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学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3,共5页
原油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具有发荧光的特点。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检测了J82等7口井的16块原油样品,建立了原油密度与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推算了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选取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30块流体... 原油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具有发荧光的特点。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检测了J82等7口井的16块原油样品,建立了原油密度与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推算了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选取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3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对油包裹体原油进行了定量化荧光光谱分析,建立了油包裹体原油的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处位置λ_(max)与相对应的荧光光谱强度最大值I_(max)及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并分析了致密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为: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为0.784~0.838 g/cm^3;该致密油气藏经历了两次油气充注,为边致密边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油包裹体原油 荧光光谱分析 原油密度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源及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铁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探讨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潜力,基于露头和探井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源岩发育特征,确定了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发育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等3套烃源岩,其中... 为探讨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潜力,基于露头和探井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源岩发育特征,确定了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发育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等3套烃源岩,其中洪水庄组有机质含量较高,为Ⅰ型干酪根,处于成熟阶段,应为主力烃源岩;中—新元古界油气主要来源于洪水庄组烃源岩,H1井的龙山组原油来自洪水庄组,表明油气具有原生性;中—新元古界油气成藏至少有2期,早白垩纪的晚期油气成藏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中—新元古界 油源 成藏期次 包裹体 埋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淑鹏 蔡苏阳 +4 位作者 梁云 胡前泽 程甜 佘家朝 张勇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15913-15924,共12页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北洼陷 致密砂岩储层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