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有德与有福能否兼得?
被引量:
2
1
作者
韩东屏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65-73,共9页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问题
道德
幸福观
至善
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伯牛有疾”现象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5,共6页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qu...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子路菹醢"、"子夏失明"等相提并论。它们折射出的哲学省思是:天道是否定然福善祸淫,人的穷达寿夭与德行究竟有无关联,如何审视所谓的"天命"对于世间人事的影响等。在此意义上,"伯牛有疾"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孔子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人生态度,正是对"伯牛有疾"现象最为积极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牛有疾
福善祸淫
德行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家的德性论及其“玄德”之治思想——兼论儒道的“文”“质”之辨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徽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6期58-75,191,共19页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为“道”之所“生”者,万物也各备其“德”,即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禀赋;相应地,道家的工夫论也表现出鲜明的“复归性”的特点。道家的德性论还是其治道思想的逻辑起点,其心目中的理想之治也被称为“玄德”之治。在此治下,“侯王”治若无治,一任万物各循其“德”、各展其“性”,宛如万物存在的“看护者”。不过,在黄老道家那里,本于一统天下的功利诉求,他们也强化了治者的“驾驭者”或“主宰者”的形象。道家的德性论决定了其历史观是退化的,且相对于儒家的“文明”观,其尊“德”、尚“质”的生存态度也表现出“反文明”的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德性论
玄德
文质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德与有福能否兼得?
被引量:
2
1
作者
韩东屏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65-73,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生物样本库的哲学研究”(19ZDA039)。
文摘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关键词
德福问题
道德
幸福观
至善
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
Keywords
the question of virtue and blessing
morality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supreme good
institutional social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伯牛有疾”现象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雪飞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5,共6页
基金
山东省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创新项目"孔子思想的伦理智慧及其当代价值研究"(KZXT01YB04)
"孔子与孔门弟子"(KZXT03ZD04)
文摘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子路菹醢"、"子夏失明"等相提并论。它们折射出的哲学省思是:天道是否定然福善祸淫,人的穷达寿夭与德行究竟有无关联,如何审视所谓的"天命"对于世间人事的影响等。在此意义上,"伯牛有疾"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孔子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人生态度,正是对"伯牛有疾"现象最为积极的诠释。
关键词
伯牛有疾
福善祸淫
德行
天命
Keywords
Fearful-ill Bo Niu
God blesses
the
good
and
punish
the
evil
virtue
destiny
分类号
B2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家的德性论及其“玄德”之治思想——兼论儒道的“文”“质”之辨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徽
机构
同济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6期58-75,191,共1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家政治哲学研究”(批准号:20BZX050)
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出土简、帛文献与道家思想从先秦至汉代的衍变”(批准号:2018ZJX008)。
文摘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为“道”之所“生”者,万物也各备其“德”,即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禀赋;相应地,道家的工夫论也表现出鲜明的“复归性”的特点。道家的德性论还是其治道思想的逻辑起点,其心目中的理想之治也被称为“玄德”之治。在此治下,“侯王”治若无治,一任万物各循其“德”、各展其“性”,宛如万物存在的“看护者”。不过,在黄老道家那里,本于一统天下的功利诉求,他们也强化了治者的“驾驭者”或“主宰者”的形象。道家的德性论决定了其历史观是退化的,且相对于儒家的“文明”观,其尊“德”、尚“质”的生存态度也表现出“反文明”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道家
德性论
玄德
文质之辨
Keywords
Taoism
the
the
ory
of
virtue
and
nature
xu
and
e
the
question
of
priority
of
wen or zhi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有德与有福能否兼得?
韩东屏
《齐鲁学刊》
CSSCI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伯牛有疾”现象探析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道家的德性论及其“玄德”之治思想——兼论儒道的“文”“质”之辨
陈徽
《哲学分析》
CSSCI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