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沈寿文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的“法律规范集群”,因而立法工作中需要注意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并与其他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无论是立法思路,还是具体内容,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均应当遵循一般立法的规范要求,特别是“促进型立法”的“目的模式的法律”以及“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的文本表达和实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法治中的跨国司法对话与中国的因应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珮茹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伴随着全球司法议题的变化和司法理念的革新,跨国司法对话越来越广泛地发生于法院之间。根据参与对话的法院在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相对地位高低,跨国司法对话可分为横向对话、纵向对话和混合型对话三大类。跨国司法对话能够促进国际... 伴随着全球司法议题的变化和司法理念的革新,跨国司法对话越来越广泛地发生于法院之间。根据参与对话的法院在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相对地位高低,跨国司法对话可分为横向对话、纵向对话和混合型对话三大类。跨国司法对话能够促进国际义务的接受和执行,并提升国内判决的说服力。在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国司法被赋予了积极参与构建涉外法治的新使命。为扩大中国法院及其判决的国际影响力,应当完善中国法院开展跨国司法对话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深化通过跨国司法对话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不断提升我国涉外案件的国际影响力和鼓励中国法院积极与外国法院开展互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司法对话 中国法院 涉外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治:属性解读与完善进路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秀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37,共12页
涉外法治是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弱项”,其属性的明确无疑是推进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关键。涉外法治具有混合属性,在不同属性之下,涉外法治的完善路径和完善内容亦不相同。国内法治属性立基于国内层面的法治运行,国际法治属性侧重于国际层面... 涉外法治是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弱项”,其属性的明确无疑是推进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关键。涉外法治具有混合属性,在不同属性之下,涉外法治的完善路径和完善内容亦不相同。国内法治属性立基于国内层面的法治运行,国际法治属性侧重于国际层面的法治活动,交叉属性强调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互动,对外关系法治属性则集中反映了涉外法治的主要内容。不同属性汇聚于涉外法治一身,看似矛盾,但辩证地看,这恰恰反映了涉外法治的混合属性。只有基于混合属性、兼顾不同路径,才能构建完善的涉外法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混合属性 国内法治 国际法治 对外关系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信息权”性质之辨与立法模式研究——以互联网新型权利为视角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4,共9页
大数据时代,每位个体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与个体人身紧密相关的各种信息处于"裸奔"状态,个人信息遭泄露、被非法利用情况多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是网络安全的必然要求。关于个人信息,在中国有宪法权利、人格权、财产权、... 大数据时代,每位个体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与个体人身紧密相关的各种信息处于"裸奔"状态,个人信息遭泄露、被非法利用情况多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是网络安全的必然要求。关于个人信息,在中国有宪法权利、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多种观点。是《民法总则》全新的法律概念,是个人主体对其信息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有权防止他人干扰的权利,属于一项新型民事权利。不能把"个人信息权"纳入公法权利、民法人格权,也不能纳入物权法财产权,更不能纳入知识产权。"个人信息权"属于继股权、知识产权之后的新型民事权利。为了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中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总则 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 个人信息权 民事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法治 被引量:10
5
作者 顾华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96-101,共6页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民族事务的认知定式与治理转向——兼论涉民族因素社会问题治理的法治化 被引量:7
6
作者 朱碧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132,共7页
民族事务治理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疆域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存在民族多元定性“问题化”、民族事务内涵“宽泛化”、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治理“政治化”的偏颇。这种认知及治理上的失当容易导致... 民族事务治理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疆域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存在民族多元定性“问题化”、民族事务内涵“宽泛化”、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治理“政治化”的偏颇。这种认知及治理上的失当容易导致少数民族的污名化、对主体民族的逆向歧视,以及族际边界的凸显等问题。当前我国多民族社会的治理理应正确看待多元民族的价值,实现多元民族定性的“非问题化”;避免将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视为民族问题,实现民族事务内涵再精确;推进民族事务及涉民族因素社会问题治理的法治化,更加注重采用一般性公共政策解决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事务 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变局下涉外法治中“涉外”的法理解读 被引量:22
7
作者 马忠法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9,共13页
“涉外”通常指“具有外国因素的现象或行为”,过去主要指涉及外国因素的民商事活动且重点指“引进来”,即外国民商事主体在华投资或进行其他民商事活动等。涉外法治中的“涉外”不仅指上述含义,还包括“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或公民在他... “涉外”通常指“具有外国因素的现象或行为”,过去主要指涉及外国因素的民商事活动且重点指“引进来”,即外国民商事主体在华投资或进行其他民商事活动等。涉外法治中的“涉外”不仅指上述含义,还包括“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或公民在他国或地区进行民商事活动所涉及的国外因素;此外,在民商事活动外,它还涉及有关公法活动如参与国际规则谈判及反恐、反腐败中的合作以及为相关国家提供法律服务等内容,即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关系法之内容。涉外法治概念的提出及其“涉外”含义的扩充主要是应对百年变局下某些霸权国家过度扩张其国内法的域外效力、滥用“长臂管辖”以及采取单边制裁等而进行的法治斗争,后者对他国主权带来伤害,对国际法治造成阻碍和扭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涉外法治”这一嫁接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既能维护本国国家、企业和公民正当合法权益,又能匡扶国际正义,为国际法治的推进和完善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准确解读“涉外法治”中“涉外”意义十分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变局 涉外 涉外法治 法律的域外效力 长臂管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契约伦理的视域看“以德治国” 被引量:2
8
作者 牛正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1-115,共5页
本文从契约伦理的角度论述了古今“德治”之划界以及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实现“以德治国”的问题。孔子从“性本善”的人性论假定出发 ,以德治、民本和礼治三者统一建构了传统中国社会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但孔子德治思想的存在背... 本文从契约伦理的角度论述了古今“德治”之划界以及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实现“以德治国”的问题。孔子从“性本善”的人性论假定出发 ,以德治、民本和礼治三者统一建构了传统中国社会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但孔子德治思想的存在背景是私民社会 ,现时代德治思想的提出背景则是公民社会。私民社会是个无契约的社会 ,公民社会则是个契约社会 ,只有在契约伦理的视域中才能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法制和道德自律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它根植于中外优秀思想而有所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伦理 法治 理性主义民主 经验主义民主 以德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视角下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规范建构 被引量:4
9
作者 秦天宝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60,共18页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艰巨复杂的挑战,未来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战略背景下,对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目标实现进行阶段、程度、时空的区分解构和规范建构。就国...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艰巨复杂的挑战,未来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战略背景下,对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目标实现进行阶段、程度、时空的区分解构和规范建构。就国内法面向来看,应结合我国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既有成就,在整体系统观指导下促进“陆海统筹”战略在海洋自然保护领域的法律化表达。就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面向来看,应紧密结合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增强软实力的诉求,在立足中国特色、维护国家主权权益的前提下对国际海洋法治先进经验进行移植。就参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重建、融入国际海洋法治建设的面向来看,我国应秉持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之理念投身全球及区域海洋综合治理,实现从国际海洋规则的“接受者”向“制定者”的身份转变。未来,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宜紧扣“硬法”“软法”的法律制度设计与治理主体及参与模式构造的“法”与“治”两条线索,在“陆海统筹”“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三重面向中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地有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海洋自然保护 陆海统筹 海洋强国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法治国背景下都会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运行机制与改革进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左卫民 唐清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法制办公室作为各级政府负责法治建设的工作机构的职能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其长期以来角色定位的"内部性",其在具体的政治-法律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又显得模糊不清。都会城市法制办因其所处复杂的政治生态和交错的权力场域... 法制办公室作为各级政府负责法治建设的工作机构的职能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其长期以来角色定位的"内部性",其在具体的政治-法律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又显得模糊不清。都会城市法制办因其所处复杂的政治生态和交错的权力场域尤其如此。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制办的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宏观背景下,应该在准确揭示都会城市法制办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依法治国的新要求,提出符合都会城市特点的改革进路。提高法制办的地位,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基本政府决策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都会城市 法制办公室 运行机制 改革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明法科与律学教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滢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本文探讨了明法科与"明法"的渊源,大致梳理了"明法"从汉代察举制"四科"选人标准之一,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从选人标准演变成"律学",并专门设立了明法博士,培养文法吏,加强法制管理。唐... 本文探讨了明法科与"明法"的渊源,大致梳理了"明法"从汉代察举制"四科"选人标准之一,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从选人标准演变成"律学",并专门设立了明法博士,培养文法吏,加强法制管理。唐代明法科设置与明经、进士同步,始于武德四年,翌年首次开科,即有卢医王明法科及第。唐代律学考试与明法科考试基本一致,律学教育为明法科选人服务。唐代设置律学和明法科之初衷就是为了培养与选拔专业性技术人才,因此明法出身者历官多为吏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部门的职务,或县尉、司法参军等地方主管司法工作的职务,往往参与大案、要案审理,充分体现了明法科专业性质科目的用人特点。不过,明法科出身者鲜有人位居清望官,仕途暗淡,为士人所不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明法科 律学教育 案件审理 法治事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研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宜 孙可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引...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引价值。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形成、发展、升华四个阶段出发,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脉络,阐释法治作为宏观的治国方略、和谐的社会状态和文明的法律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民族平等的基本遵循、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团结的文化之魂。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在于坚持党对民族事务法治化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法治规范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强化法治保障体系,发挥法治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 法治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视域下的民族事务治理: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5
13
作者 彭谦 马雅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6,共8页
民族事务治理是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对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从法治视域研究民族事务治理,阐述民族事... 民族事务治理是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对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从法治视域研究民族事务治理,阐述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内涵,以实证研究客观分析影响民族事务治理的因素,可以发现破解民族事务治理困境之路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方式、优化民族事务治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治理 民族事务 依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工作事务治理法治化与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7,共11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内在体现。在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契合,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工作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内在体现。在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契合,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工作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工作事务法治化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法治为民族工作事务治理构建了价值取向、制度供给、执行依据、能力保证及评价机制等,是将民族工作事务治理现代化机制转化为卓越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在民族工作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化是民族工作事务治理的思想、方略和路径,二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契合且相得益彰的互构逻辑。民族工作事务法治化将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国家制度体系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保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源源不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事务 治理现代化 治理法治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意蕴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文帅 郝亚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需重点从...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需重点从法治内涵、法治目标和法治要求等三个路径建设。其中,把握法治内涵,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建设要义;坚定法治目标,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建设方向;遵循法治要求,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建设保证。三者相辅相成、互嵌互构之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之治的保障,进而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事务治理 现代化 法治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权的理论确立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洪霞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9-80,共12页
民族自治地方享受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和优惠,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畴,而应依据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发展权的思考进路加以阐释。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发展权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权理论,并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发展目标和现... 民族自治地方享受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和优惠,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畴,而应依据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发展权的思考进路加以阐释。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发展权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权理论,并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发展目标和现行法相契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权,要求上级国家机关承担最低限度义务、积极考虑义务、选择改善义务以及消极的不侵犯义务。发展权内包含的发展请求权和发展救济权,可以有力督促上级国家机关履行职责。我国法应细化上级国家机关的责任内容和标准,构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请求权程序,充分运用各国家机构之间沟通协调的非对抗式的制度经验,采取司法路径与非司法路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发展权救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事务法治化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权 上级国家机关职责 发展请求权 发展救济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工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晓锋 胡纯 +1 位作者 刘雨豪 董佳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6-91,共6页
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是两个互相递进的范畴,前者注重内在法治修为,后者注重外在法治行动。法治素养由法治知识生成,法治思维是法治素养重要构成要素。法治能力是法治素养的客观表现,反映为依法办事、合规办事。二者依次递进又相互加持。... 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是两个互相递进的范畴,前者注重内在法治修为,后者注重外在法治行动。法治素养由法治知识生成,法治思维是法治素养重要构成要素。法治能力是法治素养的客观表现,反映为依法办事、合规办事。二者依次递进又相互加持。法治素养重在学习法治知识凝聚法治思维,法治能力重在善用法治制度、原则、价值等形成法治实践。构建知识—思维—实践的研究框架,提出高校学工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提升策略,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工干部 法治素养 法治能力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传佛教事务法治化的必要性——基于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18
作者 牛绿花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藏传佛教事务在西藏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依法治藏"的工作原则,要实现"治国"、"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必须首先实现藏传佛教事务法治化。文章基于理论和实践... 藏传佛教事务在西藏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依法治藏"的工作原则,要实现"治国"、"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必须首先实现藏传佛教事务法治化。文章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深入分析,认为藏传佛教事务法治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是进一步保障藏传佛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是维护藏传佛教界合法权益的需要;是积极发挥新时期藏传佛教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是爱国护教、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需要;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工作座谈会 依法治藏 藏传佛教事务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
19
作者 江国华 赛依旦·阿合买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程体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居于枢纽地位。其标志着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由政策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由工具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法治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法治”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世界观地位;系统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统筹兼顾”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方法论地位;价值思维之要义在于“民族团结”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价值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民族团结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 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