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颂龙旗》与近代中国国歌的起源
1
作者 于贵超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6,96,共10页
既有研究普遍将中国国歌的源头追溯至曾纪泽所作《普天乐》和《华祝歌》,但这两首音乐并未获得晚清社会的认可。中国国歌应起源于《颂龙旗》。此歌沿用了《北洋海军军歌》和《李中堂乐》的旋律,并奠定了近代中国国歌“中式西乐”的风格... 既有研究普遍将中国国歌的源头追溯至曾纪泽所作《普天乐》和《华祝歌》,但这两首音乐并未获得晚清社会的认可。中国国歌应起源于《颂龙旗》。此歌沿用了《北洋海军军歌》和《李中堂乐》的旋律,并奠定了近代中国国歌“中式西乐”的风格范式和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精神总基调,其对国人国歌运用能力的成长也产生重要影响。从《颂龙旗》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发展历程体现出近代国人民族主义思想主题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歌起源 《颂龙旗》 《北洋海军军歌》 《李中堂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4
2
作者 秦雪 魏晓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2,44,共12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项极具历史眼光和战略高度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文明与现代化、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文明主体性与文明多样性关系等重大时...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项极具历史眼光和战略高度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文明与现代化、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文明主体性与文明多样性关系等重大时代课题,其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在对文明地位的新标定、文明特性的新叙事、文明生成机制的新论断和文明价值的新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而且为新时代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理路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立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及其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际遇;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在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党的使命为线索破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范式,坚持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使之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坚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载体,以中国特色考古学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8-133,142,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理论 民族性 原创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缘起的历史考察
5
作者 张黎波 王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其缘起历程呈现出由构想到实践、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边疆实践别具特点,被作为重点区域,出台了专门政策,边疆的地方政治自主性未影响其对国族教育的认知共性。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近代缘起具有开创、探索和奠基性意义,在内在发展理路上可归结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近代形态;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意识教育 近代缘起 历史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