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at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1
作者 Yuxiu Zhang,Chengshan Wang,Meng He,Chao Ma,Xinsheng Niu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5-275,共1页
The Middle Triassic Ladinian-Upper Triassic Norian series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 of Songpan area is characterized of large thick shallow marine-deep marine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strata are region... The Middle Triassic Ladinian-Upper Triassic Norian series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 of Songpan area is characterized of large thick shallow marine-deep marine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strata are regionally unconformable between each adjacent two of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Jurassic coal-containing clastic,the Cretaceous-Paleogene variegated coarse cla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northeastern margin Qinghai-Tibet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氦流体形成机理
3
作者 唐建洲 王双明 +2 位作者 张志诚 李可 李长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7,共10页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伴生氦气形成机理。【结果和结论】(1)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新近系杨稍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δD为−78‰,δ^(18)O为−8.7‰,^(3)H<0.4 TU,^(14)C表观年龄为(20.50±0.92)ka,指示其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经历了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2)地热水伴生氦气平均体积分数为0.44%,达到了工业开采标准,水溶气组分和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共同指示BY-1井地热水中的伴生氦气来自于盆地基底花岗岩和变质泥质岩。(3)古大气降水通过裂隙带渗入盆地基底岩石,并与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溶解周围矿物释放的氦气。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背景下,深部含氦古老地层水沿断裂带向上运移并聚集在新近系杨稍组砂岩热储层中,上覆徐湾组和吊沟组泥岩等致密岩层为地热水中氦气的封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热水 地球化学特征 新近系杨稍组 兰州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台站与流动台阵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4
作者 刘同振 高原 +1 位作者 夏新宇 李抒予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7-881,共25页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本研究对流动地震台阵采用微震识别技术,获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地震目录里没有的许多微震事件,新增1.6倍剪切波分裂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主要有NE、NW及近EW向,呈现明显的分区特征.研究区可分为五个区域,其中海原断裂带及北侧银川地堑又分为两个子区.银川地堑周缘,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与构造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海原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大致平行;青藏块体东侧,台站快波方向为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及大地测量资料揭示的构造变形场一致;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现NW和ENE向,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的共同作用;秦岭造山带邻区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机制揭示的构造应力方向吻合;渭河盆地周缘,台站快波方向为NE向,与华北块体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在构造边界或大型断裂带局部地区呈现出强各向异性区,揭示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结合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结果支持海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壳内物质北东向伸展的边界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微震识别 应力 断裂 地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5
作者 谭友恒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9-516,共18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地块深部构造关系的绝佳场所.本文以喜马拉雅二期密集台阵638个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7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记录到的垂直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地块深部构造关系的绝佳场所.本文以喜马拉雅二期密集台阵638个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7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记录到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为基础,提取出了1~60s周期内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采用改进的面波直接反演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表现为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的特征,地下浅层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体有着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存在WNW—ESE向的三维椭球形态的低速异常体,可能与含水流体和岩性成分偏长英质有关.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产生的远场挤压效应和阿拉善地块坚硬地壳的阻挡作用,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沿NE—SW方向发生了水平缩短和垂直增厚,莫霍界面出现了局部下凹现象.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软弱的低速长英质物质已经侵入到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中、下地壳.陇中盆地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带的厚度小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厚度,且其速度值略高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速度值,说明陇中盆地下方的低速异常带可能相当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早期发育阶段.此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跨越了东昆仑断裂带,且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在较窄的局部区域内存在一定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背景噪声 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 莫霍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
6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司政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6-2945,共20页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20~100 s)为大范围高速和弱各向异性分布特征,但在块体西南部区域各向异性明显增强,向东可一直延伸至108°E附近.我们认为,受青藏高原影响,鄂尔多斯块体西南部岩石圈已发生明显变形,高原扩张对鄂尔多斯块体的影响超出了止于六盘山逆冲推覆带的传统认识.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长周期(80~100 s)的相速度显示高速区向中部和东南部区域收缩,各向异性强度在高速区外围明显增强,揭示了块体边界带的岩石圈在后期构造活动过程中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厚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山西断陷带北部大同火山区附近,在20 s以上周期为显著低速异常,不同周期段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推测该区不同深度的各向异性差异与鄂尔多斯块体东北部岩石圈不同深度的几何形态以及青藏高原远程挤压效应有关.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区域,在20~60 s周期显示高速和近EW向快波方向,与鄂尔多斯块体中东部高速区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认为该区岩石圈仍保留部分原有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属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不同周期相速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快波方向呈现较为一致的NWW-SEE向分布特征,揭示了在高原下方壳幔介质变形连续一致,符合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山西断陷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程函方程面波成像 相速度 快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研究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7
作者 李蒙亚 曾宪伟 +3 位作者 姚华建 冯吉坤 李新艳 杨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66-4680,共15页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帮助.本文以布设在该区域的50个流动台站和38个固定台站为基础,提取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面波直接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三维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再结合区域2010年至2023年地震精定位的结果,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区以海原—六盘山断裂为分界线,东西两侧结构差异显著.东侧鄂尔多斯块体浅部以大范围的低速沉积层为主,对应较低的地震活动性;西侧为高速异常,对应较高的地震活动性.(2)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异常体边界线上,分布特征与地表构造单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3)六盘山和鄂尔多斯西缘靠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测该区域地处祁连造山带,反映了深部致密的基底结晶.(4)海原—六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且在本研究区域的中下地壳未发现低速异常体“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2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变动 地震活动特征 20世纪70年代 高精度GPS 应力场变化 观测结果 监测资料 地质构造 强震活动 非平稳性 时间演化 不均一性 空间分布 快速隆升 活动异常 地震孕育 应变积累 动力环境 印度板块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余震序列重定位和主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1
9
作者 梁姗姗 雷建设 +2 位作者 徐志国 邹立晔 刘敬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91-2103,共13页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13.0秒(北京时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和甘肃省地震台网的省级固定地震台站及部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通过重新拾取震相和联合...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13.0秒(北京时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和甘肃省地震台网的省级固定地震台站及部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通过重新拾取震相和联合HYPOINVERSE 2000与HypoDD定位方法,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地震序列M_L≥1.8的189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采用gCAP方法分别反演了主震的双力偶机制解和全矩张量解.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11.98 km;余震序列展布方向为SE和NW两个方向、长度约16 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4~14 km,断层面倾向为SW方向.利用gCAP方法得到的矩心深度在8~9 km之间.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认为该次地震事件为一次逆冲型事件,其发震断层可能为北西向冷龙岭断裂与北西向民乐一大马营断裂之间的一条盲断层,推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北缘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东西向挤压而造成的断层应力失稳,从而形成门源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地震定位 gCAP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特征 被引量:66
10
作者 张辉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刘小凤 王熠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介质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表明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特征,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则反映了本区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区直接受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相互作用,与青藏地块构造应力一致;甘东南活动构造区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内部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被引量:67
11
作者 王琼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2-905,共14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50
12
作者 祝意青 李铁明 +4 位作者 郝明 梁伟锋 赵云峰 徐云马 郝庆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44-3752,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祁连山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祁连山断裂带(段)在2011—2015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门源MS6.4地震前,测区内先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到临近发震前显示出相对闭锁的现象,且围绕震中区周围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的局部重力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反向变化过程中,并出现显著的四象限分布特征的重力异常变化,其中,青海门源与甘肃天祝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北东流的动态效应,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门源地震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量:51
13
作者 王伟涛 张培震 +1 位作者 郑德文 庞建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6-274,共9页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先逆冲、后走滑的两阶段变形过程。海原断裂第一阶段强烈的北东方向逆冲推覆变形始于(12±3)Ma,造成了断裂上盘山体的快速隆升与断裂下盘的挠曲变形,同时,破坏了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巨型沉积盆地。海原断裂这种挤压变形代表了青藏高原在约12Ma扩展至现今高原东北部,使其成为高原东北缘的最新组成部分。约5.4Ma,海原断裂第二阶段变形以不断增加的左旋走滑分量为特征,沿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六盘山、马东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海原断裂上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可能主要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挤压变形作用后期高原东北部物质沿其主要边界断裂向东有限挤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8
14
作者 金胜 张乐天 +2 位作者 金永吉 魏文博 叶高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79-3990,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等区域性断裂带在电性结构模型中均表现为电性梯度带或低阻异常带.电性结构的横向分区与构造上的地块划分有明显的一致性,各个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作是一个大型的板块边界,但板块结合带附近没有明显逆冲或俯冲痕迹,可能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北祁连地块向北仰冲与阿拉善地块向南俯冲边界可能不是海原断裂带,而是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秦岭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与青藏高原内部存在的高导层具有可对比性,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祁连地块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内的高导层则可能是板块俯冲或仰冲的构造运动痕迹,也可能是由含盐水流体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海原断裂 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 被引量:46
15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3 位作者 刘小龙 刘百篪 郑文俊 何文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3-402,共10页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8~ 3.8MaB .P .期间 ,大的地质体累积断错约 9~12km。断裂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的右旋断错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鄂拉山断裂带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4 .1± 0 .9)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5± 0 .1)mm/a。鄂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区域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剪切压扁与鄂拉山断裂的右旋剪切和挤压的共同影响 ,共和—茶卡盆地和乌兰盆地均属于走滑挤压型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区域性北东向挤压的作用之下 ,应变被分解为沿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沿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 ,形成一对共轭的剪切断裂。鄂拉山断裂及其他北北西走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变形机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的挤出和逃逸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拉山断裂 地壳缩短 滑动速率 共轭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6
16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3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范莉苹 王怀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4-2314,共11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70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面波资料,使用新近发展的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12~60 s周期范围比以往成像结果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70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面波资料,使用新近发展的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12~60 s周期范围比以往成像结果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褶皱系西段、秦岭褶皱系西段和松潘一甘孜褶皱系,在16~60s周期范围内均显示出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力学强度较低,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形变.与西段不同,祁连褶皱系东段和秦岭褶皱系中段的相速度分布特征揭示,其中下地壳的速度明显高于高原内部区域.鄂尔多斯块体整体上表现为稳定块体具有的高速特征,但其西部边缘在中上地壳的速度比块体中部地区偏低,且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临河断陷盆地和西缘的银川断陷盆地,在较短的周期范围内(12~20 s)表现为局部低速特征,但与银川断陷盆地不同,临河断陷盆地的低速特征可一直延续至60 s周期以上,表明该盆地下方地壳及上地幔速度明显偏低,可能与深部热作用有关.阿拉善块体与其北部地区的速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中上地壳,这一现象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基于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揭示了以往面波层析成像难以获得的深部细节特征,为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面波层析成像 程函方程 瑞利波 相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郭桂红 张智 +3 位作者 程建武 董治平 闫建萍 马亚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92-4105,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汇聚的远场效应,且仍正处于侧向生长阶段.而地壳各向异性则反映了高原地壳的形变特征.为此,本文主要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0年10月)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剪切波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汇聚的远场效应,且仍正处于侧向生长阶段.而地壳各向异性则反映了高原地壳的形变特征.为此,本文主要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0年10月)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平均剪切波分裂参数及剩余地震各向异性参数,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区域构造和应力场特征及局部构造和局部断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为NE47.72°±21.83°和121.65°±22.07°,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63±1.31ms·km-1.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反映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二优势取向揭示了NWW的局部构造意义,表明应力环境受本区NWW深大断裂带的影响.各个台站的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活动断裂控制着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剩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变化反映了断裂引起地震各向异性程度,形变具有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区域应力 局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55
18
作者 周民都 吕太乙 +1 位作者 张元生 阮爱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5-653,共9页
利用地质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和莫霍面形态 .主要结果是 :1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地构造分区和主要深大断裂的特征 ;2主要利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莫霍面的基本特征 ;3地表断裂... 利用地质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和莫霍面形态 .主要结果是 :1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地构造分区和主要深大断裂的特征 ;2主要利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莫霍面的基本特征 ;3地表断裂与莫霍面的某些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质构造 人工地震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大地构造分区 深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2
19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2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表明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相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15 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形密切相关,中等周期(如20~40 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在长周期(如60~80 s),鄂尔多斯块体的高速比阿拉善块体更显著、完整,表明同属于华北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其上地幔结构并没有鄂尔多斯稳定.从短周期至长周期,与周缘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始终表现出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暗示其具有较活跃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松潘一甘孜和北祁连块体的中上地壳均存在低速层.全球参考模型Crust1.0和Lithos1.0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观测频散,基于本文获得的相速度结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对Crust1.0和Lithos1.0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RAYLEIGH波 相速度 远震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韩松 韩江涛 +2 位作者 刘国兴 王海燕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26-4138,共13页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及二维反演,获得了剖面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横向可划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对应祁连造山带、六盘山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可能残存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格架,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可能是在这一先存格架上的叠加与改造;六盘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复杂,以中地壳拆离断层为界,上地壳发育拆离断层系统而下地壳挤压缩短增厚;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较好,地块总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经历了与地幔上涌相关的物质与结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六盘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