 秦子元 侯洪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94,共9页
植被物候作为表征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生态指标,其动态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起始期(SOS)对多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及时滞累积效应,基于2001—2020年NDVI数据、多源气候数据和SOS... 植被物候作为表征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生态指标,其动态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起始期(SOS)对多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及时滞累积效应,基于2001—2020年NDVI数据、多源气候数据和SOS数据,构建了融合随机森林(RF)模型、SHAP解释算法、时滞累积分析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DTR)、日平均温度(T_(mean))、云量(CLD)和月总降水量(Pre)的季前长度分别集中在3~4个月(55.6%区域)、1~3个月(60.3%区域)、4~6个月(58.1%区域)和4~6个月(62.9%区域)。Pre是SOS最关键的驱动因子,CLD、DTR和T_(mean)则在特定情境下提供补充调节,并且不同类型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T_(mean)与DTR等热量因子以滞后1~3个月、无累积效应为主;Pre、地表土壤含水率(SM)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水分因子则表现出以当前月和短期累积为主的响应机制;CLD则主要体现为滞后2个月、累积1个月的调控效应。本研究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物候对多气候因子驱动的响应规律及时滞累积效应,为构建区域尺度的气候-植被交互模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及气候变化下植被动态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随机森林 SHAP分析 时滞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地著述到文类独立:先秦至两宋行记的文体流变
18
作者 刘师健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5,共8页
古行记发展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环境中,行记因“记”的叙事功能,从一开始便体现出与史学的渊源关系,《禹贡》《穆天子传》文献中初具后来行记文体的行程、见闻等因素与写作体例。两汉早期行记纪行程的同... 古行记发展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环境中,行记因“记”的叙事功能,从一开始便体现出与史学的渊源关系,《禹贡》《穆天子传》文献中初具后来行记文体的行程、见闻等因素与写作体例。两汉早期行记纪行程的同时,并载地理风物,内在地包含了多种行旅记的著述要素。晋唐时期,行记发展出了出使行记、僧人行记、行役记三种类型,书写体例上,兼具传记、地记、游记的文体特性。迨至宋代,行记在叙事纪行之中,穿插对形胜古迹、诗书舆图的议论与考证,文体分属得以细化明确,由处在地志、日记、传记之间的史部著述转变成纪行著述亦兼有文类特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体。行记内容、形式的选择均与时代发展紧密契合,彰显了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与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行记 文体流变 史地著述 文类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李丽 黎桃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目的】揭示“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照。【方法】立足“双碳”目标,结合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等5... 【目的】揭示“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照。【方法】立足“双碳”目标,结合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等5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实证分析2016—2022年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时间维度上呈迅猛上升态势,且省区间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区域维度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形态,其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黄河流域内大多数省区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呈“下游高、中游和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人均GDP、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薪酬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时空异质性形成的主导因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支出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是次要影响因素。【结论】“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亟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财政补贴力度,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实现可持续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生态旅游 高质量发展 时序变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的超干贮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立 辛昊 +2 位作者 朱美如 李明月 张鹏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6-675,共10页
为探究解除休眠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种子适宜的超干贮藏条件,以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经过不同干燥速率(快速(硅胶与种子的质量比为6∶1)、中速(3∶1)和慢速(1∶1))干燥至不同含水量(4%、3%、2%)状态,在室温条件下贮藏... 为探究解除休眠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种子适宜的超干贮藏条件,以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经过不同干燥速率(快速(硅胶与种子的质量比为6∶1)、中速(3∶1)和慢速(1∶1))干燥至不同含水量(4%、3%、2%)状态,在室温条件下贮藏不同时间(0、30、90、180、270、360 d),以含水量7%在5℃条件下贮藏的种子为对照,研究超干贮藏后的水曲柳种子萌发表现以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所有超干贮藏处理在180 d内的种子发芽率均可以达到50%以上;超干贮藏180 d时,经快速干燥的种子发芽能力较强,含水量较高(4%)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72%);经慢速干燥的种子发芽能力较低,含水量较低(2%)种子的发芽率最低(50%)。超干贮藏270 d时,种子发芽率大幅下降,各超干贮藏处理种子发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超干贮藏30、90 d时种子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0 d,超干贮藏360 d时种子相对电导率高于0 d。快速干燥含水量3%与4%种子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在贮藏0、90、270 d时均低于对照。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超干贮藏是可行的,以快速干燥至较高含水量(4%)处理效果为好,但超干贮藏时间在180 d内为宜,贮藏时间超过270 d后,种子电导率显著升高,种子发芽能力大幅下降。水曲柳种子解除休眠后在短期(半年)内播种使用可以采用超干贮藏的方式,若计划在长期(一年以上)内播种使用则以种子含水量7%在5℃低温条件下贮藏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种子 超干贮藏 种子含水量 贮藏时间 生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