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士国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3,共14页
我国民法对物权变动,先是在《民法通则》采意思主义,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化为不同于法国的意思主义、德国的形式主义、瑞士的形式主义下折衷主义、西班牙意思主义下折衷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即物权变动以... 我国民法对物权变动,先是在《民法通则》采意思主义,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化为不同于法国的意思主义、德国的形式主义、瑞士的形式主义下折衷主义、西班牙意思主义下折衷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即物权变动以债权合同物权变动意思为依据,动产经交付、不动产经登记发生物权变动效力。正确认识我国的物权变动机制,必须基于中国物权变动演进的社会基础,对《民法典》相关条文作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实质性解释,并对司法审判经验及司法解释条款深入研究,突破国外立法例和理论禁锢。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物权变动模式,是中国自主创生的特色鲜明的物权变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变动 意思主义下公示主义 民法典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复议变更决定的规范解释 被引量:1
2
作者 章志远 陈劲竹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6,175,共13页
基于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要件的不同,可将行政复议变更决定区分为裁量不当纠错型、依据适用纠错型和事实认定纠错型三种形态,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应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变更决定的三重规范解释。在裁量不当纠错型变更决定中,以“内容不适当... 基于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要件的不同,可将行政复议变更决定区分为裁量不当纠错型、依据适用纠错型和事实认定纠错型三种形态,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应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变更决定的三重规范解释。在裁量不当纠错型变更决定中,以“内容不适当”替代“明显不当”能够补强行政复议对一般不当行为的救济,对不当范围的广义理解与变更标准的精准细分能够规范复议纠错裁量权的行使。在依据适用纠错型变更决定中,“未正确适用依据”顺应了行政复议实践扩大法律审查范围的趋势,与“适用的依据不合法”“没有依据”构成融贯衔接的依据瑕疵认定体系。在事实认定纠错型变更决定中,为平衡行政一体原则与行政复议制度功能的冲突,应赋予行政复议机关相对有限的调查取证权和事实变更权,纠正“非主要”与部分“主要”的事证瑕疵,遵循多元的复议证明标准。行政复议变更决定的正确适用,有助于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地位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变更决定 规范解释 裁量不当 依据适用 事实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3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何以“趋吉避凶”——《周易》天道思想下人类基因编辑“趋利避害”的伦理考量
4
作者 王玉珏 张洪雷 王小丁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19,共6页
天道思想是《周易》的思想核心,是为实现人事的“趋吉避凶”或技术的“趋利避害”,其蕴含的“生生”“至诚”“欲望得正”等价值取向,为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趋利避害”的伦理考量。其中,“生生”思想从人类繁衍与个人身心两个层面... 天道思想是《周易》的思想核心,是为实现人事的“趋吉避凶”或技术的“趋利避害”,其蕴含的“生生”“至诚”“欲望得正”等价值取向,为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趋利避害”的伦理考量。其中,“生生”思想从人类繁衍与个人身心两个层面,肯定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繁衍、诊疗或预防疾病及残疾的潜在价值,且对技术风险持谨慎态度;“至诚”思想提倡基因编辑在遵循客观规律下研究应用;“欲望得正”则对人类基因编辑中的人性欲望问题提出规范;天道思想则就后代自主权问题,为父母出于后代身心健康发展而对后代实施基因编辑提供一定的伦理支持。总而言之,应用《周易》天道思想希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与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周易 天道 伦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文化的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红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机制,在新时代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政治认同的纽带三重内涵。通过考察“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红家园”建设、“石榴云”融媒体平台等创新实践,揭示了石榴文化符号在教育领域、社区治理、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重构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学理论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象征体系 石榴文化 符号重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互释下唐代“山水之变”的厘析与辨正——兼论吴道子在山水画史中的隐匿
6
作者 肖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209,共8页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厘清唐代画史中“山水”与“山水画”真实意涵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认识吴道子写貌蜀道嘉陵江水对唐代“山水之变”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山水图式从以山为主的刻...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厘清唐代画史中“山水”与“山水画”真实意涵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认识吴道子写貌蜀道嘉陵江水对唐代“山水之变”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山水图式从以山为主的刻画转向山水共分的描绘,又经由李昭道进一步发展出“海图”之妙,此乃对唐代“山水之变”的“始”与“成”的合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文互释 山水之变 山水 松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生存论语言观及其浪漫主义渊源探析——以反思“布鲁德尼难题”为线索
7
作者 陈江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3,311,312,共13页
德国早期浪漫派先驱赫尔德开创的语言哲学思潮具有显著的生存论内涵,是马克思语言哲学的理论渊源。厘清马克思的生存论语言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布鲁德尼在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时遗留的难题,即马克思并未放弃对资本主义的... 德国早期浪漫派先驱赫尔德开创的语言哲学思潮具有显著的生存论内涵,是马克思语言哲学的理论渊源。厘清马克思的生存论语言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布鲁德尼在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时遗留的难题,即马克思并未放弃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但又为何拒斥“解释世界”?马克思对浪漫派生存论立场的延续在于将语言视为把握现实的必要中介,其所履行的“改变世界”并非直接“从书房走向街头”,而是将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掩盖的现实关系科学地叙述出来,进而改变无产阶级用以把握现实的语言。这种批判性叙述之所以是在“改变世界”并区别于“解释世界”,就在于其能够推动无产阶级从臣服、受规训于现实关系走向对现实关系的革命。重审马克思理论批判的生存论维度,不仅有助于澄清“布鲁德尼难题”背后的本体论误判,更能在资本全球化与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当下,为当代的理论生产提供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论语言观 德国早期浪漫派 马克思 “布鲁德尼难题” “解释世界” “改变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处理纸张用于古籍修复用补纸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凡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136,169,共10页
本研究对竹纸、构皮纸等古籍修复常用手工纸进行紫外光、干热、湿热等条件组合的人工加速老化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老化与150℃干热老化组合使用可使实验纸样在300 h内显著变色,接近古籍书叶颜色。老化过程会使纸张酸度增大,使用弱碱... 本研究对竹纸、构皮纸等古籍修复常用手工纸进行紫外光、干热、湿热等条件组合的人工加速老化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老化与150℃干热老化组合使用可使实验纸样在300 h内显著变色,接近古籍书叶颜色。老化过程会使纸张酸度增大,使用弱碱性饮用水浸泡可使酸度降低至近中性。与颜色近似的古籍书叶相比,实验纸样的纤维保存状态可能更好,但某些情况如古籍书叶污染而变深色时,同色实验纸样纤维保存状态可能更差。老化实验纸张在光、热条件下的颜色稳定性好于传统染色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修复 纸张 老化 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古代纺织工具上的“八角星纹”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平山 孙婉莹 +1 位作者 郝文洁 洪啸锋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36,共10页
“八角星纹”是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上刻画较为典型的一种符号。为了探索纺织服装领域里遗存的“八角星纹”流变轨迹与文化内涵,解开“八角星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章采用了广泛收集博物馆出土带有“八角星纹”的出土纺轮、纺织机械、刺... “八角星纹”是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上刻画较为典型的一种符号。为了探索纺织服装领域里遗存的“八角星纹”流变轨迹与文化内涵,解开“八角星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章采用了广泛收集博物馆出土带有“八角星纹”的出土纺轮、纺织机械、刺绣纺织品等文物,结合比较了其他领域出土带有“八角星纹”文物,梳理并通过图像分析了“八角星纹”传导于纺织领域的本真内涵。研究发现,“八角星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八角星纹”是古人对自然的朴素认知,是对天地祭祀的符号,这种符号被传导到各种行业的器具中。古人将“八角星纹”装饰于纺机与服饰上同样是源于祭祀信仰的结果,研究认为“八角星纹”来自古人“燔柴”祭祀的物化符号;“八角星纹”流变后与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河图洛书诞生有着莫大的关联,是阴阳八卦学说产生源头,是中华先民对阴阳数理的崇拜较早地渗透到纺织领域里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星纹 纺织服饰 图像分析 文化阐释 历史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产生的选择权——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利明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 《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7条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所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属于“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该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对债权人的保护,将以物抵债协议规定为诺成合同,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生效后新旧债并存的规则。在解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时,应当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确定当事人是否有以新债代替旧债的合意,第二步是在不能确定合同发生变更时,出现新旧债并存的局面。在新旧债并存时,该条并未明确债务人的选择权,但该条规定与民法典第515条选择之债的规定是一致的,该条规定内容可以解释为在新旧债并存时,债务人享有选择权。同时,该条也确认了,在债务人不履行新债务时债权人的选择规则,并与民法典第515条规定保持了一致。债务人不履行新债时债权人有选择权。债权人一旦行使选择权,债务人就应当履行相应的债务。通过选择权的行使将使选择之债变成简单之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 诺成合同 选择之债 选择权的行使 合同编通则解释 合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变化解析
11
作者 吴好庭 刘绯 +2 位作者 门立强 毛娅卿 万建青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9期50-53,共4页
为了尽快掌握2023年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新版《准则》”)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对其变化内容进行了解析。新版《准则》共含4个章节和4个附件,在框架结构、章节内容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调整后的框架结构更加严谨... 为了尽快掌握2023年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新版《准则》”)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对其变化内容进行了解析。新版《准则》共含4个章节和4个附件,在框架结构、章节内容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调整后的框架结构更加严谨、完整;新增章节对资质认定的评审方式与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调整章节对9个条款内容进行了删除、调整和补充,在组织机构、设备设施及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增了4个附件,包括现场评审、书面审查和远程评审3个工作程序和1套审查表,评审和审查更规范。这些变化表明新版《准则》要求更严格、程序更规范、记录更具体。本文为有关检验检测机构尽快完善管理体系文件,确保资质认定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检测机构 资质认定 变化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演进与审美流变主题下的绘本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衍谨 王晓峰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54-365,共12页
目的分析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结构与形体的构建、书写载体的演进与审美观念的流变,探究当代以汉字为主题的绘本设计形式与思路,助推当下汉字教育的传承与汉字文化的传播。方法首先,通过资料整理与绘本收集的方式分析汉字主题绘本的特征,... 目的分析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结构与形体的构建、书写载体的演进与审美观念的流变,探究当代以汉字为主题的绘本设计形式与思路,助推当下汉字教育的传承与汉字文化的传播。方法首先,通过资料整理与绘本收集的方式分析汉字主题绘本的特征,以“兔”字为脉络梳理汉字演进与审美流变;其次,从文字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角度紧扣“源考、形式、受众、展示”四个方面,总结得出绘本设计中汉字“谱系梳理的严谨性”“符号语言的视觉性”“认知层次的接纳性”“媒介呈现的多样性”的设计原则;最后,基于研究理论与设计原则完成绘本创作。结论基于儿童时期识字教育的前提,以绘本的形式讲述汉字的历史变迁,引导读者从根源上认识汉字并强化对汉字体系的宏观认知,提高自身文化认同感,缓和了汉字构造的严谨性与插图绘制的生动性、汉字知识的丰富性与插图视觉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汉字主题的绘本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演进与审美流变 汉字传承 “兔” 绘本设计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艳玲 周小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9,共6页
2024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进入到新、旧版教材的过渡阶段。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编研力图兼顾思想性、学科性、教学性。思想性上,新教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立意,融入科学教育;学科性上,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内容组... 2024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进入到新、旧版教材的过渡阶段。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编研力图兼顾思想性、学科性、教学性。思想性上,新教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立意,融入科学教育;学科性上,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内容组织、内容要求、内容应用方面都呈现了新特征;教学性上,编写体例呈现了清晰的学习线程、素材呈现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过程设计突出学习导向、配套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支持。分析理解新教材的变化与特征,有助于教师基于教材设计组织教学,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人教版 数学教材 教材编写 教材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初爻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国钧 许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周易》诸卦初爻对应个体成长的童年期,爻辞拟议童年期的各种状态和处境,以及这些状态和处境的吉凶悔吝,其中蕴含了许多仍具当代价值的儿童教育思想。“利用刑人,用脱桎梏”提示我们,在训诫中掌握避免危险、保护生命的行为规范是儿童... 《周易》诸卦初爻对应个体成长的童年期,爻辞拟议童年期的各种状态和处境,以及这些状态和处境的吉凶悔吝,其中蕴含了许多仍具当代价值的儿童教育思想。“利用刑人,用脱桎梏”提示我们,在训诫中掌握避免危险、保护生命的行为规范是儿童摆脱蒙昧,获得自由的第一步。“潜龙勿用,始求勿深”意味着天赋极高的儿童需要得到特别的呵护,父母和老师要有静待花开的恒久耐心。“蒙以养正,素履以往”提醒教育者从小就要培养儿童纪律严明、艰苦朴素、不耽享乐、谦虚谨慎、自立自强、真实无妄的好品格。“思患预防,及早复道”启示教育者要小惩而大诫,轻微的、及时的惩戒更有利于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初爻 儿童教育 规训 自由 蒙以养正 预防 复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方证的“三易”思想
15
作者 杨天闯 郭敏 +6 位作者 张近远 徐文倩 杨竹青 刘镇亚 王璐 姚翠翠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础上以《周易》的“简易、变易、不易”核心变化思想,总结先贤关于《伤寒论》113方方证不同变化维度的论述,将方证的简易思想定为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不易思想”定为表传里、上传下、寒化热、热蕴湿、实致虚、微变剧,方的变易思想定为裁、采、穿、化四类,证的“变易思想”定为兼、夹、变、类四种,以期对《伤寒论》方证有个动态的整体定位,临床上以不变的原则,圆活地使用经方治疗多变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伤寒论》 医易同源 方证相应 方药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kNDVI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岚瑄 王贺封 +2 位作者 沈石凯 赵金山 魏凯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7-1849,共13页
【目的】探究京津冀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植被变化成因,为指导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方法,分析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核归一化差异植... 【目的】探究京津冀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植被变化成因,为指导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方法,分析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的时空变化,探讨京津冀地区及不同用地类型kNDVI对降水和气温响应的差异性。【结果】京津冀地区kNDVI呈改善态势,增速为0.025/10 a,西北部改善较明显,林地明显改善面积最多,约占总面积17%;草地kNDVI的增速最快,为0.061/10 a;东南部城市周边退化明显,耕地kNDVI变化频繁,改善较多;京津冀大部分区域k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仅在南部城市周边表现为负相关;降水多年SHAP值为0.028,气温的多年SHAP值为0.016,均对京津冀地区kNDVI产生正面影响,总体上,降水对kNDVI的影响强于气温的影响。京津冀地区kNDVI对气候的响应存在区域差异,东南部平原区域的耕地kNDVI及西北部山区林地、草地kNDVI受降水的促进作用较明显,在城市周边和张家口等植被稀疏区域kNDVI受降水负面影响;气温对西北部林地与草地kNDVI的促进作用强于降水,气温对位于南部平原的耕地kNDVI有一定负面影响,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kNDVI受气温的负面影响最大。【结论】京津冀地区植被变化对降水的积极响应更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k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具有区域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kNDVI 气候因子 SHAP解释方法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耕文化“走出去”: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航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对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传播过程进行历史考据与分析,考察其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流布日本,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季耕作图”“养蚕机织图”等日式农耕图绘。研究发现,《耕织图》东传日本的历程是一个... 对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传播过程进行历史考据与分析,考察其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流布日本,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季耕作图”“养蚕机织图”等日式农耕图绘。研究发现,《耕织图》东传日本的历程是一个禅宗语境与日本室町时代幕府文化交融的过程。《耕织图》原有的“劝农课业”与“鉴戒主义”的传播意图在传播过程之中被削弱,居于次要地位的艺术审美功能被放大。而通过将《耕织图》转换为日式艺术作品,连接起禅宗寺庙与幕府将军的权力控制,彰显出统治者的文化品位,实现了文化变迁。这一转变在承袭《耕织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意味之余,亦赋予日式农耕图绘在文化意象上更加浓厚的宗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农书《耕织图》 日式农耕图绘 跨文化传播 文化变迁 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8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爻辞中心的《周易》创造精神与著作体例解读
19
作者 杜保瑞 王雯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5,共10页
解读《周易》经文应以爻辞为主,爻辞是文王及其集团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智慧,实乃孔子学《易》的文字对象。《易经》之形成,始于卦名之取得,它并没有固定的原理,然则有若干形成思路。其间极具特别意义之处,当属单阴五阳与单阳五阴的卦名构... 解读《周易》经文应以爻辞为主,爻辞是文王及其集团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智慧,实乃孔子学《易》的文字对象。《易经》之形成,始于卦名之取得,它并没有固定的原理,然则有若干形成思路。其间极具特别意义之处,当属单阴五阳与单阳五阴的卦名构建,此十二卦最能展露六爻爻辞之位阶角色思想。《易传》诸篇与爻辞解释直接相关者,当属《小象传》与《文言传》二篇,及《系辞传》上下各一章阐释孔子的解经文字。疏解《易经》首当揣度卦名之由来,次之乃探赜爻辞,之后方可索隐卦辞之谛。《彖传》与《大象传》均可仅视作后学之创作,与爻辞意旨的疏解关联不甚紧密。而《序卦传》与《大象传》乃与卦名之由来无甚关联,不必据此二者解析卦名,此皆儒家哲学之义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爻辞 卦辞 《彖传》 《大象传》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PM_(2.5)重污染预报
20
作者 李细生 喻雨知 +4 位作者 杨云芸 张华 肖秧琳 李巧媛 李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算法优选、超参数调优等技术方法运用于模型中,建立的重污染预报机器学习模型库可预报PM_(2.5)浓度和等级,预警4 d内的PM_(2.5)重污染。为增强模型的透明度,对其进行可解释性研究。事前可解释性分析表明,PM_(2.5)浓度预报模型存在事前三特性:前期要素比后期要素重要,环境要素比气象要素重要,地面要素比高空要素重要;事后可解释性分析表明,常德2022年1月18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受上游传输和本地污染累积的共同影响,其中传输的作用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预报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