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1
作者 WANG Chi BLANC Michel +13 位作者 ZHANG Shunrong DENARDINI Clezio Marcos LIU William SHEN Xuhui WU Jian XU Jiyao LI Hui ZHANG Qinghe REN Liwen ZHU Yajun LI Guozhu DING Zonghua LIU Zhengkuan YANG F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45,共5页
In 2024,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completed its construction,deploying 282 instruments across 31 stations.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robust found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template for the I... In 2024,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completed its construction,deploying 282 instruments across 31 stations.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robust found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templa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The IMCP aims to integrate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network of ground-based monitoring stations designed to track the propagation of space weather events from the Sun to Earth.Additionally,it monitors various disturbances generated within the Earth system that impact geospace.Over the past two years,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IMCP.In particular,the second phase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China-Brazil Joint Laboratory for Space Weather has been completed,and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east Asia networks are under active construction.The 2024 IMCP joint observation campaign w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To facilitate these developments,the scientific program committee of IMCP was established,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2023 IMCP workshop and the space weather school,which was co-hosted with the 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PSCO)and sponsor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and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SCOSTEP).Preparations are now underway for the 2024 workshop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INPE)in Braz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 China-Brazil Joint Laboratory for Space Weather north Pole and Southeast Asia networ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及其邻区的电性莫霍面探测
2
作者 朱可馨 唐新功 余俊虎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540,共15页
为了解首都圈地区电性莫霍面(eMoho)的分布情况,使用该地区电磁台网部分台站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反演得到了首都圈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该结果与前人使用地震、电磁、重力等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表明首都圈... 为了解首都圈地区电性莫霍面(eMoho)的分布情况,使用该地区电磁台网部分台站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反演得到了首都圈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该结果与前人使用地震、电磁、重力等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表明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学莫霍面附近也存在着电阻率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反演所得的电阻率曲线求取一阶导数,以此来刻画测点下方电性莫霍面的深度位置,继而建立三类地层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实测资料反演结果求取一阶导数,结果凸显了电性莫霍面的分布,所得电性莫霍面与地震、重力等资料得到的莫霍面在深度分布上整体基本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在华北部分地区出现的高导薄层可能归结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后重新结晶分异所导致的硫化物富集。大连台、无棣台下方壳幔电阻率变化有别于理论模型,这可能是由邻海地区的特殊岩石圈结构所致,同时推测无棣台下方存在的低阻区域可能为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华北地区 莫霍面 电性莫霍面 大地电磁测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诗坛人事交错与诗学互动:翁方纲删定《悔存诗钞》考论
3
作者 颜庆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6,共15页
翁方纲删定《悔存诗钞》八卷,是黄景仁诗的第一种专集。从删定到刊行的过程,反映出乾嘉之际诗坛的人事交错和诗学互动。翁方纲的删诗宗旨是通过严格的去取,表现黄景仁的“本怀”;删诗标准是不取放浪枯槁、酒圣诗狂之类的绮语和苦语。由... 翁方纲删定《悔存诗钞》八卷,是黄景仁诗的第一种专集。从删定到刊行的过程,反映出乾嘉之际诗坛的人事交错和诗学互动。翁方纲的删诗宗旨是通过严格的去取,表现黄景仁的“本怀”;删诗标准是不取放浪枯槁、酒圣诗狂之类的绮语和苦语。由此可剖析若干具体篇目的删削原因。黄诗遗集编刊作为备受关注的文学事件,体现乾嘉之际的诗坛纷争,反映翁方纲、毕沅、王昶等人在学问与性情上的不同诗学取向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黄景仁 《悔存诗钞》 乾嘉诗坛 学问与性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克红 初凤友 +3 位作者 赵建如 韩喜球 叶黎明 章伟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9,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内外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内层碳酸盐含量比外层高,内层的碳酸盐矿物也更富含MgCO3,并且矿物颗粒较大,结晶程度较高;外层的铝... 对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内外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内层碳酸盐含量比外层高,内层的碳酸盐矿物也更富含MgCO3,并且矿物颗粒较大,结晶程度较高;外层的铝、硅等陆源碎屑元素比内层含量高。内外层的碳、氧同位素也具有明显差别。对于研究的两个样品,内层的δ13 C分别为-40.80×10-3和-31.27×10-3,δ18 O分别为2.67×10-3和2.00×10-3,而外层的δ13 C分别为-31.26×10-3和-30.99×10-3,δ18 O分别为0.48×10-3和1.85×10-3。结合前人在该区域附近的研究结果认为,烟囱状碳酸盐岩具有内层比外层相对较负δ13C和较为富集δ18 O的特征。1mm间隔取样的δ13C和δ18 O剖面变化与烟囱状碳酸盐岩的圈层结构吻合较好,由外层至内层δ13C的变化范围为-27.50×10-3~-32.05×10-3,δ18 O的变化范围为0.78×10-3~2.34×10-3。外层6mm的δ13 C和δ18 O具有明显的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6 7。根据上述特征,讨论了渗漏甲烷流体的性质、扩散机制及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推测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碳酸盐岩是由单一渗漏通道形成的,生长顺序有待进一步定年证实。烟囱外部6mm受海水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恢复南海北部陆坡甲烷渗漏系统、建立冷泉和热泉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状碳酸盐岩 圈层结构 冷泉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圆航行的极区格网导航误差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萍萍 孙永侃 王海波 《兵工自动化》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为了克服因极区地理经线快速收敛而产生的惯导系统无法准确定位的难题,提出基于大圆航行的极区格网导航方法。分析几种投影方式在标绘极区海图中的表现,选择极球面投影作为极区海图投影方式,将本初子午线作为格网北的极区格网导航方法,... 为了克服因极区地理经线快速收敛而产生的惯导系统无法准确定位的难题,提出基于大圆航行的极区格网导航方法。分析几种投影方式在标绘极区海图中的表现,选择极球面投影作为极区海图投影方式,将本初子午线作为格网北的极区格网导航方法,并详细分析当海图上的大圆被表示为直线时所产生的航向误差。理论分析证明:将大圆近似表示为直线对于航向误差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大圆航行中采用格网导航方法是可行有效的,能够为船舶航行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线收敛 大圆航行 大圆顶点 格网北 航向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峰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1 976年前东亚夏季风偏强 ,受其影响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1 976年以后 ,东亚转为弱夏季风阶段 ,华北地区进入少雨期。研究表明 ,1 976年前北太平洋SSTA对大气作用显著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圆波列会产生一种年际尺度的“刺激”作用叠加在年代际背景上 ,加强或减弱波列强度 ,造成强夏季风阶段华北夏季降水偏多气候态下的年际变化。 1 976年后 ,北太平洋地区海气温差小 ,海温对大气加热作用不明显 ,因此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大圆波列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也变得淡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海温异常 大圆波列 年代际变化 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路输水模式”在北京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进新 刘进 +1 位作者 王雷 李万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4,共6页
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方案、水厂布局、调蓄系统规划,输水系统引入城市"环路输水模式",优化了北京市供水系统。"环路输水模式"的闭合、互相相通、双向输水、互为备用、可靠性高、调度灵活等特点,使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方案、水厂布局、调蓄系统规划,输水系统引入城市"环路输水模式",优化了北京市供水系统。"环路输水模式"的闭合、互相相通、双向输水、互为备用、可靠性高、调度灵活等特点,使北京市供水系统实现了"三水"(即: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降低了调蓄库规模,提高了供水保证率,有效地解决了北京市近、远期供水需求,为国内大、中城市输水管路建设做出了新的尝试,提出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输水模式 供水系统 联合调度 南水北调工程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初北方诗坛的慕陶之风 被引量:3
8
作者 辛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元初北方诗坛延续宋金以来的慕陶传统,隐者以慕陶自释,仕者以慕陶为依托,慕陶之风盛行。诗人尊陶重陶,陶渊明形象中原有的隐逸、高洁等特点被继承并得到认可,豪爽、刚烈等特征被特别强调突出,出现了“陶李”“屈陶”并称之说。在诗歌创... 元初北方诗坛延续宋金以来的慕陶传统,隐者以慕陶自释,仕者以慕陶为依托,慕陶之风盛行。诗人尊陶重陶,陶渊明形象中原有的隐逸、高洁等特点被继承并得到认可,豪爽、刚烈等特征被特别强调突出,出现了“陶李”“屈陶”并称之说。在诗歌创作上,以和陶、咏菊与咏桃源、题陶画三类最具特色,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元初北方诗人既强调语言、典故等方面的学习,更追求精神上的契合与自身情感的抒发。他们高度认可并主动选择陶渊明,在延续旧说的基础上,对其形象进行重新塑造,用诗歌评陶、论陶、学陶,慕陶成为元初北方诗坛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初年 北方诗坛 慕陶之风 和陶咏陶 豪爽刚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理论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安 和吉 陈晓楠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将云模型引入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领域中,利用云理论实现评价等级的定性与定量转换。将云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为"...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将云模型引入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领域中,利用云理论实现评价等级的定性与定量转换。将云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为"较弱"等级;南水北调中线调水100亿m^3后,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介于"中等"和"较弱"等级之间,改善不明显。该模型可以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用隶属函数描述了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又利用超熵概念充分考虑了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能力 南水北调工程 云模型 综合评价 水资源优化配置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兼论新出土《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可先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3-172,5,共10页
在初唐诗坛上,上官仪和上官婉儿是前后相继的两位领袖人物,影响着整个唐诗发展的进程。近来,《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又为初唐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墓志的一半篇幅记载其家世情况,为我们从家族文学层面研究初唐文学提供了重要... 在初唐诗坛上,上官仪和上官婉儿是前后相继的两位领袖人物,影响着整个唐诗发展的进程。近来,《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又为初唐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墓志的一半篇幅记载其家世情况,为我们从家族文学层面研究初唐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原始实证材料。《上官婉儿墓志》本身也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其特殊的传记形式和文字上的曲笔表现透露出墓志文体新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官婉儿墓志》 上官氏家族 初唐诗坛 传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染楚风”——茶村体之于晚明清初诗坛的意义及对清中期诗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丽霞 丁小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7-133,共7页
杜濬诗在清初诗坛迥异于竟陵楚风,也置于虞山、云间诸体之外,形成独具一格的诗体——茶村体。茶村体的诗学意义体现于:在晚明公安、竟陵横扫诗坛之际,茶村体却能不染楚风;尊古守道,宣忠扬孝是杜濬诗文创作的主要动机,并重新将诗歌之旨... 杜濬诗在清初诗坛迥异于竟陵楚风,也置于虞山、云间诸体之外,形成独具一格的诗体——茶村体。茶村体的诗学意义体现于:在晚明公安、竟陵横扫诗坛之际,茶村体却能不染楚风;尊古守道,宣忠扬孝是杜濬诗文创作的主要动机,并重新将诗歌之旨定位于载道的高度;独尊少陵,对前后七子、公安、竟陵既有公允地反拨,亦有合理地修正。茶村体以独特的尊古方式丰富了晚明清初诗坛。作为清初诗坛的异响,茶村体在其时孤鹤独鸣,未显当世。但在作者卒后半个世纪,诗坛却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直接影响了清中期诗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风 茶村体 忠厚雅正 晚明清初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道礼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4,共8页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卓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新型的比兴诗学。这套诗学,以追求结构的多重性、审美的内向性、格调的正统性以及诠释的比附性为典型特征。经由诗学争鸣与师友传播等途径,迅速影响清初的诗坛,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诗学批评中有关政教美刺精神、唐宋诗优劣、李商隐诗学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及诗重比兴等重要问题的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诗学 七子派 竟陵派 江南诗坛 清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转向与诗学品格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旭 陈家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62,共8页
吴郡陆氏家族在转向文化家族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念原则让位于现实原则的反复与由雄强尚武转向于儒雅崇文的艰难。这里,家族门风与地域学术共同的保守之中有灵动、质实之中兼繁复的文化品格,在南北文化合流的生成作用下,熔铸成了陆机"... 吴郡陆氏家族在转向文化家族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念原则让位于现实原则的反复与由雄强尚武转向于儒雅崇文的艰难。这里,家族门风与地域学术共同的保守之中有灵动、质实之中兼繁复的文化品格,在南北文化合流的生成作用下,熔铸成了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品格,对西晋乃至中国诗学的发展都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吴郡陆氏家族 文化转向 诗学品格 南北文化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7-42,共6页
虞山派是清初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本文考察了诗派概念形成、诗派阵容 ,并从文社、藏书传统、琴画艺术等方面论证虞山诗文化圈的存在 ,使这一诗派形成的实况得到揭示 ,由此亦可了解虞山派的诗学倾向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 虞山派 诗文化圈 清朝末年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跨大区联网及全国联网的几点想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心丰 童陆园 吕跃春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69-73,77,共6页
文章讨论了北方网黄河上游、黑龙江水电向环渤海经济圈输电,中部网长江中上游水电向长江下游经济圈输电,南方网澜沧江、红水河、闽江水电向珠江下游经济圈输电,建设北、中、南三个跨大区电网的网架布局及地理选位,提出了三峡、豫电... 文章讨论了北方网黄河上游、黑龙江水电向环渤海经济圈输电,中部网长江中上游水电向长江下游经济圈输电,南方网澜沧江、红水河、闽江水电向珠江下游经济圈输电,建设北、中、南三个跨大区电网的网架布局及地理选位,提出了三峡、豫电经由豫南向华东输电,溪洛渡经湘中、赣中向华东输电的选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建设全国联网实现不同季节的电能互补、北电南送、互相调剂、减小网损的网架布局地理选位方案。文中明确指出全国联网的关键是内蒙古—晋南、冀南—豫—湘—粤的南北干线一定要坚强可靠、通畅灵活,还提到全国联网时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网 电网 电力系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评价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京师贰臣诗人 遗民诗人 清初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经典的遴选与确立——北宋诗坛宗尚杜诗的纵向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景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70,共6页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学经典 北宋诗学 宋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诗略》的编纂与乾嘉时期云南诗坛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肇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滇南诗略》在云南诗歌总集编纂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产生既受到全国范围内诗歌总集编纂热潮的影响,也是云南诗歌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通过对《滇南诗略》的编纂与云南诗歌的创作成果、云南诗坛的核心领袖、宦滇地方官员的... 《滇南诗略》在云南诗歌总集编纂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产生既受到全国范围内诗歌总集编纂热潮的影响,也是云南诗歌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通过对《滇南诗略》的编纂与云南诗歌的创作成果、云南诗坛的核心领袖、宦滇地方官员的支持、云南诗坛力量的整合、云南诗坛的选诗风尚、云南诗坛与全国诗坛的联系、云南总集编纂新锐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的关系逐一予以考察,《滇南诗略》成书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乾嘉时期云南诗坛的基本面貌得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诗略 云南诗歌总集编纂 云南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末诗坛的追慕之风及其评价——以“贾岛格”诗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66,共5页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人的诗作因袭多,创新少;重形式的模仿,轻精神内蕴的传承,因而没有大的创获,只是在艺术细节上有所发展。追慕之风盛行是导致唐末诗坛既没有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没有形成领导潮流的诗派,整体创作呈现衰退之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诗坛 追慕之风 评价 “贾岛格”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