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arlies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into English Focus o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1
作者 Chen Tingt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7-278,共12页
The first work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available in the West were published 1735,when the French Jesuit Jean-Baptiste Du Halde compiled translations of three piece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from Jingu qigu... The first work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available in the West were published 1735,when the French Jesuit Jean-Baptiste Du Halde compiled translations of three piece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from Jingu qiguan(Marvels Ancient and Modern).These were lat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1736)edited by John Watts.The three stories are"Lu Dalang gives money to re-unite his family","Zhuangzi bangs a drum and becomes an immortal",and"The bad servant sues his master because of a private grudge".The stories are framed by a dual purpose:they were a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and they were also a pivot in the changing views of China.The moral content of the stories is played out in ambiguous ways,varying between simplistic moral lessons of good and bad rewards for good and bad deeds,and a more amoral 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今古奇观 中国虚构的事实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 An“Unfinished Scheme”-- Detective Fiction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odernity,1896-1949
2
作者 Yang Y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271,共9页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s.Further,it examines why a few Chinese writers chose to reshape detective fiction-an imported literary genre-with these indigenous features.While earlier studies argue that the"old htterateurs"in modem China represented the conservative forces,I believe that these writers were in fact well aware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ideologies and intellectual trends on the Chinese society.Their preference of the indigenous,therefore,was not a bhnd choice but a conscious act of resistance.Unlike the"New Literature"writers'positive responses to Westem ideas,this group of writers treated Western ideas not as the way-to save the motherland.Rather,they viewed the"hegemony"of the empires with alarm,and resorted to a se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for ways of precluding such hegemony.Their efforts of reshaping detective fiction by this means,I argue,sheds a new light o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and,more broadly,of the Asian societies-during this time.That is,such transformation figured not simply as the great triumph of the West over the Asian societies,but rather suggested a dynamic process of cultural collisions and re-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思潮 文学作品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novation Over the 70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3
作者 Meng Peng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5-224,共10页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ral leader-group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terms of its value 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ral leader-group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terms of its value target,ideological construction,working style,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s.This proces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stages:the founding stage in Mao Zedong’s era,the development stage in Deng Xiaoping’s ear,the promotion stage in Jiang Zemin’s times,the deepening stage under Hu Jintao’s leadership,and the stage of further innovation by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s well as scientificity and 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progress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telling模型的中欧班列运营商竞合策略演化博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鲁华 邢惠尧 +4 位作者 武光娜 孙君静 刘岳朋 邢磊 张立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6-4466,共11页
随着中欧班列迅速发展,运营商之间竞争日益严重。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关系是中欧班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中欧班列运营商竞合策略决策问题,利用静态Hotelling模型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运用... 随着中欧班列迅速发展,运营商之间竞争日益严重。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关系是中欧班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中欧班列运营商竞合策略决策问题,利用静态Hotelling模型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运用Hotelling模型构建了完全竞争模式、部分合作模式和合作模式3种竞合关系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及仿真分析各模式的静态均衡解,得出合作模式下运营商会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竞争),(竞争,合作),(合作,竞争),(合作,合作)4种竞合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将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时间及收益损失、额外收益、抗风险成本、违约金等影响因素对演化博弈的影响,以及对运营商决策的影响。通过MATLAB仿真研究各影响因素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演化博弈的均衡点(p^(*),q^(*))满足(Ⅰ,Ⅲ)条件时,演化结果为(0, 0)或(1, 1),即两运营商均选择竞争或合作为最终演化稳定策略。竞合策略的演化结果及演化速度受各因素的影响。收益损失、额外收益、抗风险成本的增加会对运营商之间的合作起消极作用,违约金的增大会对运营商之间的合作起促进作用,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大小,可以改变均衡点的大小,进而调节运营商的竞合策略。通过Hotelling模型及演化博弈模型的仿真分析可为运营商提供决策建议,以提高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竞合策略 博弈论 HOTELLinG模型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促进还是抑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春敏 王亚宁 陈雪娇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
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商业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其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构... 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商业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其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多重均衡模型,对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的路径依赖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探究了不同情形下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商业健康保险显著增强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而单独的信贷参与在接近临界资本水平时发挥作用,“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显示出比单独商业健康保险更强的减贫效果,尤其对刚脱离贫困陷阱的家庭。这为制定精准的农村金融政策和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健康保险 信贷参与 农户家庭经济韧性 多重均衡理论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核与疑难:中国译论发展探索之要
6
作者 黄忠廉 濮阳荣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研究体大面广,应突出关键性问题,即如何梳理与探究中国译论发展全过程,因应学科建设和时代需求。为厘清发展脉络,廓清认识,重写译论史,需在尽收史料基础上,聚焦研究之硬核——创设中国译论发展的“三建”机制,夯实基建...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研究体大面广,应突出关键性问题,即如何梳理与探究中国译论发展全过程,因应学科建设和时代需求。为厘清发展脉络,廓清认识,重写译论史,需在尽收史料基础上,聚焦研究之硬核——创设中国译论发展的“三建”机制,夯实基建、重在复建、力推创建;与之相应,中国译论发展研究的疑难不容小觑,对中国译论的厘清、溯源、描摹、阐释面临种种挑战,写史必备的史才与史德更是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译论 通史 硬核 疑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与对策--系统理论下学科比较的案例分析
7
作者 陈立斌 王辰光 +1 位作者 郭愔 卢春天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65,共11页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有效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但学界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和成因关注不够。研究基于卢曼的系统理论视角,探究学业问题表现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并选取西部典型院校,对18名来华研究... “双一流”高校来华研究生学业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有效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但学界对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和成因关注不够。研究基于卢曼的系统理论视角,探究学业问题表现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并选取西部典型院校,对18名来华研究生、12名来华研究生导师、7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将来华研究生学业问题归为学术参与、资源利用、师生沟通等三方面的不足,并从个体和制度两个层次进行了原因剖析。结果表明,个体系统层面的文化观念差异、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薄弱导致了学业互动中的双重偶然性,而院校教育系统层次的国际化水平不足、管理模式的缺陷加剧了这种偶然性,且人文社科类比理工类来华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及其不确定性更明显。对此,在招生入学、学科培养、国际化水平、管理模式等四个方面分层次提出了减少学业问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研究生 学业问题 学科类型 系统理论 双重偶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万俊人教授访谈
8
作者 万俊人 章含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伦理回应,实现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创造。通过回顾美德伦理、正义理论和中西方现代性等话题,万俊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中国伦理学、伦理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可能形态,并在辨析“伦理知识”与“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展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 应用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正义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卫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
9
作者 燕凌 孙璞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84,共12页
青少年健康促进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关乎国家的未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仍面临多重健康风险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健康治理模式在治理机制、资源配置、行为引导等方面的不足。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分析框架,聚焦体卫融合在青... 青少年健康促进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关乎国家的未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仍面临多重健康风险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健康治理模式在治理机制、资源配置、行为引导等方面的不足。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分析框架,聚焦体卫融合在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的功能逻辑与实践机制,明确其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针对体卫融合实践中存在的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健康目标不清晰、资源与服务供需错配、健康文化建设不足等现实问题,要推动体卫融合从理念倡导走向实践探索,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行动秩序,提升系统整合效能;建立渐进性健康目标体系,确保目标引导的连续性与层次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供给质量,增强供需适配性;加快健康知识传播与加强健康文化建设,提升青少年的健康认知水平与健康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卫融合 青少年健康 社会行动理论 健康中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关键金属矿产研究:中美对比
10
作者 代世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515,共10页
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其勘探和开采到分离、提纯和应用全过程,均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进入大国间地缘政治较量的核心议题,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战场。煤系关键金属矿产是煤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 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其勘探和开采到分离、提纯和应用全过程,均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进入大国间地缘政治较量的核心议题,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战场。煤系关键金属矿产是煤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和选矿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中国和美国是煤系关键金属研究最重要的2支力量。总结了目前中美两国在煤系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勘探、提取和分离等方向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彼此的优势和短板。近10 a来,美国在煤系关键金属矿床的发现和分离提取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中国在煤系关键金属成矿理论、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前者得益于美国能源部统一部署(明确研发时间节点和核心研发技术)与大量资金投入,后者得益于中国的复杂成煤地质条件,使煤系中关键金属矿床种类多、关键金属的组合形式及空间赋存形式多。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了对关键金属矿产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因此,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煤系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状况、研发现状及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对进一步发挥我国优势的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作用,应对我国紧缺关键金属矿产稳定供应的严峻挑战以及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关键金属 中美对比 提取技术 成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扰动视角下中欧班列运输网络韧性评估
11
作者 冯芬玲 方源 +1 位作者 张泽 董开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51,共14页
中欧班列涉及多地区跨国运输,安全管理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提升中欧班列运输网络的风险防控能力,本文结合网络流理论与韧性理论,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估节点风险,并将其融入网络加权扰动过程;引入虚拟弧表示扰动下... 中欧班列涉及多地区跨国运输,安全管理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提升中欧班列运输网络的风险防控能力,本文结合网络流理论与韧性理论,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估节点风险,并将其融入网络加权扰动过程;引入虚拟弧表示扰动下的未满足运输需求,构建风险扰动下的货流分配模型;以全局网络效率为结构指标,以货流保留比为功能指标,从结构与功能双视角量化不同扰动节点与扰动规模下中欧班列运输网络的韧性表现,并提出相应的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中欧班列运输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化解能力,单节点发生扰动时,74.36%的节点给网络带来的结构损失小于1%,53.45%的节点功能损失小于1%,网络中的低韧性节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出境通道、集结中心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中欧班列运输网络的功能韧性比结构韧性更容易受到风险扰动影响,且其恢复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特征;韧性提升方面,本文提出的基于风险和韧性聚类的综合保护策略可以使网络在应对大规模扰动时韧性表现同比提升38.24%,效果优于基于节点风险大小的传统节点保护策略。研究成果可为中欧班列网络韧性评估与抗风险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网络韧性 韧性三角理论 中欧班列 风险扰动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路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治之道
12
作者 肖滨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群众路线产生的动力根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共革命领袖的经典阐述为群众路线表述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解释下,群众路线展现出不同面孔的运作形态,贯彻...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群众路线产生的动力根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共革命领袖的经典阐述为群众路线表述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解释下,群众路线展现出不同面孔的运作形态,贯彻于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全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是群众路线新的运作形态。群众路线是中国版本善治方案的核心元素,也是中国善治理论的概念基石。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学理解释,中国善治论对群众路线的学理建构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概念演变 运作形态 治国理政全过程 中国善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英杰 杜德斌 段德忠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30,共13页
科技型企业是塑造城市创新空间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利用POI地理大数据定量分析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科技型企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递减趋势,符合胡焕庸线... 科技型企业是塑造城市创新空间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利用POI地理大数据定量分析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科技型企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递减趋势,符合胡焕庸线分布规律,空间上形成“三核心–两环带–多核点”的集聚模式;②大型企业集中于长江以北,以长三角和京津冀为核心,中型企业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南部占优势,中西部地区则以小微型企业为主;③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三大主导行业,制造业呈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高密度核心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形成东部高值聚集、中部哑铃状扩散、西部单核块状分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沿东部沿海、黄河流域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分布;④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经济实力等因素对企业影响显著,其中大型企业更依赖人力资本,中小微企业更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各行业均受政策影响最大,制造业还受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影响,服务业则高度依赖人才、经济水平和产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核密度分析 区位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采纳策略、技术差距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启林 伍静 苏晓华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8,共18页
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竞争基础,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识别了企业应对数字化趋势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的数字技术采纳策略,并鉴于技术阶段作为企业最优区分的情境要素,以美国行业为技术标杆,基于2010—2021... 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竞争基础,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识别了企业应对数字化趋势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的数字技术采纳策略,并鉴于技术阶段作为企业最优区分的情境要素,以美国行业为技术标杆,基于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同数字技术采纳策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不同技术差距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纳入数据要素后,测算得到的我国企业TFP显著提升,但多数行业的企业技术水平仍低于美国。(2)数字技术运用和数字技术创新均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且前者影响效应大于后者,二者对企业TFP的赋能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中存在异质性。(3)数字技术运用缩小了企业与美国技术差距的同时促进了领先企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理论上认为的数字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应尚未得到经验数据支持。(4)正向和逆向技术差距分别削弱和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而该效应在不同数字技术战略中呈现差异性:相较于数字技术运用,削弱效应在数字技术创新中更强,而强化效应却未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区分理论 数字技术采纳策略 中美技术差距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健康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与未来
15
作者 陈木新 田添 +8 位作者 洪炀 陈军虎 刘婧姝 何健 陈先发 李琴 郑金鑫 冯铁建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7-455,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类健康,还强调动物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系统动力学模型、eDNA技术、全健康经济学评价技术及全球全健康指数等工具在疾病防控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全健康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这些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标准化协议及推动国际合作,全健康理念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全健康 人类 动物 环境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Choking”理论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失误的原因 被引量:12
16
作者 高红艳 王进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85,共8页
“Choking”是一种心理现象,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压力下的“Choking”用来描述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发生运动成绩下降的现象。运用“Choking”过程理论,对第2... “Choking”是一种心理现象,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压力下的“Choking”用来描述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发生运动成绩下降的现象。运用“Choking”过程理论,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成绩出现“反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Choking”影响因素的过程模式观点,认为中国男子体操队惜败第28届奥运会主要与8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金牌压力有关的比赛的重要性;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失利的相互影响;首次采用6-3-3新赛制;年轻运动员缺乏大赛的经验;现代竞技体操比赛的高技术含量增加;比赛压力应对策略;比赛对手的压力;过去比赛失误的经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3个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king”理论 男子 体操 奥运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理论演进及其对中国经济学建构的启示
17
作者 王玉海 孙尧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8,共14页
国内经济学界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从改革策略到改革理论再到内在规律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为什么改革、如何持续推进、怎样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的演进。理论的概括总结包括引进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本土经济理论抽象、追本溯源中国传统思想... 国内经济学界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从改革策略到改革理论再到内在规律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为什么改革、如何持续推进、怎样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的演进。理论的概括总结包括引进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本土经济理论抽象、追本溯源中国传统思想三条来源路径。理论的抽象系统化包括文献综述及其梳理、对共性问题的命题式归纳、系统化学科建设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探究为我们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实践素材和理论原材料,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要直面现实从中国改革实践出发,而不能从既有的理论等条条框框出发;要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抓住核心关键问题,勾勒出逻辑线索,而不能只是进行观点的汇集;要与既有理论贯通抽象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探究一般性的价值意义,而不能局限于国情个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改革实践 改革理论 经济理论建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气理论推动中国从贫气国跃升为世界产气大国
18
作者 贾承造 郭彤楼 +6 位作者 刘文汇 秦胜飞 黄士鹏 刘全有 彭威龙 洪峰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20世纪70年代末,煤成气理论在中国提出,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煤成气理论揭示,煤系是良好气源岩,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拓了以煤系腐殖型有机质为气源岩的新思路,使指导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由“... 20世纪70年代末,煤成气理论在中国提出,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煤成气理论揭示,煤系是良好气源岩,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开拓了以煤系腐殖型有机质为气源岩的新思路,使指导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由“一元论”(油型气)转变为“二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煤成气理论创立以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很低,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仅为2264.33×10^(8)m^(3),年产气137.3×10^(8)m^(3),人均年用气量仅14.37 m^(3),是贫气国。在煤成气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20.90×1012 m^(3),年产天然气2343×10^(8)m^(3),人均可享用国产气量为167.36 m^(3);其中,天然气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和产量均以煤成气为主,自2020年起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煤成气理论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中国从贫气国迈入世界产气大国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理论 一元论 二元论 产气大国 天然气勘探 大气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建构“中国太空威胁论”的战略叙事分析
19
作者 张衡 谢婷婷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6,共16页
“中国太空威胁论”是美国基于其战略意图建构的一个战略叙事。从战略叙事理论的视角看,美国建构该论调的过程中存在三重逻辑:首先,在情境设置上,美国将“中国太空威胁论”置于地缘政治背景下,将太空定位为地缘政治高地,把中国定位为太... “中国太空威胁论”是美国基于其战略意图建构的一个战略叙事。从战略叙事理论的视角看,美国建构该论调的过程中存在三重逻辑:首先,在情境设置上,美国将“中国太空威胁论”置于地缘政治背景下,将太空定位为地缘政治高地,把中国定位为太空实力日益增强的对手;其次,在角色塑造上,美国给中国贴上了“盗窃者”“危害者”“挑战者”及“破坏者”的负面标签;最后,在情节设计上,通过刻意强调特定事件及特定事件的某一方面、历史类比、设计细节等手法,精心设计了“中国太空威胁论”的情节。美国建构这一论调的目的是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太空力量、推进太空联盟建设以增强自身太空实力、推动有利于自身的太空国际秩序构建、为自身的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行为提供“正当性”、遏制中国太空能力的发展以及压缩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外交空间。美国构建的“中国太空威胁论”不仅导致中美之间的太空合作难以开展,还可能对国际太空安全、太空治理以及中国与美国盟国之间的太空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对此,中国未来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美国所谓的“中国太空威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太空政策 战略叙事 “中国太空威胁论”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中国特色的教学论教材建设
20
作者 郝媛媛 张增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8,共10页
建设中国特色教学论教材既是学科发展之需,也是时代发展之要。我国教学论教材建设历程可分为模仿期、初步探索期、系统构建期三个阶段,这一历程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巩固,教材愈发注重本土内容以及中国本土学术自信逐... 建设中国特色教学论教材既是学科发展之需,也是时代发展之要。我国教学论教材建设历程可分为模仿期、初步探索期、系统构建期三个阶段,这一历程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巩固,教材愈发注重本土内容以及中国本土学术自信逐渐彰显的特点。但是现有教材仍存在中国元素书写不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指导地位仍要加强,教材场域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没有得到恰当处理,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尚未成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基础,教材结构的中国特色彰显不够。展望未来,应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学论教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恰当处理我国教学论教材建设场域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为我国教学论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托,并持续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教学论教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教材 教材建设 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