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Guangzhou-Foshan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compared with Randstad,Netherlands 被引量:1
1
作者 Bilin Chen Yimin S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S01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t about urban spatial expansion,as well a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On the other hand,it has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the urban sprawl and suburbanization,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and the decline of urban central area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 Outline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Guangzhou-Foshan(Guang Fo)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nd to construct a networked space pattern driven by urban poles and shafts.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is study focus on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les,from two individual cites(Guangzhou and Foshan),Guang Fo MCR,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GHM)Greater Bay Area.With GIS and the mapping method,the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green space,water system,built-up area,road network,rail transit network and main pivot points of the Guang Fo MCR are classified,laid out individually and again overlaid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elements.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Randstad MCR in the Netherlands,the enlightenment of solving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MCR is hopefully to be obtained.As delta cities,the Guang Fo MCR is cut by the multi-channel water network,while the urban built-up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CR and spread out along the traffic corridor to the suburban district.The traffic structure of the Guang Fo MC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utward radi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of Guangzhou and Foshan.Simultaneously,the traffic connecti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is relatively weak.Compared with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which is called Decentralized Compact pattern of Randstad MCR,the Guang Fo MCR presents a city form with little hierarchy but homogeneity,and its urban space is disorderly spread.The bluegreen system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urban invasion in Guang Fo MCR,while the green heart in central Randstad is well preserved.As a result,it is well advised to explore a more resilient and ecological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 Fo M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Fo MCR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morphology TRAFFIC land use Blue-gree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2
作者 张诗嘉 操小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8,128,共9页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该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检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该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检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验证土地政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型分布格局,多表现为H-H型和L-L型集聚,且随着时间推移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形趋势,过度扩张可能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倒U”形关系,某一用途的偏向性供给会降低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边际贡献。③土地政策在调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上发挥正向作用。应统筹都市圈内城市协同发展,动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充分利用土地政策的正向调节作用,持续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 土地政策 高质量发展 空间计量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永州市耕地保护策略探索
3
作者 黄淼 张明 +1 位作者 罗治勇 李亚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43-246,共4页
探索耕地保护涉及的各类因素及全流程,可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政府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组成、其他行动者积极参与的市级耕地保护行动者网络。结合市级耕地保护实践,... 探索耕地保护涉及的各类因素及全流程,可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政府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组成、其他行动者积极参与的市级耕地保护行动者网络。结合市级耕地保护实践,从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高效监管4个方面提出市级耕地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耕地保护体系 困境 要素-过程-结构-功能-价值 五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都市土地利用功能优化配置研究
4
作者 徐芷一 张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51-55,63,共6页
采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识别、分类、统计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计算空间连接性和生态安全性指标,并采用多目标规划(GMOP)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表明,2015—2020年宜都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 采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识别、分类、统计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计算空间连接性和生态安全性指标,并采用多目标规划(GMOP)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表明,2015—2020年宜都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园地、水域、其他商业用地面积增加,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尽管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但其比例仍较高,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园地和水域的增加反映了农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用地和其他商业用地的变化则反映了城市扩展和商业发展的需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表明,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核心区面积减少,边缘区和其他区域面积增加,MSPA指数的增加证明了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优化配置 生态安全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人地协同空间视角
5
作者 贺斌 李冬 班斓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内部过密聚集与低效蔓延并存所带来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重心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空间结...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内部过密聚集与低效蔓延并存所带来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重心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空间结构失衡程度在2003—2021年内呈现倒N型变动趋势。(2)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3)城市空间规划执行程度对空间失衡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现行政府空间规划执行方式加剧空间失衡抑制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失衡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促进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加剧空间失衡;公共交通设施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有效缓解空间失衡状态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结合城市空间失衡现实,坚持内部优先发展方向,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作用,加快促进城市内空间布局优化及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失衡 土地利用效率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用地密度分布及其演化:形态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对比
6
作者 董婷 田永淇 +2 位作者 徐向东 许刚 焦利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土地资源稀缺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郊区增长速度快于核心区,导致城市紧凑度下降,突显了合理管控城市边界的重要性;(3)城市紧凑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反映了从分散扩张到集中利用的空间模式转变;(4)对于多中心等复杂形态城市,引入新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过程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结论:本文揭示了城市用地密度空间衰减的形态特征和过程机理,形态和过程模型为定量理解城市用地密度空间格局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密度 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紧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9
7
作者 边志强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9,共18页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附着于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实现增产和减污双重改善,从而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06一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附着于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实现增产和减污双重改善,从而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06一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示范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与短期滞后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来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围地区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推广效应,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大规模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显著而中小规模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不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因地施策,有效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宽带中国”战略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
8
作者 李文博 巩晓曦 +1 位作者 吕晓 李冬梅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23-331,共9页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修正引力模型及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揭示2013—2021年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识别布局分型。结果发现:1)2013—2021年,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共缩减44.60万hm2,整体呈现东北和中部地区规模较小、南方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的分异特征。2)以2018年为节点,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分布由高度集中化转向轻微分散化。在不同时期,高-高集聚与低-高集聚类的市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群,空间依附特征显著,其余单元相对较少,且分布分散。3)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布局分型以人增地减分散型和人地双增集中型为主,两者占比达73.68%。其中,人增地减分散型城市群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引力逐渐衰弱,人地双增集中型城市群通过要素集聚促进规模化经营。研究表明,近10年来中国设施农用地规模缩减严重,与人口变化呈现空间双背离趋势,近期布局策略由集中供应向风险分散转型,开始注重大中城市常年菜地建设。以城市群体系为依托,未来应注重人地矛盾,合理权衡本地生产和外埠供应,科学布局城市群设施农业以提升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 农用地 城市群 地理集中度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隋虹均 任高锋 +3 位作者 于会胜 王全喜 杨斌 杨希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3,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识别并诊断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和主控影响因子,揭示因子间多重空间驱动后的分异性作用规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比例约为1/3,不同乡镇之间的退化态势具有显著区别,退化速率较大,并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特征。(2)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为1390 m,主控影响因子分别为植被覆盖度、地均用电量、年蒸发量、地均GDP以及秸秆覆盖度。(3)各主控因子经单一和交互作用后对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空间非平稳性综合作用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主控因子之间的空间交互对因子单一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同时具有协同和拮抗的驱动关系。研究结论:研究区在基于主控因子单一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开展针对性分区治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因子交互对单因子作用效应的协同与拮抗关系,构建“主+辅”式的治理模式,实现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的双轮驱动,阻控和扭转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退化 影响因素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多中心结构下的土地使用多情景发展布局
10
作者 周新刚 杨辰颖 +1 位作者 曾灿程 傅韵同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城市多中心结构和距离主中心、次中心的区位是影响土地使用演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多中心结构成为城市空间重要发展战略,相对于城市主中心,距离就业次中心的区位因素需要在土地使用变化模拟中加以考虑。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土地使用模拟探... 城市多中心结构和距离主中心、次中心的区位是影响土地使用演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多中心结构成为城市空间重要发展战略,相对于城市主中心,距离就业次中心的区位因素需要在土地使用变化模拟中加以考虑。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土地使用模拟探讨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通过手机位置数据识别就业次中心,分析就业次中心对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交通、社会经济、距离城市主中心的区位等因素,距离就业次中心的区位也是影响土地使用演变的重要因素。根据识别的就业次中心替换历史年份的就业次中心,对未来土地使用进行推演,发现就业次中心会带来周边商业用地的集聚。同时,将相对于城市主中心、就业次中心的区位因素纳入土地使用推演考虑,研究城市多中心结构对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对于城市多中心结构优化及用地发展布局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结构 土地使用 多情景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 被引量:94
11
作者 周志翔 邵天一 +7 位作者 王鹏程 高翅 徐永荣 郭尔祥 徐隆辉 叶贞清 彭行梅 于春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036-2040,共5页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武钢厂区绿地斑块数目多、破碎化指数高 ,体现了工业区见缝插绿的绿化特点 ,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 ,...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武钢厂区绿地斑块数目多、破碎化指数高 ,体现了工业区见缝插绿的绿化特点 ,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 ,将各分厂绿地连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已初步形成。其滞尘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交通污染物及二次飞扬的阻滞作用。以乔木为主的防护林斑块平均面积大、滞尘效果好 ,滞尘率达 38.9%~ 4 6 .1% ,但优势度不高。专类园和观赏草坪斑块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好 ,但滞尘效果较差。道路绿带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最高 ,构成了厂区绿色廊道网络 ,并在阻滞交通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多行复层绿带的滞尘率 ( 46 .2 %~ 6 0 .8% )比单行乔木绿带的滞尘率 ( 14 .8%~ 39.2 % )高。但道路绿带仍不完整 ,多行复层绿带的比例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钢厂区 绿地 景观类型 空间结构 滞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 被引量:62
12
作者 陈其春 吕成文 +1 位作者 李壁成 全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3-231,共9页
基于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结构内涵理解,选取相关定量指标组合并结合GIS技术,以安徽省含山县为例,利用其2002年土地变更数据和2000年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定量分析结果与县域实际... 基于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结构内涵理解,选取相关定量指标组合并结合GIS技术,以安徽省含山县为例,利用其2002年土地变更数据和2000年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定量分析结果与县域实际相一致,所选取的定量指标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尤其是在表征数量结构总体特征上,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洛伦兹曲线和组合系数4个指标之间优势互补,相互验证,最为显著,这说明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其关键在于合理地选取具有明确意义的定量指标组合,包括指标选取以及各指标之间的优化组合。全县土地利用结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以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为组合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景观基质,土地利用程度不高,以农用地为主,县域地形地貌格局是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自然基础,单位面积土地GDP、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该研究可为县级,尤其是类似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空间结构 定量分析 县级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05
13
作者 周志翔 邵天一 +3 位作者 唐万鹏 王鹏程 刘学全 徐永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及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当绿地覆盖率小于 4 0 %时 ,绿地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取决于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 ,但迄今为止缺乏绿地景观分布格局与环境效应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应... 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及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当绿地覆盖率小于 4 0 %时 ,绿地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取决于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 ,但迄今为止缺乏绿地景观分布格局与环境效应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斑优格局、斑匀格局、廊道格局和对照格局等四种景观结构及其绿地分布格局 ,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环境噪声和大气 SO2 、NOx、TSP含量等环境监测指标 ,观测了不同绿地景观格局下的环境效应 ,并对比分析了绿地分布格局指标与综合环境效应间的关系 ,以便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合理性指标 ,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斑优格局、斑匀格局、廊道格局和对照格局等四种不同景观在斑块总面积、建筑斑块面积和无绿化道路面积等景观总体格局上较均衡 ,但由于其绿化覆盖率及绿地景观分布格局差异较大 ,致使其环境效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 ,对照格局景观的绿地斑块总面积最小 ,绿地破碎化指数最高 ,绿化覆盖率仅为 1.0 0 % ,以建筑铺装斑块和无绿化道路廊道为主要景观构成。因此 ,对照格局景观的环境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低、环境噪声较大、大气 TSP含量高 ,景观环境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景观结构 分布格局 环境监测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匡文慧 张树文 +1 位作者 张养贞 李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179,共4页
综合集成SPOT5、TM遥感影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城市现状图、城市规划图、历史地图等空间数据建立了一种"面向对象分割"的信息提取方法重建长春1905年、1932年、1954年、1976年、1990年和2004年共6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类信息.... 综合集成SPOT5、TM遥感影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城市现状图、城市规划图、历史地图等空间数据建立了一种"面向对象分割"的信息提取方法重建长春1905年、1932年、1954年、1976年、1990年和2004年共6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类信息.利用分形模型、空间集聚模型、空间圈层结构模型分析长春百年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割"的多源源空间信息集成下的系列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方法在提高信息提取效率、分类精度以及进一步的空间分析定位精度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空间结构 空间分析 百年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77
15
作者 杨立 郝晋珉 +2 位作者 王绍磊 洪舒蔓 周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8-315,共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优化 农村地区 重力模型 潜能模型 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 被引量:22
16
作者 朱晓华 李加林 +1 位作者 杨秀春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2,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省域尺度)土地利用存在尺度转折点,慈溪市(县域尺度)土地利用不存在尺度转折点;③不同尺度的慈溪市、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不仅主要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而且其所受到的影响跨尺度存在;④尺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随尺度出现变化;平均图斑形状指数对慈溪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影响最大,图斑数则对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地 空间结构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伦茨曲线在江西省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7
作者 黄裕锋 徐昌明 黄裕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基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级土地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的调查数据,一方面,在区位熵计算基础上,应用一般洛伦茨曲线,提出空间洛伦茨曲线,以江西省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绘制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和计算洛伦茨系数;另一方面,通过... 基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级土地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的调查数据,一方面,在区位熵计算基础上,应用一般洛伦茨曲线,提出空间洛伦茨曲线,以江西省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绘制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和计算洛伦茨系数;另一方面,通过所绘制的江西省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和所计算的洛伦茨系数,得出了江西省除水域分布较集中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则分布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土地利用 洛伦茨曲线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 洛伦茨系数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建军 陈凤娟 +3 位作者 白建勤 张晓萍 雷泳南 刘二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32-239,F0004,共9页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结构 耕地 数量结构 空间结构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被引量:61
19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谭雪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75,共7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适宜性评价、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农村居民点斑块水平上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自然衰退型、搬迁兼并型4类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类型,进而分析了其用地特点和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空间结构 调整 类型划分 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桃菊 蔡海生 +1 位作者 邵建英 陈美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34-938,共5页
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鄱阳湖区11个县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鄱阳湖区各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空间格局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