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1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州县陋规的产生和地方财政之关系——以徽州府休宁县为例
2
作者 牛建强 刘姝婷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共11页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中攫取更大份额的因素,造成作为地方行政基础的财政状况出现困局。为对冲和纾解这一财政窘局,清代地方政府各种陋规名目的征收成为某种必然。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宁县收取陋规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特定事项办理费用的收取和操纵词讼贿金的所得,透露出地方陋规征取的操作情形。立足于休宁县财政变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清初休宁县用于政务运行的存留部分较之明代大幅削减,因而导致陋规问题日益趋重。休宁县的实例为清代州县普遍存在的陋规现象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徽州府休宁县 地方财政 陋规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诗总集与晚明清初的丛林习诗热潮——以稀见文献《珠林风雅》为典型
3
作者 李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213,214,共11页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及僧众十余人的诗作一百余首。戒显入选最多,其中的《题武昌黄鹤楼》不仅当时“天下传颂”,而且逐渐流传为两种版本。版本差异显现了清代政治规训力量的强悍,也显现了僧诗在诗坛的影响。其他僧人也大半编有自己的诗集,但对入选仍极为热心,他们不仅期待借助传播性更强的诗歌总集传世不朽,也希望跻身为寺院文化的塑造者。晚明清初僧诗文献大量存世,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已远远超过前代,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存世文献与研究成果极不对应的现象,提醒研究者重新审视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僧诗总集 《珠林风雅》 徐增 晦山戒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省报刊与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以《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周承智 郝祥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大胆探索,提出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策略。针对农业改良中的现实问题或不足之处,报刊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另外,通过对近代农学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增强了国人改良农业的信心和能力。鄂省报刊的舆论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报刊 农业振兴 农业改良 改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5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晚清民国时期 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6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他者赋权而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但女子教科书能从天赋人权的角度竭力倡导女子全新人生范式的构建以及全新的"国民之母"及"女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意义和价值十分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女子 教科书 赋权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至清末郑州八景比较研究及游赏观照 被引量:3
8
作者 徐维波 韦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运用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清中至清末150年间郑州八景空间分布、类型特征、核心景观的变迁以及具体游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清中郑州八景是州域范围内的景观秩序构建,清末郑州八景则与之互补,是州城范围内的景观资源筛选;两者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的城市游赏体系;八景的变化体现了郑州近代城市化前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 清末 八景 游赏 景观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清峪河水利衰落之探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卢勇 聂敏 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在阐述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时期清峪河水利的衰落为后来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埋下祸根,并成为李仪祉回陕主持泾惠渠等新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清峪河水利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文静 陈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翻译建构 清末民初 Mona Ba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回身体的记忆: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教育的身体社会学读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阳煜华 张卓 吴广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4,共6页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体育 身体教育 身体生产性 身心分离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发达 李卫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6,共4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还引发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催生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化。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有:大众传播,通过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组织传播,通过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人际传播,通过体育竞赛这种特有形式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传教士 清末民初 西方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春燕 谭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来的,因而该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极为相似,但其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认为差异的原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不同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学习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以后中国引进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明治时期 学校体育 中日 学校体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车文明 陈仕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以期为深入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晚清民国 传奇杂剧 艺术创作 戏剧作品 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及其未刊抄本《秋辛词》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燕红 朱惠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所著《回风堂词》一卷,早在民国时期辑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雕版行世;而所著《秋辛词》,后人却未曾亲见。今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有冯幵未刊抄本《秋辛词》一卷五十四首,为其十六至二十六岁回肠荡气时所作,由冯...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所著《回风堂词》一卷,早在民国时期辑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雕版行世;而所著《秋辛词》,后人却未曾亲见。今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有冯幵未刊抄本《秋辛词》一卷五十四首,为其十六至二十六岁回肠荡气时所作,由冯幵亲自编定。《秋辛词》为冯词全璧或可面世开启了关键性一步,为冯词文本校勘、版本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其词学实践、词风演变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丰富和完善晚清近代名家词集的整理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冯幵 未刊抄本 《秋辛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32,共11页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交"概念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民主权思想应用于外交领域,含有视外交为国民的外交,政府应尊重民意办理外交的意思;二是指国民可通过国会参与外交,以舆论监督外交,将自己的意志反映贯彻于外交事务;三是通过国际民间交往增进友谊,进而改善邦交,促进世界和平。虽然今天的"国民外交"概念主要是从国际民间交往的外交意义上来说的,但不容忽视其原来政府外交须尊重民意,而国民有权监督政府外交的含义所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外交概念 清末民初 外交民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33,共10页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式是在他们手里建立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展开散文研究的6点设想,指出“文章之学”的研究更需触类融汇、古今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散文研究 现代阐释 晚清和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郭浩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0,共6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小说 报刊业 小说杂志 传播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以广州地区为例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邱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58,共13页
文章是对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项研究。在清末, 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日渐衰落,当革命高潮到来时,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朝统 治顷刻瓦解。革命党人掌握政权后,作了很大努力,希望把政府的权威贯彻到各... 文章是对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项研究。在清末, 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日渐衰落,当革命高潮到来时,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朝统 治顷刻瓦解。革命党人掌握政权后,作了很大努力,希望把政府的权威贯彻到各个乡村、 街区。但他们既无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控制系统,又不能修复和重建旧的社会控制系统, 所以,在“二次革命”中也迅速失败了。清朝广东政府未能维持其统治秩序,其重要原因 是官吏的腐败和士绅的衰落。而革命党人不能建立新的秩序,其重要原因是同盟会在政权 问题上缺乏理论和干部准备,而且,革命党人在城乡各阶级、各阶层的居民中都没有找到 自己政权的支持力量。文章还认为,由于广州地区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广州地区的 情况当有一定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 广东 社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健毛 潘寨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兴起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程门开创的浅绛彩文人瓷画从根本而言是在清中后期文人画引书入画的审美文化中进行的。研究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明晰近现代陶瓷工艺美... 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兴起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程门开创的浅绛彩文人瓷画从根本而言是在清中后期文人画引书入画的审美文化中进行的。研究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明晰近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规律。这对于当今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景德镇 程门 浅绛彩文人瓷画 传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