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和培育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宗继光 王瑛 +2 位作者 原铭涓 李枞 邹长青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有其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是自己时代的“仁心医者”。因此,理清“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就成为培养“仁心医者”首...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有其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是自己时代的“仁心医者”。因此,理清“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就成为培养“仁心医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既要体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要反映“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具体到医学教育实践,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并重就成为培育新时代“仁心医者”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仁心医者 医学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韩伟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高校美育除了具备审美教育的一般特性,还具有道德涵养属性,其目标在于道德养成。相较于社会美育和中小学美育,高校美育的示范性、体系性、可持续性更强,其可... 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高校美育除了具备审美教育的一般特性,还具有道德涵养属性,其目标在于道德养成。相较于社会美育和中小学美育,高校美育的示范性、体系性、可持续性更强,其可以扭转当代教育“感性缺失”状况,这构成了高校美育道德养成的人性保障。在高校美育的实施策略上,以“浸润”为总原则,依托公共艺术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诗性思维,培养通识审美、担当情怀以及愉悦追求,为全社会审美素养提升和创新意识养成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美育 道德 感性 美育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赋能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内涵逻辑、模型框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3
3
作者 罗生全 张俊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0,共8页
数字治理赋能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响应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现实呈现。深刻把握数字治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内容构成,并将其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发现数字治理与... 数字治理赋能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响应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现实呈现。深刻把握数字治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内容构成,并将其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发现数字治理与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在国家战略逻辑、教育变革逻辑、理念行动逻辑维度高度耦合。考察数字治理赋能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系统的理论模型,建构形成一个“价值共创—利益调适—制度优化—数字技术”整合性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数字治理赋能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进路:弥合“数字鸿沟”,建构基于公平正义、注重公众需求的教育治理理念观;打破“数字孤岛”,建构基于协同治理、强调利益调适的教育治理组织观;纾解“技术悬浮”,建构基于高效交互、突出预诊施策的教育治理行动观;防范“唯数据论”,建构基于精准循证、保持适度韧性的教育治理质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 内涵逻辑 模型框架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话语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德全 张婧薇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事业。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以破除“五唯”评价的现实难题为落脚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迎来了话语建构与理论升华的重大转折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内涵,可以透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事业。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以破除“五唯”评价的现实难题为落脚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迎来了话语建构与理论升华的重大转折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内涵,可以透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起点逻辑,即必须服务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服务全体人民的自由发展、必须服务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以建立具有价值合理性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价值旨归,通过教育评价目的、标准、主体、内容、技术五大要素的系统变革,并以内外联动改善评价生态、以权责分散完善评价机制、以过程规范支撑评价科学三大路径来推进评价改革的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话语逻辑 话语内涵 话语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意蕴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慧 任芳德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生命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生头脑,实现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义。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三进”“三化”的基础和保障,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学校生命教... 生命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生头脑,实现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义。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三进”“三化”的基础和保障,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基于悦享生命真善美,主要包括“基于真、导于善、达于美”的课程目标体系,“完整体现国家要求、研究成果与个体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由“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与教学体系”构成的课程运作体系,以及“彰显个体生命表现性与多样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应注重专门生命教育课程、学科生命教育课程、活动生命教育课程、环境生命教育课程四类主要课程形态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生命教育 课程体系 课程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学情分析的体系创新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验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6,共10页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以学情分析为逻辑起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在激发师生双主体潜能、适配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质效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高校思政课学情分析体系的框架构建需以精准教学为目...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以学情分析为逻辑起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在激发师生双主体潜能、适配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质效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高校思政课学情分析体系的框架构建需以精准教学为目标,确立框架的体系化原则;以关键维度为支点,完善框架的系统性内容;以运行机制为保障,推进框架的结构化应用。在具体优化操作中,应以学生已有知识情况为分析基础,以学生认知能力特征为主要依据,以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为核心导向,以学生综合高阶素养为必要补充。在此基础上精准定位育人起点,研判育人难点,适配育人焦点,对标育人重点。以全方位、全过程、全层次的学情分析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高校人才高效度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学情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困境与革新策略:新时代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8
作者 李辉 张琳 刘增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0,共8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文化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暴露出在理论遵循上依赖西方理论范式、立法进程和制度保障相对滞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文化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暴露出在理论遵循上依赖西方理论范式、立法进程和制度保障相对滞后、工作内容局限于静态化就业指导、工作育人特质未能充分彰显等典型问题。新时代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价值转向、完善顶层设计、彰显育人功能,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改革,助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改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初探
9
作者 张新平 陈学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认识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当代教育管理学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念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明了“新时代”指向;新时代教育管... 认识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当代教育管理学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念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明了“新时代”指向;新时代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彰显,要义在于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厚植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历史文化根基。而弘扬教育家精神办学、落实学生中心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管校、推动全教育系统依法治教、构建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拓展创新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知识体系 新时代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机制建设
10
作者 李建军 罗海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其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主体性、终身性、示范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质,共同塑造了教育家精神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范式。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需要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筑牢根基;需要完善选树传播机制,为教育家精神的扩散与践行拓宽路径;需要深化浸润培育机制,为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切实将精神动力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教育工作者 价值引领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教师形象塑造的典型特征与策展路径
11
作者 张翔 黄诗宇 余应鸿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实践之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行动上践行教育家精神,还需在形象上塑造和传播教育家画像。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所高... 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实践之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行动上践行教育家精神,还需在形象上塑造和传播教育家画像。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所高校的288篇有关教师形象的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分析发现,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教师形象塑造表现出多集中在男性工科教授这一特定群体、注重凸显其科学家形象、叙述视角不够多元、简化了教师专业形象的立体化呈现等典型特征。整体而言,新媒体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公众媒介的话语垄断,通过新的符号生产实现高校教师形象的合法性书写和意义塑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者”本色与“学者”特色出现错位,弱化了高校教师“教者”形象。因此,高校在应用新媒体平台型塑教师形象时,一要坚持“教育家精神”指引,系统打造高校教师立体而鲜活的“教者”形象;二要优化高校教师形象塑造途径,全面型塑高校教师群体画像;三要增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形象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画像 教师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 新媒体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县域职业教育的改革逻辑、现实困境与行动策略
12
作者 马建富 吕颖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13,共9页
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场域,也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适切场域,它为职业教育价值赋能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具象的实践场域。然而,我国县域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却面临着职业教育体系脱嵌于县域需求、... 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场域,也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适切场域,它为职业教育价值赋能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具象的实践场域。然而,我国县域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却面临着职业教育体系脱嵌于县域需求、人才培养体系悬浮于县域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游离于县域空间特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为此,应重新审视县域空间存在的独特价值,重构在地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确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建立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耦合体系;创新县域职业教育治理体制,建构多主体合作的在地化办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县域职业教育 现实困境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新任务
13
作者 朱永新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共4页
作为连接社会教育与文化的桥梁,阅读是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全民阅读倡议发出并实践数十年的当下,阅读如何突破时空局限,弥合社会圈层阅读鸿沟,是学界和业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阅读主体... 作为连接社会教育与文化的桥梁,阅读是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全民阅读倡议发出并实践数十年的当下,阅读如何突破时空局限,弥合社会圈层阅读鸿沟,是学界和业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阅读主体、内容、形式等六个维度切入,分析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路径,希冀对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全民阅读 阅读教育 阅读的全面性 推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向度
14
作者 朱德全 杨欣怡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强国的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赋能。在本体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层逻辑;在认识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廓清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差异视角;在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强国的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赋能。在本体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层逻辑;在认识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廓清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差异视角;在价值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勾勒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应然图景;在方法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思维聚合;在实践论向度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能力。基于五大逻辑向度来思考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应然,也是以评价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强国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逻辑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时代农林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研究
15
作者 张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65-168,共4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个性化就业需求不断凸显。该文聚焦于涉农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深入分析当前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对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及育人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农业现代化和...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个性化就业需求不断凸显。该文聚焦于涉农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深入分析当前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对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及育人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构建基于个性化就业的育人模式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育人模式,更好地满足农林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提升其服务“三农”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研究对于推动农林院校就业育人工作创新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林院校大学生 个性化就业 育人模式 就业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机理与时代要求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爽 吴云志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可在基本内涵、生成机理和时代要求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在基本内涵上,“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魂与品”;“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术与源”;“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 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可在基本内涵、生成机理和时代要求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在基本内涵上,“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魂与品”;“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术与源”;“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蕴含了教育家精神的“根与义”。在生成机理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为历史渊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精髓、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红色血脉和以中国百年来的教育事业为发展积淀,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双向统一、“理性”与“悟性”的有机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以及“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在时代要求上,通过立德修身、立志修为、立教修心和立学修业,让教育德行成为沁润教师品格的精神归属,让教育使命成为坚定教师信仰的价值底色,让教育情怀成为滋养教师心灵的生命自觉,让教育智慧成为修炼教师素养的卓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教育家精神 基本内涵 生成机理 时代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实践的内涵、逻辑起点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长吉 姜栋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8,共7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学科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逻辑。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实践是根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求中提出来的,具有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学科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逻辑。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实践是根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求中提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旨在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实践取向”的内涵。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哲学理论的产物,是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学思想的延伸,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的拓展。教学方法向“实践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向“知行合一”转变以及评价方式向“教学评一体化”转变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实践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基础教育 学科实践 实践教学 知行合一 教学评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融合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教改新方向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竹立 关向东 罗霖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探讨数智时代的课程改革,本文深入剖析数智融合课程的定义、内涵、核心理念,认为数智融合课程指在数智时代新知识观与新人才观指引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与课程教学,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形态。其建设理念包括聚焦思维与能力... 为探讨数智时代的课程改革,本文深入剖析数智融合课程的定义、内涵、核心理念,认为数智融合课程指在数智时代新知识观与新人才观指引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与课程教学,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形态。其建设理念包括聚焦思维与能力的双重培育、基于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创新、数智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体验、师生共创情境化学习新生态以及成果导向的课程质量全面评估等。文章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为例,提出数智融合课程的建设路径:选择新型交叉学科先行先试,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数智密切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构建数智化学习环境,构建全方位、个性化与智能化的评估体系。文章最后提出数智融合课程要以个性化学习为基、多元教学法融合和师生协同共创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融合课程 人工智能+教育 新质人才培养 数智时代新知识观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武化人:新时代中华武术具身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雪佚 马秀杰 +1 位作者 唐双双 曾浩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具身教育价值,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聚焦中华武术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及伦理3个维度系统探讨武术文化塑造人格的内在逻辑与实践...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具身教育价值,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聚焦中华武术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及伦理3个维度系统探讨武术文化塑造人格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武术人格培养随历史演进呈现鲜明时代特征:先秦以“礼射修身”立君子之范,秦汉借“军功爵制”铸忠勇之魂;隋唐创“武举择贤”树忠义之标,宋元融“理学思想”育仁义之骨;明清倡“知行合一”修道德之身,民国扬“强国强种”燃爱国之志。经三千年淬炼,形成以尚武精神为底色、忠勇品质筑基、仁义道德立心、家国情怀导向的“知行合一”人格体系,在礼法制度与家国实践中完成精神品格的代际传承与时代升华。在此基础上,研究从生成逻辑揭示武术对青少年人格的三重作用:1)武术技与术的磨炼对青少年生理人格的塑造;2)武术礼与艺的沉淀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建构;3)武术道与理的升华对青少年伦理人格的淬炼。基于此,研究提出中华武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实践路径:1)推动高质量学科发展,提升武术人格培养高度;2)用多样化技术练习,挖掘武术人格培养深度;3)展开多维度学科融合,拓宽武术人格培养广度,进而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育人育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具身教育 青少年人格教育 生理人格 心理人格 伦理人格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意蕴、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天美 周润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的理念转变。教育振兴乡村主要是以基础教育服务文化建设、职业教育服务技术变革、高等教育服务人才振兴、教育主体提供智力协助为总体布局呈现出基础性、非功利性、可持续性、先导性、...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的理念转变。教育振兴乡村主要是以基础教育服务文化建设、职业教育服务技术变革、高等教育服务人才振兴、教育主体提供智力协助为总体布局呈现出基础性、非功利性、可持续性、先导性、全面性和现代性六大特征。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更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意义延伸。在具体实践中,乡村学校需强化基础教育振兴乡村的主动文化担当功能,职业学校要拓宽职业教育振兴乡村的技术供需协同路径,高校要协同政府构建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县域人才振兴方案,教育主体要畅通振兴乡村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以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 教育振兴乡村 乡村学校 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