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究其根本在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具体需求。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一般未进行人群细分,学术界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差异性的研究也尚显匮乏,这导致智...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究其根本在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具体需求。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一般未进行人群细分,学术界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差异性的研究也尚显匮乏,这导致智慧养老服务的效果普遍不佳。通过将老年人分为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和高龄(8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同时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的最新(2020年)数据,并从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可构建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动态需求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既存在共性需求又存在差异化需求。共性需求会因年龄而存在需求强度差异,差异化需求则体现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安德森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倾向性因素(性别、婚姻状态等)、使能性因素(养老金水平、上网情况)以及需求性因素(慢性病情况、自评健康状况等)对老年群体关键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不同类型需求的各年龄段老年人的特征画像。为此,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内容,并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画像进行精准推荐;针对老年个体来说,平台也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养老服务需求。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究其根本在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具体需求。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一般未进行人群细分,学术界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差异性的研究也尚显匮乏,这导致智慧养老服务的效果普遍不佳。通过将老年人分为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和高龄(8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同时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的最新(2020年)数据,并从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可构建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动态需求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既存在共性需求又存在差异化需求。共性需求会因年龄而存在需求强度差异,差异化需求则体现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安德森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倾向性因素(性别、婚姻状态等)、使能性因素(养老金水平、上网情况)以及需求性因素(慢性病情况、自评健康状况等)对老年群体关键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不同类型需求的各年龄段老年人的特征画像。为此,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内容,并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画像进行精准推荐;针对老年个体来说,平台也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养老服务需求。
文摘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