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大西洋赤狐热液区硫化物特征及成矿机制
1
作者 张琦 李兵 +3 位作者 刘季花 李传顺 王赛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11,共16页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包括块状、角砾状、浸染状三类硫化物。与其他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相比,赤狐热液区上2个热液点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全岩的主微量、黄铁矿的微量元素以及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明显指示,赤狐热液区可能受到基性与超基性岩的共同影响。热液区2个热液点的差异指示了同一个热液系统不同时期产出硫化物有差异及遭受后期改造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中脊 赤狐热液区 热液硫化物 拆离断层 硫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70
2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岩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榆树沟遭受麻粒岩相变质改造的蛇绿岩套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润三 王居里 +2 位作者 周鼎武 王焰 刘养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新疆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地体的原岩是一层序基本完整的蛇绿岩套。该岩套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下部洋脊拉斑玄武岩、以及上部洋脊拉斑玄武岩等四个岩石单元构成。其岩石学和REE与相对惰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 新疆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地体的原岩是一层序基本完整的蛇绿岩套。该岩套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下部洋脊拉斑玄武岩、以及上部洋脊拉斑玄武岩等四个岩石单元构成。其岩石学和REE与相对惰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属洋脊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初步认为榆树沟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具相当规模的洋盆构造环境。锆石U-Pb年龄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中晚期,证实西南天山早古生代蛇绿岩确已延伸至库米什一带。榆树沟麻粒岩相蛇绿岩套的确定以及对其独特的形成和俯冲-折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进一步探讨天山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洋脊拉斑玄武岩 麻粒岩相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彭错林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俊国 周永章 +2 位作者 杨志军 李红中 王晓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5-1065,共11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彭错林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彭错林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在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硅质岩样品落入热水沉积区域,微量元素Sr、Zr、Cu、Zn和B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REE较低,Ce负异常,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稍向左倾,体现出热水沉积特征;在沉积环境判别图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Fe2O3/TiO2-Al2O3/(Al2O3+Fe2O3)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到洋中脊和深海区域,说明形成于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环境;硅质岩常量和稀土参数变化特征图显示,在剖面中PCL-1、PCL-5和PCL-7采样位置更接近热液中心;硅质岩的形成与板块的汇聚消减产生的以洋中脊和海底热点为中心的洋壳热水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热水沉积 洋中脊 藏南 彭错林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5
5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的现代变迁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黄海军 李成治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40-645,共6页
根据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1973-1993年9个时相陆地卫星影象及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本区沙洲在1988-1993年间处于侵蚀后退阶段,主要沙洲平均蚀退速度为4.68km2/a,但沙洲东北部有伸延发展的趋势。沙洲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1973-1993年9个时相陆地卫星影象及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本区沙洲在1988-1993年间处于侵蚀后退阶段,主要沙洲平均蚀退速度为4.68km2/a,但沙洲东北部有伸延发展的趋势。沙洲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沙洲变化较快,年均迁移速度为580m/a;南部沙洲稳定性程度较高、变化较慢,年均迁移速度为280m/a,目前仍处于缓慢调整阶段.自黄河北移以来,旧黄河及其径流携带泥沙的影响越来越小,潮流等水动力条件对辐射状沙洲的影响不断增强。目前辐射状沙洲形态基本上与本区动力条件相适应,其演化处于较稳定的阶段,突发事件如台风、风暴潮等将是本区今后大范围变迁的主要动力条件。本文最后论述了沙洲变迁的三种主要方式:外围沙洲向中心迁移;潮沟两侧沙洲消长;次级潮沟消长,沙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状沙洲 遥感监测 南黄海 海底变迁 沙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57
7
作者 宋洁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9,共11页
为了揭示2009/2010年冬季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云南冬季降水指数,讨论了在北半球冬季(12~2月)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和云南省降水(旱... 为了揭示2009/2010年冬季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云南冬季降水指数,讨论了在北半球冬季(12~2月)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和云南省降水(旱涝)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在1961/1962~2009/2010年间的49个冬季,冬季平均的云南降水指数和NAO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73(超过95%信度),表明NAO和云南省冬季降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云南省冬季降水指数和北半球3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之间的回归结果表明,和云南冬季降水联系紧密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南北两个主要部分:南支槽波列和贝加尔湖高压脊系统。研究表明,NAO可以通过在亚—非副热带急流中传播的准定常波列以及波的反射分别影响这两个系统。因此,NAO和云南冬季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我们的结果还表明NAO和云南冬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还受ENSO事件的调制。在ENSO为暖位相的冬季,NAO和云南降水关系更为紧密,而在ENSO为冷位相的冬季,NAO和云南冬季降水的联系则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冬季干旱 北大西洋涛动 南支槽波列 贝加尔湖高压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1 位作者 吴中海 刘琦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4,i0001,共11页
在昆仑山南部西大滩与东大滩谷地,沿西大滩活动断裂发育大量串珠状斜列分布的地震鼓包,与不同类型的地震破裂、地震楔、地震陡坎和地震凹陷伴生,在探槽剖面表现为全新世砂土层和晚更新世砾石层的背斜褶皱变形;地震鼓包长轴走向290&#... 在昆仑山南部西大滩与东大滩谷地,沿西大滩活动断裂发育大量串珠状斜列分布的地震鼓包,与不同类型的地震破裂、地震楔、地震陡坎和地震凹陷伴生,在探槽剖面表现为全新世砂土层和晚更新世砾石层的背斜褶皱变形;地震鼓包长轴走向290°~300°,与西大滩活动断裂呈10°~20°交角,锐角指示西大滩断裂左旋走滑运动方向。对探槽剖面不同层位的沉积物、断层破碎带和地震崩积楔分别取样,进行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发现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早期,对应于10.2ka BP、8.6~8.7ka BP、7.0ka BP、6.10ka BP4期古地震事件。估算西大滩断裂全新世早期强烈地震的复发周期为0.9~1.7ka,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5.3~10.0mm/a,平均约7.7mm/a。全新世晚期西大滩断裂的构造活动性显著减弱,强烈地震向南迁移至库赛湖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鼓包 古地震 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 西大滩断裂 昆仑山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副高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福建干旱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许金镜 林新彬 温珍治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7、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3)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将影响到福建夏季降水;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偏南与福建夏季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副高脊线 规律 副高南界 夏季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雯雯 刘培廷 +6 位作者 张朝晖 张虎 高继先 吴福权 许程林 贲成恺 袁健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6-714,共9页
2011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进行了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夏季(30种)>春季(25种)>秋季(16种)>冬季(14种).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03ind·... 2011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进行了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夏季(30种)>春季(25种)>秋季(16种)>冬季(14种).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03ind·m-3和54mg·m-3,四季丰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144.61ind·m-3)>冬季(51.76ind·m-3)>秋季(46.28ind·m-3)>夏季(37.47ind·m-3);生物量依次为春季(72mg·m-3)>夏季(56mg·m-3)>冬季(55mg·m-3)>秋季(34mg·m-3).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不明显,夏季向东北增加,秋季向东南增加,冬季整体分布较均匀.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四个季节唯一的共同优势种是真刺唇角水蚤,数量大,分布广,春季中华哲水蚤对总丰度贡献最大,夏季由于水温的升高数量大幅减少,冬季又成为该海域的优势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70,夏季(2.43)>春季(1.97)>秋季(1.31)>冬季(1.08),该海区浮游动物整体群落结构较简单.对比发现该海域与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丰度和生物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沙脊群南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瑛 王云龙 +5 位作者 刘培廷 汤建华 郭仲仁 汤晓鸿 吴磊 高银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依据2007年5月(春)、8月(夏)辐射沙脊群南部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66种(不含鱼卵和仔鱼),生态属性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总丰... 依据2007年5月(春)、8月(夏)辐射沙脊群南部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66种(不含鱼卵和仔鱼),生态属性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总丰度春季(1 558.57 ind/m^3)>夏季(305.79 ind/m^3);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春季(2 923.75 mg/m^3)>夏季(335.46 mg/m^3);水平分布均呈现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调查海域中部(4~5断面)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值较其他断面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变化与浮游植物的丰度密切相关,夏季则与海水平均盐度的变化相关性显著;春、夏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分别取决于优势种短尾类大眼幼体(Brachyura megalop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anus parvus)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特征 辐射沙脊群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娟 范代读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1-48,共8页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 2 0 0 0 0km2 ,以 16 0°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 6 0余个钻孔揭示 ,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 0 0km2 潮成砂区 ,其...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 2 0 0 0 0km2 ,以 16 0°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 6 0余个钻孔揭示 ,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 0 0km2 潮成砂区 ,其顶点位于东台 ,同样呈扇形以 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 -湖沉积层之上 ,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 -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 ,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 ,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 ,其下为海侵序列 ,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 ,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 ,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 ,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 ,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 ,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 ,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 ,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 ,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 ,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 ,且时间较早 ;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 ,时间较迟 ,这种泥沙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浅海砂岩体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波浪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耀中 冯卫兵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7-461,共5页
为了探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波浪场特征,以指导这一海域的港口建设,采用波浪折射绕射数学模型模拟了该海域的波浪场.不同工况波浪场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海域波浪传播具有如下特征:(a)等波高线环绕辐射沙脊群顶点港呈弧形分布;(b)波浪多次... 为了探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波浪场特征,以指导这一海域的港口建设,采用波浪折射绕射数学模型模拟了该海域的波浪场.不同工况波浪场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海域波浪传播具有如下特征:(a)等波高线环绕辐射沙脊群顶点港呈弧形分布;(b)波浪多次破碎;(c)不同方向入射波所形成的辐聚带,位置不尽相同;(d)入射波周期对波浪场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传播变形 数学模型 辐射沙脊群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与统计学方法的南黄海近岸沙脊与水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庆光 倪文斐 +4 位作者 高建华 贾建军 杨磊 龚绪龙 汪亚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9-128,共10页
以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对象,基于已验证的该区域沉积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近30 a(1979-2011年)的水下地形演化,计算辐射沙脊区域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对沙脊和水道的地貌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地形变化标准偏差愈小... 以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对象,基于已验证的该区域沉积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近30 a(1979-2011年)的水下地形演化,计算辐射沙脊区域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对沙脊和水道的地貌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地形变化标准偏差愈小,地貌愈稳定;标准偏差愈高,地貌愈不稳定。定量地确定了南黄海辐射沙脊区域内沙脊与水道稳定性系数的时空分布,发现主要淤积区域位于沙脊周围,近岸沙洲有淤高的趋势;主要侵蚀区位于水道,沙脊间水道逐渐冲刷加深,如西洋水道和黄沙洋水道。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确定地貌稳定性评估方法,可为海岸陆架地貌稳定性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脊 潮汐水道 地貌稳定性 数值模拟 标准偏差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琼结杂岩早白垩世变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磊 李光明 +1 位作者 黄勇 曹华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12,共12页
琼结杂岩(琼结蛇绿构造混杂岩)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划分的填图单元,大体相当于1∶25万地质图中朗县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主要由基质、块体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块体中蛇绿岩残片主要由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和变... 琼结杂岩(琼结蛇绿构造混杂岩)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划分的填图单元,大体相当于1∶25万地质图中朗县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主要由基质、块体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块体中蛇绿岩残片主要由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和变玄武岩组成。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对洛林地区琼结杂岩中的变辉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11Ma。全岩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含量为46. 06%~49. 27%,具有高Fe OT(平均为11. 71%)、高钛(Ti O_2平均为1. 30%)、高Mg#(Mg#平均为59. 39)等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具较弱分馏,LREE/HREE比值为1. 83~2. 05,(La/Yb)N比值平均为1. 35,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显示为平坦型,基本不具Eu异常(δEu=0. 81~1. 02),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U、Th)、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呈现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地球化学特性。岩浆来自正常洋中脊玄武岩区域,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10%~20%左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琼结杂岩变辉绿岩形成于典型洋中脊构造环境,代表典型的洋中脊残留,揭示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辉绿岩 地球化学 N-MORB 琼结杂岩 洛林地区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沉积环境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祝友 王芳 +3 位作者 殷勇 黎刚 葛松 许庆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3-563,共11页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江曾在此流入南黄海,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至今,因古长江逐渐南迁,古长江源的细砂含量也呈逐渐减少趋势.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分析,推测本孔所处区域在古长江南迁后受到了后期物源在此沉积的影响,很可能是古黄河源物质,也有可能是潮流作用带来的较细颗粒在此沉积,这些后期沉积的较细颗粒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区的沉积物粒级构成.而据磁化率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有孔虫种属分布及数量特征,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兰沙洋潮流通道的水动力变化环境渐趋稳定,可以作为优良的天然深水航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兰沙洋潮流通道 层序分析 沉积环境演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相景昌 陈爽 +1 位作者 余成 李广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3-732,共10页
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主要指生物多样性在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设计支付卡式调查问卷,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进... 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主要指生物多样性在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设计支付卡式调查问卷,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在允许零支付意愿(WTP=0)的问卷引导方式、以个人为支付单位,以及规避零支付意愿、以家庭为支付单位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付意愿,进而推算出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允许WTP=0情况下,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为96.2元·(a·人)^-1;规避WTP=0中,平均支付意愿为232.96元·(a·户)^-1,两者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为每年5.32~5.92×10^8元.同时,受访者收入、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受用海工程影响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收入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综合开发空间协调与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条件价值法 支付意愿 非使用价值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蕾 王国芝 +2 位作者 石学法 Astrid Holzheid Basem A.Zoheir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48-1659,共12页
南大西洋中脊的26°S热液区广泛发育多金属硫化物、底泥、枕状熔岩、非活动性烟囱体和活动性烟囱体。为了有效探索硫、铜等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分别以玄武岩、烟囱体残片及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熔融包裹... 南大西洋中脊的26°S热液区广泛发育多金属硫化物、底泥、枕状熔岩、非活动性烟囱体和活动性烟囱体。为了有效探索硫、铜等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分别以玄武岩、烟囱体残片及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熔融包裹体、硫同位素和铜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区内玄武岩新鲜未蚀变且斑晶中产出大量熔融包裹体;熔融包裹体气泡壁附着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铁矿等子矿物,说明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从熔浆中分离出成矿所需的金属元素和硫,这些成矿元素随着岩浆去气作用进入挥发分中,并随着脱气作用迁移出来。通过对烟囱体残片及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比对分析,发现26°S热液区内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与大西洋各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相一致,但δ^34SV-CDT值略低(3.0‰~3.9‰)。低的δ^34SV-CDT值指示硫以岩浆硫源为主,海水硫酸盐还原硫占比低。黄铜矿呈现略微富铜重同位素特征且分馏程度较低,其δ^65Cu值(0.171‰~0.477‰)趋近于大洋中脊玄武岩的铜同位素值(0)。综合硫同位素及铜同位素特征,表明热液流体经历了岩浆和海水的混合过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少量海水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中脊 26°S热液区 熔融包裹体 硫同位素 铜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14.0°S热液区热液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兵 石学法 +2 位作者 杨耀民 叶俊 方习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3,共9页
南大西洋14.0°S热液区是由我国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热液区,该热液区位于南大西洋中脊与卡蒂诺(Cardno)转换断层相交的离轴内角位置。本文利用透反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14.0°S热液区的热液硫化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 南大西洋14.0°S热液区是由我国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热液区,该热液区位于南大西洋中脊与卡蒂诺(Cardno)转换断层相交的离轴内角位置。本文利用透反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14.0°S热液区的热液硫化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热液硫化物按照矿石构造可分为块状硫化物和烟囱残片两类,块状硫化物包括富铁和富铜硫化物,烟囱残片为富铁硫化物。块状硫化物矿石根据孔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又可分为致密型和多孔硫化物矿石,这种致密程度的差异取决于硅质物质的含量。块状硫化物矿相学特征表明,本区热液活动至少存在3个期次,表层堆积矿石中硅质物质的大量产出很可能与侵入型网脉矿的发育有关。表层堆积矿石贫Zn的特征,指示虽然该区热液具有多期次性,但热液系统内Zn再活化作用不显著,这种特征很可能是由于本区洋壳较好的渗透性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0°S热液区 热液硫化物 金属再活化作用 洋壳渗透性 网脉矿 南大西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