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德与有福能否兼得? 被引量:2
1
作者 韩东屏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65-73,共9页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 有德的人能否同时有福的德福问题,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选择。尽管思想家们对此早有讨论,至今却仍无共识性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幸福和道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据此,只要将“有德”的“道德”确定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真道德,那么不论从哪种幸福观出发,都能得到有德和有福可以兼得的结论。只是不同的幸福观不可能同时都正确,这就需要确证真正的幸福,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出发,可知幸福与道德的真实关系是幸福含有德也须有德。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结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有德之人能不能同时是有福之人,实际取决于社会,即社会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终极价值,以及其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的实际赏罚效果是否与道德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为“是”的社会,才能让有德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问题 道德 幸福观 至善 制度性社会赏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牛有疾”现象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5,共6页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qu... 孔子在探望其德行出众却罹患"恶疾"的弟子伯牛时,曾发出"斯人斯疾"以及"亡之,命矣"的慨叹,伯牛因此被后人视为行善而遭祸的典型。世人在言说"伯牛有疾"时,通常将其与"颜回短命"、"子路菹醢"、"子夏失明"等相提并论。它们折射出的哲学省思是:天道是否定然福善祸淫,人的穷达寿夭与德行究竟有无关联,如何审视所谓的"天命"对于世间人事的影响等。在此意义上,"伯牛有疾"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孔子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人生态度,正是对"伯牛有疾"现象最为积极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牛有疾 福善祸淫 德行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的德性论及其“玄德”之治思想——兼论儒道的“文”“质”之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徽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6期58-75,191,共19页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为“道”之所“生”者,万物也各备其“德”,即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禀赋;相应地,道家的工夫论也表现出鲜明的“复归性”的特点。道家的德性论还是其治道思想的逻辑起点,其心目中的理想之治也被称为“玄德”之治。在此治下,“侯王”治若无治,一任万物各循其“德”、各展其“性”,宛如万物存在的“看护者”。不过,在黄老道家那里,本于一统天下的功利诉求,他们也强化了治者的“驾驭者”或“主宰者”的形象。道家的德性论决定了其历史观是退化的,且相对于儒家的“文明”观,其尊“德”、尚“质”的生存态度也表现出“反文明”的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德性论 玄德 文质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