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1
作者 张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8年“丁戊奇荒”为契机,英文报刊登载西人义演活动的消息开始增多,系统性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文报刊也发布论说,呼吁国人效仿西人举行义演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灾荒救济。之后,中文报刊便大量刊登海内外相关义演广告和义演活动资讯,引导国人通过举行义演活动筹款,用于慈善救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报刊的不断创办,大量义演消息不断被报道、传播,加以社会灾荒不断,义演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报刊的大力宣介与呼吁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中英文报刊 《申报》 《字林西报》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缘·文化·政治:晚清新小说的父子伦理叙事
2
作者 赵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20世纪初“道德革命”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父为子纲的伦理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新学中汲取话语资源建构父子关系,呈现出血缘亲情、伦理文化和国族政治相互交织的文... 在20世纪初“道德革命”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父为子纲的伦理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新学中汲取话语资源建构父子关系,呈现出血缘亲情、伦理文化和国族政治相互交织的文学景观。从审父叙事与慈父想象、子承父志、子报父仇三个方面分析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内容和写作策略,可以看到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与晚清伦理变革、救亡革命思潮之间交汇互动和互为生发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父子伦理 血缘 文化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科举前后翰林文人群体的自救活动与知识转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这些自救活动既往所知有限,现可通过深度解读翰林文人群体的文集、日记而揭示出来。这既反映了新政时期安置旧人的复杂较量,也展示了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时代,旧精英群体寻找新定位和知识转型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文人群体 清末新政 孙家鼐 恽毓鼎 徐兆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至晚清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对西学的认知及差异 被引量:1
4
作者 谢贵安 程洋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但传统书目多注重其实用性,新学书目更注重其科学性;对宗教类西书的评述都有否定之词,但传统书目多措辞激烈,新学书目则更为理性。和传统书目相比,新学书目更加重视史地、政法类西书的著录,其评语多涉及对国家、民族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世界眼光。传统书目作为专制文化与学术体系下的产物,多在实用价值层面上肯定西书,新学书目则将自身的政治诉求贯穿于西书评述之中,有着不同于传统书目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清代 传统书目 新学书目 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新中国” 想象 民族国家 互文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季兴学潮中的“西部镜像”——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兴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姚琳 彭泽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四川 新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廷芳与清末新政法律改革 被引量:3
7
作者 于建胜 张礼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100,共5页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传统法制体系的历史性终结,推动中华法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廷芳 清朝末年 法律改革 新政 法律思想 法律结构 法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和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才林 周慧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社会教育 作新民 唤起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泉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7,共7页
新政期间 ,清政府推出了“振兴农务”的新政策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令或措施 ,如农务行政机构专门化、引进近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放垦及奖励公司等。这些作为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制度供给 ,显示了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目标和视野上的根本... 新政期间 ,清政府推出了“振兴农务”的新政策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令或措施 ,如农务行政机构专门化、引进近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放垦及奖励公司等。这些作为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制度供给 ,显示了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目标和视野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方面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国家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 ,是国家对农业管理的开端 ,符合时代之需要 ,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及农业经济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供给 晚清新政 农业政策 社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学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4,138,共7页
鲁迅对《官场现形记》创作意图及主题判断是有误的,小说并非因庚子事变的刺激为迎合"时人嗜好"满足于"谴责"———"谩骂"而作,而是起因于1903年李伯元及中国社会经历了对晚清"新政"由满怀希望... 鲁迅对《官场现形记》创作意图及主题判断是有误的,小说并非因庚子事变的刺激为迎合"时人嗜好"满足于"谴责"———"谩骂"而作,而是起因于1903年李伯元及中国社会经历了对晚清"新政"由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旨在揭露"新政"腐败的根源和真相。它集中描写晚清"新政上谕"发布后,中国专制政体与国际化市场相结合,导致官员权力与金钱贪欲的无限制结合,以至权力和人格商业化,使官场腐败像瘟疫一样漫延的种种现象,揭露专制政体是"新政"腐败的总根源和"伪改革"的原因,呼应了唤起人们认清"专制政体为大众之公敌"的政治启蒙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鲁迅 谴责小说 晚清“新政” 创作意图 创作主题 中国古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伏堂日记》所见皮锡瑞之经学观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仰湘 杨艳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6-42,共7页
根据《师伏堂日记》可以窥探皮锡瑞经学观 ,归之为三 :通经致用的为学旨趣、“义理必兼考证”的治经方法和力戒门户的经学立场。皮氏以其治学主张与成就 ,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 ,堪称清代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 皮锡瑞 《师伏堂日记》 晚清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东北新政与东北城市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趋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荆蕙兰 薛桂芬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以赵尔巽、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当局领导的清末东北新政改革,是东北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改革。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这场变迁推动了东北城市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东北城市文化形态与习俗风... 以赵尔巽、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当局领导的清末东北新政改革,是东北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改革。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这场变迁推动了东北城市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东北城市文化形态与习俗风尚向近代化转变,也促进了东北城市行政机构与市政建设的近代化转型,特别是对东北城市早期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时,清王朝本身所具有的封建性,决定了东北城市社会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东北新政 东北城市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自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50,共8页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中国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 ,社会内部的变化及王朝末年的病症接踵而起 ;184 0年后列强入侵 ,更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清末民变既是传统民变的延续 ,其原因、目的、形式、口号可在历...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中国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 ,社会内部的变化及王朝末年的病症接踵而起 ;184 0年后列强入侵 ,更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清末民变既是传统民变的延续 ,其原因、目的、形式、口号可在历代历朝的造反中找到先例 ;但近代社会转型以及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末年 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变 灾荒 教案 经济 工业革命 改革 民主革命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迟云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改革。指出晚清时期开始设立专职的审判、检察机构,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而新的司法机构,不是像西方那样... 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改革。指出晚清时期开始设立专职的审判、检察机构,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而新的司法机构,不是像西方那样独立于王权之外并对行政系统行使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就是在晚清时代,奠定了设立专职审判机构但仍在行政系统领导之下的有中国特点的近代司法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政 预备立宪 司法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与实业教育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5,共5页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袁世凯 废科举 自谋其生 实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政时期中央与各省关系初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49,共10页
晚清新政,包括洋务新政、甲午新政、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互相联系而又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晚清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最初以下放给督抚事权的方式推进改革,最后又力图通过集权来加强中央权威。所以,晚清新政的历史,就是中央与... 晚清新政,包括洋务新政、甲午新政、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互相联系而又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晚清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最初以下放给督抚事权的方式推进改革,最后又力图通过集权来加强中央权威。所以,晚清新政的历史,就是中央与各省不断调整关系的历史,也是中央权力与各省权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还是晚清中央集权体制不断衰弱的历史。总结这一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将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政 中央 各省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监狱制度改革——以新式模范监狱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永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5,共8页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监狱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监狱改革的执行缺乏力度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清末的监狱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新政 监狱改革 模范监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少数民族文字“白话报”初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德仓 刘新利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文章以清王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西藏、新疆和北京地区创办的民族文字白话报为样本,试图厘清这一时期民族文字报刊的发展轨迹,探究它们对国家民族事务的积极意义,解析其传播模式,确定其在中国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历史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 清末明初 民族文字 白话报 民族事务 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伟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0,共6页
晚清的“新政” ,过去学术界多从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其统治地位的角度加以研究 ,几乎全盘否定。近年来 ,学者对旨在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晚清“新政” ,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肯定。就是在地处西北边疆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 晚清的“新政” ,过去学术界多从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其统治地位的角度加以研究 ,几乎全盘否定。近年来 ,学者对旨在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晚清“新政” ,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肯定。就是在地处西北边疆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晚清“新政”的推行 ,也在“练兵”、“兴学”、“商务”、“工艺”等方面有所变革 ,使新疆地区近代化经济有所萌芽。尽管这些变革和萌芽未改变其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但是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冲破新疆经济发展桎梏的有力武器 ,必然会由萌芽而成长、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政” 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近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不偿失的新政——清末蒙藏边陲编练新军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柳岳武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92,共11页
晚清以降,蒙藏诸边遭受着内外而来的双重危机。外部俄英日等竭力染指侵吞这些地区,内部清廷统治腐败亦导致了这些地区部众生活日益艰难,对清廷统治日渐不满。为防止"外敌"侵吞边陲,同时也防止蒙藏诸部分崩离析,清末时人企图通... 晚清以降,蒙藏诸边遭受着内外而来的双重危机。外部俄英日等竭力染指侵吞这些地区,内部清廷统治腐败亦导致了这些地区部众生活日益艰难,对清廷统治日渐不满。为防止"外敌"侵吞边陲,同时也防止蒙藏诸部分崩离析,清末时人企图通过"练军经武"来解决这一危机,编练新军活动最终被作为传统藩部地区新政的重要内容,推上了历史舞台。但内部的腐败无能、财政空虚和藩部王公领主的反对,以及外部殖民势力的阻挠,均严重影响到此项新政的进行,相反这一新政却成为蒙藏王公领主宣布脱离清廷统治的催化剂。清末蒙藏诸边编练新军活动也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次错误的尝试,不仅未能有效地解决此时期的边疆危机,反遭其害,并给此后的这些边疆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军 蒙古 西藏 清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