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武昭宣时期以“威德”事四夷策略的变迁和继承
1
作者 王一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早期文献中,“威德”被视为君主素养的一体两面。但秦始皇将自己以“武威”暴力兼并天下的行为粉饰为“威德”,由此遭到了主张和平怀徕四夷的儒生批评。汉武帝重视以“威德”事四夷,“威德”事实上兼具了武力征伐与和平招徕的双重含义... 在早期文献中,“威德”被视为君主素养的一体两面。但秦始皇将自己以“武威”暴力兼并天下的行为粉饰为“威德”,由此遭到了主张和平怀徕四夷的儒生批评。汉武帝重视以“威德”事四夷,“威德”事实上兼具了武力征伐与和平招徕的双重含义,并在形式上复归了早期文献中的“威德并行”。鉴于汉武帝事征四夷耗损国力的事实,后继者霍光只得低调践行汉武帝的“威德”策略。直到汉宣帝时,汉廷才正式肯定了汉武帝以“威德”事四夷,“威德”逐渐成为汉代对外事务取得成效的标准表述,也对历代边疆政策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威德”内涵的变迁,展示了汉廷在边疆治理中平衡武力手段与以文德怀远的努力,以及传统政治概念与现实需求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霍光 汉宣帝 威德 事四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马胡儿却受遗:模范忠臣金日磾的“史实”与“史相”
2
作者 黎镜明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以战俘身份入居西汉宫廷养马,是族属和阶层上的双重“边缘人”。元狩四年(前119)前后,汉匈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汉武帝蹈袭贾谊“三表五饵”故智,试图通过厚待降附贵人实现“仁畜匈奴”的政治目标,作为“降者之杰”的... 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以战俘身份入居西汉宫廷养马,是族属和阶层上的双重“边缘人”。元狩四年(前119)前后,汉匈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汉武帝蹈袭贾谊“三表五饵”故智,试图通过厚待降附贵人实现“仁畜匈奴”的政治目标,作为“降者之杰”的金日磾被选中参演“四夷宾服”的政治剧目。基于此,金日磾既须迎合汉武帝对华夷秩序的期待,又须在险恶宫廷中规避风险,所以其忠诚并非单纯的道德自觉,而是帝王意志规训与个人生存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史书对金日磾形象的塑造受多重因素影响。班固《汉书》通过选择性剪裁与伦理化重构,将其纳入儒家忠孝话语体系,这种处理应该是服务于汉王朝的文化规训,同时亦与霍光辅政时期儒生阶层的崛起及金氏后裔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后世久惯牢成的金日磾形象,实则是帝王心术、个人抉择、史官话语等共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日磾 汉武帝 三表五饵 忠臣形象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遐思”与“旧梦”——一个被遮蔽的钱谦益
3
作者 欧婷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类同感与学术、文化认同感。他自言于昆明得钱氏故园红豆之后“重读钱集”,“借以温旧梦、寄遐思”,即是明确指向了钱氏本人。此外,《陈寅恪集》中三次出现的“夏五”一词至为关键,却很少引起学界注意;有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柳如是别传》中“红豆”意象的重要性——它不仅牵引全书结构、寄托情感,且《咏红豆并序》与《题〈有学集〉并序》一并构成全书的著述之眼,但“红豆”意象却须与“夏五”合观,才足以挖掘出它对于“陈寅恪—钱谦益”心史对应性的核心内涵。“夏五”一词实为陈寅恪有意留下的破译其撰写《柳如是别传》真实意图的暗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钱谦益 《柳如是别传》 夏五 红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貌宫”名考
4
作者 赵东旭 陈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郡国建立武帝庙后,其名称来源于汉武帝庙与该离宫的相对位置,最初的汉武帝庙可能与该宫殿邻近或与之同为一个宫苑空间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貌宫 良周遗址 离宫 汉武帝庙 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君臣共治制度与表文:兼论陈事表的话语生成
5
作者 宋文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2,共12页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 西汉君主制与君臣共治制度相依存,人臣权力主体地位拥有被政体赋予的合法性。奏议与政体联系紧密,西汉表相较于章、奏、议等文体更能显示人臣独立的权力主体地位,其“不需头”的文献形态、不称“以闻”“上书”的话语方式、“其言密事”及可超越律令以弹劾或荐举等话语内容、彰显德以监督君主的话语主题,以及君主对人臣上表的重视等,均是人臣独立权力主体地位在表文中的展现。人臣权力主体地位得以通过表文制度及话语以展现,源于人臣具有被政体所认可的治理权力。刘安《谏伐闽表》全文彰显“德”的话语形态,即是在此背景支撑下生成的,其他表文的话语生成同样受此影响。君臣共治角度的表文分析,不同于“专制”视野下的研究,是主动以表文观照制度的跨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共治 奏议 表文话语 《谏伐闽表》 汉武帝 刘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澍 刘宝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晗 《朱元璋传》 明太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政治取向 轮台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 被引量:9
8
作者 辛德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在西汉时期所谓巫蛊之祸这一事变当中,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事发而不得不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后世学者,论及此事,多谓此事纯粹出于江充陷害,太子据并未行用巫蛊。前此我撰著《制造汉武帝》,提到太子据应是确实施行了这一巫术,很多... 在西汉时期所谓巫蛊之祸这一事变当中,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事发而不得不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后世学者,论及此事,多谓此事纯粹出于江充陷害,太子据并未行用巫蛊。前此我撰著《制造汉武帝》,提到太子据应是确实施行了这一巫术,很多读者以为拙说不能成立。本文就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以供认真关心这一事件的学者或历史爱好者参考。文章首先指出,在西汉时期,只要不以天子为祝诅对象,巫蛊并不违法;《汉书》客观记载了从太子据宫中掘得桐木偶人这一基本事实;所谓江充之奸,不过充分利用了汉武帝因求长生而无法容忍他人对其施行巫蛊的心理,从而达到清除太子据的目的,而汉武帝后来对这一事件的"感悟",不过是意识到他自己流露出来的更换太子的意图,是促成巫蛊之变的重要原因。然而,不仅汉武帝,甚至直至汉宣帝时期的西汉朝廷,一直认定太子据犯有对天子行用巫蛊的罪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汉武帝 卫太子 巫蛊之祸 江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新科 王晓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本纪》 西汉文化 司马迁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大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8-49,共12页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先后对匈奴、南越、卫氏朝鲜、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统一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借口多是汉武帝主动制造的,反映着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行动是有计划的。汉武帝构建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为其后昭、宣二帝进一步拓展有效管辖区域、完善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汉武帝构建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的规模,也成为后代各朝显示"大一统"的比照对象。因此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王朝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被引量:6
11
作者 邵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7,共6页
《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自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尹湾汉简《神乌傅(赋)》考论 被引量:9
12
作者 许云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53,共12页
《神乌傅》第20简上的双行小字,并非作者或传写者的题款,它只不过是赠物者的一个签名。《神乌傅》的主题,仅就神乌故事本身立论是不够的,应该充分重视作者自己的意见,即《传》中所宣扬的弃利避害、全身远祸。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这... 《神乌傅》第20简上的双行小字,并非作者或传写者的题款,它只不过是赠物者的一个签名。《神乌傅》的主题,仅就神乌故事本身立论是不够的,应该充分重视作者自己的意见,即《传》中所宣扬的弃利避害、全身远祸。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这一主题的形成与武、昭之际文学、贤良上仁义、疾权利的思想行为不无关系。神乌所负载的文化含义,论者多以仁、孝求之,然而赋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乌与它鸟相斗而致死。乌与它鸟相斗致死这一现象,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却不是视为吉祥,而是视为黑祥,统治者及五行家出于强烈的政治目的往往把它与当时所发生的重大的反叛事件牵合在一起,因此,此赋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神乌傅》的形式,不能简单地因其写了一个乌的故事就把它看作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从该赋在各个方面显现的特征来看,它还是属于汉代典型的文人赋的形式。可以初步判定《神乌傅》的具体写作时间当在汉昭帝元凤元年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乌傅》 签名 《传》 黑祥 文人赋 元凤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 被引量:7
13
作者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7,共10页
从景武之际到元狩四年这30年决定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司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为汉天子与汉帝国的内在意志立言。从内诫诸侯守职到外攘匈奴侵扰,从北出师以讨强胡到南驰使以化西南,从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诞生到促成大一统文化... 从景武之际到元狩四年这30年决定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司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为汉天子与汉帝国的内在意志立言。从内诫诸侯守职到外攘匈奴侵扰,从北出师以讨强胡到南驰使以化西南,从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诞生到促成大一统文化中国实现,从"修山川之祠"到封禅泰山以告汉德大成,从"顺天道以杀伐"到"往而知返",这些具有汉武时代特征的进程,在相如文本中都得到了形象化体现。其中,《上林赋》于汉武即位初,先行代言出汉武"罪己诏"的本质内容,勾画出汉武"晚而改过"的未来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汉赋 文学文本 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齐之际的王朝财政与三吴经济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2,共9页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年间又频遭水灾,但齐高帝、武帝仍以赋税征收为首要考虑,三吴经济由此在“重赋”“急役”下运行。南齐以货币征收租布诸调,却缺乏解决货币短缺的能力,以致三吴民户还要承受货币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尽管《南齐书》以“职贡有恒”“府藏内充”来赞誉永明时代,但这是以民户贫困与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南齐的国祚短促未尝与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齐 三吴 齐高帝 齐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墨重彩:班固与武帝时期历史的书写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4,共8页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班固不愧为一代良史,他有卓越的史才,高明的史识和高尚的史德。这对于深刻认识和恰当评价武帝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从中获得治国施政的启示,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汉武帝 历史编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故事》作者与成书时代辨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守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6-139,共4页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故事》 作者 成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吴乔《正钱录》看明清之际文坛的攻讦之风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人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清初吴乔所撰《正钱录》今已不传,综合相关材料可以考知《正钱录》写于康熙八年之前,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属摘瑕纠谬之作;其观点“疑讹弘多”,受到时人的激烈批评;吴乔之撰《正钱录》出于挟嫌攻讦,同... 清初吴乔所撰《正钱录》今已不传,综合相关材料可以考知《正钱录》写于康熙八年之前,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属摘瑕纠谬之作;其观点“疑讹弘多”,受到时人的激烈批评;吴乔之撰《正钱录》出于挟嫌攻讦,同时与明中叶以来士林狂诞风气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乔 《正钱录》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南诏图传》背后的历史隐情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0,共6页
《南诏图传》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是研究南诏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学术界对《南诏图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画本或文字卷内容,却未曾以南诏中兴皇帝时代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历史分析。因此,本文以南诏王室礼佛史料为切入点,结合中... 《南诏图传》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是研究南诏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学术界对《南诏图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画本或文字卷内容,却未曾以南诏中兴皇帝时代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历史分析。因此,本文以南诏王室礼佛史料为切入点,结合中兴皇帝继位前后的史实和《南诏图传》图稿制作时的王室政治文化,探究图稿制作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图传》 中兴皇帝 铁柱盟誓 阿嵯耶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3,共5页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陵 《答苏武书》 《李陵传》与《苏武传》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启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32,共12页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武帝应对措施的“多方全面”和“理念贯通”的理解。第III节论述东儒士独特的“改革·革命理想”和“独立批判精神”的发展变化:“独行”、“清议”、“党锢”、反抗,和这论证与前史学理论的连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汉儒 改革理想 独立批判精神 “党锢” 王莽 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