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中国观演建筑外部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李波 张宇静 +1 位作者 方志诚 徐宇甦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新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这其中,观演建筑作为承载这一时期群众生活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见证了其中的历史思潮发展,并直观体现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该文拟通过文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新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这其中,观演建筑作为承载这一时期群众生活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见证了其中的历史思潮发展,并直观体现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该文拟通过文献查阅厘清全国观演建筑分布特征,并进一步从构图形式和风格特征两个方面对其外部形态特征展开研究,分析其不同形式背后的特定内涵与文化,既为当下建筑设计的多元化语境提供历史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建筑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观演建筑 外部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合力与“护国运动”的兴起及其历史贡献
2
作者 何一民 伍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2-83,共12页
护国运动的兴起,袁世凯帝制自为之所以破产,共和制度之所以得到维护,并非简单地是由某一政党或少数人所推动的结果,而是民国初年“二次革命”后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反袁护国阵营,由此形成合力,并使反袁护国阵营在... 护国运动的兴起,袁世凯帝制自为之所以破产,共和制度之所以得到维护,并非简单地是由某一政党或少数人所推动的结果,而是民国初年“二次革命”后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反袁护国阵营,由此形成合力,并使反袁护国阵营在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较量中发生力量对比变化,此消彼长,推动了护国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袁世凯虽然拥有国家政权和大量军队,但是正如清王朝也拥有国家政权和大量军队一样,没有能够阻挡清朝大厦的轰然倒塌。失道寡助,得道多助,逆民意者终将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袁世凯最终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民主共和从此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国运动 历史合力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工人文化宫建筑空间与形式特征初探
3
作者 陈李波 刘康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9期23-28,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工人文化宫建筑开始在中国广泛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现代建筑,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建设的一批工人文化宫进行调研,并从规划布局、平面形制、建筑立面以及构... 20世纪50年代,工人文化宫建筑开始在中国广泛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现代建筑,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建设的一批工人文化宫进行调研,并从规划布局、平面形制、建筑立面以及构造装饰四个方面分析工人文化宫建筑空间与形式特征,为后续中国工人文化宫建筑的研究保护提供详尽的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完善中国现代建筑史,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文化宫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空间与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宾馆类建筑立面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李波 叶烽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宾馆类建筑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展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转变。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976年)国内诞生的一批新式多层宾馆类建筑调研,从宾馆立面构图,细部特征等进行分析,挖掘宾馆类建筑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内社会... 宾馆类建筑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展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转变。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976年)国内诞生的一批新式多层宾馆类建筑调研,从宾馆立面构图,细部特征等进行分析,挖掘宾馆类建筑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同异性,探讨其在指导思想和政策背景的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时代实践特征。为国内宾馆类建筑的保护与价值提升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助于补充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建筑文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976) 宾馆类建筑 立面特征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武汉历史建筑遗产刍议
5
作者 陈李波 刘宇哲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1期6-11,共6页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尝试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民主”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回答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内在逻辑与话语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庆春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救亡图存是近代史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同时,也在思考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和习近平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其一为“人民民主”,其一为“自我革命... 救亡图存是近代史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同时,也在思考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和习近平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其一为“人民民主”,其一为“自我革命”,二者存在话语表述差异,然其内在逻辑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不二法宝与战略选择。“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话语表述的差异性,反映了党的领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形势下,对中共争取执政并实现长期执政的探索,均与时代发展之需求契合,而其话语变迁既折射出中共应对不同形势的施政方针,也蕴含了其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与时俱进的思考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历史周期率 人民民主 自我革命 话语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京会”辛亥革命救援行动述论
7
作者 池子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没能形成“合力”,影响救护效能的全面释放,但“京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 人道救援 “京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田可文 李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40,共7页
辛亥革命后的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武汉的音乐生活是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带给武汉的是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一个特别时期,武汉较多地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的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武汉的音乐生活是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带给武汉的是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一个特别时期,武汉较多地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形成了武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作为中国重镇的武汉,尤其又是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其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产生哪些变化?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武汉 音乐生活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苏肖晴 李一平 施文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32,共4页
文革时期的中国武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以下特征 :前期废止后期复兴 ,青少年武术格外兴盛 ,对外交往明显盛于此前 ,专业武术与基层武术联系紧密 ,群众性武术活动异常繁荣。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武术政策和发展策略比较科学... 文革时期的中国武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以下特征 :前期废止后期复兴 ,青少年武术格外兴盛 ,对外交往明显盛于此前 ,专业武术与基层武术联系紧密 ,群众性武术活动异常繁荣。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武术政策和发展策略比较科学、政治思想统一推动的结果。历史证明 :政治可以毁灭体育 ,但仅有政治是不能繁荣体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文革时期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史革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35,共11页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 ,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 ,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自然科学 科学传播 科学救国 近代 应用技术 科学理论 科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70,共4页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的全部内涵,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会不断浮现出来,需要给予关注和思考。下面的三篇文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凭借百年中国社会嬗变和学术进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的新成果。李帆教授系统梳理了辛亥前后以"中华"为族称的中国国家民族认同观念形成发展的历程,把中国国家民族观念与辛亥革命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彰显出来。这几篇文章都有独到视界,见解也有一定深度,特以笔谈形式编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辛亥革命前 族称 中华 西方学术界 西方学者 民族主义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业余宣传 被引量:7
12
作者 欧阳跃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02-308,共7页
辛亥革命前,讲习会派和新世纪社的无政府主义者都积极地宣传过马克思主义。讲习会派介绍了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却公开表示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反对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新世纪社成... 辛亥革命前,讲习会派和新世纪社的无政府主义者都积极地宣传过马克思主义。讲习会派介绍了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却公开表示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反对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新世纪社成员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赞同暴力革命,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区别,却极力混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作为无政府主义的经济主张来宣传的。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但他们的宣传还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 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语境、共和话语与公共记忆——武昌首义公园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天洁 李泽 孙媛 《新建筑》 2011年第5期6-11,共6页
武昌首义公园于1924年建成开放,是武汉三镇为纪念1911年辛亥首义而辟设的重要公共空间。结合20世纪初世界性国家纪念碑建设以及公园运动的背景,分析首义公园的选址、创出及发展,并从主题、形式、材质、位置、表演编排等角度,诠释园内纪... 武昌首义公园于1924年建成开放,是武汉三镇为纪念1911年辛亥首义而辟设的重要公共空间。结合20世纪初世界性国家纪念碑建设以及公园运动的背景,分析首义公园的选址、创出及发展,并从主题、形式、材质、位置、表演编排等角度,诠释园内纪念性结构对共和话语及公共记忆的空间物化。武昌首义公园从结构到场景均是新共和政府操纵和提高大众政治意识的空间尝试,蕴含着"唤醒"和"规训"的双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首义公园 纪念 共和话语 公共记忆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甘子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85,共5页
粤剧参与辛亥革命的缘由有三:地缘之故、具有抗争性的传统、革命党人的推动。粤剧界特别是"志士班"通过编演新戏来广泛地宣传革命、发动民众、争取到"沉默的多数";为革命筹集款项;舍家为国,直接促成了同盟会南方支... 粤剧参与辛亥革命的缘由有三:地缘之故、具有抗争性的传统、革命党人的推动。粤剧界特别是"志士班"通过编演新戏来广泛地宣传革命、发动民众、争取到"沉默的多数";为革命筹集款项;舍家为国,直接促成了同盟会南方支部的成立;在东南亚地区、美洲地区广泛发动华侨支援国内革命,粤剧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推动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辛亥革命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阵营内的名位之争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70,共5页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的全部内涵,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会不断浮现出来,需要给予关注和思考。下面的三篇文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凭借百年中国社会嬗变和学术进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的新成果。张皓教授则对革命阵营内部的名位之争做了具体的考证,试图从这个角度给辛亥革命的失败一个合理而有力的解释。这几篇文章都有独到视界,见解也有一定深度,特以笔谈形式编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失败 中国人民 社会转型 20世纪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文成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99,共5页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民主 共和 宪政 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态史视角下的孙宝琦与辛亥山东独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昉 刘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6-53,共8页
辛亥革命时期,末任山东巡抚孙宝琦既效忠于清廷,又对革命党人持有恻隐,希望清廷与革命党人实现政治和解。但是,他面对省内的独立呼声和北方清廷的双重压力,无法从容转圜,从而陷入彷徨不定的心态纠结中。孙宝琦先是被迫宣布山东独立,当... 辛亥革命时期,末任山东巡抚孙宝琦既效忠于清廷,又对革命党人持有恻隐,希望清廷与革命党人实现政治和解。但是,他面对省内的独立呼声和北方清廷的双重压力,无法从容转圜,从而陷入彷徨不定的心态纠结中。孙宝琦先是被迫宣布山东独立,当袁世凯指使第五镇反对独立后,孙宝琦即秉承袁世凯旨意,宣布取消独立。山东独立的波折造成了孙宝琦政治人格的分裂,使其长期受到负面评论,但是客观上却使山东避免了南北冲突的战火,因而应当予以充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宝琦 辛亥革命 心态 山东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辛亥革命的视角审视山西票号的衰亡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晶 宋陆军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山西票号在辛亥革命前已积累了诸多风险,然而由于山西票号的业务对象主要是商号、资金聚集在南方及承兑的公款数额大,使山西票号在辛亥革命爆发后风险急剧放大,山西票号骤然衰落。晋商衰亡不是因为其封闭性,恰好相反是由于晋商具备的开... 山西票号在辛亥革命前已积累了诸多风险,然而由于山西票号的业务对象主要是商号、资金聚集在南方及承兑的公款数额大,使山西票号在辛亥革命爆发后风险急剧放大,山西票号骤然衰落。晋商衰亡不是因为其封闭性,恰好相反是由于晋商具备的开放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票号 风险积聚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军中一哨兵到音乐改良掌舵人——辛亥革命与萧友梅的音乐生涯 被引量:4
19
作者 居其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2,共10页
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青年萧友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了旨在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辛亥革命;这一革命经历虽然短暂,却对萧氏此后的人生道路和音乐生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弃政从文之后的萧友梅,以民国前后的音乐文化建设为己任,主动... 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青年萧友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了旨在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辛亥革命;这一革命经历虽然短暂,却对萧氏此后的人生道路和音乐生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弃政从文之后的萧友梅,以民国前后的音乐文化建设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启蒙和救亡这两大文化使命,顺应世界潮流,雄视中外古今,在"三说争鸣"中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方针以及"借鉴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战略构想,且成为音乐界对此持论最坚、阐发最深、推行最力、成效最著、影响最广者。为实现这一音乐改良主张,萧氏在新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理论批评的长期实践中披荆斩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将自己锤炼成我国第一代专业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之集大成者。他在上述诸领域的筚路蓝缕与开拓奠基之功,对当时和此后我国新音乐影响之巨,在20世纪中国音乐家中亦不做第二人想。因此,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萧友梅的人生道路和音乐生涯,而萧友梅的音乐生涯及其音乐改良主张则又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方向,由此而成为我国音乐改良名副其实的掌舵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萧友梅 音乐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春玲 冯长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6,50,共7页
武昌起义是19世纪末叶以来清国腐朽衰败、欧风美雨西来背景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积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清末维新派、革命派对中国社会的种种改良与变革到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社会从方方面面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型,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领... 武昌起义是19世纪末叶以来清国腐朽衰败、欧风美雨西来背景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积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清末维新派、革命派对中国社会的种种改良与变革到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社会从方方面面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型,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领域概莫能外。就近代中国音乐文化在思想观念、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创作实践等主要领域共时性产生新的萌芽并不断丛结成长而言,辛亥时期可谓是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期。文章试图通过对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发生嬗变与转型的几个重要方面的梳理,力求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新音乐文化滥觞期的主要特征及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音乐文化 嬗变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