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兼议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意义
1
作者 宋培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费孝通构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学术对话。方国瑜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可谓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是针对把中国史等同于汉族史、历代王朝史的观点提出的第三种命题——中国历史疆域秦汉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其核心思想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基点、三个方面,即:中国历史以秦汉以降历代中原统一王朝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社会整体为范围,社会整体性以政权统一性为前提,政权统一性以社会整体性为基础,表现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与其他各族具有共同利益、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心与其他各族文化具有共同文化、边疆与内地具有完全主权三个方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国家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领域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整体性 中华文明 一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先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2
作者 毕旭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0,181,共12页
祖先创世神话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当狭隘的血缘祖先崇拜转变为内涵深广的文化始祖崇拜,祖先创世神话就产生了。文化始祖崇拜所显示的伦理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创造了伦理动因。以文化始祖为叙事主体的神... 祖先创世神话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当狭隘的血缘祖先崇拜转变为内涵深广的文化始祖崇拜,祖先创世神话就产生了。文化始祖崇拜所显示的伦理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创造了伦理动因。以文化始祖为叙事主体的神话起到了增强各族群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成为起源不同的族群走向统一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动力。祖先创世神话中的文化始祖非常多,但神话叙事并没有因此显得散乱无序,主要是因为其中存在一条以炎黄世系为核心的叙事线索。以炎黄世系为核心的叙事线索显示了家族繁衍与族群演化同构的逻辑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发生创造了逻辑动因。祖先创世神话还是中华文明统一性早期实践的重要载体,商周曾通过神话建构,利用伦理动因与逻辑动因继承前朝传统,使夏商周三代连接为整体。中华文明早期积淀的伦理与逻辑、理想与道德、知识与技术等在祖先创世神话中得到了传承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创世神话研究参与中华文明探源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统一性 祖先创世神话 伦理动因 逻辑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共同”史观的形成与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
3
作者 宋培军 兰召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无论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还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都以“五个共同”为基本内涵,其核心要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边疆的国家政治属性、国内民族属性、文明文化属性、地理边缘属性、生态屏障属性、开放前... 无论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还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都以“五个共同”为基本内涵,其核心要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边疆的国家政治属性、国内民族属性、文明文化属性、地理边缘属性、生态屏障属性、开放前沿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以及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任务。由此,边疆学成为总书记亲自点名确立的学科。“五个共同”史观的形成,以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主线的确立,都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法理、事理、学理,不仅具有重大的原创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实践指导意义。方国瑜与费孝通关于中国边疆治理具有完全主权与否的学术争论,为中国边疆史提供了重要法理资源与书写路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共同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两线论 中国边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地带: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8
4
作者 麻国庆 张斯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础来源于各民族之间形成的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关系。农牧交错地带同时并存农耕与游牧两种生计方式,这种互补循环的关系使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区域内发生碰撞,在保留各自特质的同时又...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础来源于各民族之间形成的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关系。农牧交错地带同时并存农耕与游牧两种生计方式,这种互补循环的关系使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区域内发生碰撞,在保留各自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为一种独特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该地区特有的以嵌入和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农牧业生计方式的共生与融合带来经济方式的趋同化,加速了社会一体化进程。农牧交错地带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地带 共生共融 嵌入 中华文明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被引量:9
5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之争所蕴含的“体用一源”的精神实质及实践内核。“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中国哲学“体用不二”观的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实践效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了解答“体用关系”理论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意义。深刻体悟这一鲜明品格,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用不二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志于道”的文化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余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16,共9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化以“道”为本体,提倡“一体之仁”的价值观,这是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根本。正是因为以道治国,才能得道者多助,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顺应天道的前提下...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化以“道”为本体,提倡“一体之仁”的价值观,这是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根本。正是因为以道治国,才能得道者多助,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顺应天道的前提下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才使中华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创新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培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博大眼光和“天下一家”的开阔胸襟,对内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外形成“万国来朝”的国际局面,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化怀抱着“道并行而不悖”及“和而不同”的开放精神,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纳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则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淘汰,使中华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包容性;按照“天道好生而恶杀”的规律处理国际关系,必然采取慎战、德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志于道” 连续性 创新性 统一性 包容性 和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土景观的天下性——以永定河诗歌中的飞鸟水景为例
7
作者 鞠熙 张巧坭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0,共7页
【目的】近年来建筑与景观学者大多认为,风土景观的首要特质是乡土性。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风土”概念则强调,超越国家与族群边界、精英与民间差异、自然与文化对立的共享文明创造了景观,即风土景观具有天下性,其意义来自共享的政治理... 【目的】近年来建筑与景观学者大多认为,风土景观的首要特质是乡土性。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风土”概念则强调,超越国家与族群边界、精英与民间差异、自然与文化对立的共享文明创造了景观,即风土景观具有天下性,其意义来自共享的政治理想。通过揭示永定河的飞鸟水景与政治理想的关系,提出基于中国传统风土概念的景观研究视角。【方法】以诗歌文本分析为主,史籍文献梳理为辅,采用人文学科的诠释学方法,勾勒隋唐到明清时期永定河飞鸟水景的变化历程及其背后观念。【结果】永定河的飞鸟水景并非只是自然风光,它只出现在永定河北京段成为帝王苑囿之后,象征着理想政治与天下命运。【结论】风土景观不仅是地方或民间的创造,也是国家与天下的再现,是自然景观、民间风俗与国家秩序的交融。在建立中国自主景观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中国本土的风土概念出发,尊重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将地方性文化与天下共享的政治理想视为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史 自然景观 北京史 诠释学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 被引量:44
8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国的发展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凸显于历史舞台的当下,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的问题随之突出。而要达此目的,中华民族由全体中国人组成这一现代民族的基本属性,再也不能被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在近... 中国的发展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凸显于历史舞台的当下,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的问题随之突出。而要达此目的,中华民族由全体中国人组成这一现代民族的基本属性,再也不能被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在近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现代民族的本质所在。费孝通先生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断,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与“多元一体”两种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侧面体现中华民族的本质。今天,正视并弘扬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关乎能否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关乎对中华民族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进行想象,关乎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中华民族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全民一体 多元一体 两种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一个“费孝通转换”的视角 被引量:6
9
作者 苏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7,共9页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所提出的民族概念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指出尽管其民族概念前后有别,但皆为一不包含政治含义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通过将民族概念建基于认同意识,引入中华民族概念,对其30年代民族与国家理论中缺乏全民性的心理团体概念的缺陷进行了补救,并通过认同层次理论将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纳入到一个高低层次分明的多元一体复合结构中,消解了两个民族概念表面上的矛盾,从而在理论上提供了以广义民族概念为基础对现代主权国家国民一体性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费孝通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方伟洁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2,共11页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间的共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线路承担了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网络化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线路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达云 赵九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66-71,共6页
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更加强调深层次理性认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论述,这些理念蕴含了民族教育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意义,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脱贫、多... 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更加强调深层次理性认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论述,这些理念蕴含了民族教育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意义,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脱贫、多元一体以及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当中,分别构成了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四者辩证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民族教育当继续从强化政治认同、筑牢经济基础、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多向度展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 教育脱贫 多元一体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华夏文明起源的诠释架构辨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怀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7,共18页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和考古学界对上古文明起源及其演进格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其间新说迭出,既有民国时期的西来说、东西二元说和三元说,又有1949年以后的中原中心说和20世纪80年...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和考古学界对上古文明起源及其演进格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其间新说迭出,既有民国时期的西来说、东西二元说和三元说,又有1949年以后的中原中心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满天星斗说、重瓣花朵说、新夷夏东西说、新疑古说和新中原中心说。而在上古文明的诠释架构不断更新的背后,不仅有非学术性因素在起牵引和制约作用,还有各种学术性因素在支配人们的认知和解读过程。各个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一直是驱动学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但如何把握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始终是最令人困惑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元多体 多元一体 华夏文明 文明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走廊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含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以“民族走廊”为主要架构的。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民族走廊枝节复杂,其主干主要包括“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三条民族走廊既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呈现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生... 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以“民族走廊”为主要架构的。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民族走廊枝节复杂,其主干主要包括“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三条民族走廊既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呈现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生发地带,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之所在。民族走廊地带多元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及其当下和今后的发展变化亦是我们讨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中华文明 包容性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鉴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从教育的路径出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体教育、国家统一共同体教育与中华文化繁荣共同体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国家战略 教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15
作者 达瓦央金 赤列曲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西藏早期文明是指人类踏上西藏高原之后,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复杂社会和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文明形态。西藏早期文明形态一方面具有高原文明的特质,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藏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西藏早期文明的孕育与发展... 西藏早期文明是指人类踏上西藏高原之后,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复杂社会和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文明形态。西藏早期文明形态一方面具有高原文明的特质,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藏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西藏早期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从一开始便具有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其发展轨迹也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历史进程同向同行,相互交汇,最终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文明 中华文明 西藏考古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塑造“中国”——试论中原中心形成的经济基础
16
作者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82-92,共11页
在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农业是影响文明兴衰的关键性因素。在距今万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栽培稻,中原和华北地区多个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类谷物的证据,相应地,聚居的原始村落出现,原始礼仪开始萌芽。在裴李岗时代(约距今8500... 在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农业是影响文明兴衰的关键性因素。在距今万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栽培稻,中原和华北地区多个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类谷物的证据,相应地,聚居的原始村落出现,原始礼仪开始萌芽。在裴李岗时代(约距今8500—7000年),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开始形成,人口增长显著,聚落规模变大,结构趋于复杂,聚落内部出现权力分配。仰韶时代(约距今7000—5000年),农业进一步强化,财富、人口和权力不断积累,在距今5300年前后出现了众多以大型聚落为代表的“古国”,文明发展进入“天下万邦”的繁荣阶段。进入龙山时代(约距今4300—3800年),中原地区农业生产趋于专业化、制度化和国家化,为中原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塑造了以“中国”诞生为标志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农业 多元一体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17
作者 冯雪红 安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9-21,共13页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确立,为国家政权整合与高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文明内聚力。社会层面,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有效维系了多民族社会的共生共融。生态层面,体系完整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空间治理逻辑。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机制不仅构成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注入了历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