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批判与创造: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两种哲学史观及其启示 |
王丁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论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思考 |
王国坛
郭秋晨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3
|
恩格斯对“唯物—唯心”之争的态度——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何中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
4
|
20世纪中国的费尔巴哈研究 |
李毓章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
5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经济学思想形成之文本考证:二重性的视角 |
卢江
葛扬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6
|
从“诗教”到“美育代宗教”——关于近代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的嬗变与转型 |
殷国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
7
|
精神生产:人性的张扬与超越——对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 |
景中强
|
《河南社会科学》
|
2004 |
5
|
|
|
8
|
论张世英对黑格尔学术的贡献 |
李超杰
|
《哲学分析》
CSSCI
|
2017 |
3
|
|
|
9
|
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论黑格尔的独到贡献 |
赵天成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
10
|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性质 |
黄玉顺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
11
|
晚年恩格斯的时代关切与理论创新——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周嘉昕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12
|
论海德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阐释”的开端 |
张柯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3
|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
叶隽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4
|
海涅与德国哲学——读《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 |
洪天富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
15
|
论杜威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及其中西哲学比较 |
许苏民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
16
|
重述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对保守主义的历史时间经验方式的阐释 |
张文喜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7
|
格己致知——从德国哲学论哲学之为“知己”的科学 |
叶秀山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8
|
绝对主体:市场经济之精神前提——从德国古典哲学重新反思市场经济之“推动者” |
赵保红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9
|
试论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
陈默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