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认知——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族村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撒露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6,共6页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游客的影响,但交流对双方的认知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旅游场域 跨文化 交流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疆走廊空间文化基因研究——以安顺屯堡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代富红 佘舒婷 杜佳(指导)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158,共12页
苗疆走廊是元明时期开辟的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主要交通命脉,是以汉文化为底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典型空间代表。研究苗疆走廊民族交融与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探究走廊聚落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力,能为总结... 苗疆走廊是元明时期开辟的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主要交通命脉,是以汉文化为底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典型空间代表。研究苗疆走廊民族交融与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探究走廊聚落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力,能为总结汉族移民大通道上民族交融的宝贵历史经验提供空间维度的案例。依托城乡规划学科背景,基于文化基因的视角,以活态遗存完好的安顺屯堡聚落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基因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建筑测绘法、形态类型学等方法对屯堡聚落的空间文化基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屯堡聚落呈现三种典型的空间文化基因,分别是天人合一、中轴线和层级防御。它们均是汉文化基因在特定历史背景、地域自然环境和民族交融作用下的在地性空间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走廊 屯堡 文化基因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明、清以来哈尼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世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哈尼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与交流,其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别到群体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渗透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二者相得益... 哈尼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与交流,其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别到群体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渗透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文化 互动与交流 历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杨洁 周润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与汉文史料互补互证、采用多民族纪年方法等特点。筛选出最具特色与价值的史料,并从历史文献编纂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特征与规律。研究揭示了明代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紧密而和谐的友好关系,体现了藏族史学编纂者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这一研究对于深化西藏历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今中央制定西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历史文献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藏族与长江流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8
作者 车明怀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长江流域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9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