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ravity Flow on a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in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Ming Su~1,Xinong Xie~1,Yunlong He~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5-225,共1页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Xisha Rise.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11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过程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宇涛 缪明芳 张志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尺度过程识别网络(submesoscale processe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network, SM-Net),该网络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并引入改进的混合注意力模块以提升识别能力。基于高分辨率MITgc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SM-Net准确识别出南海东北部全年的亚中尺度过程,并分类为冷涡、暖涡和锋面。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冷涡、暖涡和锋面均多发生于冬季,夏季的发生频率较低,但吕宋海峡的亚中尺度过程全年均较为活跃。除吕宋海峡外,亚中尺度冷涡夏季多发生于台湾岛西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吕宋岛沿岸,冬季多发生于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亚中尺度暖涡夏季多发生于吕宋岛沿岸,冬季在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较为活跃;亚中尺度锋面的时空特征与冷涡相似,但黑潮流经区域的发生频率更高。亚中尺度过程罗斯贝数和动能的时空特征与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暖涡的动能、罗斯贝数和直径均弱于冷涡。上述识别方法在南海的成功运用,为应用SWOT (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卫星数据研究亚中尺度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尺度过程 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有机碳通量变化及驱动机制
3
作者 高健祺 周辛全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全新世低的特征;C/N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90~8.58和−25.15‰~−22.61‰,指示了研究站位海陆混合的有机碳来源,海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者(海洋藻类为主),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台湾西南部河流。海陆端元模型计算的海陆有机碳通量结果显示,海源有机碳和陆源有机碳通量分别为0.01~0.12 g·cm^(−2)·ka^(−1)和0.05~0.21 g·cm^(−2)·ka^(−1)。LGM以来,海源有机碳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高海源有机碳通量可能是由于冰期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加强了海水垂向混合,导致上层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从而提高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陆源有机碳通量呈自LGM以来的上升趋势,可能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台湾西南河流通量的影响,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河口位置也对这一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表明LGM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对南海东北部有机碳埋藏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东亚季风 末次冰盛期 海平面变化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4
作者 葛家旺 成湘 +3 位作者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环境敏感组分 沉积环境 第四系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5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涡旋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张宇 韦钦胜 +6 位作者 辛明 翟星 孙霞 谢琳萍 赵彬 邹亚文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8,共19页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参数的数据,同时结合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和表层地转流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冷、暖涡特征,并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和Chl a分布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较为活跃,在台湾岛西南部((118°E, 21°N)附近)和西沙群岛东北部((115°E, 19°N)附近)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冷涡与一个反气旋式暖涡,SLA和表层地转流的分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对涡旋的发生;在调查海域中部((116°30'E,19°30'N)附近)也发现有一对相邻的冷、暖涡。涡旋影响区的温、盐、密跃层和次表层高盐水具有明显抬升(冷涡)或下移(暖涡)的趋势,典型断面上DO的分布和营养盐跃层的变化亦进一步指示了涡旋的存在;同时,涡旋与水平方向上各水文要素、DO和营养盐高值/低值区的斑块状分布之间也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冷涡对下层富营养水体的向上输运作用可促进真光层内的初级生产和提升Chl a的质量浓度,并使次表层Chl a最大值层(Subsurface Chlorophyll a Maximum, SCM)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相比之下,暖涡内上层的寡营养水体趋于向下输送,从而使Chl a水平降低、SCM深度增加。分析还指出,涡旋影响下的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深度和量值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位置与SCM总体一致,在冷、暖涡旋内分别呈现出抬升和下移的趋势,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征涡旋的发生。此外,受陆架上升流的影响,珠江口外侧海域中的Chl a质量浓度也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南海东北部涡旋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的耦合及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上升流 营养盐 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 亚硝酸盐最大值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九龙峡谷上游支谷沉积地貌空间变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8
作者 周昕 范代读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9,共12页
海底峡谷是陆源碎屑物和有机质进入深海的重要通道,也是开展海洋沉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区域。但受限于观测技术和分辨率,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峡谷宏观沉积地貌演变和间歇性重力流沉积研究,极少报道内潮汐等常态动力及其塑造的沉积地... 海底峡谷是陆源碎屑物和有机质进入深海的重要通道,也是开展海洋沉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区域。但受限于观测技术和分辨率,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峡谷宏观沉积地貌演变和间歇性重力流沉积研究,极少报道内潮汐等常态动力及其塑造的沉积地貌。本文基于遥控潜水器(Remotely-Operated Vehicle,ROV)高清视频资料和船载多波束测深数据,定量分析了九龙峡谷上游支谷宏观形貌特征及谷底沙纹和沙丘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谷底普遍发育厘米级沙纹和米级沙丘等地貌,形态多样但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沙纹波长和波高向下游总体呈减小趋势,是受谷底坡度变小、沉积物变细和内潮流速减弱等的共同控制;支谷汇流处有利于沙丘发育,可能是汇流导致谷内落潮流得到加强后有利于底形扩展。研究结果可增进对海底峡谷内潮汐沉积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古代内潮汐沉积相解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峡谷 ROV 沙纹 沙丘 内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标观测的南海北部陆架海域内潮时空变化特征
9
作者 尹汉军 谢波涛 +2 位作者 张琪 黄必桂 黄晓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域内潮特征的了解,本文利用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2套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油气区内潮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提取斜压流速并滤波后发现,LF2站位内潮较强,内潮最大流速为8.32 cm·s^(-1),出现在水下29... 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域内潮特征的了解,本文利用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2套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油气区内潮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提取斜压流速并滤波后发现,LF2站位内潮较强,内潮最大流速为8.32 cm·s^(-1),出现在水下290 m深度处。小波分析和能量诊断结果显示,上述2个潜标观测到的半日内潮能量比全日内潮能量整体上小1~2个数量级。LF2站位处全日内潮以第二模态为主,半日内潮以第一模态为主;LH2站位处的全日内潮以第一模态为主,半日内潮则第一和第二模态并重。上述2个潜标测站全日内潮传播方向接近正N向、半日内潮传播方向多为NW向,但在10月中旬LF2站位处半日内潮传播方向由NW向变为NS向,LH2站位处全日内潮方向由正N向变为NE向。分析实测背景流发现,10月中旬内潮传播方向的改变可能与背景场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陆架区内潮的时空特征的认识,促进对南海北部油气区内波时空变化机制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内波 内潮 垂向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6
10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徐亚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 被引量:104
1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11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马云 王霄飞 程世秀 安慧婷 薛友辰 熊莉娟 曹现志 许立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78,共24页
南海发育有众多的新生代盆地,按发育位置,总体可分为陆架盆地、陆坡盆地和深海海盆,陆架、陆坡盆地成因上与大陆边缘的裂解、转换密切相关,可分为走滑拉分-伸展盆地群、挤出-断陷盆地群、伸展-俯冲挠曲型盆地群,这些盆地进一步发展可形... 南海发育有众多的新生代盆地,按发育位置,总体可分为陆架盆地、陆坡盆地和深海海盆,陆架、陆坡盆地成因上与大陆边缘的裂解、转换密切相关,可分为走滑拉分-伸展盆地群、挤出-断陷盆地群、伸展-俯冲挠曲型盆地群,这些盆地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不同阶段的洋盆群,西南次海盆发育程度低,中央次海盆发育程度高,因而南海盆地群的盆地动力学不是单一的动力学机制下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多变。这些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神狐、南海、东沙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角度不整合分布,且这些角度不整合时空上存在一定迁移规律。伴随着盆地构造迁移演化,断裂、岩浆、沉积沉降中心、成藏、灾害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跃迁规律。南海成因的动力学背景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板块动力因素既有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海板块楔入的影响,又有西侧印度洋板块斜向俯冲、洋中脊俯冲,还可能有北侧青藏高原隆升、大陆块体挤出的影响;同时,深部底侵、拆沉、地幔柱、地幔水化过程等地幔动力学背景也不可忽视。最终提出南海海盆的开启模式可能为走滑拉分模式,与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深海盆地 陆架盆地 盆地动力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天然放射性核素与^(137)Cs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广山 黄奕普 +3 位作者 陈敏 邱雨生 蔡毅华 高众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84,共9页
用HPGeγ谱仪测定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 .结果给出 7种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 K :538Bq/kg ,2 10 Pb :1 1 6Bq/kg ,2 2 6Ra:2 7 7Bq/kg ,2 2 8Ra:4 4 9Bq/kg ,2 2 8Th :4 2 0Bq/kg ,2 38U :35 4Bq/kg和137Cs:1 1 6... 用HPGeγ谱仪测定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 .结果给出 7种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 K :538Bq/kg ,2 10 Pb :1 1 6Bq/kg ,2 2 6Ra:2 7 7Bq/kg ,2 2 8Ra:4 4 9Bq/kg ,2 2 8Th :4 2 0Bq/kg ,2 38U :35 4Bq/kg和137Cs:1 1 6Bq/kg ,2 10 Pb的比活度随离岸距离增大 ,2 2 6Ra比活度随离岸距离没有明显变化 ,其余核素比活度随离岸距离减小 .与对我国近海其他海域报道的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相比 ,40 K和137Cs稍低于其他海域 ,其余核素为中等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 天然放射性核素 铯同位素 平均比活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的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格局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冰 王家林 +3 位作者 钟慧智 陈焕疆 郝沪军 李平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51,共10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分了4 个异常区。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推断了该区的主要断裂35条,其主要走向为NW、NE、NEE向及S N...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分了4 个异常区。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推断了该区的主要断裂35条,其主要走向为NW、NE、NEE向及S N向4组。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在该区划分了7个构造单元。依据地震剖面、物性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分析,对南海东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地层标定、构造与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了该地区前第三系基底和中生界的分布,并对南海东北部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构造格局 断裂分布 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地球物理 研究成果 珠江口盆地 磁异常特征 东北部地区 重磁异常 综合地质 潮汕坳陷 构造单元 地震剖面 重磁资料 结构特征 前第三系 构造演化 中生界 异常区 研究区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30
14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2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73-147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揭示出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征:华南地区速度较高并且变化平缓,具有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特征;...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揭示出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征:华南地区速度较高并且变化平缓,具有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特征;华南沿海尤其是滨海断裂带附近出现低速异常,表明该断裂可能穿过壳幔边界深达上地幔顶部.南海北部至台湾海峡较高的速度与华南地区类似,反映出大陆边缘和陆架地区的岩石层地幔性质;西沙海槽附近较高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华南大陆向南的延伸,而且与海槽裂谷拉张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整个南海北部没有发现大规模地幔热流的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南海东部次海盆的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对应于海底扩张中心的地幔上涌区,表明岩石层地幔强烈减薄甚至缺失;台湾东部-吕宋-菲律宾北部的低速异常与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岩浆作用紧密相关,揭示了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的活动特征;南海东北部的洋-陆边界清晰,南海东部和菲律宾海西部较高的速度代表了海洋岩石层地幔的性质.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区域性构造应力状态及岩石层地幔的变形痕迹:华南地区的各向异性较小,说明这一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程度较弱;南海北部的快波方向与地壳浅表层构造的伸展方向一致,主要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大陆边缘张裂和剪切作用对岩石层地幔结构的影响;琉球-台湾-吕宋岛弧两侧各向异性十分强烈,平行于海沟的快波方向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相互作用导致俯冲板块前缘的岩石层地幔强烈变形;台湾东南海域快波方向的变化可能与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机制的转换以及岩石层被撕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岩石层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滨海断裂带及其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詹文欢 孙宗勋 +2 位作者 唐诚 朱俊江 孙龙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24,共6页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次活动的强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也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形成和演化。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是华南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是影响沿海海岸工程建设最大的一条强活动断裂带。简要分析...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次活动的强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也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形成和演化。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是华南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是影响沿海海岸工程建设最大的一条强活动断裂带。简要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地球物理剖面上的反映,以及它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根据台湾海峡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应力分布特点,初步划分出该断裂带在未来100a内的6个潜在震源区,它们分别是A区(7-7.5级)、B区(5.25-6.5级)、C区(6.75-7级)、D区(5.5-6.5级)、E区(6.5-6.75级)和F区(5.5-6.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滨海断裂带 活动性 台湾海峡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 被引量:73
16
作者 张光学 梁金强 +6 位作者 陆敬安 杨胜雄 张明 苏新 徐华宁 付少英 匡增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共10页
2013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水深664~1 420m范围内钻探13个站位,取心获取了大量、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实物样品,其中甲烷气体含量超过99%。对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 2013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水深664~1 420m范围内钻探13个站位,取心获取了大量、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实物样品,其中甲烷气体含量超过99%。对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多道似海底反射层(BSR)、振幅空白带(BZ)、BSR与地层斜交、速度反转等地震异常;2测井曲线揭示含水合物沉积层具有高电阻率(200Ω·m)、高纵波速度(2 700m/s)的特征;3地震和测井异常特征暗示该区具有单、双层水合物藏组合特征;4该区域水合物藏位于海底之下埋深220m以内的粉砂质黏土及生物碎屑灰岩沉积物中,水合物饱和度为45%~100%;5自然状态下,水合物呈块状、层状、瘤状、脉状、分散状等5种赋存形式;6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饱和度高、甲烷纯度高,初步估算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储量约为1 250×108 m3(50%概率条件下),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海东北部陆坡 天然气水合物 气藏形成 钻探 赋存类型 碳酸盐岩 地震异常 测井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基本特征及属性 被引量:40
17
作者 栾锡武 彭学超 +1 位作者 王英民 邱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波宽、波高,沙脊的长度及延伸的方向也都和现今的水深密切相关。此外,沙波区的底质、沉积物颜色等也随现今水深的变化而变化。跨年度的测量结果显示,从2003年夏季到2005年冬季,海底沙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有明显的沙波迁移,并有新的沙波生成外,沙波区的水深也整体变深,研究区东南端平均加深了0.29m。由于东沙海底高原的存在,东沙区底流有了复杂的变化。实际的观测结果显示,在9MKII站位,向南的退潮流明显大于向北的涨潮流,但在AEM-HR站位,WNW向的涨潮流则稍稍大于ESE向的退潮流。9MKII站位测得的最大底流速为48cm/s,有22%的底流速大于20cm/s,这是启动海底沉积物并能形成海底沙波的最小底流速。本文指出,东沙隆起后,由于强烈的底流侵蚀,在东沙区的中陆架和外陆架区几乎没有现代沉积。构成海底沙波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地层的剥蚀。测深结果显示的海底加深可能和海底剥蚀有关。很明显,海底沙波和现今的海底底流体系有很好的吻合关系,从而是在现今底流体系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残留沙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底沙波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4
18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 被引量:62
19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叶春明 王天楷 王平 张毅祥 夏戡原 李昭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地震仪 海陆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雪辉 林昭进 +5 位作者 杜飞雁 邱永松 孙典荣 王跃中 梁新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2235,共11页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陆架区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