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a novel pipe-roof composite slab: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1
作者 LU Bo JIA Peng-jiao +3 位作者 ZHAO Wen NI Peng-peng BAI Qian CHENG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44-1059,共16页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Whilst the load-bearing of pipe-roof structure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uncertaintie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rivation of reliable calculation methods remain a challenge. For efficient design and wider deploy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idirectional bending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bending stiffnesses, load capacitie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S specimens exhibit good ductility and experience bending failure, and their deformation curves follow a half-sine wave upon loading.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STS composite slab de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along with the estimation for it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less than 15%. The outcom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S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tube slab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quasi-isentropic driving model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the deton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2
作者 Hongfu Wang Yan Liu +5 位作者 Fan Bai Chao He Yingliang Xu Qiang Zhou Chuan Xiao Fenglei Hu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96-618,共23页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ormulations when driv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ulations with 43 μm aluminum(Al) powder particles(The particle sizes of Al powder were in the range of 2~43 μm) exhibited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 driving flyer plates along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Compared to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13 μm,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2 μm deliver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accelerat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early stage, which, however, turned to be poor in the later stage. The CL-20-based explosives containing 25% Al far under-performed those containing 15% Al. Based on the proposed quasi-isentropic hypothesis, relevant isentropy theories,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tonation parameters and entropy as well as Al reaction degree, the characteristic lines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accelerating flyer plates were theoretically studied, a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the flyer plate was built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l reaction degree, and detonation product parameters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ere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L-20-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flyer pl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el built could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nd Al reaction degree over time. In addition, how 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detonation produc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aried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as identified. The action time of the positive pressure after the detonation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was found prolonged and the downtrend of the temperature was slowed down and even reversed to a slight rise due to the aftereffect reaction between the Al powder and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zed explosive Flyer plate experiment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Al reaction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mass of behind-armor debris generated by RHA subjected to normal penetration of variable cross-section EFP 被引量:4
3
作者 Boyang Xing Dongjiang Zhang +7 位作者 Zhenyan Guo Yunhui Hou Rui Guo Rongzhong Liu Liang Chen Hao Zhou Yongliang Yang Jianhua Lu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90-397,共8页
Analyzing the mass of behind-armor debris (BAD) generated by Rolled Homogeneous Armor (RHA) subjected to normal penetration of variable cross-section 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 (EFP)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S... Analyzing the mass of behind-armor debris (BAD) generated by Rolled Homogeneous Armor (RHA) subjected to normal penetration of variable cross-section 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 (EFP)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So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variable cross-section characteristic on the time history of crater radiu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ime history of crater radius (as well as mass of BAD) and the thickness of RHA (from 30mm to 70 mm) and the impact velocity of EFP (1650 m/s to 1860 m/s)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being compared to the variable cross-section characteristic is ignored, the theoretical time history of crater radius is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hen the variable cross-section characteristic is considered;2) being compared to the other three conditions of plug, the theoretical mass of BAD is in the best agreemen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hen the shape of plug is frustum of a cone and the angle between generatrix and bottom is 45- and the axial length of mushroom is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 Behind-armor DEBRIS Variable CROSS-SECTION characteristic Shape of plug Axial length of MUSHROOM theore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向散射雷达回波特性及影响规律分析
4
作者 郑雨晴 艾小锋 +2 位作者 徐志明 赵锋 谢晓霞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78,共12页
前向散射雷达(forward scatter radar,FSR)在低、慢、小目标探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研究目标穿越前向散射区时的回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近场发射近场接收条件下,针对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模型对目标实际散射场及总场的表征能力进行... 前向散射雷达(forward scatter radar,FSR)在低、慢、小目标探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研究目标穿越前向散射区时的回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近场发射近场接收条件下,针对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模型对目标实际散射场及总场的表征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仅在正前向很小的角度范围内有效,当目标处于第一菲涅尔区外时,由于目标表面感应电流产生的散射场增大,仅考虑衍射模型已不能准确反映总场及散射场的变化,还需考虑目标反射。以矩形平板目标为例,仿真分析了目标尺寸、运动参数和穿越基线位置对前向散射回波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暗室测量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对FSR的实际应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基地雷达(BR) 前向散射雷达(FSR) 回波特性 衍射模型(DM) 电磁计算(EMC) 暗室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P平台的旋翼无人机微动特征提取方法
5
作者 叶祥龙 张柯 +2 位作者 宋程程 尹湘凡 梁琴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1,共10页
针对旋翼无人机微动特征提取的问题,对调频连续波体制下的微动目标回波特性理论建模,根据实际场景设置调频连续波体制雷达的仿真参数,通过模拟调频连续波体制雷达发射线性调频信号,以及接收旋翼无人机回波的过程对其回波微动特性仿真分... 针对旋翼无人机微动特征提取的问题,对调频连续波体制下的微动目标回波特性理论建模,根据实际场景设置调频连续波体制雷达的仿真参数,通过模拟调频连续波体制雷达发射线性调频信号,以及接收旋翼无人机回波的过程对其回波微动特性仿真分析,并基于上述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旋翼无人机微动特征提取算法框架,在基于DSP平台的该算法框架下,提出一种基于中值滤波的谱峰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快速估算旋翼无人机最大微多普勒频率的方法估算其旋翼转速,同时提出一种无人机旋转轴数量估计方法,由于无人机旋转轴转速之间存在细微差异,并且频谱上的二次谐波放大了该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求取频谱上二次谐波数量的方法来估计旋转轴的数量。整个算法框架在DSP平台运行时间维持在20 ms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特性理论建模 回波微动特性仿真 微动特征提取算法框架 中值滤波 谱峰估计 旋转轴数量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的检测模型
6
作者 贾云娟 许艳玲 杨君霞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0,共6页
信号特性检测对于目标识别、距离测量、速度估计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此,设计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的检测模型,提升回波信号特性检测效果。利用蒙特卡洛法,构建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瞬态辐射传输模型;通过杜哈梅叠加定理求解瞬态辐射传输模... 信号特性检测对于目标识别、距离测量、速度估计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此,设计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的检测模型,提升回波信号特性检测效果。利用蒙特卡洛法,构建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瞬态辐射传输模型;通过杜哈梅叠加定理求解瞬态辐射传输模型,得到激光脉冲辐射强度;依据激光脉冲发射与目标反射等环节间的卷积传递关系,得到激光脉冲回波功率;利用回波功率与辐射强度,得到目标回波信号比与散射噪声比,用于描述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的变化情况,完成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检测。实验证明:该模型可有效计算获取激光脉冲辐射强度与回波功率。在不同波段时,该模型均可有效检测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特性,波段越大,目标回波信号比越小,说明波段对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的能量衰减特性存在影响;不同波段时,目标回波信号比的时域分布均完全相同,说明波段对激光脉冲回波信号的时间展宽特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脉冲 回波信号 特性检测模型 蒙特卡洛法 杜哈梅叠加 卷积传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协调下的可变形初期支护理论模型研究
7
作者 吴奎 谢凡 赵南南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4-1187,共14页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深地工程安全建造的痛点问题.可变形初期支护由可缩钢拱架和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组成,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定量释放围岩应变能,从而缓解支护压力.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变形协调是可变...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深地工程安全建造的痛点问题.可变形初期支护由可缩钢拱架和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组成,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定量释放围岩应变能,从而缓解支护压力.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变形协调是可变形初期支护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分别构建了可缩钢拱架、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力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支护压力-径向位移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对于可缩钢拱架,所建立的力学模型主要包括3个阶段:弹性-屈服-弹性阶段.为统一两者的变形阶段,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力学模型也被分为3个阶段.但是根据让压元件的变形特征,衬砌变形的第二阶段又被进一步细分为屈服和压实两个子阶段.其次,基于变形协调原理,建立了可变形初期支护的理论模型,并根据支护承载能力最大化利用原则,给出了可缩钢拱架和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参数应满足的理论表达式.进一步,通过与既有文献中的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发现利用建立的理论模型对可缩钢拱架、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以及可变形初期支护的力与位移之间关系的刻画,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后,基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得到:减小钢拱架的纵向间距或增加衬砌的厚度能够提高支护刚度及其承载能力;增加可缩钢拱架滑动接头高度与让压元件长度可以提高可变形初期支护的变形能力,使得围岩与支护达到稳定;当围岩-支护处于平衡时,考虑让压元件压实变形特性的支护压力更大,径向位移更小.结果可为相关工程难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可变形初期支护 变形协调 支护特征曲线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力调节球阀流量特性参数化建模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广 许健 付剑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178,共8页
调节阀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用于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应用于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调节系统的推力调节阀,为浮动阀座矩形窗口球阀,通过控制进入燃气发生器的甲烷及液氧流量来调节涡轮泵的功率,从而实... 调节阀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用于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应用于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调节系统的推力调节阀,为浮动阀座矩形窗口球阀,通过控制进入燃气发生器的甲烷及液氧流量来调节涡轮泵的功率,从而实现推力调节。首先对调节阀的流量特性进行理论建模。通过参数化分析调节阀阀座和阀芯的流通特性,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来预测阀的流量系数。采用CFD仿真和实验测定方法验证理论模型,并对比理论值、仿真值和测量值。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中等开度下的流量系数,但在极小和极大开度下存在偏差。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以提高模型在极端开度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球阀 流量特性 理论模型 CFD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型环路热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冷宏键 颜才满 +1 位作者 张仕伟 汤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12-8232,I0025,共22页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在平板型环路热管的吸液芯、工质、工作特性、理论模型以及异型结构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总结了平板型环路热管上述方向的发展现状,提出平板型环路热管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先进两相散热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环路热管 吸液芯 工作特性 理论模型 热传导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Archard模型非连续接触的浮动球密封结构磨损行为研究
10
作者 高俊峰 赵嘉逸 +3 位作者 冯玉林 杨玲玲 李伟 明友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7,共8页
针对不连续接触磨损问题,以硬密封浮动球阀中浮动球密封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法(CEL)、全局网络重构法(ALE)、修正Archard模型与硬密封条件下的数值计算模型相结合,利用Abaqus子程序UMESHMOTION,实现对非连续接触密封结... 针对不连续接触磨损问题,以硬密封浮动球阀中浮动球密封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法(CEL)、全局网络重构法(ALE)、修正Archard模型与硬密封条件下的数值计算模型相结合,利用Abaqus子程序UMESHMOTION,实现对非连续接触密封结构的磨损仿真分析,探究流体介质压力、启闭速度及密封面宽度等对密封面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不连续接触条件下的磨损机制;提出密封结构接触面全局磨损量均值(GWA)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非连续接触形式下,磨损较大位置出现应力集中;启闭速度和密封面宽度对密封面磨损影响较小;当V_(oc)为2 mm/s时GWA最小;当b_(m)为3.0 mm时GWA最小;流体介质压力对密封面磨损影响较大;非连续接触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研究结果可为不连续接触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ard磨损模型 非连续接触 浮动球密封结构 磨损特性 欧拉-拉格朗日耦合 全局网络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理论与应用(一)——相关理论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友波 胡斌 +4 位作者 刘俊勇 丁理杰 胥威汀 宋兆欧 李勇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8-155,共8页
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在提升供电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连锁故障风险,近年因故障扩散导致的大规模停电时有发生,详细整理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理论及其功能特点与适用场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在此研... 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在提升供电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连锁故障风险,近年因故障扩散导致的大规模停电时有发生,详细整理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理论及其功能特点与适用场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在此研究领域已出现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从连锁故障过程的普遍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其物理特征、内外因素与关键信息,并在归纳主要技术难点基础上,针对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现有分析方法的理论要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完整的比对性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详细的理论背景分析。进一步介绍了国外电力系统已实用化的若干连锁故障计算分析软件及其算法要点,为开发符合我国电网运行特点的相关高级应用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故障 物理特点 关键信息 理论模型 工具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橡胶衬套理论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被引量:10
12
作者 左曙光 李凯 +2 位作者 吴旭东 郭学良 李程祎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3-438,586-587,共6页
为了研究常用减振元件——橡胶衬套在减振方面的性能,建立了一种能准确描述其动态特性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得到了橡胶衬套轴向的静、动态特性,对其频率相关性和振幅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弹性单元、摩擦单元和若干个黏... 为了研究常用减振元件——橡胶衬套在减振方面的性能,建立了一种能准确描述其动态特性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得到了橡胶衬套轴向的静、动态特性,对其频率相关性和振幅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弹性单元、摩擦单元和若干个黏弹单元叠加的新型橡胶衬套模型;然后,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参数识别;最后,通过比较得知,不同频率下衬套的动刚度和阻尼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规律一致,且最大误差分别只有5.99%和7.73%,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衬套 参数识别 动态特性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采场顶板破断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新丰 高明中 +3 位作者 陈雨雪 王建建 兰学强 周安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28,共5页
针对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覆岩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和变形破断形态,运用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构建四边固支、两边固支两边简支和四边简支3种支承边界条件下的顶板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基本顶断裂前后的挠度、弯矩和应力解析表达式,并... 针对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覆岩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和变形破断形态,运用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构建四边固支、两边固支两边简支和四边简支3种支承边界条件下的顶板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基本顶断裂前后的挠度、弯矩和应力解析表达式,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顶板破断的内在机理与显现特征,揭示了采场顶板横"O-X"破断的力学本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系统分析了顶板应力场的演化特征和分布规律,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理论 采场顶板 力学模型 理论计算 破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回波法识别盾构隧道中不同刚度注浆层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菲 苏建洪 +1 位作者 刘可 陈光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20-1426,共7页
针对盾构中管片与围岩之间的注浆层刚度过低产生地层沉降和岩体坍塌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探究一种可靠便捷的冲击回波无损检测方法来检测识别注浆层刚度缺陷。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不同注浆层刚度SGS(管片-注浆-围岩)模型的冲击... 针对盾构中管片与围岩之间的注浆层刚度过低产生地层沉降和岩体坍塌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探究一种可靠便捷的冲击回波无损检测方法来检测识别注浆层刚度缺陷。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不同注浆层刚度SGS(管片-注浆-围岩)模型的冲击瞬态过程进行有限元模型瞬态响应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冲击响应的时程曲线。并通过FFT变换,分析不同刚度注浆层条件下冲击响应的频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冲击回波法识别盾构中不同刚度注浆层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应力波在SGS模型中的传递及其特征,并与理论公式相吻合,且不同刚度注浆层条件表现出了不同的频谱特征,为以后利用冲击回波法识别低刚度注浆层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回波法 有限元 SGS模型 刚度 频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天然气输送管道断裂过程中气体减压波速的计算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福来 帅健 +1 位作者 冯耀荣 庄传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0-135,共6页
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速的计算是输气管道断裂控制的关键问题。考虑到小直径管道非等熵效应较为显著,分别建立了求解减压波速的等熵理论模型和非等熵理论模型,通过推导将求解流体参数的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全微分方程组。基于P-R状态方程... 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速的计算是输气管道断裂控制的关键问题。考虑到小直径管道非等熵效应较为显著,分别建立了求解减压波速的等熵理论模型和非等熵理论模型,通过推导将求解流体参数的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全微分方程组。基于P-R状态方程,推导了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公式。应用三特征线法求解气体减压波速,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分析了起始压力、起始温度、不同气体介质和管径对气体减压波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学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的比热容比、压缩因子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617%,0.555%;程序计算的多组分气体减压波速与全尺寸爆破试验测量值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断裂 理论模型 减压波速 三特征线法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分布式学习 被引量:21
16
作者 钟志贤 张琦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8-33,共6页
文章在论述分布式学习的定义、特征与意义,阐述分布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分析分布式学习环境的要素的基础上,描述了分布式学习的教学应用形式和面临的挑战,从而较全面地勾勒了分布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关键词 分布式学习 理论基础 特征 要素 应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动态性能的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海伟 阎勤劳 +1 位作者 刘明光 李陇梅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48,共2页
利用动态实验分析和理论模型分析两种方法对卧式加工中心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找出了机床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后分析结果证明,机床结构的最大变形值都... 利用动态实验分析和理论模型分析两种方法对卧式加工中心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找出了机床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后分析结果证明,机床结构的最大变形值都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实验分析 理论模型分析 动态性能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垫垂直冲击月壤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士轻 王永滨 +2 位作者 候绪研 薛萍萍 龙龙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分析足垫冲击月壤运动特性,基于岩土力学理论,细化了足垫月面冲击环节,构建了足垫垂直冲击月壤的理论模型,可以快速预测足垫与月壤的相互作用特性;开展了离散元仿真验证,提取了着陆缓冲过程中冲击响应时间、足垫侵入月壤深度、轴向力... 为分析足垫冲击月壤运动特性,基于岩土力学理论,细化了足垫月面冲击环节,构建了足垫垂直冲击月壤的理论模型,可以快速预测足垫与月壤的相互作用特性;开展了离散元仿真验证,提取了着陆缓冲过程中冲击响应时间、足垫侵入月壤深度、轴向力及着陆过载等动力学特征参数;对比了不同着陆速度、不同足垫质量冲击工况下,离散元仿真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研究表明:理论模型可以反映足垫冲击月壤的运动特性及力学特性,与仿真计算误差在15%以内:理论模型在分析足垫冲击月壤时,可以代替离散元仿真分析,用于指导方案设计,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冲击 理论模型 月面探测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绳减振器冲击载荷特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善跃 朱石坚 黄映云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为了分析钢丝绳减振器冲击载荷特性规律,进行了准静态加载试验和冲击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发现,冲击曲线和静态曲线均为非对称滞回曲线,前者的回线面积要大于后者。依据试验结果,将冲击载荷特性分解为不依赖速率的非对称滞迟特性和依赖速... 为了分析钢丝绳减振器冲击载荷特性规律,进行了准静态加载试验和冲击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发现,冲击曲线和静态曲线均为非对称滞回曲线,前者的回线面积要大于后者。依据试验结果,将冲击载荷特性分解为不依赖速率的非对称滞迟特性和依赖速率的粘性效应两个不同部分,并从干摩擦机理上对依赖速率粘性效应的出现进行初步解释。基于这一分解方式,对各环节的特性进行数学描述,并将它们耦合,从而建立钢丝绳减振器冲击载荷特性模型。最后,以冲击特性理论模型和实测冲击输入为基础,建立基础冲击输入的单自由度系统,并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冲击响应。冲击响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所建立的钢丝绳减振器冲击特性理论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减振器 冲击载荷特性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胎体复杂变形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理论模型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郭孔辉 刘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5-71,共7页
本文从胎体的一般变形模式出发,根据胎体的侧向弯曲变形及扭转变形计算出胎面的侧向瞬时变形,从而建立了小幅运动时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理论模型。考虑胎体的复杂变形之后,模型能真实地反映轮胎的力学特征和物理实质;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 本文从胎体的一般变形模式出发,根据胎体的侧向弯曲变形及扭转变形计算出胎面的侧向瞬时变形,从而建立了小幅运动时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理论模型。考虑胎体的复杂变形之后,模型能真实地反映轮胎的力学特征和物理实质;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也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足以反映轮胎的非稳态试验侧偏特性。该模型可用于轮胎力学和汽车动力学仿真研究、汽车前轮摆振及操纵性等汽车动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非稳态侧偏特性 胎体复杂变形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