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Research and Control Evaluation of Seam Roof Water Yield Property in Yulin-Hengshan Southern Mining Area 被引量:23
1
作者 方刚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2,共5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动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春芳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陶小虎 周锴锷 王赫生 李亮 秦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典型因子并推演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淡水,p H值6.6~8.6,溶解性总固体192~5302 mg/L,主要水化学类型共8类,主要阴离子为HCO_(3)^(-),阳离子为Na^(+)、Ca^(2+),地下水质量以Ⅳ类水为主;水岩作用主要受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影响,从上游淮北平原到中游淮北平原,岩石风化溶解的水岩作用由碳酸盐岩向硅酸盐岩再向蒸发盐岩演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硝酸盐作为典型因子研究水质动态演化规律,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在2010—2021年经历了明显好转后略有下降,但典型因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溶物质总量趋向于面状集中分布,高值点增多且大多分布于中游淮北平原,氧化还原条件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演变,2010—2018年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在上游淮北平原局部加重,但在2018年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内蒙古典型湖泊水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3
作者 杨文焕 李艳芳 +2 位作者 张明宇 高静湉 李卫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9-1265,I0029,共18页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分析湖泊氮磷摩尔比(简称氮磷比)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探究影响湖泊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3年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叶绿素a(Chl.a)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乌梁素海和南海湖的总氮(TN)浓度年际变化呈良好趋势发展,但岱海的TN浓度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并保持劣Ⅴ类水标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从重度到中度再到轻度的变化趋势,岱海随着“引黄济岱”试水的完成,富营养化程度从重度转为中度,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南海湖多年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水质正向良性方向发展,岱海和南海湖在环境治理下重污染水质逐渐改善,但治理措施仍需进一步强化,其中岱海和南海湖受氮素污染明显,TN、TP及COD_(Cr)治理应成为3个湖泊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回归线性模型分析表明,3个湖泊的Chl.a与TN、TP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氮磷比的比较,湖泊水体多数时间都适宜藻类生长繁殖,磷可能是乌梁素海Chl.a的主要影响因素,岱海和南海湖可能是氮、磷共同限制型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湖泊 水质特征 富营养化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探析
4
作者 刘杰 王淑新 李鹏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2,共8页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该流域段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段水体7种重金属年均值浓度依次为Zn>Cr>Cu>Pb>As>Cd>Hg,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限值内;高浓度断面主要分布在采矿和金属冶炼企业周边。从时间维度上看,该流域段丰水期的重金属污染指数略高于枯水期;以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为参照,整体上该流域段处于尚清洁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Cu和Cr。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Pb、Zn、As、Cd和Hg,与水污染物氨氮(NH_(3)-N)同源,主要受工业源、交通运输、生活排污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Cr、Hg和Cu,主要受周边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汉中段水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时空分布规律 污染特征 污染源 汉江汉中段 水污染治理 水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
5
作者 王华 徐浩森 +3 位作者 邓燕青 吴小毛 曾一川 闫雨婷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52,共9页
基于1990—2020年鄱阳湖入湖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中总氮增幅尤为突出,2010年后总氮平均质量浓度较前期提高83.2%以上,总磷则在2... 基于1990—2020年鄱阳湖入湖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中总氮增幅尤为突出,2010年后总氮平均质量浓度较前期提高83.2%以上,总磷则在2010年后90%的时段超过湖库Ⅲ类水标准;流域内耕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类型,建筑用地的扩张90%来自对耕地的侵占,其中赣江流域建筑用地年均增长量为67.8 km^(2),且下游区域转化强度最高;建筑用地和耕地是导致鄱阳湖流域水质恶化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下游区域耕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变对污染物浓度提高的贡献度达25.9%;总氮质量浓度变化与建筑用地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9,而总磷受颗粒态迁移的影响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 驱动特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乔宇豪 贾飚 +2 位作者 徐芬芳 王康 朱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0,共8页
为了对四川省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2021年四川省内86个水质断面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比较平均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熵值赋权法3种赋权方法的评价结果,对岷江、沱江进行水质的空... 为了对四川省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2021年四川省内86个水质断面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比较平均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熵值赋权法3种赋权方法的评价结果,对岷江、沱江进行水质的空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全省断面全部是Ⅰ~Ⅱ类水,总体水质为优。年内水质的特征是:6月份出现Ⅳ类水断面,其污染指标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余月份只有少量Ⅲ类水断面。岷江上游断面WQI为1.48,下游断面WQI值为2.15;沱江的水质断面WQI值在2.08~2.32间波动。可以得出结论:四川省2021年全省水质良好,表明近年的水环境治理成果显著,但夏季时仍有超标断面;河流在流经大型城市后污染物含量会明显升高,下游断面WQI值随之上升,流动过程中污染物会衰减,两者共同影响着河流水质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综合标识指数法 水质评价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满蓄期库湾水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柳根 赵肥西 +3 位作者 倪雪峰 贾海燕 王超 肖新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79,共9页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养状况,并深入探讨了2021年秋季与2023年秋季两次水库满蓄后库湾水质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2021~2023年库湾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营养状态总体呈中营养,汉库及丹库库尾区域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库湾出现富营养化现象。②首次满蓄后,库湾溶解氧、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与浊度明显升高,第二次满蓄后溶解氧、总磷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浓度呈升高趋势,两次满蓄前后,库湾营养状态总体保持稳定。③秋汛期间的强降雨过程对库湾氮素与有机物的增加有较大影响,而水位上升后的稀释净化效应对磷的作用可能更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后续高水位运行期间库湾水质安全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湾水质 富营养化 满蓄期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辅助静态腌制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引兰 王恒鹏 孟祥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1,共8页
为明确不同超声波辅助腌制工艺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固定超声频率28 kHz,改变超声波功率(40、120 W)和超声时间(10、20、30 min)来辅助腌制鸭胸肉,并分析其色泽、保水性能、质构特性、水分迁移规律、微观结构、蛋... 为明确不同超声波辅助腌制工艺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固定超声频率28 kHz,改变超声波功率(40、120 W)和超声时间(10、20、30 min)来辅助腌制鸭胸肉,并分析其色泽、保水性能、质构特性、水分迁移规律、微观结构、蛋白质氧化、滋味特征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强度的超声波处理有利于改善腌制鸭胸肉的色泽和质地,并提升其保水能力,其中经120 W超声辅助腌制10 min的鸭肉色差值(ΔE)最高(6.46),其蒸煮损失率(17.6%)和离心损失率(15.7%)均为较低值,而硬度和弹性较传统静态腌制组分别降低和升高约42%和39%,并获得最高的感官得分。此外,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进一步证实超声辅助腌制(40 W超声10~30 min、120 W超声10 min)提高了鸭肉中不易流动水含量,并降低了自由水含量,但将120 W超声的处理时间增加至20~30 min会导致肌纤维严重收缩,自由水占比增加,并更易诱导蛋白质氧化,降低其食用品质。电子舌结果显示适当强度超声辅助腌制(40 W超声30 min、120 W超声10 min)的鸭肉样品具有相似的滋味特征。综上所述,低频超声处理(28 kHz,120 W,10 min)可较好地提升腌制鸭胸肉的理化品质与感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静态腌制 鸭胸肉 水分分布 微观结构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邛海水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方佳卉 徐力刚 +4 位作者 蒋名亮 杨军 李超凡 肖克彦 李国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例依托,选取2020~2023年不同水期11个样点的水质监测数据,使用ICWQI_(G)和ICWQI_(P)模型科学评估了邛海水质状况,验证了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WQI模型相比,改进后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都考虑了TP超标的因素,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水质情况,并且可以敏锐的识别出更多的污染风险区域与污染程度较严重的水体.ICWQI_(P)采用阶段性权重代替统一权重,能够补偿降水等因素影响的水质指标权重,可以更好地辨识出不同时期影响水质的关键环境变量,得到更准确合理的结果.同时,基于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发现,2023年邛海水质劣于2020~2022年,并且邛海水质指标空间差异性显著,西北部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东部和南部湖区.本文改进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在邛海水质评价中表现了更好的合理性,可为邛海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其他类似水体的水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水质评价 阶段性权重 邛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流域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水化学组分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鑫 周施阳 +4 位作者 袁东方 李立湘 姚飞延 董好刚 郑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7-1892,共16页
地下水是瓯江流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其水质状况及污染成因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对野外调查及采样结果数据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并应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利用绝对因子得分... 地下水是瓯江流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其水质状况及污染成因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对野外调查及采样结果数据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并应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利用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定量评估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Cl^(−)、HCO_(3)−、Na^(+)、Ca^(2+)、SO_(4)^(2−)于瓯江流域地下水中的绝对质量浓度相对偏高;CO_(3)^(2−)、pH、HCO_(3)−分布较为均匀,质量浓度比较稳定,Cl^(−)、SO_(4)^(2−)、Na^(+)、NH_(4)^(+)、Mg^(2+)和TDS局部富集显著,存在空间分布异质性;主导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Ca型,HCO_(3)·Cl-Na·Ca型和HCO_(3)-Ca型次之,分别占37.96%、12.41%及11.68%.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价表明地下水质量评价为Ⅰ级的占比为77.37%,Ⅱ级的占比为8.76%,共计86.13%的地下水达到优良水平;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与Ⅳ级的占比均为3.65%,为Ⅴ级的占比为6.57%,差或极差的地下水共计10.22%.各参数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控制程度依次为:NH_(4)^(+)>Mn>Cl^(−).APCS-MLR受体模型来源贡献解析显示,各来源对区内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贡献率分别为自然因子(21.84%)、环境因子(42.71%)、工业生活因子(13.49%)、农业生活因子(12.11%)及未知源(9.84%);自然地质环境及水岩相互作用是区内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且受人类活动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流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熵权水质指数(EWQI) 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 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
11
作者 袁鹤龙 陈剑 +3 位作者 李涛 于笑天 李江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微纳米气泡水DO 8.04 mg/L)对水稻泡田期田面水、不同土层土壤溶液和渗漏水水质的影响,对TN、TP和COD 3类水质指标在泡田期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和COD浓度增加,且对水稻泡田初期田面水及浅层土壤溶液的水质影响较为严重,泡田期内秸秆还田会导致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增加27.67%、27.27%和56.11%,0~10 cm土壤溶液的TN、TP峰值分别增加28.95%、57.34%,秸秆还田后0~10 cm土壤溶液COD平均浓度增加43.44%。微纳米加气灌溉可有效降低秸秆还田后泡田期内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微纳米加气灌溉使秸秆还田后的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减少10.65%、16.67%和15.69%,使泡田期内田面水TN、TP和COD平均浓度分别减少10.97%、5.88%和5.7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及COD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后采用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降低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试验可以实现减轻秸秆还田导致的稻田水质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为控制稻田污染物扩散以及减少氮磷流失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泡田期 加气灌溉 COD 水质 土壤溶液 渗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面条水分状态与产品质量特性关系研究
12
作者 冯文翰 严军辉 +3 位作者 张影全 汪江华 张晓科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4-773,共10页
水分状态与面制品质量关系密切。为了解生鲜面条中水分状态与面条质量特性的关系,本研究以12个小麦品种为原料,测定小麦粉质量特性、生鲜面条及其煮熟后的质构、煮制特性和感官质量;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仪测定生鲜面条和煮熟面条的水分状态... 水分状态与面制品质量关系密切。为了解生鲜面条中水分状态与面条质量特性的关系,本研究以12个小麦品种为原料,测定小麦粉质量特性、生鲜面条及其煮熟后的质构、煮制特性和感官质量;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仪测定生鲜面条和煮熟面条的水分状态,并分析被测指标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生鲜面条的核磁共振参数T_(23)和A_(23)与拉伸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A_(21)和A_(22)与吸水率、谷值黏度和回升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煮熟面条的T_(23)与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生鲜面条的T_(23)与质构粘性和断裂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A_(23)与质构粘性和断裂力均呈显著负相关;熟制面条的T_(23)与质构弹性和咀嚼性均呈显著负相关。生鲜面条的T_(23)与煮制吸水率均呈显著负相关,A_(23)与感官弹性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熟制面条的T21与干物质损失率均呈显著负相关,T_(22)与感官弹性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A_(23)与干物质损失率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水分状态参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小麦粉的质量特性和生鲜面条的质量特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面条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鉴定和生鲜面条专用粉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 面条 水分状态 质量特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蔡家川小流域植被恢复区水化学特征
13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3 位作者 池金洺 于洋 张建军 张志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4-892,共9页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对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开展长期定位监测。采用方差分析检验2006与2023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指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汛期与非汛期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6和2023年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浓度为最高,分别为339.71和384.11 mg·L^(-1),地下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浓度为较高,2006年分别为295.1和120.6 mg·L^(-1),2023年分别为351.22和343.89 mg·L^(-1);2006年地表水、地下水阳离子均以Ca^(2+)浓度为最高,分别为46.47和92.2 mg·L^(-1),2023年地下水阳离子仍以Ca^(2+)浓度为最高,为82.97 mg·L^(-1),地表水阳离子以Na^(+)浓度为最高,为56.11 mg·L^(-1)。(2)相较于2006年,2023年地表水Mg^(2+)和Cl-浓度分别增加74.63%和97.78%,K+浓度减少73.50%,地下水Mg^(2+)、Na^(+)、SO_(4)^(2-)和NO_(3)^(-)浓度分别增加228.77%、44.62%、185.15%和353.64%,K+浓度减少26.67%。(3)2006年,非汛期地表水TDS、HCO_(3)^(-)浓度和地下水SO_(4)^(2-)浓度、pH值显著高于汛期(P<0.05);2023年,非汛期地表水COD和地下水Ca^(2+)浓度显著高于汛期(P<0.05)。植被恢复对于晋西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后期人为活动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森林水文 水化学特征 植被恢复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多年增水对尖喙牻牛儿苗秋萌植株形态性状的影响
14
作者 沙涛 张玲卫 +5 位作者 刘会良 张岚 卢妤婷 周鑫宇 文晓虎 张元明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11-2321,共11页
为探究荒漠短命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策略,本研究以荒漠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秋萌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多年3个梯度的增水实验:自然降水(CK),增水30%(W1),增水50%(W2),分析连续多年增水对其生... 为探究荒漠短命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策略,本研究以荒漠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秋萌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多年3个梯度的增水实验:自然降水(CK),增水30%(W1),增水50%(W2),分析连续多年增水对其生长特性以及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秋萌植株大小与种子萌发期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密切相关。主根长随增水年份增加而减少,生物量和其余形态指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植株根系将更倾向于横向生长。2)增水处理能够显著增加不同年份植株的叶和繁殖生物量分配,使植株的生物量分配更倾向于地上部分。增水处理改变了植物的资源利用策略,这有利于提高植株生长和存活率、增加竞争优势、提高繁殖成功率,能够提供更多生态系统服务。3)W2处理显著提高了2022年植株种子数(P<0.05),增幅为64.46%。W1和W2增水处理显著增加了2019年、2022年种子百粒重(P<0.05),增幅分别为12.38%、8.70%和3.56%、9.67%,且随增水年份的持续呈增长趋势,未来能够提高其种群繁衍的成功率。尖喙牻牛儿苗秋萌植株对连续多年增水处理的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将会改变其生存策略,并对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喙牻牛儿苗 多年增水 形态特征 生物量分配 种子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化水质自动监测的平原河网区汛期水污染特征研究与成因解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芮芸 苏营营 +3 位作者 方鹿跃 陈小翠 张永明 刘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汛期污染是制约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基于2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区城市平湖市的河网水质时空变化和汛期污染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锁定重点控制区域,探究不同特征降雨对重点控制区域地表水水质影... 汛期污染是制约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基于2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区城市平湖市的河网水质时空变化和汛期污染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锁定重点控制区域,探究不同特征降雨对重点控制区域地表水水质影响,并使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结合现场调研解析了重点控制区域汛期污染成因。结果表明:平湖市河网在汛期水质下降明显,东湖及其入/出湖河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比非汛期高出35.8%~67.9%,溶解氧和总磷(TP)是主要不达标因子。东湖入湖河流平湖塘中段是整个平湖河网汛期水污染控制核心区域,其氨氮和TP浓度受降雨影响大,水质下降后直接影响东湖水质(r=0.464,P<0.01),间接影响各出湖河流水质(r>0.445,P<0.01)。从降雨特征来看,场次降水量对平湖塘氨氮和TP影响最为显著(r>0.695,P<0.01),其次是降雨持续天数和降雨类型(r>0.514,P<0.05),而雨前干旱天数影响不显著(r<0.245)。污染成因解析表明,降雨时段平湖塘氨氮和TP浓度升高,主要与生活污水溢出(贡献率25.7%)、地表径流污染(贡献率24.9%)以及底泥或管网沉积物等未知污染因素(贡献率40.0%)有关,个别泵站设计规模偏小且科学调度不足,导致生活污水溢流排放是最主要的污染途径。研究结果对汛期河网水质提升的精准施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网格化 水质在线监测 汛期水污染 降雨特征 城市水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典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分析
16
作者 王乐乐 李彦澄 +1 位作者 李江 刘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城市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为了解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和污染状况,选取7个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开展水质指标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渗滤... 城市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为了解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和污染状况,选取7个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开展水质指标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渗滤液中有机官能团和有机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具有一定的可生化性,7个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均为重度,综合污染指数顺序为平塘<黔西<天柱<盘州<绥阳<仁怀<荔波;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渗滤液中的有机官能团种类丰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渗滤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是类腐殖酸物质。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渗滤液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水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主要污染物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张浩文 张会敏 +3 位作者 靳晓辉 刘怀宇 杜占宽 谢中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152,共7页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仍存在水质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在分析乌梁素海水量、水质变化的基础上,对驱动湖体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历经发展基本形成了湖面面积、...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仍存在水质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在分析乌梁素海水量、水质变化的基础上,对驱动湖体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历经发展基本形成了湖面面积、湖体水位、蓄水量相对稳定的湖体形态;乌梁素海入湖水量呈波动变化,生态补水效果明显,入湖水质及湖体水质显著改善,年内变化上各水质指标1—3月波动较大,年际尺度上4种典型水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生态补水是乌梁素海水质改善的重要原因,尤其对化学需氧量和总氮质量浓度的削减作用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是乌梁素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湖底沉积物的负面影响逐渐增强,水生植物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存在自身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水质 污染物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乳期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王泰毅 钱永德 +8 位作者 陈书强 汪秀志 隋文庆 张晓晗 赵泽楠 赵庆民 王玉奇 王静 吴怡梅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8-12,共5页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其秧田期水分管理对水稻高产优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早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在旱育秧条件下设置常规旱育秧(CK,土壤水分50%~60%)、水育秧(A,床面维持1cm水层)和湿润育秧(B,土壤水分100%饱和状...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其秧田期水分管理对水稻高产优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早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在旱育秧条件下设置常规旱育秧(CK,土壤水分50%~60%)、水育秧(A,床面维持1cm水层)和湿润育秧(B,土壤水分100%饱和状态)3种离乳期水分处理,系统分析其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的秧苗素质显著低于CK处理,叶龄、充实度和壮秧指数分别降低6.67%和5.07%、10.19%和8.33%、20.00%和9.03%,且CK处理根系发育更健壮。生理活性方面,A、B处理的丙二醛含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27.61%和24.38%,A处理的CAT、POD和SOD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降低34.23%、30.88%和50.57%,表明旱育秧能显著增强秧苗抗氧化能力。产量分析显示,与CK处理相比,A、B处理的产量分别减少11.74%、4.32%。本研究证实,离乳期旱育秧可有效培育壮苗并提高产量,为黑龙江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离乳期 水分胁迫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
19
作者 杨子薇 潘雄 +3 位作者 林莉 陈和春 王继保 吴伟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85±333、798±143、625±175 n/kg,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分别占比44.0%、27.2%和11.1%;其中超过75%的微塑料为纤维状,且大约39.5%的微塑料粒径范围分布在50~500μm之间,为主要的粒径范围;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裸地>林地>耕地的趋势。研究成果对开展水库消落带微塑料污染控制、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微塑料赋存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微塑料污染控制 水质安全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棱河上游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对水质的影响
20
作者 熊鑫佩 孟凡生 +4 位作者 王璐 张铃松 秦亚强 梁朱明 董鑫淼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7,共9页
为探究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布特征和对水质的影响,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利用荧光参数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EEM)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说明DOM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穆棱河... 为探究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布特征和对水质的影响,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利用荧光参数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EEM)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说明DOM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穆棱河上游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平均为(36.00±14.00)、(14.58±5.68)、(2.45±0.75)、(45.32±36.67)mg/L,总体上,9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的污染物浓度较1月冰封期和6月平水期高。比吸收系数(SUVA_(254))、腐质化指数(HIX)、荧光指数(FI)、生物指数(BIX)表明,穆棱河上游水体DOM来源为陆源与自生源相结合,且自生源组分较少,腐质化程度和芳香碳含量较高。相较于冰封期,丰水期和秋季平水期在光化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自生源组分升高。PARAFAC-EEM共提取出3个组分,陆源类腐殖质占比均高于80%,且冰封期占比更高。11个荧光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主成分与水质指标间回归方程的建立表明,穆棱河上游水体DOM对水质指标COD、高锰酸盐指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 荧光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 水质指标 穆棱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