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rospect on the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in History and Today --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1
作者 Zhang Haili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4-289,共6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people,s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draws people’s atten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explained profound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view of interest with simple language,from which the origi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could be found.As a result,we can have a right starting point,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long-term explora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corrupt government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 学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 腐败现象 文化建设 全球化 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求变:《奥林匹克AI议程》的特征、局限与启示
2
作者 黄亚玲 郎玥 +3 位作者 耿悦恒 欧斐婷 刘珺瑶 林欣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2024年4月,国际奥委会发布了《奥林匹克AI议程》。当前学界对该议程的解读还不多,缺少较为深入的分析评价。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简要介绍该议程的内容,主要分析其特征和局限性,以期对我国体育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借鉴。研究发现:(1)该议程... 2024年4月,国际奥委会发布了《奥林匹克AI议程》。当前学界对该议程的解读还不多,缺少较为深入的分析评价。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简要介绍该议程的内容,主要分析其特征和局限性,以期对我国体育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借鉴。研究发现:(1)该议程阐明了其提出背景、治理愿景、重点工作和监管策略,并在巴黎奥运会前后得到了初步实践;(2)该议程具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迎合新技术和新一代、坚持提升可持续性、坚持互通共享的主要特征;(3)该议程的主要局限表现在:理论层面囿于自然与人工二分法的困境;现实层面难以应对运动员的身体地位困境和人工智能前沿威胁;诉求层面要面对普世追求下的隐私保护差异;治理层面上未能使人工智能聚焦于善治的核心目标;(4)对我国而言,要提升体育人工智能国际话语权,大力发展“间接助体”人工智能,加强运动员保护,适时制订我国的体育人工智能管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AI议程》 人工智能 自然与人工 隐私保护 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物出口与服务进口的联动效应:基于不完全合同的视角
3
作者 周琢 罗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6,182,共15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是服务贸易的模式四,在货物贸易的信息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货物贸易合同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进口国需派遣人员到出口国对进口产品进行“事中事后”检查,所以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是服务贸易的模式四,在货物贸易的信息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货物贸易合同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进口国需派遣人员到出口国对进口产品进行“事中事后”检查,所以带动了以自然人流动为载体的服务贸易。基于这样的判断,使用中国2010年至2016年自然人的国际流动数据,考察货物出口对自然人流动的影响,实证结论发现:差异化产品出口上升10%将带动8.8万人次的自然人流动,相当于增开1 500趟波音777客运入境航班。由此可见,如果地缘政治导致自然人流动持续低位运行,依赖于信息投入的产业或将出现“本土化”、“短链化”和“聚集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物出口 服务进口 不完全合同 信息投入品 自然人流动 国际航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对舜形象的塑造与为士人“立法”的价值追求
4
作者 刘全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23,共15页
孟子对舜故事的讲述和阐释,蕴含着儒家学者的观念立场和价值追求。孟子将舜视为“东夷之人”,意在强调道德实践的进阶并非由所处环境、地域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孟子以舜立论,是将舜作为尽心为善、践行仁义的代表。在君臣... 孟子对舜故事的讲述和阐释,蕴含着儒家学者的观念立场和价值追求。孟子将舜视为“东夷之人”,意在强调道德实践的进阶并非由所处环境、地域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孟子以舜立论,是将舜作为尽心为善、践行仁义的代表。在君臣、父子伦理产生冲突之际,孟子选择的是孝道,认为孝养父母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孟子对舜与父母、弟弟象之间矛盾的观点,最终指向于孟子的王道政治,即仁义、仁爱是拥有天下的根本。通过对舜故事的叙述和阐释,孟子将舜塑造成为教化天下的榜样,让天下的民众明白,孝养事亲是仁的根本,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血亲范围内,而是指向了教化的功能、天下的大治。孟子所阐释的舜之孝道,与仁义密切关联,以至塑造出为法于天下的舜。孟子把舜塑造成为至孝至仁之人,以凸显孝亲尊亲是实现王道政治的基础,进而将舜的成长历程视为激励战国士人的榜样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王道政治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AI“具有”人格:善恶人格角色对大语言模型道德判断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焦丽颖 李昌锦 +2 位作者 陈圳 许恒彬 许燕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946,I0001-I0003,共21页
在科技与道德的交汇点,大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扮演善恶人格的能力,以及这一能力是否会影响其在道德判断任务中的表现至关重要。研究聚焦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不同善恶人格时的道德判断特征及其与人类模式的异同。通过2个研究,对ERNIE4.0和GPT-... 在科技与道德的交汇点,大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扮演善恶人格的能力,以及这一能力是否会影响其在道德判断任务中的表现至关重要。研究聚焦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不同善恶人格时的道德判断特征及其与人类模式的异同。通过2个研究,对ERNIE4.0和GPT-4大语言模型观测值(N=4832)及人类被试数据(N=370)分析发现:(1)大语言模型能成功模拟不同水平的善恶人格;(2)善恶人格设定显著影响大语言模型的道德判断结果;(3)善恶人格在人机一致中展现差序性:善人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善恶人格间差序),且其中尽责诚信的影响力最大(善恶人格内差序)。研究建构了道德判断下大语言模型善恶人格的理论模型,有助于理解大语言模型人格如何在道德判断中发挥作用,为推动人工智能系统的道德对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善恶人格 道德判断 人机一致 人格差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恶的倾向与自我的教育——康德教育论解析
6
作者 李长伟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2,共10页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次自由运作中采纳主观准则的基础。人类是恶的,所以无法依赖人类中的他者去实施教育,不过,向善的动机永远都在,所以自我教育又是可能的。人类个体可以通过倾听、惊赞和激励以及内在于纯粹实践理性之中的道德榜样,实现去恶向善。康德的自我教育方案提醒人们,教育和教育研究要直面人心之恶,但又不能忘记人之自由。当然,这一方案也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教育需要在向绝对者的敞开之中实现对趋恶灵魂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性 心灵转变 趋恶的倾向 向善的禀赋 自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以直报怨”思想研究——兼论孔子是否反对“以德报怨”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变原则的正直、等值、合乎礼的直率等丰富的含义;“以德报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体现了人们不计前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有的则反映了一些人的虚伪和充满私心的算计,因此,对于“以德报怨”,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以直报怨”既包含“以德报怨”中值得肯定或提倡的内容,又包含“以德报怨”中所没有的对怨恨对象采取相应报复措施的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报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康德 性恶 根本恶 自由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命之辨: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运气问题
9
作者 吴先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102,共9页
性命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而且与现代道德运气问题内在相通。儒家虽然承认命运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但是将其限制在如贫富、寿夭等向外追求的领域,而坚决否认运气对于道德品性的决定... 性命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而且与现代道德运气问题内在相通。儒家虽然承认命运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但是将其限制在如贫富、寿夭等向外追求的领域,而坚决否认运气对于道德品性的决定作用。从德性生成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具有仁心善性,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生成运气的问题;从德性养成的角度来说,虽然德性养成的过程中会遭遇原因运气、环境运气、结果运气,但是儒家认为这些运气因素都是外在于内在德性的,它们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人们内在的道德品性。因此,儒家在道德运气问题上实际上与西方伦理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之辨 道德运气 性善论 成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10
作者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是义务论?——揭开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面纱
11
作者 陆幸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2,157,共13页
学界对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性质之判定存在较大争论,需要分析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得出恰当结论。作为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第一原则,基本善虽然是一种实体目的,但因为其自身各种特性而呈现出形式性。实践理智性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菲尼斯自然... 学界对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性质之判定存在较大争论,需要分析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得出恰当结论。作为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第一原则,基本善虽然是一种实体目的,但因为其自身各种特性而呈现出形式性。实践理智性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是正当参与基本善的途径。不过,基本善在其中出现了虚化的情形,因此,这些基本要求构成了人类正当行为的形式性内容。而形式性是义务论的重要表征,菲尼斯自然法理论与之相合。同时,菲尼斯自然法理论也符合义务论的三重结构:道德要求是行动者相关的、道德要求有时是非最大化的、行动者行为的所有后果并非都和道德评价有关。因此,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总体上是义务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尼斯自然法理论 基本善 形式性 实体目的 义务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之善恶判断与尼采的伦理观念
12
作者 俞兆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清末民初,鲁迅因心态上的“绝望”,对旧有伦理准则产生怀疑,传统的善变成了恶,而习俗的恶则变成了善。这一善恶的价值重置,源自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鲁迅揭示了“看客”“奴才式的破坏者”“合群的自大者”这... 清末民初,鲁迅因心态上的“绝望”,对旧有伦理准则产生怀疑,传统的善变成了恶,而习俗的恶则变成了善。这一善恶的价值重置,源自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鲁迅揭示了“看客”“奴才式的破坏者”“合群的自大者”这些类型的“平庸之恶”,对“国民性”的“弱点”起到刮骨疗毒功效。鲁迅进而揭示了令人更为惊惧恐怖的传统习俗之“恶”,它不但形成外在伦理法规,还潜移默化为“集体无意识”,渗入国民的精神内里,即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它杀人不见血迹,夺魂不见影踪,如同“铁屋”般笼罩着你。鲁迅这一反陈规旧习的善恶判断,深隐着尼采反世俗的愤激与颠覆性的伦理叛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尼采 善恶重置 平庸之恶 传统习俗之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恶人类学:“暗黑人类学”与“关于善的人类学”何以共存
13
作者 张志培 冯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善与恶“势不两立”,“暗黑人类学”与“关于善的人类学”是否也是如此呢?人类学家雪莉·奥尔特纳(Sherry Ortner)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发展,并提出“暗黑理论”,关注人类苦难的经验。而在另外一派理论脉络中,人类学家则再... 善与恶“势不两立”,“暗黑人类学”与“关于善的人类学”是否也是如此呢?人类学家雪莉·奥尔特纳(Sherry Ortner)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发展,并提出“暗黑理论”,关注人类苦难的经验。而在另外一派理论脉络中,人类学家则再次讨论“良善”的问题,以“新道德人类学”为主力。表面上,两者好像是一种对立关系,并呈现出从“暗黑”向“良善”的单向转变,但对“暗黑人类学”与“关于善的人类学”的梳理讨论揭示出两者之间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构成一种多重且互相包含的关系,即“善恶人类学”。如果人类学家没能察觉到这种关系,有可能将研究对象“本质化”为“苦难”或“良善”的道德主体,只聚焦于主体在道德两难中的抉择,而忽视他们也在善与恶拉扯之间有意或无意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黑人类学 暗黑理论 关于善的人类学 伦理/道德 善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为何必要及何以可能
14
作者 郦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伦理学的主流范式呈现出三大类型即美德论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和功利论伦理学,它们的共性是坚持符合论,追求确定且普遍的伦理规范,通过规定存在者,以便支配存在者。然而,面对数字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监控资本主义等对现代人价值... 伦理学的主流范式呈现出三大类型即美德论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和功利论伦理学,它们的共性是坚持符合论,追求确定且普遍的伦理规范,通过规定存在者,以便支配存在者。然而,面对数字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监控资本主义等对现代人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伦理学遭遇重重危机。为此,反思基于第一开端的伦理学范式的立论基础,探索一种走向第二开端的伦理学范式尤为重要。第二开端的伦理学指向原初境域之大道,追求超越于传统三种智慧的生态智慧,走向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它以共善为旨归,通过精神人和将来者展现伦理精神,有助于重塑一种共生、共存、共享的和谐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大道 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 共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新探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瑛 林桂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9,共5页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要的人性论。总结中西人性探究的理论得失.可知合理之人性探究应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则或前提。而人性的新的理论界说可以为:追求生存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自利 社会关系 生存优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生态的哲学维度 被引量:33
16
作者 肖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4,共6页
"信息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野考察人所生活的信息环境而形成的概念,也被用来表达生态观念与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从哲学上分析信息生态,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信息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野考察人所生活的信息环境而形成的概念,也被用来表达生态观念与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从哲学上分析信息生态,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和深化:一是自然生态和信息生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联系使得我们可以从自然生态的某些特征来关照信息生态,而且避免两种生态的失衡和恶化构成其共同的价值目标;其区别则使我们可以认清信息生态的某些特殊性,如信息生态作为一种客观精神与自然生态的不同属性,由此把握信息生态的本体论特征。二是信息世界的外化和内化的关系,从中揭示出人的内部主观信息世界和外部环境客观信息世界之间的相互映射和相互建构,因此,信息生态无非是无数人的"内心世界"外在化后所形成的"信息联合体",是信息处于客观流动的虚拟空间。三是对信息生态进行善恶的价值分析,从而重视信息活动的生态效应,不断改善信息环境,建构良好的信息生态,提升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信息生态 善恶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善恶的元伦理探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晓红 李兆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388,共5页
善恶是元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技术伦理得以展开的基础,是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标准。善恶作为技术实践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某种至上的前提,还可以借助这个问题的普遍原则使所要研究的许多问题得以澄清。对技术的善恶在元伦理层面进行探讨有助... 善恶是元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技术伦理得以展开的基础,是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标准。善恶作为技术实践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某种至上的前提,还可以借助这个问题的普遍原则使所要研究的许多问题得以澄清。对技术的善恶在元伦理层面进行探讨有助于消解技术评价与选择中的矛盾,从道德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既坚持道德评价终极原则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又兼顾不同语境中道德规则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为价值判断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人们的技术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实践 道德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为善何以可能——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形上学批判及其人文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秀娟 陈力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8-22,共5页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q...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人性 善恶 道德意识的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感与存在 被引量:54
19
作者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从存在本体论维度审视耻与耻感。耻以否定性方式表达了人的内在规定性,耻感则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耻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 本文从存在本体论维度审视耻与耻感。耻以否定性方式表达了人的内在规定性,耻感则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耻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有耻无违是社会风尚清明的基本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感 善恶 存在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福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4,共11页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性无善恶 性情一也 善恶由习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