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显祖与利玛窦“韶州会晤”的史实考证与文化意义探讨
1
作者 苏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经由澳门地区深入内地,开启西学东渐的端绪,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成为我国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他们可谓引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缕曙光。经考证,汤显祖谪岭南时期,与利玛窦的会晤当属事实,但时间应于1593年春,地... 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经由澳门地区深入内地,开启西学东渐的端绪,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成为我国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他们可谓引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缕曙光。经考证,汤显祖谪岭南时期,与利玛窦的会晤当属事实,但时间应于1593年春,地点应为韶州。此番会晤对汤显祖的创作多有影响,汤显祖对利玛窦的不信任态度,及其在创作中多次以“番鬼主义”看待外族的表现,说明他有较强的夷夏观与文化“本土主义”立场。而整个时代总体上的这种保守观念,可能正是导致晚明中国失去与西方深入交流机会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汤显祖 王弘诲 西学东渐 韶州会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西学译介与中国近代农学学科构建
2
作者 杨焯惠 朱宏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79,共8页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既是一个接触、了解、引介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传统和结合中国近代实际的综合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学译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进渠道,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亦是如...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既是一个接触、了解、引介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传统和结合中国近代实际的综合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学译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进渠道,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亦是如此。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农学知识及西方学科分科知识的翻译介绍,农学在中国逐渐有了较为明晰的学科范畴和学科体系;农学人才、组织与期刊有了专业化的发展,中国从“无学之农”开始向“有学之农”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译介 农学 学科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 被引量:10
3
作者 国连杰 叶大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5-969,共25页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创建于1913年的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全面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地质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地质调查所的成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地质学,对我国古生物学、地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考古、古人类学、燃料和地图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 西学东渐 地质调查所 10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工具书·文化传播——从《英华萃林韵府》看晚清“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交汇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金水 吴巍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7-133,共7页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和特征,拓展了"中学西传"的内涵,从多方面反映了晚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英华萃林韵府》 卢公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细腰鼓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菁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7-165,共9页
细腰鼓最早发源于古代印度,传入西域地区后又发展为都昙鼓和毛员鼓,在隋唐时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盛行的膜鸣乐器。细腰鼓传入朝鲜半岛后叫杖鼓,一直流传至今。细腰鼓传入日本后,在雅乐里使用一、二、三、四鼓等多种形式的细腰鼓。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图像 细腰鼓 音乐考古 丝绸之路 印度 西域 东渐 交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的戒缠足思潮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文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鸦片战争后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输入 ,戒缠足思潮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 ,至辛亥革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戒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 鸦片战争后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输入 ,戒缠足思潮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 ,至辛亥革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戒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戒缠足思潮 男女平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历史定位 戊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叙事逻辑与理论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昌飞 孟丹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4,共7页
"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于"西方哲学东渐",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被动应变"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 "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于"西方哲学东渐",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被动应变"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一种平等、交流、开放、互动的心态去创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西方哲学东渐具有一定程度的"进化论"特征,表现为适应性、自发性、无目的性和渐进性等特点;西方哲学中国化则体现了"建构论"的特质,强调主体性、主动性、目的性和交往互动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西方哲学中国化 叙事逻辑 理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南针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关增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43,共16页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这些探讨中,阴阳五行的作用淡化了,而从力学角度做的分析却增加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教士中,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为系统,但他的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并非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南怀仁的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仍有中国学者用南怀仁理论解释指南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针 西学东渐 方以智 南怀仁 郑复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致益闻汇报》与其科技传播特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惠民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格致益闻汇报》的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和编辑特色。方法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格致益闻汇报》是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期刊,它在报道中外时事的同时,传播了电学、光学、声学、磁学、植物学、动物学... 目的研究分析《格致益闻汇报》的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和编辑特色。方法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格致益闻汇报》是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期刊,它在报道中外时事的同时,传播了电学、光学、声学、磁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学、地理学、矿学、天文学、数学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葡萄酒酿制、制糖术、电动车、水泥、幻灯放映机、自来水法等科技新发明和新技术。结论《格致益闻汇报》内容丰富,文体形式多样,插图精美,发行广泛,予民智开发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致益闻汇报》 科技传播 西学东渐 李杕(1840—1911) 中国近代期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对古希腊史的引介和传播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德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6,共4页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介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西学引介 古希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园冶》到《园衍》的思考——中国风景园林学觅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56,共5页
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视角,通过学习古代先哲计成名著《园冶》到当代孟兆祯院士著作《园衍》的思考,试解读中国园林文化精神,探寻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在学习和从业中产生的感悟,探讨在当代西学东渐影响下... 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视角,通过学习古代先哲计成名著《园冶》到当代孟兆祯院士著作《园衍》的思考,试解读中国园林文化精神,探寻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在学习和从业中产生的感悟,探讨在当代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园林从误读、叛逆到回归、传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冶 园衍 西学东渐 中国园林文化精神 重读与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师同文馆与西方科技知识在华传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浩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京师同文馆作为晚清重要的新式教育和科技传播机构之一,其所翻译和编写的科技书籍,为洋务时期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书籍较系统介绍了引入中国的较为独到的科技内容,成为连接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从简易转向专业化过程... 京师同文馆作为晚清重要的新式教育和科技传播机构之一,其所翻译和编写的科技书籍,为洋务时期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书籍较系统介绍了引入中国的较为独到的科技内容,成为连接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从简易转向专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从而使京师同文馆在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京师同文馆 科技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背景下工艺品制作的艺术风貌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2,共5页
明末清初,西方大多数国家已完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已初现端倪,而中国正走向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此背景下,西方科技文化以耶稣会士传教活动为媒介大量涌入我国,形成中西文化的一次碰撞与交流。明末清初的"... 明末清初,西方大多数国家已完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现代科学技术已初现端倪,而中国正走向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此背景下,西方科技文化以耶稣会士传教活动为媒介大量涌入我国,形成中西文化的一次碰撞与交流。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种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我国设计文化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工艺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改珍 刘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3-648,共6页
从科学(理念)和技术(器物)两个层面系统梳理了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向中国传入的过程,分析研究了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的推动及知识传播的启蒙作用。明末清初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科学(理念)和技术(器物)两个层面系统梳理了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向中国传入的过程,分析研究了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的推动及知识传播的启蒙作用。明末清初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和知识传播起到实质性、落地性的推动和启蒙作用。晚清民国阶段西学无论从广度或是深度,所起的作用较明末清初阶段大得多。这段历史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引进、注重科学技术本地化、先进的科学技术认识三方面带给人们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气象科学技术 西学东渐 中国早期气象事业 中国早期气象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文言统一对阅读文化嬗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爽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4,共8页
清末民初以文言统一为旨归的汉语改革,在加速汉语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对阅读媒介、阅读群体、文本符号、阅读习惯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诸项改革不仅助推阅读媒介向新文化书籍、近代报章、新文学杂志转向;也使边缘知识分子成为社会阅... 清末民初以文言统一为旨归的汉语改革,在加速汉语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对阅读媒介、阅读群体、文本符号、阅读习惯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诸项改革不仅助推阅读媒介向新文化书籍、近代报章、新文学杂志转向;也使边缘知识分子成为社会阅读的新生力量,阅读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新文学作家的递承式阅读成为推动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提倡规范标点、汉字简化与汉字横排,形成辅助白话文阅读的符号书写新风尚;也促使默读、泛读成为阅读的普适方式,读者的阅读结构逐渐向近代学科体系转移,读书看报成为新的生活时尚。尽管此次改革不甚完善,却为助推国民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清末民初 阅读文化 文言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1900-1917)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祖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6,216,共4页
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是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发生的。讲西学东渐,不只是从绘画的层面看,更应从政治的维度和文化思想的维度考量。20世纪初叶,推动中国绘画思想变革的动因有三个方面:出国留学生的培养是其人才准备;新美术院校的创办是其... 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是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发生的。讲西学东渐,不只是从绘画的层面看,更应从政治的维度和文化思想的维度考量。20世纪初叶,推动中国绘画思想变革的动因有三个方面:出国留学生的培养是其人才准备;新美术院校的创办是其教育基础;新的美术社团与刊物是其传播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西学东渐 绘画思想变革 留学生 新美术院校 美术社团与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医学和营养科学东渐与欧美传教士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季鸿崑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中国近代营养学不是土生土长的,是随着西方近代化学、近代物理和近代医学的产生而从国外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的一个小分支。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一方面他们利用自然神学为手段,达到传播宗教和西方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他... 中国近代营养学不是土生土长的,是随着西方近代化学、近代物理和近代医学的产生而从国外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的一个小分支。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一方面他们利用自然神学为手段,达到传播宗教和西方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带来的一些科学知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结构,为中华民族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医学 近代营养科学 传教士 西学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18
作者 刘春华 张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2,共5页
近代进入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流而开始被吸纳、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学术之振荡... 近代进入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流而开始被吸纳、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学术之振荡与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西学东渐 冲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夷夏之防”思维模式
19
作者 姜义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93,共2页
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诸多西洋器物和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知识,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对中国社会形成广泛而深刻触动的是晚清以来出现的更为全面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除... 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诸多西洋器物和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知识,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对中国社会形成广泛而深刻触动的是晚清以来出现的更为全面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除了制度层面的东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包括了政治意识、哲学思想、文化观念等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伴随着西方新式教育和译介书籍传播进来的新思想和新风俗,对中国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近代中国的大地上逐渐形成了求新、求变的社会气候。在西学的浸润和影响下,不仅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并迈开了史无前例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步伐。今天,我们回顾和研究清代的西学东渐,除了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外,更应当着眼于其现实意义,即在当前中国到处兴起的“国学热”中,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超越中国旧有的“夷夏之防”的思维模式,以新的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样才能以史为鉴,利用历史研究的成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思想文化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学术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影响
20
作者 朱志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2,共8页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社会思潮中,为适应中国现代大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的需要而创立的。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基础。日本汉学界在20...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社会思潮中,为适应中国现代大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的需要而创立的。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基础。日本汉学界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是我们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楷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陈中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借鉴西方学术方法,明确了文学批评的范围、内容和建构批评史写作的体例,更加重视小说和戏曲评点的价值,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当然在学习西方学术方法、中西相互参证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和文学批评观的特征和独特的价值,避免削足适履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文学批评 中西参证 西方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