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代帝王子学——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1
作者 何宗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92,共18页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括帝王子学在内的帝王之学的建构,是清王朝实现思想统一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一种最严密、最深刻的思想统治。作为中国古代最高政治理念的治、教合一,它的实现是千古以来的政治难题。在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的清代,帝王在“治”的方面至高无上自不待言,难以确立的是在“教”的方面同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极力神化帝王的正是“教”的一面,而且清代帝王本身于“教”致力亦最勤,在中国历史上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治、教合一,由此堪称超迈历代帝王。究其因,则帝王之学的建构可以说是清王朝实现治、教合一的重大成果,而帝王子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帝王子学 帝王之学 帝王学体系 治、教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被引量:15
3
作者 程嫩生 文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经史之学 科举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诗赋教育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嫩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3,99,共10页
处于科举背景下,清代很多书院重视试帖诗与律赋教育。有些书院在从事科考诗赋教育时,还从事其他种类的诗赋教育。清代书院从事各体诗赋教育的意义在于:可使生徒所作的诗赋去俗趋雅,与朝廷推行的清真雅正的衡文准则相符合;可使生徒在诗... 处于科举背景下,清代很多书院重视试帖诗与律赋教育。有些书院在从事科考诗赋教育时,还从事其他种类的诗赋教育。清代书院从事各体诗赋教育的意义在于:可使生徒所作的诗赋去俗趋雅,与朝廷推行的清真雅正的衡文准则相符合;可使生徒在诗赋上有所造诣,而不仅仅把研习诗赋作为科考的敲门砖;可以促进生徒文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为国家培养通才服务。为了有效地指导生徒研习科考诗赋,很多书院重视各体诗赋名作研读。清代书院在从事诗赋教育时,一般是要求生徒分类研习,循序渐进,选择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研读。诗赋与八股文都讲究格律要求,一些施教者从学理上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揭示出学习诗赋与学习八股文可以相辅相成,有利于改变生徒重八股而轻诗赋的思想认识。清代一些汉学书院的诗赋课艺有时冠有考证性的题序,其诗赋教育具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由于重视考证,这些书院为清代考证学的发展贡献出了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书院 诗赋教育 科举 考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举业文献的著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玉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30,共7页
举业文献是科举时代为应举备考而编纂的著述。《四库全书总目》根据编纂目的、功能、形式和编纂群体对举业文献进行了界定,并以清代朴学思想为标准,对举业文献进行分类和著录,分别收入《四库全书》或置于存目,其中,置于存目的举业文献... 举业文献是科举时代为应举备考而编纂的著述。《四库全书总目》根据编纂目的、功能、形式和编纂群体对举业文献进行了界定,并以清代朴学思想为标准,对举业文献进行分类和著录,分别收入《四库全书》或置于存目,其中,置于存目的举业文献占有绝对数量,四部分类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结合义理、考据和训诂三个方面评价举业文献,颇能看出举业文献的发展演变和优劣短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举业文献 清代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的《大戴礼记》研习——兼谈传统经典与科举
6
作者 孙显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11-115,127,共6页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与早期儒家理念、与"三礼"相表里,尤其《曾子》十篇与《孝经》完全一致,地位远在《大学》《中庸》之上。因此,《大戴礼记》作为儒学经典的地位不容置疑,历代以来将其视为正经附录的做法颇失公允。也正是因此,宋代以来有关《大戴礼记》"列为十四经"的说法,有无史实根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十四经"之一,受到重视和表彰。借助科举这根指挥棒,《大戴礼记》逐渐受到士子的关注,有关它的基础性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清代学术 《大戴礼记》 礼学 科举 “十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