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诗评点:被有意搁置了的杜诗学文献——从杜诗学与文学批评史的视阈出发 被引量:9
1
作者 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本文从杜诗学视阈审视杜诗评点的历史定位,突破了传统杜诗研究不将杜诗评点纳入杜诗学著作范畴的偏颇,指出杜诗评点是杜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些未经整理刻印的杜诗评点本还具有与稿本同等重要的文献价值,进而阐释了杜诗未刊评点所具... 本文从杜诗学视阈审视杜诗评点的历史定位,突破了传统杜诗研究不将杜诗评点纳入杜诗学著作范畴的偏颇,指出杜诗评点是杜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些未经整理刻印的杜诗评点本还具有与稿本同等重要的文献价值,进而阐释了杜诗未刊评点所具备的杜诗学意义和承担的文学批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学 杜诗评点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的注释学思辨 被引量:5
2
作者 谢思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7,共6页
宋人所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说,反映了在杜甫诗歌被奉为经典后对其提出的注释学要求。它在强调杜诗词语来源丰富的同时,又指出其用字的谨严,代表了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并且对宋及宋以后的杜诗注释产生很大影响。但这一说法是否... 宋人所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说,反映了在杜甫诗歌被奉为经典后对其提出的注释学要求。它在强调杜诗词语来源丰富的同时,又指出其用字的谨严,代表了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并且对宋及宋以后的杜诗注释产生很大影响。但这一说法是否完全符合杜诗的语言事实,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呢?这一说法为何没有用在其他诗人身上,它是否确实反映了唐诗语言运用上的某种重要动向和转变?如果确有这种转变,并关联于杜甫,那么它与诗歌语言的创新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黄庭坚只是将它与"自作语"相区别,又以"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的比喻将此表述得颇为玄妙,引发后人的各种发挥乃至指责。不过,我们可以将之置于诗歌用语的一般习惯和前后发展中来说明其确切所指。所谓诗歌用语的"来历",并不限于经史典故成语,此说的重点也不在此,而是指在前代文献中有用例的其他各类词语。客观上也表明,魏晋南北朝以后诗歌新创词语数量下降,唐代《文选》学兴起后诗歌用语日趋规范。杜诗扩大了采自《文选》的词语范围,并通过缩略等方式从《文选》用语中派生出新词,这两方面相结合充分显示出杜甫在语言运用上的纯熟与自信,达至他所追求的语必惊人的艺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文选》学 自作语 常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作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彩花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75-81,共7页
21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有新进展:"杜诗学"作为专门之学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杜诗人物及文化地理研究深入细致;杜诗的思想、题材、文化意义及"李杜"比较研究颇见功力;杜诗语言、修辞、风格等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多。同... 21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有新进展:"杜诗学"作为专门之学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杜诗人物及文化地理研究深入细致;杜诗的思想、题材、文化意义及"李杜"比较研究颇见功力;杜诗语言、修辞、风格等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多。同时,在杜诗学研究、文化意义、语言研究、通俗化立场等方面,还需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研究 杜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诗文之效体现象与“杜诗韩笔”再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管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文学作品中的"效体"除了效仿古人之外,还有一类效体是专门效仿同时代作家,尤其是与所写作品直接相关的友辈之文体与风格。唐代文人中,韩愈是善用"效体"的代表,他有意识地效仿孟郊、樊宗师、柳宗元、卢仝等人的文学... 文学作品中的"效体"除了效仿古人之外,还有一类效体是专门效仿同时代作家,尤其是与所写作品直接相关的友辈之文体与风格。唐代文人中,韩愈是善用"效体"的代表,他有意识地效仿孟郊、樊宗师、柳宗元、卢仝等人的文学风格,其效体不仅在诗歌中多有出现,还在散文尤其是墓志铭与赠序文中多有运用。这种因人设辞与善于虚构的手段也造成颇富戏剧化、情境化的文学效果。效体现象在唐代并不是个例,杜甫在唱和、酬赠诗中也善用效体,其效体与韩愈一样,明显具有因人设辞的特点,也均是效友辈之作。"杜诗韩笔"能够极诗文之正变,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分析杜甫诗与韩愈文中的相似现象,或可从新的角度佐证"杜诗韩笔"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效体 杜甫 杜诗韩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2章1-4节与杜甫诗篇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宗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3,共7页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qu...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的"和平"层面,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敌对状态的结束,个体的心灵、灵魂层面的升华。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和杜甫诗篇,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追求和平与"和谐观"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层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赛亚书》2-4 杜甫诗篇 跨文本阅读 和平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注释史通说
6
作者 杨永发 侯桂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0,共6页
着眼于杜诗注释的历史,讨论了杜诗注释的格局和发展走向,将杜诗注释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段落,即杜甫诗集基本面貌的形成为第一阶段,杜集注释本逐渐发展为对多家注本的整合形成集注本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强调个人见解、充分抒发个人... 着眼于杜诗注释的历史,讨论了杜诗注释的格局和发展走向,将杜诗注释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段落,即杜甫诗集基本面貌的形成为第一阶段,杜集注释本逐渐发展为对多家注本的整合形成集注本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强调个人见解、充分抒发个人观点的注本的繁荣,第四阶段是全方位关注杜诗的解读、传播而形成杜诗学。同时指出杜诗注释的九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如从诗集编注演化为文学批评,从编纂全集校注本转移到选集选注本,由编制年谱、小传发展为诗人评传,对诗人和诗歌的研究逐渐转向收集资料和编纂综合工具书,由单独研究延伸到比较研究,从文学的领域扩展到语言学领域,还有从杜诗本体研究转向对注家注本的研究、从学术研究拓展到艺术表演,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注释 注本 杜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体落墨,主体生辉——杜诗侧写艺术研究
7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杜甫长于侧面描写 ,即从与主体事物具有某种联系的客体事物下笔 ,以揭示主体事物的特征。杜甫应用此法十分广泛 :或用已知的客体高物来显示主体的高度 ,或从他人的泪眼来映现个人的不幸 ,或借观者的反应来表现技艺的精绝。杜甫注重侧写 ... 杜甫长于侧面描写 ,即从与主体事物具有某种联系的客体事物下笔 ,以揭示主体事物的特征。杜甫应用此法十分广泛 :或用已知的客体高物来显示主体的高度 ,或从他人的泪眼来映现个人的不幸 ,或借观者的反应来表现技艺的精绝。杜甫注重侧写 ,其哲学依凭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人性本善”。在其精神世界里 ,天地间的万物无不具有灵性 ,皆能与人发生感应 ,进行情感交流 ;而孟子的“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则是杜甫人性观的基本点 ,它使杜甫具有一颗同类相悲的心灵。认识和总结这一表现手法 ,对于繁荣当今的文学创作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侧写艺术 客体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手批《杜工部集》的批评理念与价值
8
作者 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0,共6页
评点古籍是严复译介西学名著外会通中西、融合古今,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图书馆藏严复手批《杜工部集》(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熔铸现实,阐发传统,坚持"切己体认"的批评原则;直述"诗贵沉... 评点古籍是严复译介西学名著外会通中西、融合古今,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图书馆藏严复手批《杜工部集》(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熔铸现实,阐发传统,坚持"切己体认"的批评原则;直述"诗贵沉郁"、"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诗贵兴象"等诗学观念;注重诗歌创作结构、章法、字法艺术的阐发;秉持公心,客观平议杜诗艺术优势和先天缺陷,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成为近代杜诗评点史上颇具特色的杜诗未刊评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评点 《杜工部集》 杜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夏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偏好杜诗中的宫廷“秘闻”,反映了作者与诗人相通的“微而显”的史学意识;笔记小说多着眼于诗艺,由此展开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前二者关注点虽有别,但都注重杜诗的历史性,后者则关注杜诗的艺术性。不同的用诗和论诗指向,形成以杜诗为核心的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从史源角度看,早期“杜诗入史”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重勘诗史关系,特别是省思“诗史互证”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入史 杜诗学 话语体系 史源学方法 学术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统“粗律”论与明代杜诗批评
10
作者 汪欣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明人赵统《杜律意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杜律选评本。它首次将杜甫的七言拗诗52首分为5类,加以评点,又从格律发展的角度分析拗律的成因及特点。赵统主张以"粗律"代替"拗体",反对"格调"论诗,崇尚"意气... 明人赵统《杜律意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杜律选评本。它首次将杜甫的七言拗诗52首分为5类,加以评点,又从格律发展的角度分析拗律的成因及特点。赵统主张以"粗律"代替"拗体",反对"格调"论诗,崇尚"意气"说,将杜诗与魏晋诗歌视为动态发展关系。其主张旨在救诗于"卑格软调",从诗歌内涵上恢复汉魏古雅疏放的诗风。"粗律"论是针对明代复古派诗论及其杜诗批评的新锐之见,不仅展现了明代复杂的文学批评现象,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杜甫律诗以至格律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统 《杜律意注》 “粗律” 杜诗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