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形塑逻辑 被引量:4
1
作者 姜国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 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疏远近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行政村在中央或地方涉农政策中的重要性。政策性位置越突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二是特定行政村村治情况良善与否。村干部治村能力越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三是特定行政村在体制内有无先赋性外联关系。这种外联关系越重要,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自上而下的各类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的配置,相应由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来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下乡 乡村关系 差序格局 驻村工作队 政绩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员下沉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政党外部赋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包涵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有别于其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机制,“党员下沉基层”体现了各类组织关系居于社区之外的广大在职党员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规划下,对社区建设的外部支持性作用,表现出“政党外部赋能”的治理逻辑。其实践包含着在职党员按照社区干部... 有别于其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机制,“党员下沉基层”体现了各类组织关系居于社区之外的广大在职党员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规划下,对社区建设的外部支持性作用,表现出“政党外部赋能”的治理逻辑。其实践包含着在职党员按照社区干部和居民需求完成任务(点单接单),党员和社区干部共同推进上级交代的治理事项(任务推进),依托特定项目优化社区治理(项目共建),下沉党员长期兼任楼长和网格员(兼任职位)四种路径,发挥了补位治理资源、回应居民诉求和发挥监督引导的积极作用。未来应明确下沉党员责任使命与适度给予现实利益回报相结合、持续赋予外部治理资源同优化社区内部制度基础相结合、辅助社区干部推进任务和深入联动社区普通居民相结合。“政党外部赋能”的实践继承了党史国史中城市治理的本土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下沉基层 政党外部赋能 社区党建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村民自治生成的历史与制度背景考察 被引量:33
3
作者 黄辉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6,共7页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是晚清以降现代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整合乡村社会的延续。现代国家通过"民主下乡",推行民主取向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下乡” “政党下乡” “民主下乡”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党支部下乡”与农村政治整合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连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61,共7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党支部下乡"运动,基层党组织不断地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由此全面展开了政党化、政治化、组织化的进程。党政权力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重组了乡村权力结构、社会组织、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党支部下乡"运动,基层党组织不断地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由此全面展开了政党化、政治化、组织化的进程。党政权力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重组了乡村权力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价值体系,实现了对农村空前的政治渗透和政治动员,把农民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中,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农村一盘散沙的状况。这种以政党权威进行的政治整合,对农村政治以至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下乡 基层党组织建设 政治整合 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兴——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何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48,共12页
驻村第一书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驻村第一书记内生动力、规范驻村第一书记行为活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章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提炼角色认知、角色职责、角色转换、角色激励和角色退出分析框架... 驻村第一书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驻村第一书记内生动力、规范驻村第一书记行为活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章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提炼角色认知、角色职责、角色转换、角色激励和角色退出分析框架,立足多案例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展开探讨,发现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对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延续、变革与发展,旨在继续弥补农村社会领导力不足问题,通过外部嵌入、党建引领和资源整合等方式维护村民利益,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但在适用情境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职责过载、角色转换困难、角色激励模糊、角色退出不畅等制度性障碍。倘要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需要在适应情境转换基础上,明确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定位,调适驻村第一书记权责清单,保障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转换,细化驻村第一书记激励机制,健全驻村第一书记退出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 角色建构 政党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汲取、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农村治理政策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世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8-28,共11页
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农村治理的70年,仅仅从农村自身角度是不够的,必须从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把握。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基本围绕着"控制—汲取—激活"三个维度进... 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农村治理的70年,仅仅从农村自身角度是不够的,必须从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把握。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基本围绕着"控制—汲取—激活"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与切换。在治理的控制层面,通过土改、集体化、政党下乡等政策实现了权力渗透与下沉;在治理的汲取层面,通过统购统销、税费征收和户籍政策维持和保障了必要的工业化积累;在治理的激活层面,通过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实现对农村发展活力的释放与激活。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始终围绕着"国家建构"进程展开,一直贯穿着国家与社会张力的主线,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双重发展的7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治理 土地改革 政党下乡 村民自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