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磊 王震 李连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1,共13页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供应链水平提供动力,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调整流通与分配格局,塑造银发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为产业链和价值链跃升提供契机。发展银发经济与构建“双循环”格局二者协同耦合,相互促进,本质是以消费牵引及产业适老化升级畅通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激发银发产业发展活力,释放银发消费巨大潜力。反观现实层面,银发消费能力意愿人群差异大,消费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需求潜力转型释放不充分;产业事业发展定位不清晰,要素资源创新融合不深入,产品服务供需适配性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缺乏竞争优势等供需困境,成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攻破的关窍。为此,政策层面应注重从需求端与供给侧同步发力,强化银发经济发展的人口、环境、产业与政策基础支撑:需求侧以提升银发消费能力和改善银发消费环境为目标,促进银发消费预期向现实消费转变;供给侧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重点,助推银发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 银发消费 银发产业 老年人口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学龄人口格局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趋势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新翠 英成金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6,93,共8页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队列要素法模拟2020-2050年间我国分城乡各阶段学龄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动。基于学龄人口预测结果和经综合研究确定的生师比,充分考虑教师退休等变动情况,预测我国未来教师需求及待补充情况。研究...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队列要素法模拟2020-2050年间我国分城乡各阶段学龄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动。基于学龄人口预测结果和经综合研究确定的生师比,充分考虑教师退休等变动情况,预测我国未来教师需求及待补充情况。研究发现,各学段适龄学生呈现总体减少且不同时段变动趋势不同,师资需求趋势存在典型的学段特征,同学段内城乡师资需求差异明显。为此,建议从多领域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分阶段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多环节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多路径优化教师城乡调配等方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龄人口格局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暴向平 薛东前 +1 位作者 马蓓蓓 刘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2,共5页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13年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体数量呈现上升态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13年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体数量呈现上升态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格局由"整体破碎+局部集聚"向"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变化;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表现出向西南连续迁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城市规划导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贫困 贫困人口 时序变化 空间格局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动向的考察——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的初步解读 被引量:93
4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55,共20页
主要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公布数据,初步考察了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新动向。发现2010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密集推出,强劲地推动了中国人口流动的"爆发性&... 主要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公布数据,初步考察了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新动向。发现2010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密集推出,强劲地推动了中国人口流动的"爆发性"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爆发性"增长以近距离人口流动的增长为主,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行政区划变更形成的"就地"城镇化和近距离人口流动带来的"就近"城镇化为主要形态;主要受"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以及受其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主要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农村人口主要向城市迁移,以及各省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入强度"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区域模式都基本保持稳定;人口流动更加向城市集中,乡城人口迁移进一步增强,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仍处于乡城人口迁移发挥重要作用的快速发展阶段。最后,对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本次数据调整及新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人口城市化 “半城市化” 区域模式 新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田鹏 陈绍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4-160,共7页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Z社区的"深描",作者从生活空间变迁及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两个维度展示了一种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首先,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聚落模式置于"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抽象出此类社区的基本特征,即动力机...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Z社区的"深描",作者从生活空间变迁及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两个维度展示了一种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首先,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聚落模式置于"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抽象出此类社区的基本特征,即动力机制市场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生计模式多元化、社区基层建设"新型单位化";其次,不同于学术界既有城乡人口迁徙聚落模式,Z社区在动力机制、组织转型和生计变迁等维度均有其特殊性,并指出其与传统新农村社区的区别和联系;最后,作为中原地区一种特殊的人口聚居模式,Z社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面临"走出个案"式困境,因此,作者从新型城镇化社区应然样态、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治理资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和农村土地制度等维度引发进一步学术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连续统 人口迁徙聚落模式 社区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率区域差异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孔祥利 周晓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8,共15页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同时,城镇化率区域差异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以2005—2019年省级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模型,分区域研究城镇化率差异对农村居民消...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同时,城镇化率区域差异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以2005—2019年省级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模型,分区域研究城镇化率差异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有着正相关关系,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积极作用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最低是东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政府转移支付、产业结构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滞后一期,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为此,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塑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主体;促进产业兴旺的城镇化,注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动能;促进数字智慧的城镇化,形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业态;促进公共服务的城镇化,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预期;促进区域协调的城镇化,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新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消费 城镇化 城镇化率 区域差异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民族格局与人口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卫宁 房全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古丝绸之路从兴起、繁荣到走向没落,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不但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展现出市场经... 古丝绸之路从兴起、繁荣到走向没落,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不但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展现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丝绸之路随着人口迁徙而形成的文化迁移与变迁,成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格局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承古丝路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因而通过"文化涵化"现象与"文化内化"现象对其民族关系进行解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口迁徙受到经贸、自然、区域安全与稳定等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民族格局 人口迁徙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