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综合评价及其水文效应评估
1
作者 雍斌 周振杨 +1 位作者 陶新 吕毅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76,共12页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产品 水文模拟 栅格新安江模型 误差传播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归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曹振江 姬广兴 +5 位作者 杨瑞婷 王雨欣 李凡 张亚丽 陈伟强 黄珺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分析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ABCD水文模型和月尺度Budyko模型在多时间尺度上定量分离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1967-2020年黄河源区实际蒸发量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径流在年尺度、旱季、8月、9月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在雨季和7月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2)在年尺度、旱季、8月和9月,气候变化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对实际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108.43%,50.71%,58.17%;在雨季和7月,人类活动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62.38%和53.34%。(3)无论是在年尺度、季尺度还是7月、8月、9月,都表现为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5.58%,56.23%,59.92%,68.70%,51.51%和87.03%。[结论]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贡献率相差较小,未来仍应注重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实际蒸发 径流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ABCD水文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DS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闯 董增川 +1 位作者 崔洵 彭宇晴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5,113,共10页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进行日尺度径流模拟并使用SWAT-CUP(SWAT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Program)和SUFI-2(Sequential Uncertainty Fitting-2)算法进行率定和验证,评估CMADS的精度及其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CMADS在黄河源区的日尺度气温精度非常高,与流域内8个气象站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汛期日降水精度令人满意,相对误差基本在±10%之间,非汛期的日降水精度差,相对误差基本在-30%到-50%之间。(2)SWAT模型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非常强,利用气象站观测数据驱动SWAT模型得到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E、R2、PBIAS、RSR和KGE各项评价指标等级均为非常好。(3)采用两种方法对CMADS水文模拟适用性进行评估。方法一是用CMADS驱动SWAT模型率定和验证并进行水文模拟;方法二是用CMADS驱动已经用实测气象数据率定好最佳参数的SWAT模型进行水文模拟。结果发现,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与实测流量相关性高,但是容易低估流量,总体来看,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适用性不错,其中方法一比方法二的水文模拟效果好。研究的结果证明CMADS可为气象资料稀缺的高寒山区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为扩大水文模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DS 黄河源区 高寒山区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尾闾天然绿洲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5
作者 蒋晓辉 郑小康 +3 位作者 李心宇 陈丽 张琳 许芳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黑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以黑河狼心山以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斑块面积、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核心生态源地,通过赋值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景观生态学... 黑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以黑河狼心山以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斑块面积、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核心生态源地,通过赋值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源汇理论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识别了黑河尾闾天然绿洲保护目标和范围。基于生态廊道理念确定了黑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及范围。结果表明: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面积分别为1 562.63、1 472.55、3 013.13、7 921.19 km^(2);河流生态廊道核心区范围为东河干流狼心山至纳林河进水闸2.21 km内、二道河8.10 km内、三道河0.63 km内、四道河3.27 km内、五道河7.16 km内、六道河7.48 km内、七道河12.28 km内、昂茨河4.53 km内、西河干流狼心山至莱茨格敖包9.82 k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廊道 生态源地 保护目标 黑河尾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W模型的长江源区水能平衡研究
6
作者 刘艳强 刘欢 +2 位作者 甘永德 吴玉帅 李青青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3,共10页
基于长江源唐古拉地区2020—2021年土壤水热及气象数据,运用SHAW模型对土壤温湿度进行模拟,计算土壤水量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优于土壤湿度,温度模拟NSE(纳什效率系数)>0.93,R^(2)>0.97,土壤湿... 基于长江源唐古拉地区2020—2021年土壤水热及气象数据,运用SHAW模型对土壤温湿度进行模拟,计算土壤水量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优于土壤湿度,温度模拟NSE(纳什效率系数)>0.93,R^(2)>0.97,土壤湿度模拟NSE均值>0.61,R^(2)均值>0.79,模拟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②水量平衡各分项具有明显的冷暖季变化特征,降水和深层向上补给构成水分收入,分别占86.4%与13.6%,深层渗漏、蒸散发、土壤储水和地表积水构成水分支出,分别占36%、49.1%、14.4%、0.5%;③地表能量平衡冷暖季交替变化,净辐射、潜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暖季增大冷季减小,感热通量呈现相反的趋势,季风活动与冻融作用成为影响净辐射收支的关键因素。模拟期内日净辐射均值为46.48 W/m^(2),32.7%转化为显热通量,65.1%转化为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占比仅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SHAW模型 水量平衡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流域总磷污染关键源区识别及最佳管理措施评估
7
作者 周前 陈芸芝 汪小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188,共10页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闽江流域的非点源磷污染,文章运用土壤水分评估工具(SWAT)对闽江流域的总磷(TP)负荷进行了模拟,分析了2019-2022年的闽江流域TP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出TP负荷的关键源区,评估了不同最佳管理措施方案对流域TP输出的...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闽江流域的非点源磷污染,文章运用土壤水分评估工具(SWAT)对闽江流域的总磷(TP)负荷进行了模拟,分析了2019-2022年的闽江流域TP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出TP负荷的关键源区,评估了不同最佳管理措施方案对流域TP输出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2019-2022年间流域TP负荷平均为3531.6 t,年内TP负荷主要集中在丰水期(5-7月),占全年负荷的63%,空间上呈现上游高、中下游低的特征。(2)关键源区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南浦溪、崇阳溪、松溪和富屯溪等小流域,关键源区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7.8%,但TP负荷量却占流域总量的36.7%。(3)10 m植被缓冲带是效果最佳的单一措施,年均削减率达到36.28%,且综合措施取得的效果要优于单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流域 SWAT模型 关键源区 总磷 最佳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与来源解析——以乐安河为例
8
作者 黄立章 梁培瑜 +3 位作者 吴施婧 周小华 吴永明 朱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7,共7页
河流重金属污染是矿山开采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为明晰金属矿区河流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来源,测定乐安河丰、枯水期沉积物中Fe、Mn、Cu、Cd、Pb、Zn、Cr和Ni的含量,借助富集因子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河流重金属污染是矿山开采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为明晰金属矿区河流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来源,测定乐安河丰、枯水期沉积物中Fe、Mn、Cu、Cd、Pb、Zn、Cr和Ni的含量,借助富集因子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法(CBSQGs)、主成分分析(PCA)、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及金属稳定同位素(δ^(65)Cu)等方法判别乐安河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与来源结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Cd的富集现象较为突出,Fe、Cr和Ni相较于背景值增幅较小;时空分布上,Cu在大坞河沉积物中含量较高,Cd、Pb和Zn在洎水沉积物中浓度较大,丰水期与枯水期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重金属的富集因子排序依次为Cd>Cu>Zn>Pb>Cr>Ni。大坞河、洎水及其与乐安河干流交汇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底栖生物有毒性影响,主要危害元素为Cu和Cd。铜矿和铅锌矿采选是Cu与Cd、Pb、Zn的主要来源,Fe、Cr和Ni则受自然作用影响较大;Cu同位素进一步表明Cu可能来源于铜矿外围水体,尾矿库水等来源对乐安河下游Cu的影响仍需深入的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区 乐安河 重金属 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9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10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水源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高质量供水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11
作者 李泽君 李臻 +1 位作者 魏琳 刘志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度依赖的河道型水源存在多源复杂水质风险的现实情况,研究大湾区重要水源地——东江流域高质量供水优化配置方案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流域潜在高质量用水需求,提出以新丰江、白盆珠等水库优质水源置换下游地市部分现有...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度依赖的河道型水源存在多源复杂水质风险的现实情况,研究大湾区重要水源地——东江流域高质量供水优化配置方案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流域潜在高质量用水需求,提出以新丰江、白盆珠等水库优质水源置换下游地市部分现有河道型水源的供水方案,并在构建流域水量调节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库区引水和释放压咸流量等不同配置方案的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东江流域现状工程体系可基本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但直接从新丰江、白盆珠等水库引水会造成下游特枯来水年份河道内生态流量和河道外供水破坏;减少下游压咸流量后可增加库区引水量,且从保证率角度来看对下游生态和供水影响较小,但从库区引水会导致下游河道断面流量的整体性下降,同时也会加大特枯来水时段的缺水程度。研究成果可为优化东江流域供水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优质供水 水源置换 东江流域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潜力分析
12
作者 张海蓉 施建军 +3 位作者 刘青青 吕亮雨 李发毅 蔡宗程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阐明青海三江源区(TRSR)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其潜力,本研究运用典型调查法搜集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业、畜牧业相关数据及资料,同时利用供需计算公式分析牧草供给量和需求量。结果显示,玉树州牧草供需平衡状态优于果洛州,其中治多县鲜草产... 为阐明青海三江源区(TRSR)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其潜力,本研究运用典型调查法搜集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业、畜牧业相关数据及资料,同时利用供需计算公式分析牧草供给量和需求量。结果显示,玉树州牧草供需平衡状态优于果洛州,其中治多县鲜草产量达峰值(2.95×10^(9)kg),囊谦县最低(0.54×10^(9)kg);兴海县鲜草需求量最大(4.19×10^(9)kg),玛多县最低(0.87×10^(9)kg)。80%的县域存在供给缺口,兴海县短缺量最大(3.30×10^(9)kg),曲麻莱县最小(0.17×10^(9)kg)。种植面积差异较大,达日县保有最大饲草种植面积,杂多县面积最小。区域饲草供给差异显著,果洛州与玉树州分别供应0.30×10^(9)kg和0.19×10^(9)kg,而泽库、河南、兴海三县分别供应0.05×10^(9)kg、0.07×10^(9)kg和0.19×10^(9)kg。在不同利用率(25%~100%)下,果洛州鲜草需求量均为1.56×10^(9)kg,玉树州约为2.70×10^(9)kg;河南、泽库、兴海在100%利用率下的鲜草需求分别为1.94×10^(9)kg、1.96×10^(9)kg和2.69×10^(9)kg。研究表明,当前牧草产量无法满足畜牧业增长需求,供给调配机制存在关键瓶颈。本研究为高寒生态脆弱区草地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产量 草地供给量 供需格局 羊单位 三江源区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
13
作者 储晓煜 汪凌霄 +5 位作者 赵林 王翀 王逸伟 肖敏轩 陈威 王雪颖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1-1612,共12页
本文使用1988—2021年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细致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植被绿度变化情况,并使用地表长期形变速率、热融湖塘及热融滑塌分布定量描述多年冻土退化状态并由此明晰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研... 本文使用1988—2021年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细致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植被绿度变化情况,并使用地表长期形变速率、热融湖塘及热融滑塌分布定量描述多年冻土退化状态并由此明晰植被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研究表明:①长江源区NDVI自1988年以来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1/a,绿化区域占总源区的91.9%,褐化区域占总源区的7.1%;②随着地表沉降速率增大,植被绿化速率加快,但沉降速率高于25mm/a时,NDVI增长速率逐渐减缓,当沉降速率进一步增加时,甚至一些地区表现出了明显的NDVI减小情况;③热融滑塌的出现显著破坏了发生区域内植被,但周围120 m范围内植被发育情况好于全源区平均水平,热融湖塘区及其周围60m范围内的植被绿化程度落后于全源区平均水平。长江源植被区域褐化比例为7.1%[只统计褐化植被/植被区域(NDVI>0.1部分)],其中多年冻土退化直接影响了29.6%的褐化植被(只统计褐化植被中有明显冻土影响信号的部分占褐化区域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褐化区域 多年冻土 LANDSAT NDVI 植被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不同来源营养盐对初级生产的作用
14
作者 石长岑 何雨楠 +1 位作者 张晶 王鲁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32,共16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生境复杂,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营养盐的供给与之密切相关。河流和大洋等为长江口邻近海域带来了大量营养盐,然而,关于不同来源营养盐对该海域初级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仍存在许多未知数。采用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并结合营养盐... 长江口邻近海域生境复杂,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营养盐的供给与之密切相关。河流和大洋等为长江口邻近海域带来了大量营养盐,然而,关于不同来源营养盐对该海域初级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仍存在许多未知数。采用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并结合营养盐追踪模块,评估了河流输入(主要为长江和钱塘江)、大气沉降、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现存量和初级生产的贡献。结果显示,河流输入、大气沉降、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DIN年均现存量的贡献分别是40%、17%、26%和17%,其中河流输入的DIN支持了约37%的初级生产。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DIP年均现存量的贡献分别是50%和40%,而对初级生产的贡献则分别是32%和49%。黑潮新营养盐被浮游植物利用后转化为再生营养盐,二者均支撑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初级生产,其中黑潮再生营养盐的现存量较新营养盐少,但支持的初级生产更多。进一步分析表明,河流输入和黑潮入侵分别在50 m等深线以浅和以深区域的营养盐收支和初级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结果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来源 长江口邻近海域 初级生产 现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15
作者 张海琛 谢莉 +8 位作者 赵云 曹文强 李泽宇 李成先 高天胜 徐明元 张耘硕 韦应飞 谷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696,共9页
【目的】针对三江源地区典型高寒草甸,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环境因子(海拔)对群落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方法】在运用实地测... 【目的】针对三江源地区典型高寒草甸,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环境因子(海拔)对群落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方法】在运用实地测量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三江源地区不同植物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地下生物量总体显著高于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高海拔区域土壤容重显著低于低海拔区域,而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区域高于高海拔区域。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主要为pH和土壤含水量。【结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样地群落特征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H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22年东江源区降雨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16
作者 曾金凤 胡冬贵 +4 位作者 刘祖文 谢水石 徐晓娟 张军 刘星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3,92,共9页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关键部分,研究其源头区域降雨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对有效开发和利用东江水资源至关重要。基于1956—2022年间24个气象站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探讨了降雨变化特性,并结合Hurst系数预测...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关键部分,研究其源头区域降雨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对有效开发和利用东江水资源至关重要。基于1956—2022年间24个气象站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探讨了降雨变化特性,并结合Hurst系数预测了未来降雨趋势。结果表明:降雨的枯汛比例约为3∶7,集中度介于0.12~0.60之间,且5月为降雨高峰期;1956—2022年,降雨的年内分布趋于分散;寻乌水的降雨高峰期提前了4 d,而定南水则提前了11 d;年际变化方面,寻乌水和定南水的年降雨量分别平均每年增加0.74和0.86 mm,主周期为16 a,预计未来数年仍处于降雨量较低的周期;降雨Hurst系数h大于0.5,且相关函数C(t)接近0,表明降雨具有持续性且变化较小;东江源头降雨集中期提前,年内分布趋于平缓,同时最近的年降雨量处于较低水平周期。建议强化对汛前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预防措施,并合理调配汛期后中小水库的水资源,以提高秋冬季农业灌溉及居民用水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下东江源头地区降雨模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征 趋势性变化 Morlet小波周期性分析 Hurst系数 东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溶解氧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以碾子滩水库为例
17
作者 刘壮 张静怡 +3 位作者 魏峣 廖瑞雪 张李玲 刘晓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水库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层特征,以及溶解氧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水库溶解氧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且秋季变化幅度较大。受热分层影响,水质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层季节差异明显,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明显分层特征且存在缺氧区。②分析底层溶解氧浓度与库区营养状态、热分层指数与缺氧指数、表层藻密度与缺氧指数等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发现热分层是水库垂向尤其是底层溶解氧浓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③溶解氧浓度与库区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与水温、pH、浊度呈正相关,与氨氮浓度呈负相关,在春、冬季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在夏、秋季则呈正相关,说明表层溶解氧浓度受到藻类繁殖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热分层 藻类 驱动因子 碾子滩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23年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演变及预测
18
作者 马蕊 汪清旭 +2 位作者 南措吉 杨阳 刘希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共5页
研究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变化,可以监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不均匀系数、变率指数、分摊熵、基尼指数、集中指数、余期望指数、赫式指数(IHHO)评价67年来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 研究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变化,可以监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不均匀系数、变率指数、分摊熵、基尼指数、集中指数、余期望指数、赫式指数(IHHO)评价67年来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从中选取最适合的评价指标,并运用Kendall趋势检验、贝叶斯变点检验、Hurst指数法对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径流质心时间序列变化,探究并预测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情况及态势。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但不均匀程度在逐年减小,基尼指数对于描述不均性程度最为合适;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程度于2004年发生突变,年际径流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显著降低,径流质心时间的持续提前将导致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持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年内分配 时序分析 径流质心时间 贝叶斯变点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及非点源风险定量评价
19
作者 黄智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4-116,121,共4页
运用eCognition等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获得长江泰州高港段水源地各类风险源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非点源风险指数进行水源地非点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风险源类型主要有工业用地、耕地、林... 运用eCognition等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获得长江泰州高港段水源地各类风险源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非点源风险指数进行水源地非点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风险源类型主要有工业用地、耕地、林草地、道路、水上运输、农村居民用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且各级保护区内均有风险源存在;水源地非点源风险源主要由耕地、农村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和林草地组成,非点源风险指数为7.1,风险隐患中等。基于卫星数据对水源地风险源的监测和评价,可为水源地风险预警和日常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饮用水水源地 非点源 风险源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进展及黄河水源涵养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生态水文过程 水资源 生态安全 黄河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