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ction of Rare Earth from K-rich Syenite Tailings
1
作者 BAO Tingting YANG Jing MA Hongwe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8,共1页
The application of K-rich nephline syenite ores would produce some tailings, which will cause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more land occupation. In this research, an process was obtained to extract rare earth from the K... The application of K-rich nephline syenite ores would produce some tailings, which will cause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more land occupation. In this research, an process was obtained to extract rare earth from the K-rich nephline syenite tailings of Gejiu,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is tailings mainly composed of K-feldspar, biotite, magnetite, andradite, nepheline and 0.1% rare ear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re shown in Table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ich SYENITE tailingS rare earth EXTRACTION hydrochloric ACID oxalic A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矿滑坡试验研究
2
作者 郭钟群 刘琪琪 +3 位作者 刘凌峰 汪浩轩 刘颜硕 王晓军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是制约矿山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基于自制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滑坡模拟试验,刻画了坡体形态破坏和坡面形貌破坏特征,揭示了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运用COMSOL多场耦合... 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是制约矿山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基于自制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滑坡模拟试验,刻画了坡体形态破坏和坡面形貌破坏特征,揭示了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运用COMSOL多场耦合软件进行了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试验发现,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浅层滑塌和冲蚀滑移形成的综合破坏;降雨入渗过程中,坡面和坡脚处的土体含水率都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饱和含水率41%~44%;坡面处的孔隙水压力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则由稳定到突增再趋于稳定。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当降雨强度增大时,降雨量的变化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影响较大,下降4.26%;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很小,下降约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降雨入渗 原地浸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诱发污染物释放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3
作者 郭钟群 唐韬 +3 位作者 罗飞跃 刘琪琪 汪浩轩 冯秀娟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离子型稀土绿色开发与利用。本文介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及新方法,阐述了溶浸过程中土体中氨氮迁移规律,分析了原地浸矿后土体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综述了pH、土壤质地、有机质等因素对重金属释放迁移影响规律,并对稀土矿山土壤环境研究进行展望。旨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矿土壤氨氮与重金属释放迁移规律,为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矿 氨氮 重金属 污染物释放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艳 夏志强 +3 位作者 吴璇 倪晓华 汪薇 郭圣茂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 【目的】稀土开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养分枯竭、土壤结构破坏、植被恢复困难等。土壤改良是当前稀土尾矿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探究凹凸棒土(A)、生物炭(B)、聚丙烯酰胺(C)和腐植酸(D)复配而成的土壤改良剂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改良效益,以期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盆栽法,开展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分法对土壤改良配方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优化后的改良方案,进行植物生长试验,以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以及地径作为评价指标,验证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复合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稀土尾矿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添加复合土壤改良剂降低了土壤容重,并显著提高了土壤pH、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其增幅分别为10.05%~54.03%、36.40%~65.60%、488.53%~1415.31%、40.50%~164.75%、25.44%~38.48%、78.64%~396.21%。在酶活性方面,脲酶活性提高了45.65%~122.78%,但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所下降,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通过排队评分法得到稀土尾矿土壤改良最优配方为A2B1C4D4(凹凸棒土10 g/kg:生物炭0 g/kg:聚丙烯酰胺3 g/kg:腐植酸3 g/kg)。进一步的植物生长试验表明,望江南在该配方改良的土壤中生长状况优良,与未经改良的稀土尾矿土壤相比,望江南的出苗率、株高、主根长及地径分别显著提高了149.97%、464.88%、364.16%、241.92%。【结论】凹凸棒土、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和腐植酸可作为稀土尾矿土壤改良的有效材料。本研究可为稀土尾矿土壤的修复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土壤改良剂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山帷幕灌浆防渗材料研究
5
作者 袁浩为 张煜东 +2 位作者 李超 舒荣波 程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32-4937,共6页
原地浸出工艺优化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方式,但无组织泄露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开采过程中防渗工作尤为重要。以水泥复合材料(C-CM)、液态硅基复合材料(Si-CM)、丙烯酸盐复合材料(A-CM)3种灌浆防渗材料为基础,并复... 原地浸出工艺优化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方式,但无组织泄露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开采过程中防渗工作尤为重要。以水泥复合材料(C-CM)、液态硅基复合材料(Si-CM)、丙烯酸盐复合材料(A-CM)3种灌浆防渗材料为基础,并复配高岭土尾矿,通过帷幕灌浆材料的pH、密度、黏度、凝结时间、固砂体强度测试、浆液扩散模拟、渗透性和耐久性测试,分析对比各帷幕灌浆材料各项指标。结果表明:C-CM的固砂体强度较高,但A-CM和Si-CM的黏度较低,可灌性更强,所形成的固砂体的渗透系数更低,更适合裂隙较小区域防渗。Si-CM在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中降解较快,且降解产物主要为SiO2。另外,添加高岭土尾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防渗材料固砂体的强度和防渗性能,且增加了材料的前期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位浸出 帷幕灌浆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H^(+)浓度的因素
6
作者 胡思涛 秦磊 +4 位作者 王观石 蔡隆祥 罗嗣海 彭陈亮 龙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67-4273,共7页
离子型稀土矿开采过程中H^(+)浓度是影响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H^(+)浓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柱浸实验,测试浸矿前和浸矿后溶液、矿土H^(+)质量,分析溶液中H^(+)浓度和矿土上H^(+)浓度对浸出液H^(+)浓度的影... 离子型稀土矿开采过程中H^(+)浓度是影响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H^(+)浓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柱浸实验,测试浸矿前和浸矿后溶液、矿土H^(+)质量,分析溶液中H^(+)浓度和矿土上H^(+)浓度对浸出液H^(+)浓度的影响。通过测试浸出液阳离子与H^(+)浓度,分析浸出液阳离子和H^(+)浓度的变化规律;使用正交实验极差法和方差法,分析酸性阳离子对浸出液H^(+)浓度的影响程度;通过水解理论计算酸性阳离子水解产生H^(+)浓度,验证酸性阳离子对浸出液H^(+)浓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浸矿后比浸矿前溶液中H^(+)质量增加了10-3.30g,矿土上H^(+)质量增加了10^(-3.40)g,说明浸出液中H^(+)不是矿土上H^(+)解吸产生的;由极差法和方差法分析,影响浸出液H^(+)浓度的主要因素是Al_(3)+(R=6.225、F=519.07)水解,其次是NH_(4)^(+)(R=1.093、F=16.45)水解、Re^(3+)(R=1.020、F=14.14)水解,浸出液中H^(+)是由矿土上的酸性阳离子水解产生的,Al_(3)+水解占主要因素;浸出液中Al_(3)+、NH_(4)^(+)、Re^(3+)三者浓度最高时水解产生H^(+)浓度之比为932∶20∶1,验证得出影响稀土浸出液H^(+)的主要因素是Al_(3)+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水解反应 酸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研究进展
7
作者 许自豪 刘爱民 +3 位作者 刘风国 鲁小青 刘玉宝 石忠宁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4,共16页
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其主要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本文介绍了高温熔盐和室温熔盐(离子液体)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关于高温熔盐体系,介绍了氯化物熔盐和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 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其主要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本文介绍了高温熔盐和室温熔盐(离子液体)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关于高温熔盐体系,介绍了氯化物熔盐和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不同阴极(惰性阴极、活性固态阴极、活性液态阴极)电解制备稀土合金以及我国稀土熔盐电解关于电解槽、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关于离子液体体系,介绍了卤素金属酸盐型、空气和水稳定型、任务特定型、深共晶溶剂几类离子液体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在高温熔盐体系中已经实现多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工业化生产,但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稀土电解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开发节能、环保的稀土电解新工艺及设备是稀土电解未来发展的方向。离子液体体系电解产物多为颗粒或薄膜状,制备出块体金属尚有一定困难,继续开发具有低黏度、高盐溶解度、高稳定性等优异理化性能的低成本离子液体,对于低温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熔盐电解 高温熔盐体系 常温熔盐体系 离子液体体系 电解设备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土壤改良效应
8
作者 许铭宇 俞龙生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园林植物落叶等作为农林废弃有机材料,进行了单施试验,分析其对稀土矿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并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了各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落叶重构矿区土壤具有可行性,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施加落叶对土壤pH值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土壤pH为7.32,较对照组高38.52%;施加改良材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茶果壳对土壤有机质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质量分数均值为132.28g·kg^(-1),较对照组提高了2962.04%;玉米秸秆对稀土矿尾砂土壤改良的综合效果最佳,其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71.43%、150%、9.46%、961.64%和7765.32%。不同农林废弃有机材料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各处理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基本相似,第一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该研究结果可为稀土矿区土壤有机质富集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 植被生态修复 农林废弃物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中残留氨氮的淋洗去除及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谢心怡 罗玉霞 +3 位作者 邱慧 王健行 赵学付 王春英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采用木质素磺酸钙、鼠李糖脂、硫酸镁、硫酸镁钾对离子型稀土尾矿中残留氨氮进行杯浸和柱淋洗实验。杯浸实验考察了浸出剂浓度(0~20 g/L)、温度(5~50℃)、固液比(1∶2.5~1∶15,单位g/mL)和浸出时间(0~24 h)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柱... 采用木质素磺酸钙、鼠李糖脂、硫酸镁、硫酸镁钾对离子型稀土尾矿中残留氨氮进行杯浸和柱淋洗实验。杯浸实验考察了浸出剂浓度(0~20 g/L)、温度(5~50℃)、固液比(1∶2.5~1∶15,单位g/mL)和浸出时间(0~24 h)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柱淋洗实验对比了不同种类淋洗剂的淋洗效果并对其进行动力学拟合。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钙通过柱淋洗实验去除氨氮85.88%,相对于清水淋洗,氨氮去除率提升了4.02倍;硫酸镁和硫酸镁钾淋洗氨氮的过程较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而木质素磺酸钙淋洗氨氮的过程对双常数方程拟合度更高。结合土壤淋洗后理化性质的分析,木质素磺酸钙作为淋洗剂,既可以有效去除氨氮,又可以调节土壤pH,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氨氮 淋洗 动力学分析 木质素磺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凹凸棒对离子型稀土浸矿废弃地土壤改良效果
10
作者 黄璐 黄顺香 +2 位作者 杨智 陈明 周丹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502,共11页
土壤酸化、残留浸矿剂污染、保肥能力差、植被立地条件恶劣是离子型稀土浸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障碍因素。本研究用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作为修复材料,通过修复实验考察2种材料对浸矿废弃地土壤的改良和残留浸矿剂的源头控制作用。结果... 土壤酸化、残留浸矿剂污染、保肥能力差、植被立地条件恶劣是离子型稀土浸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障碍因素。本研究用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作为修复材料,通过修复实验考察2种材料对浸矿废弃地土壤的改良和残留浸矿剂的源头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对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升效果显著,生物炭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按质量比1∶1以土壤质量的5%施入修复效果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土壤pH从4.51提升至7.45,有机质和CEC含量分别提升77.5%和25.4%,紫花苜蓿发芽率和鲜重提升17.1%和167.5%,黑麦草的发芽率和鲜重提升7.8%和293%,土壤氨氮淋失率降低20%。原位修复实验表明修复材料在改良浸矿废弃地土壤的同时,也能从源头控制残留浸矿剂迁移扩散,为离子型稀土浸矿废弃地的改良提供环境友好、修复效果可持续的土壤修复材料,也为离子型稀土矿区残留浸矿剂氨氮污染源头控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土壤改良 稻壳生物炭 凹凸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状稀土尾矿催化剂脱硝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郄俊懋 赵泽峰 +2 位作者 许同 崔梦壳 侯丽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2-692,共11页
采用铝制溶胶粘结剂(纳米氧化铝与拟薄水铝石),通过挤条成型法分别制备了NRC和PRC两种柱状脱硝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脱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尾矿,柱状催化剂脱硝活性明显提升,与PRC相比,NRC脱硝效率更高,达到67%.随着两种粘结剂... 采用铝制溶胶粘结剂(纳米氧化铝与拟薄水铝石),通过挤条成型法分别制备了NRC和PRC两种柱状脱硝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脱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尾矿,柱状催化剂脱硝活性明显提升,与PRC相比,NRC脱硝效率更高,达到67%.随着两种粘结剂添加量的增加,机械强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PRC有着更均匀的表面分布,使催化剂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表面酸位点;H2-TPR实验表明PRC还原峰的面积变小,还原峰的数量减少,氧化还原能力变弱,这是导致其脱硝性能提升较小的原因;稀土尾矿和NRC表面都存在E-R机理和L-H机理,NRC的E-R机理的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铝制粘结剂 柱状催化剂 NH3-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种植王草后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欧翔 连海 +5 位作者 陈荣强 邱静芸 吴丽娟 操贤洪 张强 雷小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8,共15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王草修复稀土尾矿土壤的改良效果,设置化肥(CK)、沼液(Z)、腐熟牛粪(N)、腐熟牛粪+沼液(N+Z)、蚯蚓粪(Q)、蚯蚓粪+沼液(Q+Z)6个处理进行田间等氮量施肥试验,分析连续3年各处理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王草修复稀土尾矿土壤的改良效果,设置化肥(CK)、沼液(Z)、腐熟牛粪(N)、腐熟牛粪+沼液(N+Z)、蚯蚓粪(Q)、蚯蚓粪+沼液(Q+Z)6个处理进行田间等氮量施肥试验,分析连续3年各处理对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3年各组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pH、有机质、氮、磷、钾、碱解氮、速效磷呈上升趋势;在修复第3年Q+Z组对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pH、速效磷、速效钾的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2)连续3年N、N+Z、Q、Q+Z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第3年均显著高于CK组,土壤脱氢酶活性仅N+Z组第1年显著高于同期CK组,其中Q组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提升优于其他处理。(3)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有机质、速效养分、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呈极显著相关,脱氢酶活性与全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全钾、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毛管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显著相关。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施用蚯蚓粪+沼液处理连续3年综合排序第一,可作为种植王草修复赣南离子型稀土尾矿土壤的最佳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王草 施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地聚物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焦向科 李玲 李佳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下煅烧。测试煅烧后试样的宏观性质(包括抗压强度、体积密度和线收缩率),通过TG-DSC、XRD、FTIR和SEM-EDS表征试样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浓度为10mol/L、硅胶粉/稀土尾矿(质量比)为1/9、养护温度为85℃条件下制得地聚物的14天龄期抗压强度最高,达到22.8MPa。该试样经650℃煅烧后,铝硅酸盐单体重构和缩聚脱水反应更充分,同时烧结使其结构致密化程度更高,从而抗压强度大幅提升。在实验设计的煅烧温度下,地聚物的三维网络分子结构未受到严重破坏,表明其热稳定性能比普通水泥基材料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尾矿 地聚物 热稳定性 宏观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
作者 陈荣强 欧翔 +6 位作者 邱静芸 张强 连海 谢华亮 黄际发 徐树明 雷小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565,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Morus alba L.)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CK(对照组:化肥)、T_(1)(牛沼液)、T_(2)(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牛沼液)、T_(4)(蚯蚓粪)、T_(5)(蚯蚓粪+牛沼液)6种施肥处理,连续施肥3年测定0~...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Morus alba L.)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CK(对照组:化肥)、T_(1)(牛沼液)、T_(2)(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牛沼液)、T_(4)(蚯蚓粪)、T_(5)(蚯蚓粪+牛沼液)6种施肥处理,连续施肥3年测定0~20 cm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修复第3年,相比于CK,T_(2),T_(3),T_(4),T_(5)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T_(1),T_(2),T_(3),T_(4),T_(5)处理的pH值显著提高(P<0.05);各处理镉、汞、砷、铬、铅、铜、锌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7;各处理综合肥力指数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平均值大小排序均为T_(5)>T_(4)>T_(3)>T_(2)>T_(1)>CK。综上,T_(5)处理在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饲料桑 土壤理化性质 蚯蚓粪 腐熟牛粪 牛沼液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玢岩型铁矿床尾矿中磷、稀土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以安徽凹山矿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超 张长青 +9 位作者 王丛林 杨秉阳 刘冠男 邓杰 邓善芝 康博文 侯可军 谢京佳 刘欢 秦燕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10,共4页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伴生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利用示范研究。通过系统钻探采样、矿物组合分析、元素赋存状态和综合利用实验等研究,文章揭示出尾矿库中经济矿物为磷灰石,可综合利用资源为磷和稀土,并估算尾矿库中磷储量超过115万t、稀土5万t,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可作为范例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尾矿 调查评价 综合利用 玢岩型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催化剂NH_(3)-SCR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研究
16
作者 焦坤灵 焦晓云 +3 位作者 刘佳杰 汪思瀛 李娜 武文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75,共7页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在300~350℃脱硝活性可达90%左右。SO_(2)/H_(2)O共同作用可将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脱硝活性提高至97%,其促进作用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可逆性。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酸性位点及强度增加,表面活性物质分散度更高,弱化了尾矿矿物晶型,提高了催化剂吸附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催化脱硝活性,同时具备优良的SO_(2)/H_(2)O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O_(3)改性 稀土尾矿 催化剂 NH_(3)-SCR脱硝 SO_(2)/H_(2)O耐受性能 脱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梦园 黄诗云 +5 位作者 刘红昌 刘洋 李京娜 聂珍媛 夏金兰 王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45,共11页
以稀土矿区环境中常见的黄色黏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比较研究这两种细菌及其发酵液与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溶液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和矿物相的形... 以稀土矿区环境中常见的黄色黏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比较研究这两种细菌及其发酵液与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溶液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和矿物相的形态、结构、稀土元素分布和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稀土矿物作用过程具有一定差异性,在溶浸稀土矿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直接作用体系相比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溶浸稀土离子效果更好,而黄色黏球菌直接作用体系弱于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此外,稀土矿物的存在可以促进黄色黏球菌脂质和蛋白组分的分泌,抑制其多糖组分的分泌,而对铜绿假单胞菌,稀土矿物的存在对脂质和蛋白组分分泌影响较小,但促进了多糖组分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黄色黏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矿物表征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某难选铁矿石氢基矿相转化——磁选尾矿浮选稀土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德贵 陈宏超 +7 位作者 曾永杰 刘文丽 彭海平 张艳清 张智超 韩跃新 高鹏 宁继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3,共5页
堆置多年的白云鄂博中贫氧化矿含有铁、稀土等成分,常规工艺难以高效分选,但氢基矿相转化—磁选工艺可高效回收其中的铁。为了解氢基矿相转化过程是否影响富稀土铁尾矿中稀土矿物的可浮性,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506E用量420... 堆置多年的白云鄂博中贫氧化矿含有铁、稀土等成分,常规工艺难以高效分选,但氢基矿相转化—磁选工艺可高效回收其中的铁。为了解氢基矿相转化过程是否影响富稀土铁尾矿中稀土矿物的可浮性,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506E用量4200 g/t、水玻璃用量1800 g/t、矿浆温度65℃条件下,采用2粗3精、中矿顺序返回闭路浮选流程处理矿样,能够获得REO品位59.00%、REO回收率67.91%的稀土精矿。化学成分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浮选精矿中主要成分为稀土氧化物(Ce_(7)O_(12))、独居石及少量萤石,稀土组分有效富集在精矿中;氢基矿相转化过程未对稀土组分的浮选回收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氢基矿相转化 富稀土尾矿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稀土尾砂地猴樟幼苗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志琪 张海娜 +2 位作者 刘佳丽 鲁向晖 杨宝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为探究氮添加对稀土矿尾砂地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1年生猴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铵钙作为氮肥(含N 15%),设置3种氮肥水平(CK(0)、N1(1.8 g·株^(-1))、N2(3.6 g·株... 为探究氮添加对稀土矿尾砂地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1年生猴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铵钙作为氮肥(含N 15%),设置3种氮肥水平(CK(0)、N1(1.8 g·株^(-1))、N2(3.6 g·株^(-1))),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猴樟幼苗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和NSC等指标的差异,探讨稀土尾砂地猴樟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发现:稀土尾砂地氮添加均增加了猴樟幼苗不同组织的生物量积累,其中N1处理下叶生物量、冠层生物量分别较N2处理下显著提升了44.75%、57.43%(P<0.05);N2处理下叶比重分别较CK、N1处理显著提升了123.53%、15.85%(P<0.05)。不论是粗根(直径>2 mm),还是细根(直径≤2 mm),氮添加均显著增加了植物的根长和根表面积(P<0.05),其中N1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P<0.05);N2处理下的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高于CK与N1,且与CK显著差异(P<0.05)。对NSC来说,N1处理提升了叶、茎中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而N2处理下细根NSC质量分数分别比CK、N1显著降低了46.49%、28.61%。综上,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宜选用1.8 g·株^(-1)硝酸铵钙氮肥对猴樟幼苗进行施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砂 氮添加 猴樟 根系生长 生物量分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渗流特性与临界滑移面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饶国柱 饶运章 +5 位作者 高中泉 韩民 张晓明 杨志华 向润 章来烨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因素;雨水在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中的传递具有滞后性,是停雨阶段造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不稳定隐患的内在原因;降雨强度越大,进入289滑移面的时间越快,安全系数变化的“加速度”波峰越高,影响时间越长。首次提出降雨条件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发展可能历经的4个阶段为:较为安全阶段、内部剧烈变化阶段、极易滑坡阶段及相对安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边坡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数值模拟 滑移面 降雨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