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4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微粉碎与普通粉碎对裂褶菌粉体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罗晓莉 杨宁 +3 位作者 周锫 曹晶晶 张沙沙 孙达锋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0,共7页
为探究不同粉碎处理对裂褶菌粉体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两种粉碎方法,制备了不同粉碎强度的裂褶菌粉(CG-60、CG-100、CG-150、SG-20、SG-40),并对粉体的色泽、流动性、填充性、水合性质等理化... 为探究不同粉碎处理对裂褶菌粉体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两种粉碎方法,制备了不同粉碎强度的裂褶菌粉(CG-60、CG-100、CG-150、SG-20、SG-40),并对粉体的色泽、流动性、填充性、水合性质等理化特性和粗蛋白、粗多糖、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超微粉碎使裂褶菌粉体的振实密度降低,滑角、休止角增加,虽流动性、填充性变差,但粉体色泽更为白亮。与普通粉碎的CG-60相比,经超微粉碎的SG-40的膨胀力、持水力、持油力分别提高了77.27%、6.74%、11.63%,水溶性指数达到CG-60样品的4倍以上,水合性质得到显著改善(P<0.05),粗蛋白、粗多糖、可溶性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分别达到13.10、10.47、4.27 g/100 g,与普通粉碎粉体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处理可改善裂褶菌粉体的水合性质,提高营养成分的溶出,粉体质地更为细腻、颜色更为白亮,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裂褶菌粉的流动性和填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粉碎 普通粉碎 裂褶菌 粉体特性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仿真的林间剩余物粉碎刀具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梅 谭少林 +3 位作者 丁禹程 孟繁伟 张滨 曲文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为提高林间剩余物粉碎效率、粉碎均匀度和机器运行稳定性,针对林间剩余物粉碎设计一种弧形斜刃粉碎刀具。通过对林间剩余物粉碎过程中受到的剪切、冲击作用进行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明确影响林间剩余物粉碎性能的主要因素及碎裂方式。基于... 为提高林间剩余物粉碎效率、粉碎均匀度和机器运行稳定性,针对林间剩余物粉碎设计一种弧形斜刃粉碎刀具。通过对林间剩余物粉碎过程中受到的剪切、冲击作用进行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明确影响林间剩余物粉碎性能的主要因素及碎裂方式。基于离散元仿真试验,对比直刃刀具和斜刃刀具对林间剩余物粉碎性能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粉碎林间剩余物时,相较于直刃刀具,斜刃刀具仿真的颗粒bond键数量、颗粒平均运动速度、平均粉碎功率、粉碎室壁所受的冲击和粉碎颗粒平均能量等性能指标均有所提升,使用斜刃刀具仿真粉碎程度高,粉碎粒度均匀,工作过程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间剩余物 粉碎 力学分析 刀具设计 离散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对转炉钢渣物相组成及其自粉化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郝帅 罗果萍 +3 位作者 陈银胜 柴轶凡 宋巍 安胜利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289,共6页
为了降低钢渣中铁氧化物与磷氧化物的含量,促进β-C_(2)S向γ-C_(2)S的晶型转变,实现钢渣的自粉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Factsage7.1热力学软件,对掺加Si C的熔融钢渣的焙烧产物进行了主要矿物及平衡态下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对试验钢... 为了降低钢渣中铁氧化物与磷氧化物的含量,促进β-C_(2)S向γ-C_(2)S的晶型转变,实现钢渣的自粉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Factsage7.1热力学软件,对掺加Si C的熔融钢渣的焙烧产物进行了主要矿物及平衡态下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对试验钢渣掺加5%、6%的Si C均能实现钢渣的自粉化,对应的粉化率分别为96.5%和92.4%;Si C掺量从4%增加至7%,能促进钢渣中镁硅钙石(Ca_(3)Mg(SiO_(4))_(2))的生成,抑制钙铝黄长石(Ca_(2)Al_(2)Si O_(7))的生成;SiC的掺量超过8%,有利于β-C_(2)S物相的生成,不利于钢渣自粉化;以Factsage7.1热力学软件计算的高温段(1450~1600℃)平衡相中C_(2)S含量、液相量及碱度可作为间接判断钢渣能否粉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钢渣 热力学计算 物相组成 自粉化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的秸秆螺旋筛分性能仿真及试验
4
作者 张西良 赵修晶 +3 位作者 徐云峰 陈成 任利胜 邱士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5,共7页
为了提高循环粉碎中工作效率、提升筛分产量,以番茄秸秆为例,对螺旋筛分装置进行筛分性能研究.采用EDEM软件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螺旋转速、加料速度对螺旋筛分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螺旋转速的增大过筛率先升后降,产量逐渐增... 为了提高循环粉碎中工作效率、提升筛分产量,以番茄秸秆为例,对螺旋筛分装置进行筛分性能研究.采用EDEM软件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螺旋转速、加料速度对螺旋筛分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螺旋转速的增大过筛率先升后降,产量逐渐增加后稳定;随加料速度的增大过筛率降低,产量增长率逐渐变小;提高螺旋转速一方面可以改善碎秸秆颗粒的筛分流动状况,另一方面单个秸秆颗粒触筛时间减少,螺旋转速为180 r/min时,有37.36%的高过筛率和139.89 kg/h的高产量;提高加料速度会阻滞筛分过程中原料的流动,使得过筛率减小,高物料浓度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产量增长率逐渐变小,加料速度为0.05 kg/s时可以控制过筛率在35%以上和较高的产量,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秸秆 EDEM离散元分析 秸秆循环粉碎 螺旋筛分 筛分过筛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钢高炉喷吹干熄焦除尘灰生产试验及效果
5
作者 曹锋 杨军昌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
长钢2座1080m^(3)高炉进行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的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改造喷煤系统及优化高炉操作,成功实现了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配比由2%逐步提高至7%,平均配比5.92%,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燃料消耗降... 长钢2座1080m^(3)高炉进行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的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改造喷煤系统及优化高炉操作,成功实现了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配比由2%逐步提高至7%,平均配比5.92%,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燃料消耗降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生铁成本,扣除设备改造、材料更换投资,创经济效益1006万元。生产试验期间,基本实现了焦炉本体干熄焦除尘灰的产、用动态平衡,替代部分喷吹煤粉,对扩展替换资源,提高固废资源的再利用,改善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喷吹煤粉 干熄焦除尘灰 生产试验 燃料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选法和磁选法的高炉喷吹煤粉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鲍磊 庞清海 +2 位作者 高洪庄 何志军 张军红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6,71,共5页
高炉喷吹煤粉技术可降低炼铁工序的燃料成本,通过降低焦炭消耗来减少炼焦工序产生的环境污染。高炉喷吹煤粉利用率是评价煤粉对焦炭置换作用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某钢铁企业3座高炉产生的除尘灰为实验样品,利用化学纯Fe_(3)O_(4)配制不同... 高炉喷吹煤粉技术可降低炼铁工序的燃料成本,通过降低焦炭消耗来减少炼焦工序产生的环境污染。高炉喷吹煤粉利用率是评价煤粉对焦炭置换作用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某钢铁企业3座高炉产生的除尘灰为实验样品,利用化学纯Fe_(3)O_(4)配制不同密度的悬浊液,依次经过浮选、磁选、灼烧手段确定未燃煤粉和焦炭粉末的质量,进而计算出高炉喷吹煤粉的利用率。与现行岩相分析确定的高炉喷吹煤粉利用率进行对比,浮选法和磁选法计算出的煤粉利用率为具体数值,更加精确,可为高炉炼铁调整燃料结构和优化操作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喷煤 煤粉利用率 浮选 磁选 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污泥粉混烧的颗粒物生成特性和无机成分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宏方 盛昌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823,共9页
针对2类典型的非木质生物质燃料(秸秆)和城镇污水污泥的混烧行为,基于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秸秆(麦秸和稻草)以不同质量分数(5%、10%、20%和30%)掺烧污泥时颗粒物的生成特性,探讨不同生物质无机成分成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 针对2类典型的非木质生物质燃料(秸秆)和城镇污水污泥的混烧行为,基于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秸秆(麦秸和稻草)以不同质量分数(5%、10%、20%和30%)掺烧污泥时颗粒物的生成特性,探讨不同生物质无机成分成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秸秆掺烧污泥均有利于减少颗粒物特别是亚微米颗粒生成质量浓度,其原因是污泥的铝硅酸盐成分捕集碱金属的气-固相互作用及碱金属硫酸盐化的气-气相互作用。麦秸和稻草掺烧污泥时亚微米颗粒PM_(1)生成量分别降低41.14%~59.48%和6.88%~32.36%,超微米颗粒PM_(1-10)生成量分别降低31.87%~36.92%、30.99%~57.84%。由于混烧相互作用,秸秆掺烧污泥时亚微米颗粒和小尺寸的超微米颗粒的元素组成相应发生变化,导致颗粒物中的K、Cl及S质量浓度随污泥掺比增加而降低,因此掺烧污泥不仅减少可沉积的颗粒物量,而且减轻可沉积颗粒物的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粉混烧 秸秆 污泥 颗粒物生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中储制粉系统W型火焰锅炉掺烧烟煤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勇 汪华剑 +6 位作者 王洋 李超 唐荣富 解磊 兰小洪 兰永胜 左天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7,共9页
闭式中储式制粉系统W型火焰锅炉设计燃用低挥发分贫煤和无烟煤,大比例掺烧烟煤可以提升锅炉煤种适应范围和灵活性调峰运行能力,但需要解决制粉系统防爆、送粉系统防烧损和炉内防结焦等技术难题。提出采用低温炉烟调温的全炉烟惰性防爆... 闭式中储式制粉系统W型火焰锅炉设计燃用低挥发分贫煤和无烟煤,大比例掺烧烟煤可以提升锅炉煤种适应范围和灵活性调峰运行能力,但需要解决制粉系统防爆、送粉系统防烧损和炉内防结焦等技术难题。提出采用低温炉烟调温的全炉烟惰性防爆制粉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制粉系统防爆燃难题;结合送粉介质降温和燃烧器适应性改造技术,可以有效防止一次风管和燃烧器烧损;再辅以卫燃带优化和燃烧优化调整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炉内结焦的同时改善炉内燃烧的性能指标。综合以上技术措施,实现了闭式钢球磨煤机中储式制粉系统W型火焰锅炉安全经济掺烧70%烟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型火焰锅炉 闭式钢球磨煤机 中储式制粉系统 大比例掺烧烟煤 制粉系统防爆 煤粉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高炉不同喷吹机构下煤粉燃烧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张立坤 彭星 +4 位作者 王静松 左海滨 王广 薛庆国 佘雪峰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共6页
文章通过构建直吹管—喷枪—风口—回旋区的气粉流动燃烧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三种不同风口喷吹机构(传统高炉TBF-T、氧气高炉OBF-T1和OBF-T2)下的煤粉燃烧行为。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高炉TBF-T,OBF-T1和OBF-T2显著提高了回旋区的温... 文章通过构建直吹管—喷枪—风口—回旋区的气粉流动燃烧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三种不同风口喷吹机构(传统高炉TBF-T、氧气高炉OBF-T1和OBF-T2)下的煤粉燃烧行为。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高炉TBF-T,OBF-T1和OBF-T2显著提高了回旋区的温度和高温区面积,煤粉燃尽率从58.2%分别提高到80.5%和76.9%。OBF-T1工况虽然提高了燃尽率,但可能引起风口内部较大的温度梯度,缩短风口使用寿命;而OBF-T2避免了高温区的产生,但氧气向回旋区下侧的扩散受阻。通过剖析煤粉与煤气在风口回旋区内的燃烧机理,为设计更长寿命和更高效的风口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高炉 风口机构 回旋区 煤粉燃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燃煤机组掺烧沙柳成型燃料制粉和燃尽特性
10
作者 郭幸超 董帅 +7 位作者 苏国新 李磊 李小东 郭海军 杨富鑫 谭厚章 张良 王学斌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40,共12页
掺烧生物质是煤电机组实现低碳化改造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探索大型燃煤机组磨煤机耦合直接掺烧生物质颗粒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利用某1 000 MW机组现有的制粉和燃烧系统开展了煤粉炉掺烧沙柳成型颗粒试验,分析了中速磨磨制成型生物质颗粒... 掺烧生物质是煤电机组实现低碳化改造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探索大型燃煤机组磨煤机耦合直接掺烧生物质颗粒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利用某1 000 MW机组现有的制粉和燃烧系统开展了煤粉炉掺烧沙柳成型颗粒试验,分析了中速磨磨制成型生物质颗粒的制粉特性和安全性,并研究了生物质掺烧对燃尽和粉煤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沙柳成型颗粒经中速磨磨制后的料粒径主要集中在1 000μm以下,中速磨研磨沙柳成型颗粒具有可行性,磨机安全,制粉的最大出力可达设计磨煤出力的40%以上。生物质掺烧会使粉煤灰中出现较多的黑色大颗粒,并显著改变粉煤灰粒径分布特性,其中100~180μm的颗粒占比减小,而50~75μm的颗粒占比增大,且不同粒径区间不规则形状颗粒占比均有所增加。此外,飞灰含碳量随生物质掺烧量增加逐渐升高,生物质掺烧量由25 t/h增加至40 t/h时飞灰含碳量从0.77%升高至1.01%,生物质掺烧量为45 t/h时飞灰含碳量明显上升,升高至1.69%。进一步根据灰平衡理论对机组掺烧生物质的飞灰含碳量和燃尽率进行分析,发现生物质的飞灰含碳量随掺烧量增加先小幅波动后显著上升,但均维持在13%以上,而燃尽率呈现先小幅波动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当掺烧量为25~40 t/h时,燃尽率均保持在99%以上,但掺烧量增加至45 t/h时,燃尽率略微下降。尽管掺烧后生物质飞灰含碳量有所增加,但考虑到生物质灰分含量低等原因,实际燃尽效率仍较高,生物质掺烧后总体对燃料燃尽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大型燃煤机组磨煤机耦合直接掺烧沙柳成型颗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需合理控制生物质粉料粒径和掺烧比例以确保燃烧效率和锅炉运行稳定性。本研究对我国大型燃煤机组磨煤机耦合直掺生物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 煤粉锅炉 制粉特性 燃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子伞裙缺陷诱发芯棒酥朽的起始与发展分析
11
作者 彭雅楠 李文栋 +4 位作者 曾世胤 刘玥琳 卢明 张力 张冠军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8-1707,共10页
复合绝缘子的酥朽老化难以跟踪和预测,且会导致绝缘子断串,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流观点认为酥朽老化起源于护套—芯棒内界面失效,然而,在一起500kV线路绝缘子异常温升故障中,发现内界面基本完好。该文开展了现场故障绝缘子样... 复合绝缘子的酥朽老化难以跟踪和预测,且会导致绝缘子断串,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流观点认为酥朽老化起源于护套—芯棒内界面失效,然而,在一起500kV线路绝缘子异常温升故障中,发现内界面基本完好。该文开展了现场故障绝缘子样品的泄漏电流、局部放电、水扩散、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测试,定位该绝缘子老化起始点位于伞裙—护套界面处的硅橡胶硫化缺陷,老化从伞裙根部向内侵蚀,扩散并穿透护套,造成护套—芯棒界面初步失效。若该绝缘子继续挂网运行,可能最终导致酥朽,该故障被判定为酥朽老化的早期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批次绝缘子存在填料团聚、混料硫化不均、室温硫化硅橡胶(room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RTV)涂覆欠佳等缺陷,据此提出了制造改进建议。该文为绝缘子异常温升研究提供了详细案例分析,揭示了酥朽早期发展过程,有助于制造厂家和运行单位严控产品质量,预防恶性事故,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酥朽老化 异常温升 硅橡胶粉化 工业CT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0MW燃煤机组直接掺烧沙柳颗粒试验研究
12
作者 杨富鑫 赵旭 +1 位作者 谭厚章 王学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61-3173,共13页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型机组掺烧生物质不仅可以实现生物质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明显降低燃煤机组CO_(2)排放量。基于某660MW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沙柳生物质颗粒掺烧试验;利用电厂现有制粉和燃烧系统,提出了磨煤机单...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型机组掺烧生物质不仅可以实现生物质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明显降低燃煤机组CO_(2)排放量。基于某660MW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沙柳生物质颗粒掺烧试验;利用电厂现有制粉和燃烧系统,提出了磨煤机单独碾磨生物质的“单磨单烧”和煤与生物质混合碾磨的“单磨混烧”燃烧模式,分析了掺烧生物质对磨煤机运行、机组燃烧特性、锅炉热效率、污染物排放及粉煤灰水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电厂现有制粉系统及燃烧设备,可以实现生物质颗粒的稳定掺烧;“单磨单烧”工况给料量建议15~20t/h,“单磨混烧”工况掺烧比例在3%~5%为宜。HP磨煤机对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磨制后的粉料满足要求,且单独磨制生物质或磨制较高比例生物质与煤混合物料时,运行电流较纯煤低。掺烧期间,燃烧器均可稳定燃烧,未出现提前着火或烧结现象。炉膛温度略有降低,降幅约15~32℃;空预器入口处烟气温度变化不大,锅炉热效率始终保持在92.83%~93.93%,几乎与纯煤工况热效率相当。掺烧生物质后炉膛的燃尽性能良好,对锅炉效率的影响不大。氧量是影响燃烧NO_(x)生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送风参数,掺烧生物质可以降低烟气中NO_(x);不同工况“单磨单烧”后,粉煤灰强度活性大于70%,满足建筑用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煤粉锅炉 直接掺烧 燃烧特性 污染物 粉煤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碎型秸秆饲料打捆成型装置设计
13
作者 胡永冉 吴昊 +3 位作者 刘希锋 徐冬 田健 刘岩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4期6-9,共4页
针对当前秸秆打捆成型装置对细碎型秸秆饲料不适用的问题,通过对细碎型秸秆饲料打捆成型装置的饲料上喂入技术、皮带辊筒打捆成型技术进行研究,利用SolidWorks、AutoCAD等软件设计出一种细碎型秸秆饲料打捆成型装置。该装置舱室内部结... 针对当前秸秆打捆成型装置对细碎型秸秆饲料不适用的问题,通过对细碎型秸秆饲料打捆成型装置的饲料上喂入技术、皮带辊筒打捆成型技术进行研究,利用SolidWorks、AutoCAD等软件设计出一种细碎型秸秆饲料打捆成型装置。该装置舱室内部结构设计为皮带辊筒式,可有效解决细碎型秸秆饲料在打捆成型过程中的漏料以及成型不均匀等问题。另外,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对细碎型秸秆饲料进行可靠、高效地打捆作业。该装置对推动捆包秸秆饲料的商业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碎型秸秆 饲料 打捆成型 皮带 辊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W四角切圆锅炉低负荷下煤氨共燃方案数值模拟
14
作者 白晨曦 宋佳星 +2 位作者 韩志江 李月华 张翔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1,共10页
对某300MW四角切圆锅炉60%负荷工况掺烧20%氨气进行模拟研究,分析煤粉锅炉掺氨燃烧过程,寻求最佳的煤氨共燃方案以保证最优燃烧效率以及最低的污染物排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调整氨气燃烧器的位置和燃尽风比例,系统分析了炉内烟气... 对某300MW四角切圆锅炉60%负荷工况掺烧20%氨气进行模拟研究,分析煤粉锅炉掺氨燃烧过程,寻求最佳的煤氨共燃方案以保证最优燃烧效率以及最低的污染物排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调整氨气燃烧器的位置和燃尽风比例,系统分析了炉内烟气温度场、燃烧组分摩尔分数分布、燃烧特性以及炉膛出口NO_(x)排放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在燃尽风比例为33.5%时,将氨气燃烧器布置在顶层三次风与CD层二次风的位置为最佳煤氨共燃方案。该方案在保证燃烧效率与稳定性的同时,可将NO_(x)排放水平控制在与纯燃煤工况相当的NO_(x)排放水平,这为大型燃煤电厂实现清洁高效燃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煤粉燃烧 四角切圆锅炉 NO_(x)排放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对褐煤破碎自燃爆炸等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前鑫 杜佳军 +4 位作者 罗晟 曹忠友 魏明波 刘润民 白杨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178,共7页
为研究不同干燥条件对宝清褐煤干燥后破碎率和粉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燥水分对煤样自燃和爆炸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原煤烘干试验、不同水分煤样的自燃特性及爆炸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烘干炉炉温300℃以上及较高的加热终端温度,可以获得较... 为研究不同干燥条件对宝清褐煤干燥后破碎率和粉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燥水分对煤样自燃和爆炸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原煤烘干试验、不同水分煤样的自燃特性及爆炸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烘干炉炉温300℃以上及较高的加热终端温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煤样脱水率;粒径较小的煤粒易获得较高的脱水率及较低的破碎率;粒径6~13 mm煤粒的粉化率在不同干燥条件下都是最大的;宝清原煤为易自燃煤种,随着干燥后煤样水分的降低,原煤的自燃倾向减弱,变为中等自燃倾向煤种;试验煤样随着煤样水分的升高,爆炸倾向减弱;随着煤粉细度R90的增大,煤粉的爆炸倾向降低。因此在宝清褐煤干燥技术的工程应用过程中,应减少粒径6~13 mm煤粒的占比,以降低干燥过程中的粉化率;应适当降低煤粉输送过程中的风温,或适当增大煤粉细度,以降低爆炸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干燥 破碎粉化 自燃倾向 爆炸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双碳目标的煤粉纯化-燃烧:纯化反应N转化
16
作者 张驰 任强强 +3 位作者 韩绍博 胡玉洁 崔瑞芳 李林宣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革新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煤粉纯化-燃烧耦合技术作为新型热转化工艺,其核心在于通过预纯化过程实现燃料氮的高效脱除,为后续燃烧环节的NOx源头控制提供新路径。为探究反应温... 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革新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煤粉纯化-燃烧耦合技术作为新型热转化工艺,其核心在于通过预纯化过程实现燃料氮的高效脱除,为后续燃烧环节的NOx源头控制提供新路径。为探究反应温度对煤粉纯化反应氮析出与转化特性的影响,基于高温热化学转化机理,在自行搭建的1700℃四温区滴管炉试验台上,设置不同温度条件进行纯化反应。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从900℃提升至1300℃,煤气中H_(2)和CO占比大幅度增加,煤气产率和煤气组分均有所增加;各组分转化率有所增加,N元素向气相的转化率从48.26%跃升至83.14%,相当一部分焦炭N在高温时发生转化,仅有16.86%燃料N残留在固相焦炭N中,这部分氮将是后续燃烧过程中NO_(x)的主要来源。当温度达到1000℃时,燃料N向N_(2)的转化率超过50%,且温度升高能进一步提高还原成N_(2)的比例,同时转化为NH_(3)和HCN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而促进燃烧前燃料N的析出并还原成N2是煤燃烧NO_(x)减排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神木烟煤经过纯化反应,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大幅增加,最高分别增加为原煤的66.3倍和10.5倍,平均孔径有所减小,燃料碳架稳定性下降,反应活性位点增加,燃料燃烧特性有所改善,且随温度升高这种改善作用进一步提升,可见纯化反应有利于后续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纯化反应 滴管炉 燃烧性能 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中飞灰和炉渣分化规律研究
17
作者 刘奇 梁宇 +5 位作者 张洪 王明星 杨坤 林颖 魏炜 王倩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2-1210,共9页
采用重液浮沉法研究电站锅炉中煤粉矿物质形成飞灰与炉渣的分化规律。通过将入炉煤粉、飞灰和炉渣分离成密度为1.3~2.4 g/cm^(3)的组分,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各密度子样组成和形貌,同时计... 采用重液浮沉法研究电站锅炉中煤粉矿物质形成飞灰与炉渣的分化规律。通过将入炉煤粉、飞灰和炉渣分离成密度为1.3~2.4 g/cm^(3)的组分,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各密度子样组成和形貌,同时计算不同温度下液相的生成量。结果表明:煤粉颗粒密度均≥1.3 g/cm^(3),密度在1.5~<1.8 g/cm^(3)的颗粒产率高达40.3%;飞灰密度集中于≥1.7 g/cm^(3),其中密度≥2.4 g/cm^(3)的组分产率高达37.7%;炉渣颗粒密度多集中于2.1~<2.4 g/cm^(3);在电站锅炉中,煤粉中矿物质依据其存在状态首先形成不同粒度的煤灰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被烟气带出形成飞灰,粒径大于50μm的颗粒沉降为炉渣,粒径为10~50μm的颗粒发生碰撞,其中易熔颗粒发生黏结、长大,转化为炉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浮沉法 飞灰 炉渣 FactSage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成型及多次再生对其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费小龙 陈鸿蔚 李立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金属有机骨架(MOF)在气体分离领域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受到工业界广泛关注。MOF成型技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分离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吸附分离中,吸附剂的粉化问题会给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静态气体吸附实验研究了6... 金属有机骨架(MOF)在气体分离领域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受到工业界广泛关注。MOF成型技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分离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吸附分离中,吸附剂的粉化问题会给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静态气体吸附实验研究了6种MOF(5种具有优异CO_(2)吸附性能,1种具有C_(2)H_(4)高效吸附性能)材料的成型及再生方法,对成型及再生前后颗粒吸附剂的性能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MOF成型与再生方法与其水稳定性有关,Cu-BTC和Mg-MOF-74这2种水稳定性差的MOF需要添加聚乙烯醇(PVA)、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参与再生;6种MOF再生前后对其结晶度影响不大,而随着再生次数增加,抗压强度下降,气体吸附量最终趋于减少,颗粒稳定性降低;再生颗粒抗压强度可达到20 N,与第1次的成型颗粒相比气体吸附下降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气体分离 成型与再生方法 吸附剂粉化 多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钢1号高炉长时间非计划休风快速恢复技术要点
19
作者 罗力 张强 +1 位作者 常凯 刘杰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日钢1号高炉因Z1大倾角上料主皮带撕裂无法上料,被迫非计划休风58h。在复风过程中,针对低成本生产模式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其技术要点:一是优化配料;二是采用小风量喷煤技术,防止炉凉;三是合理使用炉顶压力,消除管道气流;四是维... 日钢1号高炉因Z1大倾角上料主皮带撕裂无法上料,被迫非计划休风58h。在复风过程中,针对低成本生产模式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其技术要点:一是优化配料;二是采用小风量喷煤技术,防止炉凉;三是合理使用炉顶压力,消除管道气流;四是维持基础风量;五是优化炉前出渣出铁。复风后的第2天,燃料比就下降至515kg/t以下,利用系数恢复至2.5t/(m^(3)·d)以上,实现了炉况快速恢复,“零”风口损坏,燃料消耗恢复至正常水平,稳定快速进入低成本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非计划休风 复风 喷煤 炉顶压力 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锅炉宽负荷运行屏式过热器壁温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杨渊奥 刘润泽 +1 位作者 方寅 雷贤良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为掌握快速调峰过程中锅炉受热面内壁温分布特性,在燃烧侧耦合非均匀热流分布,工质侧引入多管束流量-阻抗匹配模型,修正过热器内各管排间阻力与质量流量分配,形成耦合烟气侧非均匀热流与工质侧真实流量的总传热计算模型,实现过热器温度... 为掌握快速调峰过程中锅炉受热面内壁温分布特性,在燃烧侧耦合非均匀热流分布,工质侧引入多管束流量-阻抗匹配模型,修正过热器内各管排间阻力与质量流量分配,形成耦合烟气侧非均匀热流与工质侧真实流量的总传热计算模型,实现过热器温度更为准确的预测。将该模型应用于660 MW对冲燃煤锅炉屏式过热器壁温的计算分析,获得了不同负荷、不同旋流角度范围内屏式过热器内壁温变化特性。研究发现,深度调峰过程中,30%负荷下最高管壁温度(868.4 K)高于50%负荷(861.9 K),接近材料最高承受温度,50%负荷下管壁温度高于75%负荷(849.7 K)。同时,旋流角度的变化对烟气非均匀性分布和蒸汽侧工质温度影响较大。当旋流角度为45°时,高温区主要分布于管屏两端;旋流角度为15°时,高温区则集中于中间靠前和中间靠后区域。当旋流角度增加时炉膛烟气场空间不均匀性增加,导致过热器宽度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快速调峰过程中锅炉的设计与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器模拟 质量流量修正 烟气-蒸汽耦合 煤粉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