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DNA assessment of fish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in Zhutuo spawning groun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1
作者 LU Jia WANG Li +3 位作者 LI Ruijiao YANG Jin ZHANG Peng YANG Shengfa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54-467,共14页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This study initiate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natural spawning habitats from February 2022 to assess these ecological changes.[Methods]Environmental DNA(eDNA)metabarcoding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 patterns,and niche parameters of dominant species.Water sampling followed the CEN/TS 19461 standard across five monitoring transects(ZT1-ZT5).[Results]The eDNA analysis detected 45 species of fish belonging to 38 genera,13 families,and 3 orders were detect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DNA(eDNA)in this survey,including 10 speci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uch as Procypris rabaudi and Myxocyprinus asiaticus.The fish communi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bottom-dwelling,settling ovum-producing,omnivorous fish.The variation ranges of the Chao1 index,ACE index,Shannon index,and Simpson index are 736~996,719~965,1.58~3.23,and 0.83~0.99,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fish species in spawning sites are abundant and community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is high.All indexes are highest at ZT1 monitoring points.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at a certain similarity level,fish community types in spawning sites could b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ZT1,ZT3,and ZT5 clustered together,and ZT2 and ZT4 clustered together,indicating similar fish community habitats.There are 9 dominant fish species in typical deep pool habitats in the reserve,with niche widths(Bi)ranging from 1.13 to 3.87.The dominant fish species are broad and medium niche fish,such as Cyprinus carpio and Hemiculter tchangi,with the niche overlap index(Oik)of some dominant fish species reaching more than 0.95.This indicates fierce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among the fish in this spawning ground.[Conclusion]The Zhutuo spawning ground demonstrates high species richness with homogeneou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tense resource competition.This study establishes an eDNA-based monitoring framework that enhances conventional survey method,providing critical baseline data for adap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fishing moratorium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metabarcoding fish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pawning ground fish diversity niche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变化调查
2
作者 闫欣 葛慧 +3 位作者 王储庆 施金金 汤建华 王燕平 《水产养殖》 2025年第2期7-15,共9页
于2022年2—4月,对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进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共采集到仔稚鱼7598尾,隶属于14科20种,其中海洋性种类12种,河口性种类5种,洄游性种类2种,无淡水性种类。中国花鲈在2... 于2022年2—4月,对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进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共采集到仔稚鱼7598尾,隶属于14科20种,其中海洋性种类12种,河口性种类5种,洄游性种类2种,无淡水性种类。中国花鲈在2月21—24日(小潮)和3月1—4日、3月14—17日(大潮)为优势种;大黄鱼在3月1—4日、3月14—17日(大潮)为优势种,焦氏舌鳎在2月21—24日、3月22—23日、3月27—28日、4月7—10日(小潮)和4月1—4日(大潮)为优势种。焦氏舌鳎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最高,为104.26尾/网。长体刺虾虎鱼、方氏锦鳚、海鳗、小黄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在大潮期间的体长中位数大于小潮期间。指出,小潮期间的鳗苗捕捞对仔稚鱼损害约为大潮期间的2倍。提出,应制定相关管理措施,限制或取消小潮汛期间的鳗苗捕捞,研发新型鳗苗捕捞网具以降低兼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鳗苗网 兼捕 仔稚鱼 大小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成功 王婷 +1 位作者 韩东燕 赵静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3,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测到渔业资源126种,其中鱼类68种,虾蟹类43种,软体动物15种,禁渔前后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变化。禁渔前(2017—2020年)长江口渔业资源状况持续衰退,种类数由2017年的37种降低到2019年的30种,资源丰度由2017年的0.56 kg/(kn·h)降低到2019年的0.25 kg/(kn·h);禁渔后(2021—2023年)种类数及资源丰度呈上升趋势,种类数上升至2023年的86种,资源丰度上升至5.20 kg/(kn·h)。长江口水域优势种由禁渔前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等甲壳类为主转变为禁渔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等鱼类为主,表明长江口鱼类的资源有所恢复。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 ShannonWiener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Margalef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Peilou指数历年来波动较小。随着禁渔政策的持续,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逐步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资源 十年禁渔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时空特征
5
作者 沈迎东 王银平 +6 位作者 华忠 余进祥 王生 葛坤 杨彦平 王慧 刘凯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9-1708,I0006,I0007,共12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鱼丰度相比禁捕前恢复明显,其余优势种依次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Hemiculter leuciscul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调查期间,仔稚鱼丰度高峰期出现在7月,7月21日达到峰值(11476 ind./100 m^(3))。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南岸仔稚鱼丰度显著高于北岸和河道中心。冗余分析表明,浊度、流速和水位是影响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浊度与仔稚鱼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亲鱼洄游习性分类,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76.32%和68.29%;依据产卵方式分类,仔稚鱼以产漂流性卵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7.37%和48.94%。研究表明,鄱阳湖江湖通道仔稚鱼种类较为丰富,但以小型鱼类为主,仔稚鱼平均丰度整体表现为南岸(1743 ind./100 m^(3))大于北岸(431 ind./100 m^(3))和河道中心(258 ind./100 m^(3))。本次调查成果补充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鄱阳湖鱼类资源养护和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禁捕 江湖通道 仔稚鱼 时空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6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4 位作者 吴金明 叶海明 李鹏程 沈丽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禁捕初期 增殖放流 体长–体重 长江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7
作者 曹乐乐 王银平 +2 位作者 葛坤 徐少远 刘凯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臼湖鱼类优势种为鳙、贝氏■、似鳊、鲢等4种,其中鳙为第一优势种。生态类型上,群落优势类群为定居性鱼类(78.57%)、杂食性鱼类(46.43%)、底层鱼类(35.71%)。石臼湖鱼类多样性指数不同水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水期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最高,平水期最低;鱼类物种数不同水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丰水期最多(47种),平水期最少(41种)。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鱼类聚为入湖口、湖心区—湖汊区—沿岸带2个类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0.989,P<0.01)。冗余分析(RDA)显示,水位、水温、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石臼湖禁捕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明显,鱼类物种数较禁捕前(2017年)增加20种,多样性指数(H')从1.64提升至2.24。但总体来看,鱼类资源现状与历史记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巩固禁捕成效,加强执法监管,强化鱼类资源养护及栖息地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石臼湖鱼类资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石臼湖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捕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因子 石臼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8
作者 韩毓 何勇凤 +4 位作者 苟钟友 李承君 马宝珊 林鹏程 高欣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_(t)=379.9[1–e^(–0.19(t+1.59))]和W_(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自然死亡系数 禁渔效果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37
9
作者 危起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19,共2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连续体的生物连通性研究——以长江口上海水域鱼类为例
10
作者 李长稳 肖雅 姜晓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部分V5高变区进行扩增,获得鱼类多样性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快捷方法来评估陆海连续体的连通性。该方法通过计算相邻站点间的Beta多样性指数来综合估算生物连通性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index of biological connectivity,CIBC),该值范围0~1,值越大,连通性越好。2023年10月利用eDNA技术成功从长江口上海水域检测出鱼类21目,35科,86属,117种,其中支流的鱼类数量多于干流。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支流的鱼类群落丰富度高于干流,但多样性略低于干流。鲤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支流连通性普遍较好。鲴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下游连通性较好。鱊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游连通性较好。虾虎鱼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中上游连通性较好。整个鱼类群落的CIBC值显示,干流连通性较好,仅下游接近长江口处连通性较差,支流的连通性变化较大,干流的整体连通性优于支流。本研究方法可为研究陆海连续体连通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助于长江口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连续体 连通性 生态廊道 环境DNA 鱼类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拆除前后长江下游升金湖鱼类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11
作者 施晨曦 梁阳阳 +1 位作者 谢畅 蒋忠冠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4,I0009,共13页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本研究以长江下游升金湖为例,分别在围网拆除前(2017年)和围网拆除后(2019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鱼类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采集。本研究采用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FRic功能丰富度指数、FDis功能分散指数和FEve功能均匀度指数)和6种功能性状(最大体长、生长速率、寿命、初次性成熟时间、初次性成熟体长、营养级),从物种和功能两个维度探讨围网拆除前后鱼类群落稳定性水平和稳定性驱动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1)升金湖围网拆除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等物种作为主要优势种,围网拆除后优势种变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物种。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围网拆除前,群落稳定性显著低于围网拆除前。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前鱼类群落稳定性与初次性成熟时间呈正相关,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前占据优势地位的周期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与寿命和初次性成熟时间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后作为优势种的机会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此外,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均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均匀度较高的群落可能通过物种间的保险效应去支撑群落整体的稳定。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了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作用关系,可为升金湖和其他洪泛湖泊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网养殖 鱼类 群落稳定性 功能性状 长江下游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长江口三类生态型仔稚鱼生境分布特征
12
作者 吴子健 李增光 +4 位作者 万荣 王嘉洛 葛春银 王大元 赵欣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1,共8页
为解析长江口洄游性、海洋性与河口性三类仔稚鱼生境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根据2022年9月(夏季)、2023年4月(春季)长江口仔稚鱼采样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分析凤鲚(Coilia mystus,洄游性)、鳀(Engraulis japonicus... 为解析长江口洄游性、海洋性与河口性三类仔稚鱼生境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根据2022年9月(夏季)、2023年4月(春季)长江口仔稚鱼采样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分析凤鲚(Coilia mystus,洄游性)、鳀(Engraulis japonicus,海洋性)和香䲗(Callionymus olidus,河口性)的生境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的海表面温度、pH、营养盐高于北支,而北支的海表面盐度、叶绿素高于南支;MaxEnt模型对这3种仔稚鱼生境分布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且春季略优于夏季;影响凤鲚和香䲗春、夏季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均为海表面溶解氧(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0.8%、86.6%和39.8%、30.2%),而鳀为海表面盐度(分别为44.0%和79.0%)。不同生态类型仔稚鱼的生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补充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呈现种间特异性。因此,长江口仔稚鱼资源的保护需针对不同生态类型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仔稚鱼 最大熵模型 生态类型 生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与自觉: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研究——基于鄱阳湖区的调研数据
13
作者 龚梦玲 朱顺东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5,共11页
当前,长江禁渔正处于“三年强基础”向“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探讨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对于提升长江全流域禁捕退捕实效、共抓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综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制度变革... 当前,长江禁渔正处于“三年强基础”向“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探讨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对于提升长江全流域禁捕退捕实效、共抓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综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制度变革与文化自觉多重视角,测量退捕渔民生计资本结构及其对生计可持续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认知资本均对生计资本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长期主义来看,制度资本的作用不显著,生计资本对生计可持续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有序稳步开展渔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渔村、深化金融政策协调联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优化配置自然资源、强化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等建议,保障退捕渔民生计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渔 退捕渔民 生计资本 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禁渔: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14
作者 黄卫华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5期645-649,共5页
长江沿岸的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渔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艺、信仰习俗和文化传承。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虽然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对长江渔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 长江沿岸的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渔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艺、信仰习俗和文化传承。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虽然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对长江渔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基于对长江沿岸5省12个渔村的田野调查(2021—2023),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政策文本分析,揭示了禁渔政策实施后渔民身份断裂、传统技艺失传以及文化符号消解等问题。研究提出,通过数字化保护(如3D复原17种渔具)、生态补偿机制转型以及文化空间的创造性重构,可以实现渔文化的现代化再生。在理论层面,文章构建了“生态—文化韧性”框架,指出政策设计需预留文化缓冲空间(如5%的文化捕捞区),以推动从渔猎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变,为全球生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兼顾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渔文化 传承 生态保护 机制重构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陵县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打击非法捕捞典型案例
15
作者 李文军 尹峥花 戴策银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5期650-652,共3页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背景下,安徽省南陵县侦办了潘某某使用禁用的工具在禁渔区、禁渔期非法捕捞案。案件的办理过程,实现了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既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又体现了行政机关...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背景下,安徽省南陵县侦办了潘某某使用禁用的工具在禁渔区、禁渔期非法捕捞案。案件的办理过程,实现了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既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又体现了行政机关坚持处罚与教育并重的行政处罚基本原则。该案例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了行刑协作的典型范例,彰显法律威慑与教育引导并重的治理效能,对长江“十年禁渔”执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渔 非法捕捞 行刑衔接 处罚与教育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背景下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归罪路径研究
16
作者 王鑫楠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5年第2期79-90,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背景下,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司法认定面临法益属性模糊、量化标准缺位及前置法规范适用冲突三重困境。破解路径应立足法秩序统一原理,协调各前置法之关系,运用质量区分理论:将犯罪法益具象化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背景下,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司法认定面临法益属性模糊、量化标准缺位及前置法规范适用冲突三重困境。破解路径应立足法秩序统一原理,协调各前置法之关系,运用质量区分理论:将犯罪法益具象化为“水产资源安全”与“水域生态环境权益”,明确生态法益价值;构建基于生态破坏、物种珍稀等因素的损害评价体系,结合行为危害性与主观恶性形成刑事违法基准;建立行政评估与司法判断协同机制,衔接追诉标准与定罪标准。通过多维协同推动行刑认定标准的统一,方能确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并实现各部门法协同发展与绿色生态系统化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保护法》 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 法秩序统一 质量区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禁捕前后鄱阳湖都昌水域刀鲚群体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涛 杨健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薛竣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Sr/Ca×1000)<3、3~7以及<3的生境履历特征,表现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履历。禁捕后刀鲚数量(17尾)明显多于禁捕前(2尾),体长[(28.1±2.3)cm]也长于禁捕前[(21.3±4.7)cm],且长于禁捕前的已有报道。此外,刀鲚耳石边缘低值区呈现多样化特征[2014年(125.0±63.6)μm、80~170μm,2019年(173.5±73.6)μm、20~290μm],表现出多个上溯群体在该水域混栖的现象。结合该水域多数个体性腺尚未成熟,且都昌南部水域(大矶山至和合乡水域)是刀鲚群体自江湖通道出入鄱阳湖中部和南部湖区及通湖河流(如饶河、信江等)的必经之路,得出都昌水域主要行使刀鲚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亟须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禁渔 鄱阳湖 都昌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宾-江津段漂流性鱼卵纵向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小娟 杨志 +4 位作者 朱其广 曹俊 董纯 朱俊 潘增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203,共11页
通过2023年4-7月对长江上游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鱼类早期资源的逐日监测,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组成、鱼卵径流量、产卵高峰期及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分析逐日产卵径流量变动与水文、水温条件的关系,明晰不同断面鱼卵径流量峰值出现的流... 通过2023年4-7月对长江上游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鱼类早期资源的逐日监测,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组成、鱼卵径流量、产卵高峰期及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分析逐日产卵径流量变动与水文、水温条件的关系,明晰不同断面鱼卵径流量峰值出现的流量区间,辨识影响鱼卵径流量变动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漂流性鱼卵24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卵8种,其中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长薄鳅(L.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流经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的漂流性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729.45×10^(4)、17301.92×10^(4)和76027.44×10^(4)粒,鱼卵总径流量从上游到下游呈明显增加的特征;3个断面鱼卵径流量的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以后,其中宜宾断面最早,江津断面次之,合江断面最晚;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保护区干流江段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产卵场位置下移;流量上涨量、水位上涨量和流量日上涨率是影响3个断面鱼卵径流量变动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鱼类早期资源保护、生态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漂流性卵鱼类 鱼类早期资源 鱼卵径流量 产卵场 纵向分布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苗网兼捕主要经济鱼类潮汐分布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闫欣 王储庆 +3 位作者 施金金 葛慧 王燕平 朱海晨 《水产养殖》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为了解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主要经济鱼类在大小潮期间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2—4月,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分别在3个大潮和3个小潮期间开展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经济鱼类包括2种洄游性鱼类(刀鲚和凤鲚)、4种海洋性鱼类([鱼免]黄鱼... 为了解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主要经济鱼类在大小潮期间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2—4月,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分别在3个大潮和3个小潮期间开展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经济鱼类包括2种洄游性鱼类(刀鲚和凤鲚)、4种海洋性鱼类([鱼免]黄鱼、小黄鱼和半滑舌鳎);共采样72网次,采集到经济种个体数为374尾。刀鲚、凤鲚、[鱼免]、大黄鱼最高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均出现在大潮期间,小黄鱼CPUE最高值则出现在小潮期间,半滑舌鳎大小潮CPUE值一致。大黄鱼、小黄鱼和半滑舌鳎在大潮期间的体长和体质量中位数均大于小潮期间。刀鲚、凤鲚和[鱼免]最高损伤率均出现在大潮期间的3月1—4日。指出,长江口北支的鳗苗定制网,成为多种经济鱼类洄游通道上的重大阻碍,严重损害其早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鳗苗网 经济鱼类 兼捕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盼盼 李祥艳 +6 位作者 邓华堂 王导群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䱗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水声学 时空分布 禁渔 长江上游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