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Greenbel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arbin City
1
作者 PANG Songling Hong Li Yang Tao CHE Daid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3期71-74,共4页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urban greenbelt construction and relative issu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ern parts in Harbin of China,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urban greenbelt construction and relative issu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ern parts in Harbin of China,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pgrading the constructive level of the urban greenbelt along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olutions in deta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eenbelt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so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焦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80,共18页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农户;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DID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试点地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生计资产-收入,通过整合协同、匹配协同与融通协同效应强化了生产要素流动的资源优化机制,不仅提高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值,也实现了农户的非农生计转型,有利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户生计 要素流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瑞琛 唐慧 周国琛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8,共10页
基于2016—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城市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数字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该试验区的企业数字创新水平... 基于2016—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城市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数字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该试验区的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机制检验发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优化企业吸收能力和增加城市创新活力是城市数智化转型影响企业数字创新的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城市和竞争激烈的行业更显著。这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创新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 数字创新 人力资本水平 吸收能力 城市创新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海绵城市韧性水平研究
4
作者 何伟军 曹东杰 +1 位作者 袁亮 孔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126,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韧性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运用组合赋权...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韧性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运用组合赋权、云模型等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2022年城市韧性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试点城市的城市韧性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韧性水平持续提升但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2)试点城市的城市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城市韧性水平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城市韧性增速表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的特征;(3)试点城市的整体韧性等级不断提升,总体由“低韧性”发展为“中韧性”,但仍处于较低等级。各子系统韧性等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生态韧性提升效果最好,经济韧性提升效果一般。论文不仅评估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水平,而且提出了加强海绵城市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韧性 组合赋权 云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态研究的生态环境学途径
5
作者 王晓俊 王建国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全面认识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机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当代城市形态学研究中生态环境方面内容的缺失,在城市形态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基础上,从城市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梳理了不同尺度上城... 全面认识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机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当代城市形态学研究中生态环境方面内容的缺失,在城市形态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基础上,从城市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梳理了不同尺度上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形态研究的生态环境学途径工作框架。论文深入分析了城市形态相关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自身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城市规划实践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衔接与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式 城市形态(学) 生态环境学途径 框架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实践
6
作者 周勇 彭帅 周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3,19,共8页
[目的]为实现轨道交通的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特对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方法]深圳地铁6号线以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综合选线优化敷设方式(高架为主),创新应用高架线路综合减振降噪技术、预制装配式... [目的]为实现轨道交通的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特对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方法]深圳地铁6号线以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综合选线优化敷设方式(高架为主),创新应用高架线路综合减振降噪技术、预制装配式绿色建造(如U形梁、浮置板轨道)、分布式光伏发电、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生态海绵车辆段设计、智慧化云平台及TOD(公交引导发展)模式土地集约化利用等系统性技术,探索绿色低碳规划设计与实践路径。[结果及结论]深圳地铁6号线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成效显著:较全地下方案节省建设成本约45%(109亿元),减少建设期碳排放240万t;运营期能耗降低40%(年节电3360万kW·h),25年累计减排58万t;光伏与再生制动技术年发电节电678万kW·h;土地开发收益预期达300亿元。该案例为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集成方案,证明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通过系统性创新协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绿色低碳 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规划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
7
作者 王威 朱峻佚 +3 位作者 王国盛 郭小东 江媛 路德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4,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基于我国疫情防控与灾害防治经验提炼的“平急两用”理念,为破解城市空间功能刚性与应急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基于我国疫情防控与灾害防治经验提炼的“平急两用”理念,为破解城市空间功能刚性与应急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思路。本研究立足国土空间安全与韧性城市建设需求,聚焦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协同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规划建设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以优化地下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出了“平急两用”功能与地下空间体系的动态耦合机制,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建设的整体框架。从空间治理层面、规划设计层面和工作体系层面开展了“平急两用”理念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路径的探索,为地下空间建设与“平急两用”理念相耦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也为我国“平急两用”理念与其他城市相关专项规划传导耦合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地下空间 韧性城市 规划路径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净土地占用”计划和实践:欧洲经验与中国借鉴
8
作者 江曼琦 钟抒慧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2,共12页
2010年代欧洲推行的“零净土地占用”计划,通过“土地占用”和“再自然化”的转换杠杆,动态平衡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保育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顺应了更加绿色和可持续性的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零净土地占用”计划产生的时代背景基础... 2010年代欧洲推行的“零净土地占用”计划,通过“土地占用”和“再自然化”的转换杠杆,动态平衡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保育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顺应了更加绿色和可持续性的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零净土地占用”计划产生的时代背景基础上,阐释了“土地占用”“再自然化”等“零净土地占用”核心概念以及控制人工化土地的新增和扩大城市土地再自然化规模两条关键实施思路,并引介了欧洲国家立法、税收、财政和综合平衡的机制与制度创新等实施工具。通过分析中国实施“零净土地占用”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因地制宜推行“零净土地占用”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推进相关财税改革和各项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净土地占用” 再自然化 空间治理 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9
作者 方恺 雷毅菲 +3 位作者 李程琳 罗明强 席继轩 李若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143-6156,共14页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富裕均衡共享、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5大维度48项指标的评估体系,据此对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省域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极化现象加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省域数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3)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均呈改善态势,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和富裕均衡共享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4)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上升,但整体协调水平依然较低,西北地区的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5)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推进均对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产生影响,其中碳达峰碳中的权衡效应尤为明显。通过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评估指标,探索构建更具针对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均衡性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方法,从而为揭示我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对城乡融合的影响
10
作者 许骞 李梦晗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9,共15页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创新尝试,但现有文献对其促进城乡融合影响的研究较少。论文基于2...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创新尝试,但现有文献对其促进城乡融合影响的研究较少。论文基于2008—2021年间中国地级市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探究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从影响机制上来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因此,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金融综合改革力度,对于金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信贷可得性 产业结构升级 市场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评估工具启发下的传统老城街区更新要点探析
11
作者 梁思思 袁聪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6,共8页
【目的】街区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各类街区中,传统老城街区更新实践尤具挑战。面对绿色转型和存量更新的新目标,进行绿色有机更新、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空间利用向低碳高效转变,亟须探索创新举措和更新路径。国外绿色街区... 【目的】街区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各类街区中,传统老城街区更新实践尤具挑战。面对绿色转型和存量更新的新目标,进行绿色有机更新、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空间利用向低碳高效转变,亟须探索创新举措和更新路径。国外绿色街区/社区评估体系可为中国传统老城街区绿色更新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构建普适框架—构建专门框架—实证案例反馈”的逻辑路径:通过系统梳理既有文献与典型国内外评估工具,提炼关键要点形成新指标体系(重点关注更新密度控制、公共空间开放性、街道活力等更新实践核心问题与评价维度),构建适用于一般街区更新绿色情境的普适性策略框架;随后结合传统老城街区空间形态、发展阶段与治理机制等特征,明确其突出矛盾与更新诉求,并进一步优化框架要点;最后结合北京老城实证案例,分析具体更新策略的应用场景,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结果】1)构建了涵盖核心指标的普适性绿色街区更新框架;2)通过案例实证识别出传统老城街区在空间结构与治理机制方面的特殊矛盾与需求;3)在普适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门性更新框架,并验证该框架不仅具备评估功能,还能为重点策略制定、空间干预设计及政策支持提供路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从构建普适性框架、到街区特征识别、再到专门性策略制定的绿色更新路径,能够有效应对传统老城街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挑战。该路径不仅涵盖街区绿色性能的核心维度,还强调基于在地特征和现实诉求的适应性调整,兼具评估与实施导向,可为中国传统街区的绿色有机更新提供系统性、操作性强的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可持续发展 存量更新 传统街区 街区绿色更新 绿色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电商化转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作者 李雪欣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共11页
探讨城市电商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和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电子商务示范试点的实施,采用多期双重差分实证方法检验发现:城市电商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探讨城市电商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和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电子商务示范试点的实施,采用多期双重差分实证方法检验发现:城市电商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其中企业研发强度和投融资期限错配起到了差异化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电商化转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东部和中部企业发挥作用更为显著,但该影响趋势不会因企业产权性质不同而产生显著变化。鉴于此,企业在应对电商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时,应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建立标准化研发体系,拓展融资渠道,赋能企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电商化转型 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发强度 投融资期限错配 资源编排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周建国 陆安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6,共15页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效两个维度考察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之后,区域污染物显著减少,绿色发展效率明显提升,表明政策能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区域核心、高政府支持水平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增加环境规制强度来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三条路径之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协同治理 长三角区域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减污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永彪 董新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2,共12页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城市治理的战略目标,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析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困境挑战与现实路径。...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城市治理的战略目标,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析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困境挑战与现实路径。以科技创新、产业、人才、绿色发展和数智化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基于颠覆式创新、多要素融合、新质劳动者、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赋能,助力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治理效能提升等发展目标,进而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包括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动力不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任务艰巨、高素质人才总量和支撑不足、城市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压力叠加、治理复杂性加剧与数智化挑战。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扎实推进生态兴城、提升城市整体数智治理效能等现实路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市治理 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人才集聚 绿色可持续发展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冰鑫 王鹏龙 +3 位作者 王勤花 王宝 高峰 赵雪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梳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演变,分析全球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科研产出,阐述了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地球大数据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趋势、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以及基于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化实施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构建了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文献计量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DG11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以长沙市为例
17
作者 秦书茜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张勇 张趁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7,共15页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构可持续发展目标11 (SDG11)在社区尺度的内涵,构建包含7项目标、13项指标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长沙市建成区602个样本社区为例,利用多源大数据,开展社区可持续性综合评估及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长沙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度处于“比较接近”区间,并由高到低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2) 7项目标中,住房保障、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目标进展顺利,公共交通和遗产保护目标提升显著,公共空间目标缓慢提升,规划管理目标不够理想;3)结合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将样本社区划分为协调发展、过渡发展和失调衰退3种类型,叠加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区结果,提出差异化治理路径;4)评估指标体系效度较高,后续需借助大量实证案例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可持续性 “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 社区治理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明增长视角下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18
作者 刘崇刚 孙伟 张落成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7,共10页
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加强乡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 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加强乡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并提出优化路径,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和乡村精明增长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乡村精明增长理念,从“理论借鉴、过程分解、目标展望”等方面提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及研究展望。研究发现,作为控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以达到土地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精明增长理念可以从生态宜居、空间优化、产业兴旺和社区参与等不同方面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据此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三方面提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包括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和产业支撑三方面提出乡村经济生产质效提升路径,从公共服务、环境质量和乡贤文化三方面提出乡村社会生活质量提升路径,从权衡内容、权衡要点和权衡支撑三方面提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路径。未来关于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中,应更多关注乡村多要素耦合协调模式和机理、复合生态系统优化决策模型构建、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权衡等方面。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治理路径的认知,为乡村振兴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镇化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 精明增长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中国城镇化政策响应
19
作者 程艺 袁嘉露 +1 位作者 刘海猛 崔怡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4,共7页
筛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之后中国发布的32份全国性城镇化政策文件,剖析SDGs与中国城镇化政策的耦合关系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政策较好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政策导向逐渐由数量累积转变为质量提升,由城乡二元转变... 筛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之后中国发布的32份全国性城镇化政策文件,剖析SDGs与中国城镇化政策的耦合关系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政策较好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政策导向逐渐由数量累积转变为质量提升,由城乡二元转变为城乡融合,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由单要素管理转向现代化系统治理,由强调硬件建设转变为多维统筹的软硬件协同推进。从空间指向来看,城镇化政策尤其关注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地区为顶点的“菱形”区域。中国城镇化政策与SDGs各目标的匹配不够均衡,SDG11内部子目标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已有政策对性别平等、清洁能源、城市遗产、城市灾害等子目标关注不足。未来应加强中国城镇化政策与SDGs的协同衔接,增强城镇化政策的区域协调与公平性,建立面向SDGs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制度,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镇化政策评估 新型城镇化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可持续性评估:研究进展与分析框架
20
作者 李文竹 王润娴 +1 位作者 王培晓 孙彤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可持续性评估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尽管当前已存在一系列旨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可持续性评估国际标准,然而,社区层面的可持续更新研究尚显薄弱,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及环境特征上具有独特性,且既有的评估框... 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可持续性评估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尽管当前已存在一系列旨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可持续性评估国际标准,然而,社区层面的可持续更新研究尚显薄弱,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及环境特征上具有独特性,且既有的评估框架构建及其权重分配往往受限于主观判断与地域局限,难以全面而精准地反映特定城市的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可持续性综合评估框架。该框架涵盖层次结构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数据库的建立、要素权重的分配以及综合与单项评估结果的生成。通过整合地方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本研究旨在为城市社区更新提供精确的指导,并选择适合的可持续更新策略,进而促进城市既有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既有社区 可持续性评估 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