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删订少作与风格转向——王士禛与清初诗坛的变局
1
作者 吴留营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王士禛诗集自顺治末年初刊,到晚年手订全集《带经堂集》,半个世纪间新著迭出,旧集也有多次汇刊。其中康熙元年、八年汇刊诗集时,对旧作有较大体量的删削。借由早期版本和相关文献钩沉所删作品,可补构王氏早期文学创作图景,窥知其学诗路... 王士禛诗集自顺治末年初刊,到晚年手订全集《带经堂集》,半个世纪间新著迭出,旧集也有多次汇刊。其中康熙元年、八年汇刊诗集时,对旧作有较大体量的删削。借由早期版本和相关文献钩沉所删作品,可补构王氏早期文学创作图景,窥知其学诗路径及审美迁衍脉络。顺治时代至顺康之交,王氏进士及第且得官江南,科场、宦途看似畅达,而散佚作品则可透视其时的失意乃至哀怨。此间,艳体诗词大量创作并结集出版,是其审美取向多变、创作风格激进的阶段。诗宗王孟或温李,两条路径在扬州期间交错或并行。伴随着诗集的多次润改重订,渔洋诗学在趋于雅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王氏诗词的删削重订与审美转徙,在清初词风雅化、诗坛由多元走向整饬的文学生态变局中颇具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诗学 王士禛 风格转向 少作 清初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七律最难”论辩及其诗学内蕴
2
作者 冯浩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诗体难易之辨是辨体批评深入发展的产物,言人人殊。自严羽系统提出诗体难易序列后,明清两代不乏嗣响。然而,受到格调派内部诗学转变的影响,出于尊体和阐扬诗学的需要,明清诗论家“断章取义”,单方面强调律体难于古体,七律最难论更是被... 诗体难易之辨是辨体批评深入发展的产物,言人人殊。自严羽系统提出诗体难易序列后,明清两代不乏嗣响。然而,受到格调派内部诗学转变的影响,出于尊体和阐扬诗学的需要,明清诗论家“断章取义”,单方面强调律体难于古体,七律最难论更是被阐说成为诗坛共识。此外,七律最难的强调还着眼于七律一体的泛滥,及其引发的诗坛空疏、应酬等流弊。鉴于格调派独尊盛唐和拘泥近体的偏颇,明代中后期开始,宋诗风潮迭起,由此带来诗歌体制、趣味、技法、功用等方面的变化,推动古体地位的提升,“古难于律”等论调随即涌现,构成对主流七律最难说的挑战。看似简单的创作论问题,实则隐含着诗学流变、诗体发展等深层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七律 尊体 古难于律 宋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满张力的诗学观念——铁崖体与相关诗体的再考察
3
作者 左东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共16页
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 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体”与“纤体”的两极式呈现。从总体上讲,以乐府诗创作为主体的“铁体”与以竹枝体、嬉春体及香奁体创作为主的“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品格差异,从而使杨维桢的诗学观念既内涵丰富又充满张力,并在后世评价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讽喻 诡诞怪奇 性情之正 人各有情 铁体与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4
作者 高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现代政治抒情诗 诗体 辞赋式对称 楼梯式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缙被贬河州及其河州诗创作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兵 文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0,共6页
明代著名诗人解缙因同僚排挤,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被贬官河州,任河州卫吏。在河州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解缙创作了大量诗歌。解缙河州诗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在河州期间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大量河州风物,在解缙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 明代著名诗人解缙因同僚排挤,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被贬官河州,任河州卫吏。在河州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解缙创作了大量诗歌。解缙河州诗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在河州期间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大量河州风物,在解缙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解缙在河州留下的诗歌一直为河州人民传唱吟诵,并已融入古老的河州文化之中,成为河州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州 诗创作 JIN 诗歌创作 生活和情感 文化 诗人 明太祖 吟诵 形象 时间 明代 记录 洪武 贬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韵考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海鸥 张奕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7,共10页
赋是有韵之文。赋有不同体式: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其用韵方式有同有异,律赋严格限韵,其他不限韵。赋韵源于诗歌,早期赋都用《诗经》《楚辞》的韵系和韵式。汉代散体大赋和宋代文赋用韵最宽松自由,韵位疏密和韵部转换... 赋是有韵之文。赋有不同体式: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其用韵方式有同有异,律赋严格限韵,其他不限韵。赋韵源于诗歌,早期赋都用《诗经》《楚辞》的韵系和韵式。汉代散体大赋和宋代文赋用韵最宽松自由,韵位疏密和韵部转换皆无定式,行文中有很多无韵的散句,加之古今音韵变化,有些韵脚今人已经不觉得是押韵,因此,除了专门研究古代音韵的学者,普通读者会觉得散体赋韵若有若无。骈赋和律赋用韵整饬,通常偶句押韵,不断换韵,可称为骈排转换韵式。这种韵式对赋的文体结构、内容之铺陈罗列、诵读的感觉都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的赋韵,使用的是当时的音韵系统,在汉赋中,甚至有少数赋韵还带有作家的方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赋 骚体赋 散体赋 骈赋 律赋 韵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以声乐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岳李 周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6-208,共3页
中国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臻品,中国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代言。随着当下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唤醒,艺术歌曲和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创新义不容辞。"古词新唱"、"古曲新谱"则成为诗词和音乐的全新交融的先锋,让古典... 中国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臻品,中国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代言。随着当下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唤醒,艺术歌曲和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创新义不容辞。"古词新唱"、"古曲新谱"则成为诗词和音乐的全新交融的先锋,让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散发新的品质和气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古诗、音乐、人声、配器的结合,充分将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及其独特的韵律感以音乐的方式表情达意、细雨润物,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诠释艺术歌曲特有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中国艺术歌曲 古典诗词歌曲 审美风格 演唱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族士人之崛起与鲍照之“险俗”诗风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家骊 杨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5-107,118,共4页
晋宋之际,寒族士人崛起,这不仅直接刺激了文学创作的繁荣,而且推动文学题材与表现内容发生转变,促使文学表现技巧进一步发展。作为寒士杰出代表的鲍照,其诗风以"险俗"著称,主要体现为:情感悲愤,表达直露;语辞生新险奥,节奏急... 晋宋之际,寒族士人崛起,这不仅直接刺激了文学创作的繁荣,而且推动文学题材与表现内容发生转变,促使文学表现技巧进一步发展。作为寒士杰出代表的鲍照,其诗风以"险俗"著称,主要体现为:情感悲愤,表达直露;语辞生新险奥,节奏急促;关注中下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借鉴民歌清新靡嫚的风格。这对南朝乃至唐代诗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士 文学 鲍照 诗风 险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 被引量:11
9
作者 巩本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意脉 兵法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和氛围:汪曾祺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69,共5页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回忆 氛围 文体 诗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活动的艺术结晶──论庐隐作品的情感结构与其文本形式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志英 张根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39,共7页
存在和逃亡这一对矛盾在庐隐人生哲学领域的相互纠结,必然引起她情感世界的冲突和分裂,从而导致幽伤与愤激之情的产生。上述两种情感的碰撞与对立在其精神世界引起巨大的张力,这又必然会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本篇遵循这条线索,对庐... 存在和逃亡这一对矛盾在庐隐人生哲学领域的相互纠结,必然引起她情感世界的冲突和分裂,从而导致幽伤与愤激之情的产生。上述两种情感的碰撞与对立在其精神世界引起巨大的张力,这又必然会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本篇遵循这条线索,对庐隐小说的文本形式与其心灵结构的对应关系作了研究和探索,指出其小说的两个重要特征:日记书信体形式与诗化敌文化倾向,并对这两种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隐 情感 日记书信体 诗化 散文化 现代文学 文学创作 小说 文本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晶 刘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4,共7页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诗诗 辨体意识 诗学立场 情感批判 意象理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之“体”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玫 施年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4,共7页
诗体的最基本含义是形式体裁,亦有题材、内容、体制类型、创作模式、写作方法、篇章、作品、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技巧及原则之义,又有风格、意境、境界、气象之义。同时,古代诗学中的体往往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涵的概念。由于诗体常指... 诗体的最基本含义是形式体裁,亦有题材、内容、体制类型、创作模式、写作方法、篇章、作品、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技巧及原则之义,又有风格、意境、境界、气象之义。同时,古代诗学中的体往往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涵的概念。由于诗体常指由诗歌文本构成要素共同呈现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因此某个诗人或作家所形成的独特个性风格及艺术特征,或某个时代、阶段相对统一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段等,皆以创作者姓名或历史年号作为诗体的名称。还有特指某本书收录的诗文作品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本特征,以及某类题材、手法相一致且一时盛行的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体”诗原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汝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9,共10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从效法体貌、风格,逐渐转向效法体裁、形式。诗歌典范的确立、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诗坛宗尚和复古风潮的驱使,都是促使"效体"诗产生和兴盛的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创作传统,"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需要平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体”诗 风格 体裁 摹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诗品》与庄子哲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月珍 李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1,共6页
《二十四诗品》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论诗、品诗的诗学著作,多处运用传统道家哲学意象与哲学概念建构其诗歌美学。比照《二十四诗品》与《庄子》的关键字,可以得到两组相近的哲学美学概念,即以"风"与"人"为主的原始意... 《二十四诗品》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论诗、品诗的诗学著作,多处运用传统道家哲学意象与哲学概念建构其诗歌美学。比照《二十四诗品》与《庄子》的关键字,可以得到两组相近的哲学美学概念,即以"风"与"人"为主的原始意象和以"真"与"道"为主的哲学概念。《二十四诗品》吸纳与继承庄子所提倡的因循自然、万物齐一的道家哲学观,从而建立起来旨在追求自然、崇尚性情的诗歌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庄子》 道家哲学 诗歌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进 刘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2-158,共7页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对“...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对“综合语言”的寻觅 ;义与音的交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诗体美学 综合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建树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4-581,共8页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美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诗形建设的历史透析及现实反思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8,共5页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以新诗的形体建设为重心的诗体建设,适度规范诗形。目前新诗界的“诗体重建”运动更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诗形 诗体 诗形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太宗与文学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润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2,共5页
宋太宗为了引导官僚们淡泊名利而推行"白体"诗风;奉行崇文抑武的韬略而开创升平诗风同时促使边塞诗风衰落;为了杜绝唐代的朋党而实行糊名考校促使传奇衰落。
关键词 宋太宗 “白体”诗风 升平诗风 边塞诗风 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旭 李芸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中心,京城的文学队伍因之而变得松散。集贤学士显赫之时,上与帝王显贵游宴雅集,下与聚集于京师的各地才俊往还酬唱,促进了雅俗诗风的交融,使文学创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特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集贤学士在为文方面普遍崇雅黜浮,强调气益雄浑,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且,一些位居中枢的集贤学士,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盛唐文学的内容、风格及成因,与集贤学士的创作和影响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贤学士 文学中心 雅俗诗风 唐文三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