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e GOI and composition data of oil inclusions to reconstruct petroleum charge history of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example from the Mosuowan area,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曹剑 金之钧 +3 位作者 胡文瑄 谢小敏 王绪龙 姚素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144,共8页
The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GOI)data in currently gas/condensate-beating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 sandstones of Well Pen 5(the Mosuowan area of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are generally greater th... The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GOI)data in currently gas/condensate-beating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 sandstones of Well Pen 5(the Mosuowan area of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empirical threshold line of 5%.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as-condensate section originally containing a palaeo-oil column.In order to assess the origin of the oil trapped in the oil inclu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free oil/gas-condensate,a detailed molecular geochem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e and inclusion oils.The paleo oil is most likely source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Fengeheng Formation,which generated hydrocarbons primarily during Late Triassic and the oils were later secondarily altered and dysmigrated along faults likely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In contrast,the current reservoired oil/gas-condensat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Lower Wuerhe Formation,whose peak generation time last from Late Cretaceous even to the present.This paper showed that integrated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have likely allowed a complex multi-phase charge history to be recognized and resolv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f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流体包裹体GOI 成分 凝析气藏 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ying Gas-Washing and Water-Washing of Oil Reservoirs by Fluorescence and Infrared Spectra of Single Oil Inclusion
2
作者 SU Ao LI Pei-jun +2 位作者 LEI Ming-zhu LIU Qiang ZHANG Xi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49-2656,共8页
Samples in the two oil fields with reported gas-washing and water-washing were collected for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Micro-fluorescence and Fourier infrared spectra of single oil inclusions were measured to study the... Samples in the two oil fields with reported gas-washing and water-washing were collected for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Micro-fluorescence and Fourier infrared spectra of single oil inclusions were measured to study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gas-washing and water-washing on oil compos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spectral parameter QF_(535)values of the oils altered by gas-washing were expanded toward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respectively.The CH_(2)/CH_(3)distribution range ratio does not expand significantly,but the peak values are averaged.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_(2)O/Alkanes has no change.The QF_(535)values of the oils affected by water-washing increased towards the increase direc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s of both CH_(2)/CH_(3)and H_(2)O/Alkan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The changes of QF_(535)in light oil reservoirs altered by gas-washing and CH_(2)/CH_(3)in heavy oil reservoirs by water-washing are not obvious.Therefore,two spectral parameter distribution trend charts of light and heavy oil reservoirs are summarized to discriminate the gas-washing and water-washing processes.This stud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tilize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to restructure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orescence spectrum 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 oil inclusions Gas-washing Water-was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s and emissions of a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engine
3
作者 向立明 李兴虎 +1 位作者 蔡楚江 沈志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342-3350,共9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failure of fuel system when using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PCOS) in a R180 diesel engine directly,a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fuel system (PCOSFS) was developed and installed in R180 engine,whi... In order to solve the failure of fuel system when using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PCOS) in a R180 diesel engine directly,a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fuel system (PCOSFS) was developed and installed in R180 engine,which was called PCOS engine.In order to analyze performances and emissions of the PCOS engine,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between PCOS engine fueled with PCOS and R180 engine fueled with diesel oil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COS engine can run smoothly,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decreases by about 6.2% and 19.0% and the maximum brake thermal efficiency reduces by around 5.85% and 4.13% as compared to R180 engin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 200 and 1 600 r/min.The HC emissions of PCOS engine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R180 engine at 1 200 r/min,and are close to those of R180 engine at 1 600 r/min.The CO emissions are similar to R180 engine at 1 200 and 1 600 r/min.The smoke intensity is close to R180 engine at 1 200 r/min,and is higher than R180 engine at 1 600 r/min.The particles emitted from PCOS engine array sparsely,but particles emitted from R180 engine array closely,cohering toge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sel oil petroleum coke oil slurry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EMISS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庞雄奇 贾承造 +3 位作者 徐帜 胡涛 鲍李银 蒲庭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定量关系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模型,进而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反演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采用钻探结果体积类比法和前人评估结果变化特征趋势分析法进行检验。该评价模型考虑了天然气生物降解和热降解两种成因机制、常规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地表体积转换系数、有利区分布面积和厚度的差异性等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众数值分别为99×10^(12),30×10^(12) m^(3),平均值分别为214×10^(12),68×10^(12) m^(3),均不到常规类油气资源总量的5%,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全球未来能源的补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新模型开辟了评价方法和技术的新途径。经可靠性综合分析检验验证,该模型获得了较为可信的水合物资源量数据,为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全油气系统 非常规油气 油气资源评价 化石能源 自然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最大埋深 被引量:1
5
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12 位作者 贾承造 陈雨萱 黎茂稳 姜林 肖惠译 姜福杰 曹鹏 陈冬霞 徐帜 林会喜 胡涛 郑定业 王雷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能够对含油气盆地内常规、致密和页岩油气藏的最大埋深进行定量预测。研究以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和钻井资料为例,分别对我国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最大埋深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六大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对应的最大埋深通常情况下分别介于800~4400m、5050~7990m和5400~9300m。油气藏的最大埋深随着大地热流减小、含有机母质类型变好、储层亲油性增强而增大,随着钻探技术和预测水平提升发现油气资源的领域将不断扩大。此外,构造变动也会改变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成藏的最大埋深,研究依据浅—中—深油气实际钻探结果,预测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超深层油藏的最大埋深超(9500±50)m,气藏最大埋深超(1050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化石能源 全油气系统 深层—超深层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勘探下限 油气资源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寒武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为例
7
作者 杨宪彰 黄亚浩 +7 位作者 王斌 文志刚 周露 张科 何涛华 罗涛 陈笑 曾强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岩相学分析、微区原位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确定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成脉流体来源和多期油气充注时间。结果显示,托探1井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充填的2期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为深部富锶流体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脉体表现为海水来源。2期含油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内部,分别为次生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结合包裹体测温和单井埋藏史恢复结果显示,第一期蓝白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23~20 Ma),第二期绿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时期(5~3 Ma)。基于油源对比分析推测下丘里塔格组储层内2期原油来源于三叠系黄三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烃源岩的混合供烃。库车坳陷托探1井的新发现证实塔里木盆地山前古老地层中仍具有油气规模成藏条件,潜山型油气成藏成为下一步库车坳陷油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流体演化 寒武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条件下原油/石油磺酸盐体系的乳化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张娟 刘平 +3 位作者 侯晓康 高源 吕其超 杨子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9-979,共11页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化相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改变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石油磺酸盐与模拟油乳化形成了W/O/W和W/O型两种乳状液,乳化性能较好。表面活性剂浓度、油水比、温度和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原油乳状液的类型、稳定性和粒径具有显著影响。油/水界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界面黏弹性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界面张力随矿化度增大先显著降低后增大。不同类型乳状液的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增大而显著增强。提高温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型逐渐转相生成W/O/W型,而提高矿化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W型逐渐转相生成W/O型。此外,提高温度与矿化度可以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但是温度与矿化度过高又会降低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相行为 提高采收率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庞雄奇 崔新璇 +9 位作者 贾承造 鲍李银 李才俊 黎茂稳 徐帜 肖惠译 郑定业 金玉洁 施砍园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和成藏类型判别困难;(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储层因油气润湿性和界面张力不同,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油气藏的最大埋深和有利富集油气的领域预测困难;(4)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受动力类型、源-储间毛细管力差、烃类流体特性以及构造变动等多因素联合控制,富集模式建立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全球已发现油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产能变化特征和油气润湿性参数特征等资料展开多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浮力成藏下限判识、油气成藏动力评价以及油气资源最大埋深预测等新方法,并建立了全油气系统富油气模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理论完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边界 油气成藏最大埋深 油气成藏动力场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模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范围、性质及其勘探意义
10
作者 何登发 成祥 +10 位作者 张国伟 赵文智 赵喆 刘新社 包洪平 范立勇 邹松 开百泽 毛丹凤 许艳华 成昌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71,共15页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北界为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南界为商丹缝合带;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为板块边界,在中新生代为陆内变形边界;该盆地在中元古代—奥陶纪为覆盖整个鄂尔多斯地块的海相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为板块边缘岛弧隆起带围限下的海陆过渡相坳陷盆地、三叠纪为陆内统一湖相坳陷盆地、新生代为裂谷体系环绕的陆内克拉通盆地,盆地范围自古至今逐步缩小。大型原型盆地的广覆性决定了油气勘探范围远超现今沉积盆地范畴,勘探层系为纵向多目的层系。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全油气(或成矿)系统”的特点,盆地深层中元古界宽裂谷体系“盆下盆”和寒武系—奥陶系被动陆缘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将成为油气勘探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边界 原型盆地 构造属性 能源矿产 叠合盆地 全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11
作者 徐田武 李素梅 +3 位作者 陈湘飞 马学峰 邓硕 张莹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2-1168,共17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层系,具有多断裂-多隆起-多洼陷的构造格局。储集层非均质性显著、油气性质及其成因类型多样,构成中、浅层常规油气藏类型完整、深层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的大型全油气系统。区内油气性质与空间分布受9个洼陷控制,形成了北部盐湖相、中间过渡相和南部淡水湖相3大类共9个小类油气,发育11种成藏模式;其中,含盐区中央隆起带或洼中隆构造带是油气最富集区,且多为常规油气藏。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建立了受不同类型动力场控制的油气成藏综合模式,明确了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的有利分布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 常规油气藏 油气成因 全油气系统 成藏模式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三维地理信息的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延长石油的实践与展望
12
作者 王香增 党海龙 +3 位作者 张亮 张建锋 王世玉 张景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的融合技术,旨在提高油气藏的经营效率,探索数字化驱动转型的新路径。文章从延长石油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实践出发,深入分析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融合的方法与成效。通过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导航,围绕勘探开发研究构建主线,依托高效的数据组织和传递机制,依托油气藏综合分析及专业软件集成,建立覆盖勘探开发全流程的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由此建立了数据标准体系,实现了智能化数据检索,构建了勘探开发全周期业务流程,促进了多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创建了一体化协同研究工作流程,进而实现精准管控与高效决策。文章通过分析融合应用场景模型的建设展望,为延长石油智能化油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勘探开发 延长石油 协同工作平台 融合应用 场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4 位作者 柳广弟 王祥 李泽坤 吴璇 梁禹洋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层 盆地模拟 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沙河街组烃源岩 新近系 古近系 渤中西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noco重油带重油成藏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亚明 谢寅符 +2 位作者 马中振 周玉冰 王丹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5-322,共8页
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对Orinoco重油带的重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成藏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勘探方向。重油带处于宽缓的前陆斜坡带,构造活动较弱,发育少量正断层。烃源岩为上白垩统Guayuta群浅海相泥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生... 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对Orinoco重油带的重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成藏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勘探方向。重油带处于宽缓的前陆斜坡带,构造活动较弱,发育少量正断层。烃源岩为上白垩统Guayuta群浅海相泥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大;储层主要为中新统Oficina组和渐新统Merecure组三角洲相砂岩,砂体呈大范围席状分布特征,在东西方向上厚度展布稳定,向南逐渐变薄,埋藏较浅,胶结程度低,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储集性能优越。重油带的封盖条件多样,封堵层包括储层顶部的区域性盖层和沥青、储层之间的层间泥岩以及储层侧面的下伏前白垩系基岩。圈闭类型以岩性-地层型圈闭为主,断层、不整合和层内砂岩共同构成了原油的运移通道。原油在晚中新世的长距离运移阶段和上新世—更新世的大规模成藏阶段遭受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变稠。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重油成藏具有生储盖优越、运移距离长和稠变作用强的特征。重油带的成藏模式为长距离运移降解和大规模集中浅成藏。重油带的重油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未来勘探,在勘探层位上以Oficina组为主,在勘探区带上以西部区带为主,在圈闭类型上以地层相关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成藏特征 勘探领域 重油 Orinoco重油带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高效渗吸驱油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15
作者 杨立安 李建山 +3 位作者 董奇 王飞 何衡 孟祖超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6-1241,共6页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驱油剂YMC-1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和乳化性能,能明显降低地层对石油磺酸盐的吸附量。此外,YMC-1能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渗吸驱油效率可以达到36.92%。矿场试验表明,压驱一体化对比试验井投产后,使用YMC-1驱油剂的油井比使用常规驱油剂的油井峰值见油周期快12 d,日产油增加50%以上,含水降低25%以上,表明YMC-1在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驱油剂 石油磺酸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经汤多成分挥发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包合行为研究
16
作者 陶琳 李卓远 +4 位作者 沈雯 谢薇 李文 张雯 李俊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1,共9页
目的制备温经汤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其稳定性,并表征包合物的形成;对比不同环糊精对温经汤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丹皮酚、藁本内酯包合行为差异,探究不同环糊精对温经汤挥发油中多成分包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温经汤挥... 目的制备温经汤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其稳定性,并表征包合物的形成;对比不同环糊精对温经汤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丹皮酚、藁本内酯包合行为差异,探究不同环糊精对温经汤挥发油中多成分包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温经汤挥发油β-CD及其5种衍生物包合物,HPLC法测定各成分包合率。采用TGA、FT-IR表征包合物的形成。通过相溶解度试验、分子对接研究其包合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成功制备温经汤挥发油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物,且TGA结果显示温经汤挥发油经环糊精包合后热稳定性提升,FT-IR结果显示挥发油中部分成分与环糊精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结合。相溶解度试验结果表明,温经汤挥发油中3种主要成分均以1∶n(n≥1)的摩尔比与β-CD结合,而与β-CD衍生物结合以1∶1的摩尔比结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桂皮醛、丹皮酚的苯环及藁本内酯的内酯环均深入环糊精空腔形成包合物。β-CD及其衍生物对温经汤挥发油中各成分的包合率大小均为DM-β-CD>HP-β-CD>β-CD>HE-β-CD>SBE-β-CD>CM-β-CD,与相溶解度试验和分子对接得出的亲和力大小一致;而3种成分与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率大小为桂皮醛>丹皮酚>藁本内酯,与挥发油中各成分浓度大小一致,但与相溶解度试验和分子对接得出亲和力大小顺序相反。结论β-CD及其衍生物均能成功包合温经汤挥发油,挥发油中成分与环糊精以氢键等非共价键力结合形成包合物,增加了挥发油的稳定性。不同环糊精包合多成分挥发油时对各成分的包合率与挥发性成分和环糊精之间的亲和力以及挥发性成分浓度有关,为温经汤挥发油包合物中主要成分与基准样品的一致性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经汤 挥发油 环糊精包合 相溶解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特征及意义
17
作者 陈珺朗 刘小洪 +6 位作者 谭聪 冯明友 谷志东 袁苗 李秋芬 张超 唐洪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1715,共15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内首次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火山岩气藏成因判识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笔者等以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角砾熔岩及角砾凝灰岩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及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矿物学、拉曼光... 四川盆地西部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内首次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火山岩气藏成因判识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笔者等以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角砾熔岩及角砾凝灰岩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及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矿物学、拉曼光谱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位移峰为2909.78~2912.47 cm^(-1)、密度为0.21~0.34 g/cm^(3),具有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特征。甲烷包裹体及焦沥青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VRo)为3.32%~3.78%,指示储层的热演化程度较高。其中,甲烷包裹体内含C_(2)H_(6)、C_(3)H_(8)、SO_(2)等成分且储层中大量分布焦沥青,暗示气藏与古油藏裂解有关;与甲烷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9.6~190.5℃(平均为165.8℃),该温度下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石英和方解石内与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85.4~135.6 MPa、对应地层压力系数达1.9~2.3,反映储层具异常高压特征。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气藏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油藏裂解有关的异常高压所致,区内高密度的纯甲烷包裹体是裂解气藏富集的重要证据。综合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密度、组分及捕获温度可示踪裂解气藏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阳地区 二叠系 火山岩储层 原油裂解 激光拉曼 高密度甲烷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VTflinc软件计算流体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方法中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爱国 吴小宁 +1 位作者 蒲磊 石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提高VTflinc软件计算最小捕获压力的准确度,通过岩相学、荧光光谱、模拟试验等方法和手段对该软件所需的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干扰导致油包裹体边界失真是气相充填度计算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透射光图片无荧光干扰,可作为标准... 为提高VTflinc软件计算最小捕获压力的准确度,通过岩相学、荧光光谱、模拟试验等方法和手段对该软件所需的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干扰导致油包裹体边界失真是气相充填度计算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透射光图片无荧光干扰,可作为标准校正CLSM光切片中的油包裹体的边界;根据空间相近原则选择亲缘性油藏作为初始组分,其条件不够充分,还应考虑荧光的一致性;油/水伴生包裹体判识时应首先考虑包裹体的产状和期次,判识后也要注意发生次生变化的油/水伴生包裹体,并将其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flinc 气相充填度 初始原油组分 包裹体 最小捕获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脂籽物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19
作者 徐文正 王孟孟 +4 位作者 刘巧真 阎海涛 吴照辉 郭芳阳 段卫东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84,共10页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选取同一地块相同部位等级的中烟100烟叶作为研究对象,以施常规无机肥为对照,设置常规无机肥基础上分别施用花生、大豆、芝麻3种高油脂籽物150kg/hm²共4个处理,采用YC/T176-2003中方法测定烟叶石油醚提取...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选取同一地块相同部位等级的中烟100烟叶作为研究对象,以施常规无机肥为对照,设置常规无机肥基础上分别施用花生、大豆、芝麻3种高油脂籽物150kg/hm²共4个处理,采用YC/T176-2003中方法测定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烟叶香气物质含量,研究不同处理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大豆籽物和芝麻籽物均可显著增加烟叶中石油醚提取物得率且以大豆籽物对石油醚提取物得率的提升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加20.12%。与对照相比,3个高油脂籽物处理均显著提高香气成分总量且以施用芝麻籽物的效果最为显著,均能提高新植二烯含量及其在香气总量中的占比。对鉴定出的30种共有香气成分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施用不同高油脂籽物对烤烟香气成分的影响不同,其中大豆籽物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好,而芝麻籽物对棕色化反应产物、新植二烯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含量的提升效果好于大豆和花生籽物,花生籽物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法尼基丙酮含量及其占比。综合来看,施用大豆籽物可能会在增加香气方面更加突出,而在控制感官质量的刺激性上略显不足,而施用芝麻籽物在增加香气的同时还在改善烟气的舒适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效果,更适用于当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高油脂籽物 石油醚提取物 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与AHP-熵权法优化佛手、香橼、陈皮、薄荷挥发油提取与包合工艺
20
作者 苏畅 耿阳丽 +3 位作者 牛晓静 吴延娆 徐立然 段晓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49,I0014,I0015,共10页
目的优化佛手、香橼、陈皮、薄荷混合挥发油的提取与包合工艺。方法在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使用鱼骨图和失效模型与效应分析法分别定性、定量的筛选挥发油提取的关键工艺参数,使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挥发... 目的优化佛手、香橼、陈皮、薄荷混合挥发油的提取与包合工艺。方法在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使用鱼骨图和失效模型与效应分析法分别定性、定量的筛选挥发油提取的关键工艺参数,使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对挥发油提取率、D-柠檬烯含量、γ-松油烯含量、L-薄荷醇含量进行综合评分,建立提取工艺设计空间。使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挥发油包合工艺并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以提取时间、加水倍数、浸泡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建立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设计空间为提取时间4.5~5 h、加水倍数8.8~10倍、浸泡时间44~60 min。该混合挥发油包合最优工艺为包合时间2.5 h、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12∶1 g/mL、包合温度30℃。结论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结合AHP-熵权法优化的佛手、香橼、陈皮、薄荷混合挥发油提取与包合工艺稳定可靠,为后续相关制剂的开发与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AHP-熵权法 挥发油 提取工艺 包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