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use Change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Harbin City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Lina YUAN Zhaohua SONG G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Appraisaling the land-use change degree of urban land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posing the countermeasure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o promote 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yn... Appraisaling the land-use change degree of urban land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posing the countermeasure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o promote 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us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City from 1996 to 2006.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assess the social impact and the extent of sustainable land-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ha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le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d decrease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was increasing, and land-use in Harbin City was in an overload status. Finally, reasonable land-use proposals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bin city land-use change ecological footpr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
2
作者 王明常 于海滨 +6 位作者 曾昭发 王典 韩复兴 张剑 罗修杰 冷亮 刘子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一种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并分析影响模型预测性能的关键指标和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时空预测结果表明:结合光学数据和雷达数据构建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道路坍塌易发性的时空变化,预测决定系数为0.65,预测精度较高;2017—2022年,福田区道路坍塌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极低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面积减少,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增加。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数据提取的纹理特征对预测模型贡献度较高。根据地理探测器结果可知,人口、GDP和地下设施是影响城市道路坍塌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坍塌 随机森林 多源遥感数据 时空变化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评述
4
作者 李峻峰 姚艺林 +1 位作者 陆峥妍 乔锐 《园林》 2025年第5期14-23,共10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 知识图谱 韧性城市 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下垫面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肖雪玲 向小华 吴晓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城市化进程迅速,约46%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扩张对洪水的放大程度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变得更加显著,其中50年一遇暴雨下的最高洪水位上涨程度较5年一遇暴雨下高0.206 m;在2020年的下垫面条件下,已有12.3%的河道无法满足30年一遇排涝标准,预计未来洪水威胁将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放大,亟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变化 平原河网 洪水风险 水文水动力模型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大风暴雨复合致灾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高鹏举 周翔 +4 位作者 郑玉烽 郝晓博 陈莹 严勰 高路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共14页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风险矩阵模型,综合评估不同重现期情景下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复合致灾风险。【结果】结果表明:(1)千年一遇情景下,闽清县风雨设计值最小,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为26.03 m/s与463.72 mm;罗源县和长乐区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最大,分别为57.78 m/s、1173.87 mm与65.42 m/s、1094.27 mm。(2)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致灾因子危险性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增大。承灾体中高、高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主城区以及东南临海乡镇,与人口、经济和建筑物的集中度密切相关。(3)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福州市主城区、长乐区、罗源县、福清市风险高于其余地区。(4)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4.5%。【结论】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风险 复合灾害 COPULA函数 福州市 气候变化 降水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LID设施多尺度径流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如婷 徐宗学 +3 位作者 叶陈雷 舒心怡 黄亦轩 贾书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5,共15页
【目的】为明晰海绵城市在缓解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以山西省晋城市金村起步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LID设施不同空间尺度径流及内涝调控效应。【方法】通过构建SWMM与InfoWorks ICM二维模块耦合的城市暴雨内涝模型,模拟多种暴雨情景和LID布... 【目的】为明晰海绵城市在缓解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以山西省晋城市金村起步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LID设施不同空间尺度径流及内涝调控效应。【方法】通过构建SWMM与InfoWorks ICM二维模块耦合的城市暴雨内涝模型,模拟多种暴雨情景和LID布设方案下地块、排水区、区域降雨径流过程,分析其产汇流和内涝淹没特征。【结果】LID设施能有效降低径流峰值、削减径流总量、加快径流消退,减少溢流节点和超载管段,缩减内涝面积、降低内涝水深。不同空间尺度下LID设施调控效果差异不大,都在1~5 a重现期间表现良好,1 a重现期降雨下LID设施最大面积布设方案可削减75%以上地表径流。【结论】LID设施应对短重现期暴雨效果良好,对长重现期暴雨内涝调控能力有限,尤其对严重内涝点调控能力不足。扩大LID设施规模可有效提高其径流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径流调控 LID设施 城市内涝 地块 降雨 气候变化 SW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城郊森林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浩藩 李海霞 +4 位作者 罗坤水 王丽艳 张文晶 吴巧花 王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分析南昌城郊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以南昌市城郊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记录测定其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和温度、相对湿度、PM 2.5浓度、风速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南昌城郊森林负氧... 为了分析南昌城郊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以南昌市城郊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记录测定其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和温度、相对湿度、PM 2.5浓度、风速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南昌城郊森林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为1787个·cm^(-3),达到Ⅱ级清新标准,对人体健康有益;(2)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双峰单谷”趋势,清晨和傍晚时分的负氧离子浓度较高;(3)各季节负氧离子浓度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不同季节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4)负氧离子浓度受各环境因子影响不同,与PM2.5含量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正相关,但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南昌城郊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在夏秋季的清晨或傍晚时分,最适合开展森林游憩和户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森林 负氧离子 浓度变化特征 环境影响因素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面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9
作者 詹柏洋 周玉良 +3 位作者 周平 张宇亮 沈捷 金菊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0,共5页
为探明合肥市水面蒸发量的变化特征,识别蒸发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董铺站1980~2019年E-601/E-601B型蒸发器的蒸发量,以及对应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 m处平均风速、太阳辐射和气溶胶厚度(AOD)等气象资料,采用彭曼公式... 为探明合肥市水面蒸发量的变化特征,识别蒸发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董铺站1980~2019年E-601/E-601B型蒸发器的蒸发量,以及对应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 m处平均风速、太阳辐射和气溶胶厚度(AOD)等气象资料,采用彭曼公式计算水汽压力差,根据蒸发器材质于1992年更换,将1980~1991、1992~2019年分别记为阶段Ⅰ、Ⅱ,通过气候倾向率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计算每个阶段的年、汛期和非汛期尺度上各影响因子对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年、汛期、非汛期蒸发量在阶段Ⅰ的均值分别为842.1、400.2、441.9 mm,在阶段Ⅱ的均值分别为636.6、319.8、343.8 mm,标准差分别为67.9、48.8、27.2mm,阶段Ⅱ上各时间尺度的蒸发量均值皆小于阶段Ⅰ;除阶段Ⅰ汛期蒸发量呈上下波动变化外,其他时间尺度蒸发量和阶段Ⅱ上各时间尺度蒸发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阶段Ⅰ,年蒸发量的变化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71.3%;汛期蒸发量无显著变化趋势;非汛期蒸发量的变化受太阳辐射最大,贡献率为57.8%。阶段Ⅱ,年蒸发量变化受AOD影响最大,贡献率为48.7%;汛期蒸发量变化受风速影响最大,贡献率为51.0%;非汛期蒸发量变化主要受气温、风速和AOD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98.0%、79.3%、76.7%。研究可为气候变化下水文循环特征的认识和驱动机制的揭示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量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识别 多元回归法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产业动态对城市通勤格局变化的影响——以上海为例
10
作者 林诗佳 曹湛 +1 位作者 钮心毅 晏龙旭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3-794,共12页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以上海郊环内164个街镇为研究对象,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以上海郊环内164个街镇为研究对象,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与城市通勤格局变化(通勤距离和通勤来源分布)的因果规律。研究发现:(1)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依赖,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减小,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变化不大,从业者会主动寻求通勤状态的改善;(2)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突破,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增加,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分散,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变化显著,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改变较大,会吸引更远、更分散且本就业地缺少的从业者。研究指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间既存在矛盾冲突也存在调和可能,需要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政策工具通过统筹考虑、相互配合、弹性管控来平衡和兼顾超大城市产业升级与通勤改善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动态演化 通勤格局变化 关联法则 超大城市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沿海城市极端复合洪涝灾害危险性预估——以海口市为例
11
作者 刘青 吴国凤 +5 位作者 姚前 许瀚卿 牛怡莹 魏旭辰 王军 李梦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539,共13页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行危险性模拟并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最高风暴潮位、累积降雨量和上游最大流量的极值分布拟合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未来海口市最高风暴潮位和上游最大流量有所上升,累积降雨量有所减少;2)海口市复合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统计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海口市发生多致灾因子碰头事件概率增加,降雨峰值与风暴潮峰值同时发生的概率较大,与上游流量峰值碰头概率较低,但存在同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需全面考虑多致灾因子的耦合作用,否则将会低估极端洪涝灾害的影响;3)模拟结果表明,在50 a一遇情景下,未来阶段(2015-2099年)总淹没面积达371.01 km^(2),相较历史阶段(1960-2014年)的396.96 km^(2)有所减少,但深度>3 m的淹没区域面积和体积大幅增加,分别从50.13扩展至78.45 km^(2),从529.29×10^(6)增加至637.08×10^(6) m^(3),尤其是南渡江沿岸及北部滨海区的洪涝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涝 高分辨率气候模式 热带气旋 危险性评估 气候变化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典型压采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郭晓帅 刘飞 +3 位作者 甄品娜 刘聪丽 郭雁辉 柴宏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89,122,共7页
识别地下水位变化及影响因素是评估地下水压采效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准确研判超采治理区域地下水演变趋势的重要前提。以河北超采治理试点区邯郸市东部平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小波分析、统计学、GIS等方法,深入分析了2018—2021年浅层地... 识别地下水位变化及影响因素是评估地下水压采效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准确研判超采治理区域地下水演变趋势的重要前提。以河北超采治理试点区邯郸市东部平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小波分析、统计学、GIS等方法,深入分析了2018—2021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水位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年内水位变幅为0.9~7.3 m,深层承压水年内水位变幅为2.8~17.6 m,7月降至年内最低水位,12月左右达到最高水位。2018—2021年大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和深层承压水位呈上升趋势,浅层地下水位上升0.8~4.6 m,深层承压水位上升0.6~6.3 m。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漏斗面积均呈现“低水位期增加(分别为347.9、60.6 km^(2))、高水位期减少(分别为91.0、516.2 km^(2))”趋势。年内浅层地下水位的上升与降水密切相关,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时间为141~224 d。引江水和引黄水分别通过置换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的地下水量有利配合了地下水压减,进而促进了研究区水位的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变化 压采 跨流域调水 小波分析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何以可能?——基于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欢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2,共10页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响应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对上海、北京、杭州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进行剖析,总结转型模式,归纳建构逻辑。研究发...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响应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对上海、北京、杭州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进行剖析,总结转型模式,归纳建构逻辑。研究发现,上海是政府主导下的技术性变革模式,北京是治理机制创新的制度性变革模式,杭州是政企合作推动下的技术性变革模式。虽然转型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可以从中溯源转型的构建逻辑,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赋能、组织促进,城市根据环境优势选择转型措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没有固定模式,需要“量体裁衣”。研究结论有助于城市在“数字中国”战略下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自身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数字化转型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治理现代化 技术性变革 制度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中国城市市树适宜分布区及适生规律
14
作者 谷婧娴 杨永川 +1 位作者 牟文博 靳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市树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市树适生区迁移,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了解气候变化下市树适宜分布区和适生规律。基于中国147个城市50种市树分布现状,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2070s气候下市树... 市树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市树适生区迁移,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了解气候变化下市树适宜分布区和适生规律。基于中国147个城市50种市树分布现状,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2070s气候下市树适宜分布区变化,并通过分布区与城市行政区域重合度分析市树未来适生程度,为中国城市园林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常见市树共50种,隶属24科42属,其中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银杏(Ginkgo biloba)应用最广,65.6%的城市选用乡土树种,89.5%的城市应用阔叶树;气候变化下,市树适生区移动方向复杂,面积趋于收缩(68%),以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和欧洲白榆(Ulmus laevis)变化最大;未来市树适生性与其来源、城市区位相关,乡土植物相较于外来种适生性高,北方城市高适生市树比例较高,而南方以低适生市树为主。未来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引导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树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物种分布区 适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无人机全景影像建筑物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
15
作者 黄育华 吴念辉 +3 位作者 陈杰 梁文俊 赵薛强 管继祥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2,共6页
为应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挑战,实现城市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一种面向无人机全景影像建筑物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该研究自制PGIS_Mixed_Buildings数据集,构建Yolov8-ST-Bi-AH算法框架,在骨干网络引入Swin Transformer... 为应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挑战,实现城市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一种面向无人机全景影像建筑物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该研究自制PGIS_Mixed_Buildings数据集,构建Yolov8-ST-Bi-AH算法框架,在骨干网络引入Swin Transformer用于提高模型对全局和局部特征的整合能力,同时引入自适应空间融合(adaptively spatial feature fusion,ASFF)检测头用于增强模型处理多尺度信息的能力。进而研发出一套全景动态变化监测系统,为无人机全景影像构建一个全周期的应用体系。各项实验测试表明,Yolov8-ST-Bi-AH算法相较于YOLOv8基准,在两类建筑物的平均精度mAP@0.5上提升了6%,并在召回率上提升了4%,验证了针对全景影像特性所制定的改进策略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提升了建筑物的识别效率,并确保了动态变化区域的精确检测,为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全景影像 建筑物动态变化监测 YOLOv8模型 实例分割算法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评价的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景观地方性优化研究
16
作者 曹蕾 张舒盈 张云路 《园林》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地方性丧失和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作为依托于公共空间人地互动的一种情感表征与主观评价,在引导村镇治理与地方性景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地方性丧失和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作为依托于公共空间人地互动的一种情感表征与主观评价,在引导村镇治理与地方性景观保护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安固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依恋感知量表的主观度量方式,搭配利用眼动仪追踪记录使用者视觉注意的客观测量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旨在根据场所依恋与公共空间景观要素的关联性,探究居民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依恋感知差异,并深入解析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识别可以触发居民较强场所依恋且具有优化潜力的村镇公共空间地方性景观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增强场所依恋为目标的村镇公共空间景观地方性优化建议和策略。以期为探索依恋情感导向下的村镇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贡献创新路径,为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景观偏好 大城市近郊 村镇公共空间 景观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耕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17
作者 袁晨光 田梦 +4 位作者 王国兵 高超 张世柯 李迪 杨建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和2022年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三门峡市不同耕地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利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86-2022年河南省典型山区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0.60 kg/m^(2),减少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灵宝市、卢氏县北部、陕州区西部;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1.32×10^(9)kg,其中,褐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最多,占到了减少总量的73%,其次为红黏土、粗骨土和棕壤;饱和水平上,三门峡市棕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1.86 kg/m^(2),其次为褐土、黄棕壤和潮土,风沙土的土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为0.95 kg/m^(2);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平均变化速率为-0.017 kg/(m^(2)·a),土壤固碳潜力为-2.57×10^(8)kg,整体呈现为碳源区。潮土、黄棕壤、石质土和紫色土呈现为碳汇区,粗骨土、风沙土、褐土、红黏土、黄褐土、新积土和棕壤呈现为碳源区,土壤固碳潜力最低的土壤类型为褐土,为-1.49×10^(8)kg。建议采取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河南省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变化速率 土壤固碳潜力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阳市典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旋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20-223,共4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汾阳市几种典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96—2023年汾阳市气象站物候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6—2023年,小叶杨、榆树、蒲公英... 为了进一步明确汾阳市几种典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96—2023年汾阳市气象站物候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6—2023年,小叶杨、榆树、蒲公英、车前、苍耳的展叶盛期均呈现提前趋势,小叶杨、榆树落叶末期和车前黄枯普期呈现推后趋势,蒲公英和苍耳黄枯普期呈现提前趋势。5种植物的展叶盛期,小叶杨、榆树、蒲公英、车前受春季气温影响较大,与3月气温相关性强;苍耳受春季降水量影响较大,与9月气温相关性强。5种植物的黄枯普期或落叶末期,小叶杨和榆树受秋季气温影响较大,分别与9月、11月气温相关性强;蒲公英和车前受秋季日照时数影响较大,分别与9月、10月日照时数相关性强;苍耳受春季气温影响较大,与4月气温相关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典型植物 物候 响应 汾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成都市生境质量评价
19
作者 陈美全 黄瑞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且近2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且转入建设用地的最大来源是耕地。(2)成都生境质量均值约为0.38,接近“一般”等级,且整体生境质量呈现两山高,中部低的现象,这是由于两山海拔较高且植被覆盖率高,受人为影响程度较小;而中部区域是城镇发展区,连片的建设区对生境质量影响极大,故其生境质量低。(3)成都市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十年下降趋势放缓。2000~2010年生境质量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而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是成都市中部生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2010~2020年成都市生境质量退化区域缩小而改善区域增加,生境质量改善区域主要集中龙泉山森林公园片区。这说明虽然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成都市生境质量,但近十年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变缓则说明近十年对其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0
作者 杨英 潘安 +3 位作者 曹珑誉 周恒 丛睿 舒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是成都市的主体,面积变化表现为耕地和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土地转换主要是耕地转向林地和建设用地。(2)成都市ESV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年间净增加2.03亿元。从各地类ESV大小来看: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和水域ESV增加是引起成都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两者生态贡献率之和为53.66%。(3)单项ESV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成都市的核心生态功能,共占总ESV的57.52%。(4)成都市ESV空间差异显著,冷热点整体呈“西热中冷,东无显著”的分布格局,热点区集中在西部龙门山及水域附近,冷点区集中在中部中心城区,并不断向中心城区缩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体ESV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朝着ESV增值和保值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成都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生态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