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resilient modulus for subgrade soils based on ANN approach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NG Jun-hui HU Jian-kun +2 位作者 PENG Jun-hui FAN Hai-shan ZHOU 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898-910,共13页
The resilient modulus(MR)of subgrade soils is usually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iffness of subgrade and is a crucial parameter in pavement design.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compacted subgrade soil... The resilient modulus(MR)of subgrade soils is usually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iffness of subgrade and is a crucial parameter in pavement design.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compacted subgrade soils quickly and accurately,an optimiz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approach based on the multi-population genetic algorithm(MPGA)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e MPGA overcomes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ANN such as low efficiency,local optimum and over-fitting.The developed optimized ANN method consists of ten input variables,twenty-one hidden neurons,and one output variable.The physical properties(liquid limit,plastic limit,plasticity index,0.075 mm passing percentage,maximum dry density,optimum moisture content),state variables(degree of compaction,moisture content)and stress variables(confining pressure,deviatoric stress)of subgrade soils were selected as input variables.The MR was directly used as the output variable.Then,adopting a large amount of experimental data from existing literature,the developed optimized ANN method wa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representative estimation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optimized ANN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 speed,strong generalization ability and good accuracy in MR esti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lient modulus subgrade soil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ulti-population genetic algorithm predic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模型的盾构隧道非线性地基反力确定方法
2
作者 梁发云 魏圣明 +3 位作者 陈可 袁强 闫静雅 顾晓强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为合理反映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地基系数的非线性特征,基于UH模型(统一硬化模型)和MSD方法(mobilizable strength design)提出了一种确定隧道非线性地基反力的方法;并以隧道中心处的土体应力-应变曲线描述全土域的力学行为,提出了预测盾... 为合理反映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地基系数的非线性特征,基于UH模型(统一硬化模型)和MSD方法(mobilizable strength design)提出了一种确定隧道非线性地基反力的方法;并以隧道中心处的土体应力-应变曲线描述全土域的力学行为,提出了预测盾构隧道地基反力的实用简化方法;基于上海第(4)、(5)1层土的UH模型统计参数,将隧道地基反力拟合为双曲线函数形式,进一步将由此获得的初始刚度及极限强度与本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提出上海地铁盾构隧道的地基反力函数表达式;通过对上海软土盾构隧道堆载工况的多因素分析,验证了该公式对隧道大变形预测问题的实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堆载工况下隧道收敛变形对地基反力曲线的初始刚度要比其极限强度更为敏感,而隧道地基初始刚度主要与土体κ/λ、围压大小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反力曲线 UH模型 MSD方法 堆载 地铁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黏性土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的反演取值及工程验证
3
作者 顾晓强 周赫宸 +3 位作者 何平 张中杰 徐中华 王卫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9-1209,共11页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是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坑变形的最关键参数,然而既有规范提供的m取值范围大,且尚未合理反映土体力学特性和基坑尺寸的影响。讨论了现有不同规范中m值规定的差异和不足,指出比例系数m本质上是一个简化的工程土体变形计...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是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坑变形的最关键参数,然而既有规范提供的m取值范围大,且尚未合理反映土体力学特性和基坑尺寸的影响。讨论了现有不同规范中m值规定的差异和不足,指出比例系数m本质上是一个简化的工程土体变形计算参数。对于基坑工程,m应当与土性参数、基坑开挖深度及宽度等相关。基于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及合理的参数取值方法,通过数值计算获取了大量基坑算例的变形数据,再通过反分析建立了一套考虑土体参数(初始孔隙比)、基坑开挖深度及宽度的上海黏性土m值的实用取值方法。基于该取值方法,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了上海地区25个实际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变形。结果表明,基坑围护墙最大水平位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平均误差为2.6%。该方法解决了上海地区实际基坑工程中黏性土m值如何准确且快速取值的难题,也为其他地区建立类似取值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弹性地基梁法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 取值方法 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的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鲍学英 申中帅 +1 位作者 李子龙 吕向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73,共10页
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关系施工工期,会直接产生施工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进而产生较高碳排放量。首先,考虑铁路路基施工工期、施工成本、施工绿色指数及碳排放等目标,建立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其中,将施工机群配置优... 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关系施工工期,会直接产生施工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进而产生较高碳排放量。首先,考虑铁路路基施工工期、施工成本、施工绿色指数及碳排放等目标,建立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其中,将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中各优化目标作为一级指标建立机群配置多目标决策偏好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Combination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C-OWA)法与基于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的权重确定(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法结合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其次,采用基于莱维飞行机制的量子粒子群优化(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算法求解该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最后,以某铁路路基工程某标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多目标优化方案较原方案工期提前75 d,成本降低203.257万元,绿色指数提升5.250%,碳排放量降低1.305 t。研究结果可为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铁路路基机群配置 碳排放 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法 基于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的权重确定法 基于莱维飞行的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环境下铁路路基三维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
作者 李慈航 姚洪锡 +3 位作者 张协崇 刘祾頠 谢浩 张凯翔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0,105,共9页
开展GIS环境下铁路路基三维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地理环境三维场景,解决GIS环境下建模能力缺失、融合效果不佳、业务数据各阶段传递不畅等问题,是未来铁路路基工程BIM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常规铁路路基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等规范要... 开展GIS环境下铁路路基三维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地理环境三维场景,解决GIS环境下建模能力缺失、融合效果不佳、业务数据各阶段传递不畅等问题,是未来铁路路基工程BIM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常规铁路路基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等规范要求,深入研究路基设计业务数据及其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GIS环境下三维模型数据通用边界表示方法(Brep),研发了三维模型坐标点计算、转换、求交以及Mesh网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将铁路路基主体及附属工程划分为五大构件类别,并将构件参数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为业务数据各阶段传递奠定了基础;(2)基于构件多层次空间关系和设计多时态约束关系搭建了三维建模业务流程框架,确定了三维模型中各构件的状态属性和更新影响域范围;(3)研发了“自适应导线+特征断面”驱动的建模方法,自动计算模型几何信息及其相互连接的拓扑关系,结合几何坐标动态转化技术和区域分割求交算法,解决了模型集成到GIS场景后出现的位置偏移问题和与地理场景融合的问题;(4)基于GeoScene图形渲染平台开发了铁路路基三维设计系统,实现了GIS环境下百公里项目路基方案LOD3.0级高精度模型分钟级生成和模型统一加载,大幅提升铁路路基设计方案优化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较传统设计模式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和软硬件设备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GIS环境 路基设计 业务数据 边界表示 建模方法 集成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箱式路基结构静力解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陈文东 肖世国 +1 位作者 王祥 余雷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铁路箱式路基结构是由顶板、底板与两腹板构成的内部中空的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适用于高填方且放坡受限地段。为分析铁路荷载作用下该结构的静力学行为,将箱式路基结构分解为由顶板与腹板组成的上部结构和以底板呈现的下部结构,前... 铁路箱式路基结构是由顶板、底板与两腹板构成的内部中空的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适用于高填方且放坡受限地段。为分析铁路荷载作用下该结构的静力学行为,将箱式路基结构分解为由顶板与腹板组成的上部结构和以底板呈现的下部结构,前者可简化为三次超静定的平面刚架模型,采用结构力学位移法转角位移方程求解,后者可视为有限长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该方法可考虑上部结构腹板与底板连接结点处的位移连续性,以及分析地基差异沉降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并且考虑了单线铁路与双线铁路荷载的作用。依托新建衢州至丽水铁路箱式路基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理论算法与数值模拟的箱体内力及变形基本一致,结构内力的理论值比FLAC3D模拟值高出约10%;10 mm的地基差异沉降可使上部结构产生的附加弯矩和剪力分别为无沉降差时的0.71、0.19倍;单、双线铁路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弯矩极大值均位于腹板底端的底板处或底板跨中,剪力极大值均位于腹板底端的底板处;兼顾受力有利与经济节约以优化结构,顶板厚度、腹板厚度、底板外伸比分别宜取为0.6 m、0.55m、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箱式路基 结构内力 平面刚架 位移法 弹性地基梁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膨胀变形计算方法
7
作者 高建 冯瑞玲 +3 位作者 屈磊 王倩云 吴立坚 王鹏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81,共11页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膨胀变形过程,基于硫酸盐侵蚀水泥基材料的侵蚀机理、体积膨胀理论以及Fick第二定律,考虑钙矾石晶体填充孔隙及水泥水化程度对硫酸盐侵蚀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等温饱和条件下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膨胀变形过程,基于硫酸盐侵蚀水泥基材料的侵蚀机理、体积膨胀理论以及Fick第二定律,考虑钙矾石晶体填充孔隙及水泥水化程度对硫酸盐侵蚀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等温饱和条件下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化学-力学膨胀变形计算方法,开展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室内试验,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的膨胀变形过程基本吻合;在硫酸盐侵蚀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膨胀变形可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以及变形稳定阶段,其中在快速增长阶段,少量钙矾石的生成即可导致试件产生较大的膨胀变形;当初始硫酸盐含量低于0.5%时,此时铝酸盐过量,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随初始硫酸盐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初始硫酸盐含量高于0.5%时,此时硫酸盐过量,继续增加初始硫酸盐含量,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量不会进一步增加,但会提高硫酸盐的化学侵蚀速率,缩短化学反应的持续时间;在硫酸盐过量的情况下,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随水泥掺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在反应过程中,水泥掺量的增加不会影响反应的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上拱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硫酸盐侵蚀膨胀 计算方法 浓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及矿碴粉与水泥联合固化的淤泥强度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震 何庆宇 +4 位作者 肖源杰 董娜 曹竞荣 杨涛 孙向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689,共13页
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高炉矿粉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联合制备固化剂,对河湖疏浚淤泥进行改良固化,在提高多源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以期解决巨量淤泥强度低、含水量高、水稳性差等路基工程应用难题。首先,以固化淤泥的7 d无侧限抗压强... 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高炉矿粉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联合制备固化剂,对河湖疏浚淤泥进行改良固化,在提高多源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以期解决巨量淤泥强度低、含水量高、水稳性差等路基工程应用难题。首先,以固化淤泥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q_(u,7))为性能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了以固化改良剂材料类型为三因素、材料的不同掺量为三水平的室内试验,建立了固化淤泥q_(u,7)的二次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结合响应面模型,考虑固化淤泥的材料成本,基于增广拉格朗日乘数法获得了满足规范强度要求的最优配比。同时使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手段,探究了固化淤泥产物形成及其微细观孔隙结构分布特性,揭示了水泥-高炉矿粉-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复合体系的协同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固化剂掺量为水泥∶高炉矿粉∶建筑固废再生骨料=5%∶7.8%∶13.8%,这与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相近;此时固化1 m~3淤泥为路基填料的材料成本为94元,固化淤泥q_(u,7)可达2.5 MPa,满足我国中、轻交通下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材料的使用要求;固化淤泥强度提升主要来源于水泥与高炉矿粉的水化反应及火山灰反应,其中生成的C-S-H等产物有效填充了天然淤泥的孔隙,增强了土颗粒间的黏聚力,而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对于提升强度的作用相对有限,仅在一定掺量范围能通过为土体提供必要的骨架从而提升固化淤泥的强度。研究结果为利用多源固废材料协同固化淤泥并应用于路基填料的配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固化 固体废物 响应面法 路基工程 最优配比 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rr地基梁模型的磁悬浮路基-轨道梁变形计算方法
9
作者 童立红 管凌霄 罗文俊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5-231,共7页
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的变形对磁悬浮列车运行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准确预测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基于Kerr地基模型结合两阶段法提出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竖向变形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路基-轨道梁受到的竖向荷载(包括恒载与列车竖向活载),随后将... 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的变形对磁悬浮列车运行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准确预测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基于Kerr地基模型结合两阶段法提出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竖向变形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路基-轨道梁受到的竖向荷载(包括恒载与列车竖向活载),随后将轨道梁视作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三参数Kerr地基模型上,以此模拟轨道梁与下卧路基的相互作用,进而推导轨道梁的竖向变形。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开展路基设计参数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增大路基加固范围可以整体减小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当加固范围比超过0.64时,继续增大加固范围对控制轨道梁变形的收益较低;轨道梁竖向变形随加固后路基弹性模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其弹性模量为360 MPa时,加固范围比为0.64的轨道梁变形控制效果比加固范围比为0.48的加固效果仅提升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路基 轨道梁 竖向变形 两阶段法 Kerr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铁路路基性能指标与功能状态多水准评价
10
作者 陈道龙 乔世范 +2 位作者 张喆 孟非 赵釜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4-1164,共11页
为量化铁路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限值,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降雨和地震荷载设防多水准评价方法。根据降雨和地震作用下路基的变形和稳定特征,将路基划分为正常使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抢修后限速通车3种功能状态。通过引入功效系数法... 为量化铁路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限值,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降雨和地震荷载设防多水准评价方法。根据降雨和地震作用下路基的变形和稳定特征,将路基划分为正常使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抢修后限速通车3种功能状态。通过引入功效系数法,提出以综合破坏指数作为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并利用Gauss函数和Lognormal函数对收集的多水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给出铁路路基的三水准性能指标。以某铁路路基为例,确定了路基边坡沉降、位移和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100a服役期路基进行易损性分析,形成了降雨和地震荷载下的多水准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在95%保证率的条件下,铁路路基性能水准Ⅰ、Ⅱ、Ⅲ的性能指标分别取为0.35、0.55、1。采用常地震作用效应折减系数计算的安全系数比考虑地震随机特征的安全系数大0.1以上。所提方法可以较好地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对路基响应的影响,计算出路基服役期间不同功能状态的超越概率,为考虑降雨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铁路工程设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多水准评价 降雨和地震荷载 性能指标 功效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硫含量控制标准与检测方法
11
作者 张栋 陈锋 +1 位作者 尧俊凯 邓逆涛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为制定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的含硫量控制标准,调研并统计国内多条高速铁路的监测和检测数据,选取典型填料开展模型试验。明确高速铁路路基填料中需严格控制的含硫化合物类型,提出控制标准建议值,并规范总硫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含黄... 为制定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的含硫量控制标准,调研并统计国内多条高速铁路的监测和检测数据,选取典型填料开展模型试验。明确高速铁路路基填料中需严格控制的含硫化合物类型,提出控制标准建议值,并规范总硫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含黄铁矿等硫化物的膨胀性填料主要为级配碎石、A组和B组填料,其膨胀机理主要源于黄铁矿等硫化物氧化生成硫酸盐过程中颗粒发生碎裂、相互挤压与错动,从宏观上表现为路基上拱;硫酸盐侵蚀水泥或石灰改良土的膨胀主要是由于硫酸盐侵蚀反应生成硅灰石膏、钙矾石等膨胀性矿物导致;含黄铁矿等硫化物普通填料的硫化物含量(以SO_(4)^(2-)计)不应超过0.8%,水泥改良土中原土料总硫含量(以SO_(4)^(2-)计)不应超过0.25%,石灰改良土中原土料总硫含量不应超过0.8%;库伦滴定法用于总硫含量测定具有较高准确性和操作便捷性,硫酸盐含量宜通过稀盐酸浸出液中SO_(4)^(2-)含量的直接检测获得,硫化物含量可通过总硫含量与硫酸盐含量的差值计算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基 上拱 含硫填料 黄铁矿 控制标准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变形影响规律及加固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立新 王强 +3 位作者 苗苗 汪珂 李储军 邱军领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142,共10页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施工时对路基的影响规律,探究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运用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高铁路基的影响程度。以西安市某地铁工程为依托,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盾构隧道下穿高铁CFG桩复合路基过程中,无加固、超前管幕工法...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施工时对路基的影响规律,探究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运用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高铁路基的影响程度。以西安市某地铁工程为依托,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盾构隧道下穿高铁CFG桩复合路基过程中,无加固、超前管幕工法加固与地表袖阀管注浆加固3种隧道施工条件下,地表沉降值和沉降槽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验证超前管幕工法加固工况下盾构隧道下穿时,高铁路基、道床的位移变化规律。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中采用管幕工法加固后复合地基正上方的地表沉降最大值减小28.6%,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后减小18.0%,并且采用两种加固措施后的CFG桩最大附加轴力均减小20%以上。因此,在隧道掘进过程中采用一定加固措施,可改善围岩稳定性,其中管幕工法加固效果更为显著。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取管幕工法加固施工与不采取加固措施相比,路基最大沉降量减少33.78%,道床最大沉降量减少45.08%。因此,管幕工法加固能够有效减小对既有高铁路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高铁路基 管幕工法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变形规律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的2.5D有限元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瑞 胡志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301,共18页
作为一种频域计算方法,2.5D有限元具备计算效率高、内存占用小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经过20余年的发展,2.5D有限元方法已经具备了描述复杂土体本构关系和复杂路基几何特征条件下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的能力。荷载输入方法、建模策略... 作为一种频域计算方法,2.5D有限元具备计算效率高、内存占用小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经过20余年的发展,2.5D有限元方法已经具备了描述复杂土体本构关系和复杂路基几何特征条件下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的能力。荷载输入方法、建模策略和波动吸收边界的持续优化使得2.5D有限元方法的精度不断提高,二维插值方法则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效率提供了思路。目前,2.5D有限元已经成为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为了理清铁路路基动力响应2.5D有限元方法的发展脉络,分别从荷载输入、路基系统、响应输出和计算精度及效率的提升方面总结了其发展现状,介绍了2.5D有限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针对算法的精度和效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有限元方法 铁路路基 动力响应 建模 吸收边界 二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地基反力Matlock法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学亮 李宇 +3 位作者 黄钺 田伟辉 王洪庆 何润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0-326,共7页
嵌岩桩在海上风电、跨海大桥等结构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嵌岩桩水平承载特性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多不足。弹性地基反力法中的Matlock法在中国是用于计算水平承载桩承载力时应用最多的方法,但地基反力Matlock法针对嵌岩桩缺少合理的取值方... 嵌岩桩在海上风电、跨海大桥等结构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嵌岩桩水平承载特性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多不足。弹性地基反力法中的Matlock法在中国是用于计算水平承载桩承载力时应用最多的方法,但地基反力Matlock法针对嵌岩桩缺少合理的取值方法。基于现场试验数据建立并验证有限差分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研究了岩体力学参数和桩基参数等因素对桩岩相互作用的影响,提出了Matlock法中地基反力系数比例系数的拟合计算公式。通过现场试验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与其他方法比较,所提出的修正Matlock法相对非线性的p-y曲线法具有取值计算较为简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水平承载力 数值分析 地基反力Matlock法 变形特征 桩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基挡墙碳减排方案优选及降碳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鲍学英 申中帅 +2 位作者 刘北胜 李慧 李子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2-3853,共12页
铁路路基挡墙在铁路路基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视。为探析不同类型挡墙碳排放水平,选取3种典型挡墙展开研究,提取碳减排最优方案并剖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其碳排放影响,进而提出碳减排综合策略。首先基于LCA理论,将加筋土挡墙、重力... 铁路路基挡墙在铁路路基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视。为探析不同类型挡墙碳排放水平,选取3种典型挡墙展开研究,提取碳减排最优方案并剖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其碳排放影响,进而提出碳减排综合策略。首先基于LCA理论,将加筋土挡墙、重力式挡墙及土钉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与运营维护4个阶段,基于功能单位,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并依据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各类型挡墙各阶段与总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因边坡植被固碳能力使其全生命周期表征出固碳效应,且固碳量为197.300 t,重力式挡墙与土钉墙总碳排放量分别为489.344 t和51.834t,故将加筋土挡墙作为碳减排最优方案。然后以加筋土挡墙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设计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出其碳排放最敏感的因素为边坡植被类型,其次为挡墙坡度。最后选取百喜草、结缕草、黑麦草3种植被与1∶0.4、1∶0.5、1∶0.6、1∶0.7这4种坡度,分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加筋土挡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综合影响。研究表明,对碳汇能力较强的百喜草,降低坡度可提高全生命周期固碳量;对碳汇能力一般的结缕草,避免不利坡度以提高全生命周期固碳量;对碳汇能力较弱的黑麦草,提升坡度可提高挡墙全生命周期固碳量。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挡墙降碳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挡墙 LCA理论 碳排放计算模型 加筋土挡墙 敏感性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路基剪切效应的高速铁路有砟轨道-车辆系统移动元分析
16
作者 雷拓 魏鎏勇 +2 位作者 凡尊军 徐龙祥 晋婷婷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62,共10页
为在现有三层离散支撑梁有砟轨道模型中考虑路基土体间的剪切效应,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基础上对剪切层进行离散处理,采用移动单元法建立了考虑路基土体剪切效应的有砟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将移动单元法与MATLAB相结合,编制计... 为在现有三层离散支撑梁有砟轨道模型中考虑路基土体间的剪切效应,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基础上对剪切层进行离散处理,采用移动单元法建立了考虑路基土体剪切效应的有砟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将移动单元法与MATLAB相结合,编制计算程序,通过MATLAB数值计算,研究路基剪切效应对车-轨耦合系统的影响,以及轨道不平顺和轨枕空吊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路基剪切效应时,钢轨、轨枕、道砟的位移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并且抑制情况从钢轨到道砟相差逐渐增大,三者的加速度响应也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其对加速度响应的抑制效果从道砟到轨枕依次减小,但钢轨的加速度减幅大于道砟,对轮轨接触力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明显,减幅仅为0.85%;不平顺幅值和波长特性对系统的动力响应会产生显著影响,随着幅值增大和短波成分增加,系统动力响应加剧,其中2 m左右短波不平顺和90%百分位数谱对轮轨动力特性影响显著;列车经过空吊区域时,空吊及周围区域轨道结构动力响应会发生突变,导致系统动力响应超过限值。建立的基于移动单元法的有砟轨道-车辆耦合模型及相关分析可为高速铁路的振动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有砟轨道 移动单元法 路基剪切 轨道不平顺 轨枕空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层地区高铁路堑基底上拱等级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颜宏毅 赵晓彦 +2 位作者 陈明浩 蹇黎明 张广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轨面平顺性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四川红层部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出现路基上拱病害,致使轨面不平顺并影响高铁正常运营。对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基底上拱整治十分困难,如能在铺轨前进行上拱预测,就可采取相应措施... 轨面平顺性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四川红层部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出现路基上拱病害,致使轨面不平顺并影响高铁正常运营。对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基底上拱整治十分困难,如能在铺轨前进行上拱预测,就可采取相应措施以减缓路基上拱,因此高铁路基上拱预测研究势在必行。以成渝客运专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路基上拱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路基中心开挖深度、岩层倾角、砂泥岩互层关系、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泥岩膨胀性5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高铁红层路基上拱等级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成渝客专和沪渝蓉高铁建设前期主要上拱段及上拱等级预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红层泥岩 基底上拱预测 熵权法 功效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模糊聚类微动法铁路路基岩溶地球物理探测:以皖赣铁路宁国改线工程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其合 苏本玉 王国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4-932,共9页
微动勘探法可探查铁路路基地下岩溶、裂隙通道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位置,针对反演成果中土、岩体分界面模糊不清,异常位置及边界不准确等问题,采用分布式模糊聚类算法分析反演数据。系统回顾了微动勘探法和分布式模糊聚类算法基本原理,以... 微动勘探法可探查铁路路基地下岩溶、裂隙通道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位置,针对反演成果中土、岩体分界面模糊不清,异常位置及边界不准确等问题,采用分布式模糊聚类算法分析反演数据。系统回顾了微动勘探法和分布式模糊聚类算法基本原理,以皖赣铁路宁国改线某区间既有铁路路基岩溶勘察为例,开展分布式模糊聚类微动勘探进行地层分层、溶洞自动划分。将分布式模糊聚类法分析前后的反演数据同时与钻探揭露结果对比发现,分布式模糊聚类算法可对分界面、异常区域进行自动有效划定,可更加准确地识别地质异常体。说明该方法可较大程度提高微动反演数据的准确率,为铁路路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岩溶 物探 微动勘探法 分布式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弹塑性地基反力解析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尚玉杰 徐东霞 +4 位作者 赵彦波 陈彬 周亚薇 李鑫 薛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39-4047,共9页
目前关于弹塑性地基中滑坡段埋地管道的解析计算研究较少,计算结果不够精确。为探讨滑坡段埋地管道与土体接触的非线性特征,基于地基反力法,采用简化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来模拟非线性管-土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埋地管道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弹塑... 目前关于弹塑性地基中滑坡段埋地管道的解析计算研究较少,计算结果不够精确。为探讨滑坡段埋地管道与土体接触的非线性特征,基于地基反力法,采用简化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来模拟非线性管-土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埋地管道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弹塑性地基反力解析法控制方程组,根据管道变形的连续性条件及边界条件求得管道挠度和内力的解析解,对管道变形和内力进行计算。结合算例进行分析,选取不同参数,探讨了地基反力系数k 0对管道变形和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地基反力系数的增大,管道最大挠度、滑体中部管道弯矩及Mises应力逐渐减小,滑坡周界处管道弯矩及Mises应力逐渐增大;地基反力系数增大,土体对管道约束作用加强,从而引起管道挠度和内力的变化。与Winkler地基反力法相比,基于弹塑性地基反力法的滑坡作用下管道力学分析理论上更为严谨,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土相互作用 地基反力法 弹塑性 非线性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重力式路肩挡墙抗倾覆稳定性对路基面动变形影响
20
作者 吕鹏举 罗强 +3 位作者 周成 冯桂帅 阮文德 付航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路肩挡墙支护能力对路基面动变形有重要影响。构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肩挡墙路基的空间结构有限差分模型,针对以倾覆破坏为主导模式的岩质地基重力式挡墙,基于正交试验方案,分析路堤高度、墙胸坡度、墙背倾斜、墙土摩擦、墙体位置、抗... 路肩挡墙支护能力对路基面动变形有重要影响。构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肩挡墙路基的空间结构有限差分模型,针对以倾覆破坏为主导模式的岩质地基重力式挡墙,基于正交试验方案,分析路堤高度、墙胸坡度、墙背倾斜、墙土摩擦、墙体位置、抗倾覆稳定系数共6个因素对路基承受列车荷载的动变形影响效应。通过引入反映路肩挡土墙约束路基能力的动变形指数R_ω,建立路基面动变形与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研究表明:列车荷载下路基面动变形以压缩变形为主,跟随变形与墙顶水平动位移近似呈线性正相关;挡墙抗倾覆稳定系数K_0和墙背倾斜tanα是影响路基面动变形的2个显著因素,R_ω与K_0和tanα之间服从二元三次曲面关系;以路肩挡墙路基面动变形ω不大于标准断面路堤相应值δ,即R_ω=δ/ω≥1.0为控制条件,墙背由俯斜渐变为仰斜,路肩挡墙抗倾覆稳定系数限值[K_0]非线性增大。研究成果对优化高速铁路路肩挡墙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肩挡墙 抗倾覆稳定性 路基面动变形 有限差分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