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ttom Pressure Field Induced by Submerged Vehicle in Regular Waves
1
作者 YI Wen−bin ZHANG Zhi−hong +4 位作者 DENG Hui MENG Qing−chang XIA Wei−xue WANG Chong LI Pei−hao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77,共15页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was appli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bottom pressure field induced by regular waves,vehicles in calm water and vehicles in regular waves.The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N-S)equations in the v...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was appli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bottom pressure field induced by regular waves,vehicles in calm water and vehicles in regular waves.The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N-S)equa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numerical wave tank's boundary was forced towards the wave theoretical solution by incorporating momentum source terms,thereby reducing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wave reflection.Simulations utilizing laminar flow,turbulent flow,and ideal fluid models were all found capable of effectively capturing the waveform and bottom pressure of regular waves,agreeing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In predicting the bottom pressure field of the submerged vehicle,turbulent simulations considering fluid viscosity and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provided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 for the stern region than inviscid simulations.Due to sphere's diffractive effect,the sphere's bottom pressure field in waves is not a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the wave's and the sphere's bottom pressure field.However,a slender submerged vehicle exhibits a weaker diffractive effect on waves,thus the submerged vehicle's bottom pressure field in waves can be approximated as a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the wave's and the submerged vehicle's bottom pressure field,which simplifies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ular wave submerged vehicle bottom pressure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blasting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n concrete frustumsunder side-contact explosions
2
作者 Gengxin Kang Yadong Zhang +1 位作者 Xingbo Xie Wenbin G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113-127,共15页
Investigating the blast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n typical finite-sized obstacles is essential for optimizing defense strategies and designing more robust barriers to deter terrorists and protect critical locations.Thi... Investigating the blast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n typical finite-sized obstacles is essential for optimizing defense strategies and designing more robust barriers to deter terrorists and protect critical location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blasting effect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oncrete frustums subjected to contact explosions,employing bo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field tests.It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top and side blasting,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fracture modes,damage patterns,and fragment sizes,as well as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failure mode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stress waves.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blasting effects of detonating explosives at varying positions along the side and with different charge amou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ide-blasting leads to complete fragmentation,with tensile wave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eating extensive damage zones that propagate parallel to the frustum's outer surface,concentrating damage near the surface.During top-blasting,the upper half of the frustum undergoes fragmentation,while the lower half experiences cracking.Tensile waves propagate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surface,forming larger blocks in regions with lower wave intensity.Three distinct damage zones within the frustum were identified,and a series of mathematical formulas were deriv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fragment size and charge mass.As the charge mass increased from 1.0 kg to 4.0 kg,the maximum fragment size decreased.Detonat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frustum's side resulted in the most severe fragmentation,with a 51.8%reduction in fragment size compared to other detonation positions.Finally,four broken modes were classified,each influenced by charge mass and explosive location.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civil blasting operations and designing protectiv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frustum blasting effects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tact explosion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field blast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Supersonic Shock Wave Loading on Thin Metallic Sheets
3
作者 Khushi Ram Kartikeya Kartikeya +1 位作者 Puneet Mahajan Naresh Bhatnaga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14,共5页
Shock tub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dynamic behavior of Ultra-high hardness(UHH)steel and Aluminium(Al) sheets of 0.8 mm thickness at 0.55, 0.9 and 1.18 MPa peak-over pressure.Experimental results s... Shock tub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dynamic behavior of Ultra-high hardness(UHH)steel and Aluminium(Al) sheets of 0.8 mm thickness at 0.55, 0.9 and 1.18 MPa peak-over pressur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center point deflectio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eak-over pressure for Al sheets. However, UHH steel sheets showed negligible deformation when loaded at low peak-over pressures and showed sudden brittle failure at high peak-over pressures.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quasi-static testing, UHH steel failed abruptly while Al showed ductile behavior.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indicate that to protect structures against shock loading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y dissipate energy via plastic deformation. The Al sheets were shown to deform plastically both in quasi-static and shock loading. Thus, hardness along with ductility is required to dissipate supersonic shock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tube Peak-over pressure Shock wave blast mitigation Plastic de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爆炸下空心板梁桥抗爆性能研究
4
作者 胡志坚 马亮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5,414,415,共10页
为了研究空心板梁桥抗爆性能,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e-Euler,简称ALE)多物质流固耦合理论基础上,使用LS-DYNA软件对空心板梁桥爆炸问题进行求解分析。通过模拟试验梁爆炸来验证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从不同TNT当量、横截面... 为了研究空心板梁桥抗爆性能,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e-Euler,简称ALE)多物质流固耦合理论基础上,使用LS-DYNA软件对空心板梁桥爆炸问题进行求解分析。通过模拟试验梁爆炸来验证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从不同TNT当量、横截面上不同典型爆点部位和不同爆点区域等方面对空心板梁桥的损伤过程、压力场和动力响应进行参数化分析,以研究空心板梁桥的破坏模式和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爆炸冲击波进入空心板梁的空心室后,会在空心室内聚集,超压峰值因约束效应而增大,空心板底部很薄则很容易被击穿,导致更严重的破坏;当比例距离大于0.1 m/kg^(1/3)时,空心板梁的破坏模式为弯剪组合破坏,即空心较薄处表现为剪切破坏模式,腹板处表现为受弯模式;当比例距离小于0.1 m/kg^(1/3)时,空心板梁的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随着TNT当量的增加,空心板梁桥破坏模式由弯剪组合破坏过渡到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特征越来越明显;相较于TNT在空心板梁桥中心爆炸,其在梁桥边侧爆炸时对结构更不利,这是因为边侧空心板相较于其他梁板横向联系较弱,单梁刚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板梁桥 近场爆炸荷载 压力场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抗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规则波中舰船压力场目标特性快速算法
5
作者 邓辉 李沛豪 +2 位作者 易文彬 夏维学 孟庆昌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192,共11页
舰船航行引起的压力场特性是海战场的重要信息源,而舰船航行遭遇波浪,船-波相互作用引起的压力波动成为舰船自身压力场的背景干扰,影响目标的预判与识别。针对浅水规则波环境,开展舰船航行引起的压力场目标特性快速算法研究。基于浅水... 舰船航行引起的压力场特性是海战场的重要信息源,而舰船航行遭遇波浪,船-波相互作用引起的压力波动成为舰船自身压力场的背景干扰,影响目标的预判与识别。针对浅水规则波环境,开展舰船航行引起的压力场目标特性快速算法研究。基于浅水波动理论结合造波源项与移动压力项法,建立适用于浅水规则波环境的压力场建模方法,提出灵活高效的算法,并独立编写预报程序,逐步实现浅水规则波环境、静水中舰船压力场模拟以及舰船迎浪航行引起的压力时空演变特性预报。在验证性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船、浪遭遇前后引起的压力场特性,以及亚、超临界航速下压力分布特性,揭示波浪对压力场特性的影响,为海洋环境干扰下舰船目标特性的预报与识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 波浪环境 压力场 快速预报算法 目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水下物理场低频特征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姜润翔 王嘉睿 +1 位作者 马晓光 朱岿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3,共6页
为了研究舰船低频声场、电场、磁场、压力场和地震波场等不同物理场的相关性,在海上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船舶A水下不同物理场的信号特性。结果表明:典型船舶A的低频声场、压力场和地震波场具有共源的特性,电场与磁场具有共源的... 为了研究舰船低频声场、电场、磁场、压力场和地震波场等不同物理场的相关性,在海上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船舶A水下不同物理场的信号特性。结果表明:典型船舶A的低频声场、压力场和地震波场具有共源的特性,电场与磁场具有共源的特性,且以声场、压力场、地震波场为代表的机械波的基频与以电场、磁场为代表的电磁波的基频存在与船体内部机械结构相关的函数关系。该研究成果为基于多物理场的目标识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 声场 电场 磁场 压力场 地震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400 km高铁隧道洞口U型槽对微气压波的影响
7
作者 杨伟超 王蔚雯 +1 位作者 李国志 何洪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72-2885,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其中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受车速的影响最为显著,会产生音爆甚至导致建筑震动。U型槽作为城市区域连接隧道与路基常见的过渡段,微气压波经过U型槽后可能产生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其中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受车速的影响最为显著,会产生音爆甚至导致建筑震动。U型槽作为城市区域连接隧道与路基常见的过渡段,微气压波经过U型槽后可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其对微气压波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隧道-U型槽-列车-空气气动仿真计算模型,分析U型槽宽度与坡度对微气压波的影响规律,揭示U型槽作用下微气压波传播的流场机制,并提出考虑隧道出口U型槽结构的微气压波空间立体角公式。结果表明,U型槽对微气压波峰值存在显著的增大。相较于隧道出口无U型槽时,有U型槽隧道出口20 m与50 m处的微气压波峰值分别增大52.62%与15.41%。相同距离下,随着高度的增加,U型槽坡度对微气压波峰值增强的效果逐渐减弱;此外,竖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U型槽宽度(坡度)的变化对同一截面相同高度处的微气压波增强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但对同一高度不同横向位置处微气压波峰值并无显著影响。随着隧道出口U型槽坡度的增加与宽度减小,其微气压波峰值逐渐增大。考虑隧道出口U型槽结构的微气压波空间立体角公式能较好预测微气压波峰值、U型槽坡度和宽度及距离的变化规律,拟合结果中R2均大于0.95。研究结果可为时速400 km高速铁路隧道洞口U型槽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速400 km高铁隧道 U型槽 微气压波 流场机制 空间立体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和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瑞龙 王昕捷 +2 位作者 孙志民 尤飒 黄风雷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为研究典型装药结构(球形和圆柱形)近场爆炸(0.06 m/kg^(1/3)<Z<1 m/kg^(1/3))(Z为对比距离)冲击波特性,支撑弹药抗殉爆技术发展,设计开展kg级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表征试验,构建炸药近场爆炸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球形和... 为研究典型装药结构(球形和圆柱形)近场爆炸(0.06 m/kg^(1/3)<Z<1 m/kg^(1/3))(Z为对比距离)冲击波特性,支撑弹药抗殉爆技术发展,设计开展kg级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表征试验,构建炸药近场爆炸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球形和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结构和峰值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反射载荷受爆轰产物影响,超压曲线存在多峰结构和锯齿形波动,原因可能是多次反射波效应和马赫区后爆轰产物复杂流动;爆轰产物-空气冲击波界面压力和密度梯度互异引起Rayleigh-Taylor不稳定效应,产生的界面微射流提高了多次反射波结构的复杂度,导致近场反射载荷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增大;近场入射超压曲线表现为典型双峰结构,峰值分别由空气冲击波和爆轰产物主导,同时受结构效应影响,柱形装药入射峰值载荷沿轴向和径向空间非均匀性较强,方位角为30°~60°时受桥联波效应影响空间散布较大;修正的预测模型可描述柱形装药(长径比为0.8)中心起爆时,0.06 m/kg^(1/3)<Z<1 m/kg^(1/3)范围内任意方位角和对比距离处入射峰值超压和冲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偏差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装药 柱形装药 近场爆炸冲击波 结构效应 爆轰产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击波特性的炸点定位算法研究
9
作者 侯飞宇 王长利 +4 位作者 钱秉文 柯明 张鑫 张玉嵩 白峰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8-124,共7页
为及时对爆炸作用后的海洋工程进行抢险救灾并精确定位炸点位置,针对提高炸点空间坐标定位精度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修正冲击波平均速度提出了一种炸点空间坐标定位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检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球状炸药炸点坐标定... 为及时对爆炸作用后的海洋工程进行抢险救灾并精确定位炸点位置,针对提高炸点空间坐标定位精度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修正冲击波平均速度提出了一种炸点空间坐标定位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检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球状炸药炸点坐标定位精度较高,基于冲击波特性提出的球状炸药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的精度,对于球状炸药,使用该方法后炸点坐标误差从0.66 m降低到0.08 m,其坐标相对误差从6.68%降低到0.86%,K值最大相对误差从4.95%降低到0.31%;对于柱状炸药,定位坐标误差为0.31 m,坐标相对误差为14.75%,K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1.55%;此外,原始数据误差对定位精度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应剔除误差过大的数据。该方法降低了试验数据误差对计算精度的影响,且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点定位 冲击波特性 爆炸测试 装药形状 自由场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爆炸冲击波致人员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喻伯牙 高俊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9-1042,共14页
爆炸伤导致人员伤亡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爆炸冲击波所引起的损伤是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由于爆炸冲击波受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传播规律,导致所处空间内人员损伤情况也不同,所以明确不同工况对爆炸冲击波致人员损伤规律的影响,将... 爆炸伤导致人员伤亡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爆炸冲击波所引起的损伤是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由于爆炸冲击波受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传播规律,导致所处空间内人员损伤情况也不同,所以明确不同工况对爆炸冲击波致人员损伤规律的影响,将为评估武器弹药爆炸威力,指导实战过程中人员防护装备的选用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探讨了冲击波在自由场、水下、密闭及半密闭空间内对人员的损伤规律,指出了目前不同工况下爆炸冲击波致人员损伤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为将来爆炸冲击波致人员损伤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自由场 水下 密闭空间 半密闭空间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临瓦斯抽采泵房建筑物的抗爆墙设计探讨
11
作者 张子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1,共8页
为保护贴临瓦斯抽采泵房的建筑物内人员安全,需要设置抗爆墙与厂房中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分隔。由于煤炭行业相关规范暂无抗爆设计相关内容,参考石油化工行业相关抗爆设计规范、抗爆间室相关设计规范及文献,介绍了室内外爆炸荷载的特点、... 为保护贴临瓦斯抽采泵房的建筑物内人员安全,需要设置抗爆墙与厂房中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分隔。由于煤炭行业相关规范暂无抗爆设计相关内容,参考石油化工行业相关抗爆设计规范、抗爆间室相关设计规范及文献,介绍了室内外爆炸荷载的特点、作用方式及爆炸冲击波相关参数的计算,阐述了抗爆墙设计的流程及公式运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王峰矿井瓦斯抽采站的平面布置,进行了贴临瓦斯抽采泵房建筑的抗爆墙设计,为其内部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爆墙 抗爆间室 瓦斯抽采泵房 冲击波超压 瓦斯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管模拟产生近场爆炸冲击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仕忠 李进平 +2 位作者 康越 胡剑桥 陈宏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5-146,共12页
激波管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爆炸产生冲击波,具有参数易于控制和测量手段准确多样等优势,在爆炸冲击效应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与真实爆炸相比,尤其是近场爆炸,激波管产生的冲击波存在正压作用时间难以缩短、超压峰值难以提升的困难... 激波管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爆炸产生冲击波,具有参数易于控制和测量手段准确多样等优势,在爆炸冲击效应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与真实爆炸相比,尤其是近场爆炸,激波管产生的冲击波存在正压作用时间难以缩短、超压峰值难以提升的困难。通过对激波管运行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缩短正压作用时间的关键是让反射稀疏波尽快追上入射激波;提升超压峰值的关键是提高驱动气体的驱动能力。为此,设计了一种驱动段为锥形截面的激波管,使得反射稀疏波更快地追上入射激波,从而有效减小激波管设备长度并缩短正压作用时间;同时,采用正向爆轰驱动技术,利用化学能代替高压空气驱动提高驱动气体声速,在低爆轰初始压力下可以获得高的超压峰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入射激波马赫数(MS=2.0)相同条件下,相对于等截面驱动方式,采用锥形截面驱动方式时,激波管长度可以减少近2/3,正压作用时间可以缩短近1/2。激波管实验结果表明,锥形截面驱动激波管产生的超压曲线满足近场爆炸冲击波形要求,并获得了超压峰值为64.7~813.4 kPa、正压作用时间为1.7~4.8 ms的爆炸冲击波波形。该研究可为近场爆炸冲击波致伤及装备防护效应评价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激波管 爆轰驱动 近场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现场混装炸药耦合装药炮孔壁峰值压力计算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贺 何志伟 +7 位作者 郭子如 谢守冬 李萍丰 胡前浩 刘伟 尹涛 汪泉 苏洪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3,共8页
炮孔壁峰值压力是产生炮孔周围应力场的源头,是造成孔壁附近岩石破坏的强动载荷。对于耦合装药,炮孔壁峰值压力是由爆轰波碰撞孔壁而生产的,通常这种碰撞是斜碰撞,并不是正碰撞。基于这样的物理事实,通过对现有耦合装药孔壁压力计算方... 炮孔壁峰值压力是产生炮孔周围应力场的源头,是造成孔壁附近岩石破坏的强动载荷。对于耦合装药,炮孔壁峰值压力是由爆轰波碰撞孔壁而生产的,通常这种碰撞是斜碰撞,并不是正碰撞。基于这样的物理事实,通过对现有耦合装药孔壁压力计算方法行了评述,并提出斜碰撞的炮孔壁峰值压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爆轰冲击理论计算结果接近实测值和数值模拟值;引入斜入射系数可计算爆轰波斜入射时孔壁压力,爆轰波碰撞在炸药与孔壁的分界面上,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作用在孔壁的压力是不同的。孔壁压力与炸药特性、岩体特性、爆轰波曲率半径、爆轰波入射角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压力 计算方法 耦合装药 爆轰波 炮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环境下运动装药的爆炸冲击波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瑞 杨耀勇 +2 位作者 汪泉 徐小猛 洪晓文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71,I0003,共14页
为了研究高海拔环境下运动装药的爆炸冲击波传播特性,利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及其解耦对应的低温条件和低压条件对运动装药爆炸冲击波超压场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预测低温环境和低压环境下运动装药爆炸冲击波超压的理论... 为了研究高海拔环境下运动装药的爆炸冲击波传播特性,利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及其解耦对应的低温条件和低压条件对运动装药爆炸冲击波超压场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预测低温环境和低压环境下运动装药爆炸冲击波超压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不同低温、低压以及低温和低压耦合的高海拔环境下运动装药的爆炸冲击波超压;海拔高度从0升至10000 m,冲击波超压峰值平均减小35.6%,冲击波作用范围增加62.0%;随着环境温度降低,冲击波超压峰值平均增加0.43%,冲击波作用范围减小11.9%;随着环境压力降低,冲击波超压峰值平均减小36.4%,冲击波作用范围增加83.5%;不同海拔高度下装药运动速度引起的冲击波超压增大系数变化规律与解耦对应的低压条件影响规律基本相似;高海拔环境对运动装药爆炸冲击波的作用范围及超压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低压条件,低温条件的影响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爆炸冲击波 高海拔 低温环境 低压环境 运动装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煤层底板爆破致裂增透模拟试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魁 王秘 +3 位作者 乔国栋 田宇 傅师贵 王有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共9页
针对松软煤层爆破增透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的问题,提出在底板岩层开展爆破作业,达到松软煤层增透进而增加瓦斯有效抽采时间的目的。为了监测跨界面应力波传播规律及煤层损伤状况,在实验室构建了物理模... 针对松软煤层爆破增透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的问题,提出在底板岩层开展爆破作业,达到松软煤层增透进而增加瓦斯有效抽采时间的目的。为了监测跨界面应力波传播规律及煤层损伤状况,在实验室构建了物理模型并开展了煤层底板爆破相似模拟试验。同时使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煤层底板爆破过程中煤、岩体内部的损伤及裂隙的演化过程进行补充。结果表明:松软煤层底板爆破裂纹沿爆破孔向四周岩体扩展,爆破孔位置和底板煤岩交界面以及煤层内部的破坏较为严重,产生跨界面损伤裂纹。爆炸应力波从松软煤层底板岩层传播到松软煤层时,岩体和松软煤体的交界面产生透射压缩应力波和反射拉伸应力波,透射波作用于松软煤体,使煤层裂隙增加;反射波反作用于岩体,在煤岩交界面形成交叉裂纹,使底板岩层裂隙和松软煤层裂隙贯通,有利于松软煤层的瓦斯垂向运移流动和卸压瓦斯抽采。潘一东煤矿现场应用表明,煤层底板爆破增透后瓦斯抽采纯量及其浓度快速上升,抽采纯量从0.06 m^(3)/min提高到1.46 m^(3)/min,增加了23.33倍;瓦斯浓度从爆破前的10.46%上升到45.50%左右,增加了3.34倍,并且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深部松软煤层瓦斯高效抽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爆破增透 裂隙演化 爆炸应力波 卸压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孔壁初始冲击压力直接测量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李启月 魏快快 +4 位作者 马晶晶 田军 魏新傲 徐恒阳 肖宇航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9,共8页
基于电测法构建出一套测试系统对孔壁压力进行直接测量,以获得现场岩石炮孔中的孔壁压力实测数据,根据灵敏度、抗冲击和抗干扰能力等参数,选择PVDF压电传感器作为压力测试系统的敏感元件;根据爆炸荷载的加载特性,选择并联25Ω碳膜电阻... 基于电测法构建出一套测试系统对孔壁压力进行直接测量,以获得现场岩石炮孔中的孔壁压力实测数据,根据灵敏度、抗冲击和抗干扰能力等参数,选择PVDF压电传感器作为压力测试系统的敏感元件;根据爆炸荷载的加载特性,选择并联25Ω碳膜电阻的电流模式作为系统的测试电路;最后根据带宽、采样率等参数选择示波器进行数据采集。将测试系统应用于高速公路边坡爆破开挖中,试验得到炮孔壁轴向距炸药0、0.1、0.2、0.3 m 4个位置的压力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在90/32的装药条件下,轴向距炸药0~0.3 m范围内,孔壁峰值压力范围为1 446~156 MPa;各测点的压力上升时间为6.1~1.5μs,距离炸药越近、压力上升时间越长;对试验值进行拟合,发现在轴向距炸药0~0.3 m范围内孔壁压力峰值呈幂函数递减。试验验证了孔壁压力直接测试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廓爆破 孔壁压力 测试系统 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环境压力对RDX基温压炸药冲击波超压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泉 姚箭 +6 位作者 宋先钊 蒋欣利 李斌 王永旭 张丹 解立峰 张国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3-922,共10页
为分析初始环境压力对温压炸药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和温度的影响,在2.6 m^(3)的爆炸罐内开展不同初始环境下不同质量温压炸药的内爆试验,研究初始环境压力对温压炸药冲击波超压峰值与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环境压力对冲击波的影响明... 为分析初始环境压力对温压炸药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和温度的影响,在2.6 m^(3)的爆炸罐内开展不同初始环境下不同质量温压炸药的内爆试验,研究初始环境压力对温压炸药冲击波超压峰值与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环境压力对冲击波的影响明显,在海拔5 km处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衰减率最大.借助Sachs比定律量纲一参数和Hopkins-Brown公式,构建了一个将平原数据推广至不同海拔高度的冲击波入射超压关联模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相同初始压力下,爆炸温度峰值与炸药量成正比,且随初始压力降低而下降,大药量炸药温度峰值下降程度大于小药量.这些发现对评估温压炸药在高海拔或低气压地区爆炸威力和温度效应评估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炸药 初始环境压力 爆炸冲击波 传播规律 爆炸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爆法施工隧道风流场及CO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凯旋 任杰 +2 位作者 马福军 睢佳衡 翟于广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0,共5页
为探究压入式通风下隧道钻爆法施工产生的CO运移情况,以卡拉水电站绕坝交通洞工程为依托,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通过Fluent软件建立隧道CO组分运输模型,并使用现场监测数据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压入式通风产生远离风筒一侧... 为探究压入式通风下隧道钻爆法施工产生的CO运移情况,以卡拉水电站绕坝交通洞工程为依托,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通过Fluent软件建立隧道CO组分运输模型,并使用现场监测数据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压入式通风产生远离风筒一侧的回流区提供了CO运移的主要动力,风流卷吸纠缠的涡流区对CO运移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对比直立呼吸带高度1.5 m和坐立呼吸带高度0.3 m两者的CO浓度变化情况,发现高度越低,CO浓度越低,CO浓度降低速率越慢。可见建立的CO运移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CO扩散运移规律,可以为实际工程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爆法 压入式通风 CO运移 风流场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段宝福 陈佳华 +3 位作者 柴明星 魏玉冠 荆哲 杨云倩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解决悬顶导致的煤柱及邻近巷道高应力和大变形问题,结合工作面顶板地质条件,提出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专项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对卸压效果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在切顶后垂直应力减幅为21.62%,预裂切顶措... 为解决悬顶导致的煤柱及邻近巷道高应力和大变形问题,结合工作面顶板地质条件,提出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专项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对卸压效果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在切顶后垂直应力减幅为21.62%,预裂切顶措施可显著降低煤柱及邻近巷道围岩应力水平。试验发现,炮孔内轴向贯穿裂缝明显,可实现采空区顶板及时垮落。顶底板在切顶后累计位移量减幅达59.27%,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移近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煤柱垂直应力增量显著降低。实践证明,采用深孔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效果显著,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为类似矿压防治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聚能爆破 切顶卸压 预裂切缝 现场试验 矿压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载荷下猪肺部的损伤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佃元 于晨 +3 位作者 郝文勇 李元 侯兵 索涛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134,共11页
为了深入研究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生物体肺部的力学响应和损伤特性,首先建立了猪胸部有限元模型,借助新研制的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柔性冲击波压力传感器测试了激波管试验中动物的体表压力,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然后,使用... 为了深入研究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生物体肺部的力学响应和损伤特性,首先建立了猪胸部有限元模型,借助新研制的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柔性冲击波压力传感器测试了激波管试验中动物的体表压力,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然后,使用已验证的模型开展了不同比例距离下猪肺部损伤特性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强度冲击波作用下肺部的损伤程度和损伤区域,并建立了胸肺部表皮压力峰值与肺损伤的关系。最后,通过开展爆炸试验,获得了不同比例距离下猪的肺部损伤情况和胸部表皮压力曲线,验证了所建立的胸肺部表皮压力峰值与肺损伤关系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有限元模型 爆炸冲击波 肺损伤 压力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